玉田生活网

楼主: 添添快乐

百年琐记——我的回忆【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年头 发表于 2012-4-2 15:14
这才是言之有物的高手文章。那些纯正熟悉的乡土语言,仿佛有位真人在耳畔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十分真切。

我每天上论坛第一件事就是看老先生有没有继续往下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穿越时空 发表于 2012-4-8 15:56
谢谢老弟的关注和参与。“咕扬rang”:形容软体爬虫一曲一伸、一伏一扬地蠕动的样子。用哪个字真是不好选 ...

嗯,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爸爸扛着锄在前边走。我在后紧跟。伸手不见五指。双龙庄西头过河,还要大步跨几块石头。惊险!
      再经张家围、田家围、十五里铺几个村,全无知觉。只知跟爸爸走,自忖没有爸爸,是找不回家的。
      到家最大的喜事是看到妈了。”
最普实的语言 ,但读起来却这么生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一般。特别是最后一句“到家最大的喜事是看到妈了”
读完后先是让人鼻子一酸:流浪在外的人是多么想念妈妈?老先生当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然后又是惊喜:
孩子此刻回到家见到妈妈也算苦暂尽甘暂来了吧!
期待着精彩的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看到了作者吃苦耐劳、扎实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看到了作者志在求好、干啥说啥、不计得失的情操……看到了作者孝长睦亲、善待他人、热爱乡土的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百年琐记——我的回忆(12)
                                                     应征警备队风波

      1938年四五月间的一天。有人在排子外头叫:“张德义。”我出门一看,来人非同小可。
      本村最大的财主张庸,韩家林大乡的乡长。
      张庸是学校的学董。每天都要到学校转一圈。从大庙学校门到陈老师屋有二十步远。他搬车进来,骑上,到陈老师门口再下来。我的坐位在教室门口,每次看他进来都是如此。
      平时他凡人不理。像我这样的小孩子他连眼皮也不挑。我也从来没有和他说过话。张庸三个闺女老四张光宽、老五张光五、老六张光淑和我是同学。她们都比我要大,岁数大,个子也大,但智商不高。四年级我学习第一,按惯例我是级长。上课开始,级长喊一,全体起立;又喊二,向老师鞠躬;我再喊三,全体坐下。她们虽是学董的女儿,向老师鞠躬还是必须的。陈老师也从来不打她们。她们最大的特点跟张庸一样:不理人。
      今天张庸找我有什么事呢?而且直呼我的大号。
      原来县里让每乡出一个人应征警备队。
     “管吃管住还管穿,每月还关饷。”
      我问:“警备队都是干啥的呀?”
     “警备队警备队,警备就是保境安民,防老抢呗。”
      我一听就高兴了说:“去!”
     “好。明天你就上玉田南高小。完事到东门脸城瓮圈里的饭馆吃饭。”说完,他一蹁腿,骑上车走了。
      爸妈听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还琢磨不透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却认定这一个脱离苦日子的好事。不但我出去,省家里的粮食,还能有好的衣服穿,还能给家里挣钱。
      我二大爷也支持我去考警备队:“这年头,就当庄稼人挨欺负,能有个吃官饭的。谁还敢小看咱家?”
      爸说:“先去看看也行。没准咋会儿子事呢?”
      第二天,我早早到了玉田南高小。
      南高小已没有我考高小时的喧闹。
      院子里放着两张桌子,有几个人稀稀拉拉排着队。个子都比我高。与他们相比,更显我的瘦小。
      桌子后坐着三个人。中间的是一个日本兵,穿着军服,没拿枪。两边是两个中国人。
      其中一个中国人问问题。不外是家里有几口人,家庭生活情况怎样。
      我执意答好。说家里有两间“茅屋”,说草房显得没文化。
      问完后,没什么下文。我就到张庸说的饭馆去吃饭。
      当天没有得到能去不能去的消息。我心想,兴许是明天才放榜通知吧。
      第二天我想再去玉田打听结果。
      妈不让去。妈说那是拿枪打仗,枪子可不长眼呀。
      我大哭不止。可有个吃饭的地方还不让去,都等在家里饿死?
      妈说,你忘了你老舅是怎么死的?
      栅楼王庄子的老舅在村里当团(民团)。他们在西山上站岗。亮甲店的保卫团以为是土匪,就往山上打枪。子弹打在山石上,崩到老舅身上的要害处,死了。
      我二大爷私下里跟爸说:“这事不能听老娘们的。”二大爷在家里受气,在外头忍让,一辈子没扬眉吐气过。
      看我不住的哭,二大爷又在暗地里支持。妈感到自己势单力薄。难道儿子真要去那危险的地方,重演弟弟的悲剧?
      妈也听说了,张庸还找了别的人家。说找别的人,人家为什么都不去。
      妈哭着说:“儿啊,你饶了妈吧!”
      二姐见妈哭了,她也哭了:“你把妈气死,咋办呀?”
      我想,没有想气妈,只想找饭吃,给家里也省口饭,若死,我去死。
      日头已经压了西山。什么都晚了。
      后来听说,就在当天人家考完就开拔了。人家不会要一个没有枪高的孩子。
      我没有想到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发生了。
      第二天先是妈脸耳起泡,接着整个脸都肿了。嘴张不开,只能用麦桔吸点水。到后来整个头都肿涨的像个斗。
      爸爸想请个先生。村里最有名气的先生是东庄的老陈庆。人称陈大先生。
      陈庆是秀才,在村里办过私塾。他会中医,也是会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
      在韩家林,东庄的老陈家与大街的老张家世代不和。于是老陈家在张家的坟地杜树林的正东一里多地开了一个砖瓦窑。砖瓦窑的烟筒是黑煞神。黑煞神能冲了张家坟地的风水。
      我爸想,陈家与张家不睦,请陈庆人家能来吗?
      人都这样了,爸爸硬着头皮去请陈庆。
      陈庆非常痛快地来了。一看:“侄儿媳妇咋这样了?”
      陈庆说这病叫大头疯,人心火上攻,便到了脑袋上。头肿成这样,病势已沉重,怕要危及性命。
      陈庆当下开了药方,说:“救人要紧,不能耽误,别心疼钱。”
      过了两天,陈庆又来看,却见效果不明显。拿过方子看了看,问:“从哪儿抓的?是按我这方子抓的吗?”
      爸说:“是从范庄药铺抓的,药铺先生说两味药是重的,有一味没抓。”
      陈庆一听,面露愠色:“是你是先生,还是我是先生?快把这味药补上!”
      妈又吃了几付药,渐渐地好了。
      妈保全了性命。全家人躲过了一场塌天大祸。七个孩子躲过了没妈的一劫。我更逃过了致命的谴责。
     直到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愧疚之心难以释怀。
      1938年,冀东是一个大火药桶。汉奸殷汝耕的冀东自治政府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防止民变暴动,他们采取了两个主要的措施,一个是扩充警备队,一个是收缴民间枪支。
      1938年6月,受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派遣,宋时轮、邓华率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东进到达蓟县。冀东玉田遵化丰润数县发生了抗日暴动。在地北头发起暴动的洪麟阁也率队来到玉田。
      一天,在韩家林大庙头聚集了好多人,说是洪司令的队伍。我们一帮孩子也跑去看热闹。看到许多庄稼人穿着自己的衣服,手里也没武器。多少年后,人们谈起,称之为“闹便衣队”。
      而那些参加警备队的少数被暴动队伍消灭。多数在暴动的威势和感招下参加了暴动队伍。
      风口浪尖上的1938年。我在这一年也处在了一个人生的三叉路口。应征警备队没有去,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分水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这段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小时听大人们闲谈,隐约有警备队的话音。38年宋时轮、邓华就到了冀东?平西是什么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看来从祖上就烦“舞枪弄棒”的,没有当兵的基因。70年初没有当成兵也是自然,有些事情预料不到是福是祸。按现在的观念,当兵是一种经历,认为是很好的一种经历。在上大学初,学校有军训,可我们班就是走走正步,打靶没有捞着,机械工程系的其它两个班全部参加了打靶。活了多半辈了,拿老家的话说:连枪都没有放过,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鲜活的历史,也听说过那时城里的特务队都骑着大马,风一阵火一阵的,气势可能和现在的也有些类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小时候到县城玩,还有当时感觉很高的土城墙。刚过城墙路北是一个供销社,曾在里面买过纸笔,斜对过路南是个杂货店,村里的(良)三叔在里面卖酱油,亲眼所见。如果当时的城墙保存到现在,县城该是啥摸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燕山石 发表于 2012-4-10 16:13
这段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小时听大人们闲谈,隐约有警备队的话音。38年宋时轮、邓华就到了冀东?平西是什么地 ...

北京解放前叫北平,平西就北平西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拟建议楼主多给你家老爷子念些玉田乃至冀东地区大以前的历史故事、典故等,唤起那时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当时的警备队是否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队或警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从38年算起直到49年,国内是战争状态。兵荒马乱,也将老百姓折腾够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建议作者再多投入些精力,小文可再丰满一些,将来可辑录成集,一定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4-13 09:55
建议作者再多投入些精力,小文可再丰满一些,将来可辑录成集,一定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

前进人生老弟:感谢你的鼓励。毕竟年龄大了,力不从心。近来觉得累。还是量力而行吧。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