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楼主: 添添快乐

百年琐记——我的回忆【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3-24 17:51
的确如此!这就凭您自己的意愿了。可以另外重新发帖,也可以回帖跟发。
另,菜疙瘩与东方一剑、邢爱民等 ...

可以投稿不?不给稿费都中阿,就是支持大哥

点评

谢谢你的支持!不好意思,真的没有稿费。菜疙瘩热烈欢迎贤弟投稿啊!  发表于 2012-4-26 18: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4-26 11:53
好啊!小毛孩儿就要长成小伙子了!期待!
陈宝山,也是个有故事的 ...

和陈宝山交往有限的几次。他的故事还是由熟悉他的人来讲吧。我也喜欢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6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正好菜疙瘩手头有一本《河北玉田第一中学校史》(1951——2011),记载:
1952年——1958年8月                     总务主任     苑文翰
1958年3月——文革                         总务主任     陈异珍
1978年——1981年9月(退休)           总务主任    陈异珍
1981年9月——1990年3月(退休)    总务主任    刘建勋  

您文中提到的“陈宝山”与“陈异珍”应是同一人吧?请老先生赐教!  

点评

陈异珍就是陈宝山。宝山上的异珍相映成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6 2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4-26 19:54
正好菜疙瘩手头有一本《河北玉田第一中学校史》(1951——2011),记载:
1952年——1958年8月            ...

陈异珍就是陈宝山。宝山上的异珍相映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谢谢老先生回复!您也在线啊!
过去的人起名字就是讲究!现在就难说喽!是另外的一种讲究法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今天因公去玉田,电话联系后,对方答应下午洽谈,上午的空余时间去了韩家林。正逢集日,将车停在了北头利民爹家门口。赶紧去看两颗柏树。只见枯枝,没有败叶,很是心疼。据说,在一年前两颗柏树就枯死了,可能也是好心没得好报,施了较大量的尿素,“烧死了”。顺便看了村里盖得楼房,共四栋,五层有地下室,看来入住的不多有些正在装修。碰巧遇到了“世忠”老人已八十有五,聊会得知,老兵们现在都有津贴。

点评

太可惜了!那两棵古柏呀!  发表于 2012-4-28 1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沧桑 发表于 2012-4-13 11:23
1938年,为策应冀东抗日大暴动,八路军组成宋(时轮)/邓(华)纵队,分两路挺进冀东。但在暴动成功后,传 ...

朝鲜战场上,我华东野战军的宋时轮第九兵团在东线长津湖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激战。虽然取得了全歼美国北极熊团的骄人战绩,但是,在长津湖地区,我志愿军战士整连整连的被冻死。非战斗减员比例非常之高,每次我读史读到这里都黯然垂泪

点评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发表于 2012-4-27 1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回忆16故事、文笔精彩,到现在回忆“出味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燕山石 发表于 2012-4-15 09:48
朋友,冀东暴动的时间是1938年,想必当时的八路军主力或是骨干数量有限。冒昧判断:宋、邓部到玉田暴动 ...

当时。我家有老人参与西撤。据说好像在亮甲店这个地区,前一天晚上他所在的部队全体战士还义愤填膺的召开誓师大会,可睡了一宿,他突然发现,营地里就没剩几个人,全跑了!
那个年代,谁抛家舍业的送死去啊。

点评

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应该抓紧走访一下啊!  发表于 2012-4-27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燕山石 发表于 2012-4-19 16:19
绥化北面的“四方台镇”是否是林海雪原中的“大破四方台”?

是吧?
我记得四方台,八角台在《乱世枭雄》中也出现过,
后来在一本历史书上也看到过,
当时四方台经常有大股土匪盘踞。
四方台镇位于北国龙江的腹地、诺敏河畔,是绥化市北林区所辖的最大集镇,交通发达,自然景色优美,是绥化市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四方台镇因传说中金兀术在此筑土为台,用于点将、练兵、屯粮而得名。初
垦于清光绪14年(1888年),民国17年(1928的)呼海铁路通车,这里便商贾云集,各种买卖应运而生,相对繁华。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建制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百年琐记——我的回忆(17)
                                                            同德隆新来个“年轻的”
      同德隆是一个三开间的门脸。隔壁是一家中药店,也是三开间。出后门这两家共用一个六间的大院子。
      进同德隆的柜房,看什么都新鲜。
      吴梦九大舅个儿不算太高。穿着长袍,四方大脸,留着两撇八字小胡子。在大厅中走来走去。
      对我的到来他没有特殊的热情。一是我不是他的亲外甥,再一个是对我一点儿也不了解。
      过了两天,夜里张德永抽空来看我。千里之外见到哥哥,哥俩都很高兴。我说了南头德永哥走后的情形,后奶奶的飞扬跋扈有所收敛。二大爷比原来更累了。他说他在义合米厂当工人。他之所以没有在买卖家干,当“年轻的”岁数大了,吃劳金又没有资历。
      买卖家主要由三种人组成。掌柜的、吃劳金的、“年轻的”。掌柜的是买卖家的领导就不用说了。吃劳金的是买卖家正式的店员。“年轻的”就是学徒工。“年轻的”经三年学徒,才有可能成为吃劳金的,吃劳金的经多年历练才有机会成为掌柜的。
      我给爸妈写了报平安的信,并说正在熟悉铺规,凡事小心在意,让掌柜的满意,站住脚。让爸妈放心。
      一天有人喊:“张德义,电话!”
      电话在门市里的一个柱子上。我拿着听筒,里面传来张向辰的声音。张向辰是我远房哥哥,在同发兴吃劳金。问我现在在哪儿干呢?我扬着脸冲电话机喊,那时的话筒是在电话机里的:“还没定下呢,反正不是同德隆就是福合昌。”浓重的玉田味惹得全柜的人大笑。这是我第一次打电话。
       同德隆门市里有长长的柜台,柜台后靠墙货架带玻璃柜门。柜子里有成卷的布疋绸缎。这么说吧,同德隆是一家经营京广杂货的百货店。
      两个“年轻的”,比我大不了多少,十六七岁的样子。
      一个叫李笃志,比我高点,四方脸,白净子。
     多少年后,他竟然会跟我有点瓜葛。
     李笃志比我早来几天,对新来的人想摆点老资格。他以不屑的口吻跟我开玩笑:“老玉田,你会杀猪吗?”
      绥化最大的肉铺是玉田韩家林王凤鳌王凤潮哥俩开的。在一些人的眼里,玉田人都会干屠夫的营生。
     另一年轻的叫杨忠,厚嘴唇,不太善言词,忠厚老实。告诉我这儿,告诉我那儿。他带我认识柜房里的掌柜的和吃劳金的。
      柜台后站着三个吃劳金的,孙连普、齐魁元、顾世显。
      这三个人是卖货推销招徕顾客的主力。还有两个新来的吃劳金的,一个在砧桌上裁纸,是当地人,俗称臭糜子的赵学忠。还有一个老哈子李景和。
      坐在炕桌旁的,是两个掌柜的,一个叫杨秉衡,另一个刘仲三。是仅次于吴梦九的二三把手。
      杨忠有时也拿我土儿。他说我一摸灯泡,灯就变亮。他一伸手一摸一拧,电灯真亮了。初,我觉得神奇,后来知道电灯是罗口灯泡,一拧通了电可不就亮了吗。
      我拿杨忠当向导。他的一举一动我都用眼瞟着,看他干啥,咋干。
      十月里,绥化已经落下了雪花。早晨杨忠我俩到后院的厨房里打热水,两人抬一桶到柜房里。把吃劳金的脸盆从亮匣下拉出来。逐一放在方橙上,雪花膏、牙霜盒放好,牙缸里放着牙刷、舌刮子,毛巾放在脸盆里,再把热水倒上。
      吃劳金的各在各的脸盆里开始洗漱。
      吃劳金的个个长得漂亮,穿得光鲜。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大洗大涮。夫绸的黑裤白裤腰,或粉红或浅绿的裤带头长长地垂着,“咵咵”搓脸,垂着裤带也一抖抖上下窜动。有点像舞台上的武生,夸张且又潇洒。
      吃劳金的刷牙用铁盒牙霜。“年轻的”用纸袋牙粉。没人用牙膏。牙膏最贵,掌柜的也舍不得使。一管牙膏用不了两月,好几块没啦。一袋牙膏可以买四五盒牙霜。一盒牙霜可以买十来袋牙粉。
      那年头买卖家洗漱还用刮舌子。我问大家都用牛角的,掌柜的怎么用铁的呢?杨忠说,你别老憨啦,那是银的,可以刮舌,还可以验毒。当然不是验尸,只是表现人家有钱罢了。
      杨秉衡和刘仲三睡在帐房的大炕上。两个行李卷中间放着一个精致的炕桌。白天客人来了请到桌边。上面有烟茶等随手可用。
      吴梦九是总经理。住在后院东厢房的一间屋里。白天打牌,晚上住宿。
      其他吃劳金的和“年轻的”都住在厨房的大炕上。
      买卖家吃饭分拨儿。前一拨儿是吃劳金的和“年轻的”。掌柜们在后拨儿吃。
      吃饭敲钟,一个四寸粗二三十厘米长的铁管子,声音清脆。柜房再嘈杂也压不住钟声。
      到了晚上,上了大门。帐桌先生坐着唱念钱数,一个“年轻的”,站在对面打算盘。杨忠说念账的叫刘玉臣,山东人。打算盘的叫廉玉麟,河北宁河人。他也是“年轻的”。
      在买卖家练字和练算盘是鼓励的。我一心一意地练小楷:“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李笃志精灵鬼滑。他也有拿手之处。
      那时买卖家来货发货都用木箱子,保护货物又防止丢失。后 院里有一大垛木箱子。
      有客户要了一批货。掌柜的让李笃志去找一个空箱子,他用眼一扫,大致有了谱儿,便到箱子垛挑箱子,箱子大小不等,他找来箱子装货,不多不少正好满满一箱。
     十冬腊月里李笃志去挑箱子。就听老远处“叮令咣啷”“乓乓”像打枪,深更半夜的响动非常大。柜上的人都楞了,这是什么声音?
      李笃志用草绳拖着箱子,从冰冻坑洼不平的地面上跑来。箱子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
      掌柜的剌打他:“你这是干什么,跟开坦克车打炮似的!吓人道怪的!”
      送信是我的事儿。账房先生刘玉臣吩附,信不要扔邮筒里,直接送到邮局。这样信走得快。
      我出门就跑,邮局在十字街西边道北,不足一里地。进邮局把信放在柜台上,看办公人员收了信,我扭头推门就往回跑,我气不长出,面不改色,心里有些洋洋自得。
      刘玉臣问:“怎么送信还没去?”
      我说:“回来啦。”
      “这么快,你把信送哪啦?”
      “邮局呀。”
      下一次还是如此。
      刘玉臣对我说:“不用出门跑那么快,没有那么急。再说穿长衫跑也不成样子……”语气平缓了许多,我说没人认识我。
      刘玉臣不悦:“你是从同德隆出去的!”
      我明白了,从同德隆这块匾下出去的,代表同德隆的脸面。
      快到八月十五了,我给爸妈写信:“父母亲大人膝下:中秋佳节即将,敬希大人顺心,节日愉快。儿在绥化蒙梦久大舅照顾,一切安好。近日儿对铺规多加研看,与同仁和睦相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文字越发流畅,渐入佳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非常耐看的回忆录,期待着老先生精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8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买卖家根据资历、阅历、能力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也相当于现在的企业高管、中层等不同的岗位。为了糊口,在买卖家当学徒,处处谨小慎微才不丢饭碗。学徒三年也真是不容易,经当时那种环境的历练,现在看来有些残酷,也成就了一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学徒也应该有些报酬吧?

点评

没有报酬,只管饭,衣服自理,三年后如果留用就算是吃劳金的,有工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8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