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百年琐记——我的回忆(24)
起盐
中国历代食盐由国家专买,不允许私人贩盐。专卖制度从春秋时期管仲开始实施,当时主要是盐和铁。著名的汉朝晁错的《盐铁论》成为专卖制度的经典教材。文革期间,评法批儒,《盐铁论》还作为法家著作重点介绍。
伪满时期,食盐由专卖局经营。
绥化专卖局在南大街。快到南门的路西的几间临街的房子就是专卖局。
买卖家食盐进货叫作“起盐”。
福合昌起盐这活儿是吃劳金的看货窖盐槽里盐不多了,草包盐也没有了,可以直接叫一个比较机灵点的“年轻的”的“起盐去。”
我爱干起盐这种事儿,就希望哪位吃劳金的喊:“张德义起盐去!”起盐上一趟南大街,近二里地远,一溜边关,等于逛一次绥化街。
起盐先去南大街专卖局开票,回柜取款,账桌有专门装钱和票据用的小口袋,口袋绳是锁口的,越拉越紧。把口袋绳套在手腕上,再多绕几圈儿,一是怕丢,更是怕抢。
去东大街中央银行交款,凭收据再到南大街专卖局换发票,凭发票起盐。
专卖局外有专门拉盐的马车。马车夫都在专卖局办公室的外屋等着。车夫拿着起盐的通知联自行到盐库照单装车。盐自盐场来的包装都是草包,一百斤一包。每次起盐差不多是二十包,两千斤正好一车。一般上午办完交款手续,下午盐就可到家。马车把盐拉到门口,让马车夫把草包盐扛到货窖指定地方垛好。马车夫到账桌结算运费。起盐这桩事,一天足办完。
出福合昌不远,进新江泉胡同,穿过二道街走戏园子胡同。戏园子胡同是一个统称。其实是四四方方一块绥化的娱乐地区。这里面还有不少小胡同小街道。妓院、饭馆、烟酒茶糖水果罐头商店鳞次栉比。
绥化唯一的最大的戏院,绥化大戏院也在这里。这个地段真可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戏迷们看不起戏,听听锣鼓声,捡一张戏报瞅瞅也过瘾。
戏园子胡同西口路北第一家就是同发兴干果茶叶店。进屋看见张向宸大哥不免诉几句想家之情。还可以和玻璃门外屋檐下摆书摊的张仁杰老爷拉上几句。熟悉的玉田乡音让人感到分外的亲热温暖。
出戏园子胡同左拐往南就是南大街了。过绥化最大的九江楼饭店,再往南路东就是绥化警察署,走到警察署门前只是往里窥视一下,不敢驻足,怕里面很厉害的狼狗。
再往南路东是基督教会,听说是个慈善场所。斜对过路西就是食盐专卖局了。
专卖局办公人员大多数是中国人,当时叫满人。也有个别日本人。在柜台外一说“福合昌二十包”。里边人把票开完往柜台一放,外边人拿票就走,没二话。
中央银行在东大街路北,福合昌东边不远处。从南大街专卖局到东大街的中央银行,福合昌在中间儿。开票回来再到柜上拿钱交款,持款的路途短,相对安全。
中央银行就是满洲帝国中央银行。门脸雄壮阔气,门前一个大广场。可停车,但当时绥化基本见不到轿车。绥化县县长张遇春出门也是坐马车。顶多身边有个跟班的。
绥化没有公交车。只有几辆破旧马车。有时送客上火车站半天也等不上。
一到冬天,街上人更少。只有西二道街西头的日本宪兵队每天上火车站值勤的日本宪兵,骑着大洋马,穿着黄呢子军服,腰跨手枪指挥刀,戴着没有耳朵苫的战斗帽,冻得孙子似的,还硬挺着胸脯,招摇而过。
绥化冬季雪多,气温低,下雪不化压在路面上,一个冬天下来路面增高七八十公分。一到春季五六月份,雪水融化成河,这就轮到马路两边阳沟排水的功能了。
中央银行大厅宽敞明亮。高高的柜台,镀铜的栅栏金光闪闪。
交款或取款要拿号牌等待叫号。我喜欢看栅栏里的形形色色。
出纳窗口的收款员是个日本年青人。我交的盐款自然是柜台收的旧纸币。特别是从老庄又粗又黑的手中收来的纸币,都是褶褶巴巴的,这个日本人把钱一张张舒展开,一些死褶子用指甲垂直掐一下,够一百张用专用纸条捆好……一些破烂的纸币变成了四棱见线的工艺品。我看在眼里,心想,日本人侵略我们可恨,眼前这个敬业的年青人却让人可敬。
大厅里摆着若干办公桌,一个窗口一张桌。里面的人不少,日本人也有三分之一多。我惊奇发现,没有一个人抽烟,也听不到有人交谈。更不要说喧哗了。
绥化还有两家银行。功成银行是中国人开的,功成银行的前身是功成玉钱庄,清朝创设于吉林省永吉县。哈尔滨也有分号。关里人往家里汇款都从这里汇。交款后用毛笔写汇票。功成银行在四合福院内。
日本人开的兴业银行半官方性质,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对军需工业进行巨额投资。后来日本兴业银行又开了满洲兴业银行,民间又称其为伪满洲国的“第二大银行”。有存贷款业务,主要还是人寿灾害等保险业务。所谓保险实际上也是摊派。找到买卖家你不敢不保。
起盐第一次是杨占荣带我去的。此后去了几次就成了我一个人的专职。起盐不在掌柜的跟前,来来回回地跑许多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计,还要带不少的钱,也担责任。我却乐此不疲,目的是逛街散心,柜房里太让人闷气。
不过,以后我上了账桌,此类享受近乎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