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5511|回复: 46

探访宋家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在玉田县的历史资料中,关于宋家庄的记载很少。康熙版《玉田县志》记载,明朝例贡中有一个叫宋奎显的,但没有记载官职。例贡是明清科举规定之一。凡由廪生增生附生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例贡,分别称为廪贡增贡附贡,一个主要优越特权就是不经过童试而直接参加录科考试,通过后可参加乡试。因为没有经过考试取得贡生资格,异于正途出身,所以颇为人瞧不起,但毕竟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今天,在阅读乾隆2年(1737年)朝鲜使臣李哲辅所记《燕槎录》中,有关于探访宋家城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按照所记载的位置,宋家城应该是现在的石河村。明朝末期,宋家城的主人就是宋奎显。
    (37-469)乾隆2年(1737年)《燕槎录》李哲辅
    闰九月初三日,晴。早发,中火于蜂山店。行数里有宋家庄。庄是明代将军官宋奎显之居也。当时达(鞑)人充斥,宋请命于朝,而筑城环其村。达人攻之,两日不得拔。明亡,乃下,可谓奇矣。凌晨而进,望其城,乃山海关无以过之。城内幅员不过千余间。入城十余步,有舍,极宏侈,乃宋之居也。舍后有将台,筑砖而为之,巍然特立,视山海关外汗之将台高过四五丈。台凡三层,而每层有门,皆打铁而裹之。门内各有房突可居,又有库藏兵器,至今在焉。大抵台制极牢且巧,不可具状。宋之四代孙尚在,能文,可与语。问:“当时庄客几何,而能防守乎?”曰:“不过千余人。”问:“城与坛高且坚如彼,私力何得办此?”曰:“当时殆费万金。”问:“岁入几何?”曰:“初固有余,今只十之一,而犹千余石。”问:“城内一村皆姓宋否?”曰:“然。”问:“今几户?曰:”户小,丁不过三四十人。”问:“剃发何心?”曰:“生今从今。”问:“乃祖所树立如彼,思之能不怆然?”曰:“无可奈何。”遂以如干纸扇给之,屡辞万受。
    (37-354)李哲辅还为宋家城作诗五首,道出了对宋家城的感慨。
            宋家庄
     昔闻鲁城守,今见宋家完。
     虏矢纷如雨,村埤小似丸。
     输心能得士,沥血独登坛。
     赫赫吴都督,开门发又刊。
              又
     倚剑遵遗宅,悲歌抚百年。
     守余台独立,围处堞犹全。
     往事孙能说,高风史可传。
     徘徊君莫讶,思汉尚吾鲜。
           又次副使韵
     驱马寻遗宅,行歌复坐叹。
     风前草尽靡,山下犹完。
     月照援楼堞,云愁杖剑坛。
     吴王独何意,容易辟泥丸。

              又
     吊古秋风泪,晨登宋氏城。
     普天尘坱莽,残堞义峥嵘。
     行路皆传姓,凭孙更问名。
     应知旧时剑,犹在间鸣。
              又
     域中皆化狄,天下孰知明。
     村少还藏士,胡多独闭城。
     台留千古屹,云揭一毛横。
     我是三韩客,于焉自怆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魅力 +5 收起 理由
ziminxinyi + 10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5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例贡往往很有钱,在地方上影响也不小,所以也不能小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朝鲜人的记载有些乱,究竟宋城在哪里?石河?宋庄子?老宋庄?令人不解。
   
     2、“赫赫吴都督,开门发又刊”——这句诗怎样理解?特别是最后三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按探访记录所说,宋家城是宋奎显的之居,石河村是主城,其它村也有宋家所筑城。
    2、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之初,曾命吴三桂之父吴襄写信,由他派人至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并以银四万两犒吴军;另派将率二万农民军代吴守山海关。吴同意投降,即率军往北京。但行至滦州,听说爱妾陈圆圆为刘宗敏霸占,就愤怒回师,击破李自成派驻山海关的守军,急派人向清兵求援。这时清兵正由摄政王多尔衮统率南下。四月十五日,行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吴三桂“乞师”书,多尔衮立即回书答应,并许封吴三桂为“藩王”。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锦西),吴三桂催兵之书再至,清兵日夜兼程。四月二十一日,在山海关外一片石败李自成将唐通部。四月二十二日,即抵山海关。吴三桂出迎,十余万清兵迅速入关。李自成听说吴三桂不肯投降,并击破了他派去据守山海关的军队,即率精兵六万余人东击吴三桂,并挟持吴三桂之父吴襄同行。时清兵也已抵山海关下。次日,多尔衮先命吴三桂军与农民军激战,清兵自右翼突然进击,大败农民军。农民军溃散南逃。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境,再被击败。李自成杀吴襄。清兵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这时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少顷,风止,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强弱易形,兵员同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很快就被击败,阵容大乱,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决定将吴襄处斩。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勾引清兵、叛变欺诈极为痛恨。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由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发又刊”说的就是“关辽军民剃发降清”。

点评

如果从宋奎显算起, 宋九岳应该是他的孙子,宋昱、宋鉴应是他的曾孙。我在《玉田历史文化大观》中详细描述了宋昱的悲剧。关于这出悲剧的资料,也是我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5 15:25
李哲辅说从峰山“行数里”到宋家庄,没说方向,可以理解为西行。那么宋城的位置确在石河。 但是,李渲写道:"野南五里远,有一座城,疑是宋大之类也。"是说宋城在大小枯树之南,即今宋庄子的位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5 14: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
——————————————————————————————
这种说法是戴有色眼镜看问题,不客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
——————————————————————————————
这种说法是戴有色眼镜看问题,不客观。

点评

老师说的有道理。在南明痛史中是这样说的: 半明半灭大明朝(21)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与清军搭上线,不敢怠慢,派出降将唐通与白广恩先率骑兵赶至抚宁县东南的一片石,而他自己则率主力布阵于石河(今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5 1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711021 发表于 2012-12-5 11:04
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
—————————————————————— ...

    老师说的有道理。在南明痛史中是这样说的:
    半明半灭大明朝(21)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与清军搭上线,不敢怠慢,派出降将唐通与白广恩先率骑兵赶至抚宁县东南的一片石,而他自己则率主力布阵于石河(今秦皇岛燕塞湖水库)。此时,多尔衮及部下将领均心有疑惑,第一是怕吴三桂骗人,第二是清军从未与李自成交过手,心中没谱儿。于是,清军先拿唐通一军开练,首先在一片石打败了这批为数不多的前“官军”与农民军混合的部队。一片石战役,清军虽胜,但无关山海关大局。
  惶急之下,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本人亲自出关,驰奔欢喜岭上,拜见多尔衮。多尔衮拉着吴三桂的手说“掏心窝子”话:“君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今次领兵入关,严令大军遵纪,如有人敢抢一粒米,敢动一株草,皆会被以军法处死。望君告知关内士民,万勿惊慌。”吴三桂“感动”之余,忙与多尔衮盟誓,宰马杀牛祭天地,表示谁违约谁就不得好死(二人后来均不得好死)。
  多尔衮仍不放心,又让吴三桂剃发。急上墙的生死危急关头,为得清军助力,吴三桂只得和手下几个高级军官立刻剃发、称臣。明军四五万人来不及一时全剃发,多尔衮就让他们先在身上缠白布条作记号。白布不够,明兵们用裹脚布扯下当记号。由此,混战之中,清军见身上裹白布的汉人就知为“盟军”不杀。 于是,吴三桂下令开山海关门。清军几十年梦想,一朝成为现实,而且是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由明兵自己打开了这百万雄兵难以攻克的险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过螺山店,无店房,只有村家数十户。村中有小庙,门前左右各有老树,皆数百年物也。路南百余步,有小阜突起,上有庙堂,所谓螺山,似指此而名也。路中有一木槽,及三四桶子盛水。驴遇而饮。有一胡,索直善兴,与一大钱,其人以小钱还之。问其故,盖大钱一文值小钱两文,故找还也。去路二里许,有小城,在野中,即所谓宋家城。世传此家富钜万。明末私筑此城以自保。清人累攻不能下。明亡后,清人怒之,令岁贡万金,因此家业遂衰云。闻元建言,曾随使行住,见城中房屋规模尚雄壮云。此城西五里外,又有一城,与此城相望,亦宋家所筑也,城中有两敌楼,高入云霄。”
看此文螺山在古驿道南百步远,古驿道就是102国道北面彩亭桥村中的大街,有金代石桥,那么宋家城应在离螺山古驿道南面二里远吧,在这个城的西五里还有一宋家城,我对那里不熟,分析是不是在螺山南面大约一里多地的一个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多都看不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按记录,应该是在从螺山店向西行的驿道上看到宋家城,离驿道二里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12-5 10:00
1、按探访记录所说,宋家城是宋奎显的之居,石河村是主城,其它村也有宋家所筑城。
    2、崇祯十七年 ...



    1、李哲辅说从峰山“行数里”到宋家庄,没说方向,可以理解为“西行数里”。那么宋城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石河。但是,再往西几里又有宋城,恐怕这个宋城就到蓟县了。
    2、另外,李渲写道:"野南五里远,有一座城,疑是宋大之类也。"是说宋城在峰山之南,即今宋庄子的位置。与李哲辅的记载颇有差距。
    3、还有一个问题,“石河”是不是曾名“宋家庄”?
    4、把“发又刊”理解为“剃发”,好像有点勉强,但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711021 发表于 2012-12-5 11:02
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
—————————————————————— ...

怎么说呢,就他个人而言,确实有委屈,但从民族的角度看,也确是他引清兵入关。
农民首领比较二,围城之后,竟主动找对方谈判,条件是你封我为西北王我就撤,又赶上一个二皇帝,无一点主见,这个当口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不出声,他就豆干饭闷着,不回应。谁怕你闷着呀!闷着视为不答应条件,打吧!他上吊,那是他咎由自取,谁让他听信谣言,杀了袁崇焕呢!我本身就是农民出身,不是瞧不起农民,可这个农民头确实不招人待见,至少咱们这的人不待见他!没军饷的情况下进北京城,时间长了士兵不抢劫才怪!问问咱们这边的老人,他会告诉你李自成是瞎王八蛋(据说李一只眼),这就是当初他激起民怨遗留下来的。图财拷问吴三桂的家属,还不小心让他的家人逃跑,报告给吴了,吴已经投降,走到半路,闻讯杀回去了。李带兵去山海关打他的时候,那些士兵已经怀里沉甸甸的赃物了,吴被挤兑急了,投靠旗人,自己的兵力也损失殆尽。但历史不会因为他的委屈就忘记是他引清兵入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12-5 10:00
1、按探访记录所说,宋家城是宋奎显的之居,石河村是主城,其它村也有宋家所筑城。
    2、崇祯十七年 ...


     
    如果从宋奎显算起, 宋九岳应该是他的孙子,宋昱、宋鉴应是他的曾孙。我在《玉田历史文化大观》中详细描述了宋昱的悲剧。关于这出悲剧的资料,也是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42-178)宋家城
宋家城,在蓟州东三十里。三月初三日,宿蓟州。余将往焉。季父请副使共往,副使曰:“吾闻宋家皇明世臣,明亡,独城守不下,清兵累见败。康熙时始破,降之。愤其负固守义,令划破其壁,不可毁而止。命岁贡银万两,以因辱之。其后孙离,因以残败,犹世守其城,不复仕进。以我国受明厚恩,首先归服,因有盖州之役甚不义,是以我人或有至其家者,皆唾鄙之,求水火亦不与。今吾辈贡行,宁不见笑,吾恐徒取辱焉。”余曰:“此传之者,过也。稼翁亦尝往见,其日录可考,且令宋家真有此义,岂非我辈之愈益求见者乎?”副使终不听。初四日,早发。是日,大风尘沙蔽天,余独先至。宋城,在大路南数里。城方仅百余步,多伤破。入城,有宋家门闾,甚高大。余犹虑其受侮,不敢直入,伫立门外。有人出,问来意,余拱手对曰:“主人宋相公在家乎?我朝鲜人,愿见相公曰事。”其人不答,因向外走。余心颇疑之,以为副使之言不虚也。顷,有人自外至,向余揖余答之,甚恭。因曰:“我朝鲜人熟闻宋家城大名,且愿一见主人。愿君为我导达此意。”其人曰:“我姓宋,此即敝家,请入客堂吸茶。”余曰:“有眼不识泰山,请勿怪。”遂辞谢。入门登堂。堂可十余间,甚轩敞,椅桌整齐,就坐。宋生问余官及三使臣职名,以余初行而能言,亟称聪明。余试问曰:“我外国人,想君亲之如蒙古等辈也。”宋生曰:“不然。吾闻朝鲜礼义之邦,君辈清秀又如此,岂比他外国乎?”观其色,非谬为伪辞也。余曰:“尊家并不入本朝仕籍乎?”宋生曰:“我为进士已九年,尚未入仕。”盖副使所闻全是虚传也。交数语,仆人来言,季父从他路将至矣。余语宋生以故。宋生曰:“大人亦能言乎?”余曰:“不能。”宋生亦偕余出迎。还,上堂。宋生置笔砚于桌,问季父职名,仍曰:“愿略闻白简风采。”余曰:“尊府居此几代?”宋生曰:“本江南人,在前朝从成祖来此,已十四代矣。”余曰:“先公是何官,敢问讳与字?”宋生曰:“武功启家,官是都指挥使,讳峪,字无传。”余曰:“私家何以有城?”宋生曰:“前朝边防甚急,故不禁也。”余曰:“然则,何独尊府有此城?”宋生曰:“都指挥使领二万夫屯田,此亦国事也。兼之时有余财,何可概之他人乎?”余曰:“本朝初年,此城亦当被兵,未知归服在何时?”宋生曰:“顺治三年,天下大定,此时乃服。”余曰:“见城堞多破坏,想亦伊时炮礮所伤。”宋生曰:“不然,雍正年间地震破坏。”余曰:“然则,何不修理?”宋生曰:“后来财力不及故也。”余曰:“闻本朝初,令尊府纳罚金万两,信乎?”宋生曰:“将寒家土地已为官有,至今纳租。想来不止万金耳。”余曰:“每年纳租几何?”宋生曰:“共计族人约有一千二百余两。”余曰:“贵族共几位、几宅?”宋生曰:“现分大小十四门,人丁不过三十余。”余曰:“土地共几亩?”宋生曰:“二百四十步之亩,共二百九十余顷。”余曰:“纳租如是多,各不患匮乏乎?”宋生曰:“以二百九十余顷出一千二百余两,自有所余以自养。”季父问:“本朝以后,贵门有入仕者乎?”宋生曰:“前朝累代世袭,而今不克承家,以故为圣主所弃耳。”季父谓之曰:“此所以克家也。”宋生看毕,色发,裂其纸,盖宋生文笔甚优,应对敏给,语亦质实,了无骄侮色,但举止太踈率也。宋家北有敌楼,临城飘出半空,为守城窥望之所。登眺亦为伟观。语罢,请见。宋生遽起,请入。过四重门,每门内左右有廊,垂锦帘,妇人从帘隙窥视,多盛妆者。阶庭间往往设釜爵烹饪之具,犹有富家象。至楼下,楼凡四层,皆施胡梯,各数三丈。到上头,四面有窗,轩敞爽垲,惟尘沙涨作,殊败兴。宋生忽问余曰:“君看我相,何年当作官?”余笑曰:“我未解望气术。”宋生又固问曰:“君试言之。”余戏之曰:“明年当作知县,当享数十年富贵。”盖因归班进士十年为知县而戏之也。宋生不知戏之,点头而喜。可笑。下楼至堂,宋生复进茶。辞归,送于门,意甚勤挚。到蜂山店,副使闻,甚悔之,盖彼中事传言于我国类多译辈妄想,其不足信如此。
  (由此段记载,宋家始迁祖为明朝跟随明成祖从江南到此的宋峪。受访者已是其十四代孙了。)

点评

有了这一段,宋家及宋家城的情况清楚得多了。请老怪版主把这一段的出处、年代、作者注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8 10:21
麻兄抓紧把“宋家城”及宋氏家族“整理成文。有必要,咱们抓紧实地走访、勘查一番。如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8 1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12-8 09:44
(42-178)宋家城宋家城,在蓟州东三十里。三月初三日,宿蓟州。余将往焉。季父请副使共往,副使曰:“吾闻 ...

麻兄抓紧把“宋家城”及宋氏家族“整理成文。有必要,咱们抓紧实地走访、勘查一番。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