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645|回复: 15

“乡贤祠”的三个不应该——《玉田历史文化大观》未用稿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在编写拙作《玉田历史文化大观》的过程中,因容量有限,有些文稿被舍弃。自今日起,将在这里陆续贴出几篇,欢迎网友多提批评意见。

                                                 “乡贤祠”的三个不应该
   
       乡贤祠是明清两代专门供奉“乡贤”的祠堂,一般设于文庙之内。所谓“乡贤”,是指那些品行优异、学识渊博、业绩突出的本地人士。这样的人士在与世长辞之后,可由地方官员报请本省督抚批准,将其牌位置于乡贤祠,享受本县士民的祭祀。玉田县乡贤祠位于文庙西厢房的南端,与名宦祠东西相对。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曾由部分“乡贤”的后裔进行重修。
     截至光绪十年,乡贤祠内供奉着以下26人的牌位:汉议郎徐乐、汉处士(即隐士)田畴、晋燕郡太守阳裕、隋鸿胪寺少卿荣毗、明陕西左布政刘本、明太仆寺卿董锐、明阳曲县主薄龚宝、明东昌府知府张经、明彰德府教授王璋、明户部主事孙光祖、明孝子庠生郁光被、明贡生桑福、明赠户部郎中李聘旸、明鸿胪寺丞张衍中、明太仆寺卿王大智、明河东运使李充实、明刑部主事李充大、明东平州知州李本植、明廪生文恪桑开基、国朝(指清朝,下同)户部郎中李及秀、国朝镇江府同知江山秀、国朝诰赠刑部员外郎桑凤翥、国朝广东参议桑开运、国朝赠奉政大夫张解兰、国朝嘉兴府同知张作砺、国朝廪监生江象乾。
      翻看二十四史以及有关资料,以上26位人士中确有一部分可歌可赞,享受祭祀当之无愧。但是反复掂量,似乎也存在着应该入祀没能入祀、不该入祀反倒入祀的问题。因为此事涉及到对玉田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古人遴选的26位玉田“乡贤”,至少有三个“不应该”。
     
                                 其一,不该把阳裕做为阳氏族人的代表
       玉田阳氏曾是大名鼎鼎的名门望族,其远祖就是种玉阳伯雍的原型阳翁伯(或作雍伯)。从西晋后期开始,这个家族日益兴旺,到北朝结束时(581年),涌现了20多位载于《晋书》、《北史》等正史的杰出人物,阳裕乃是其中之一,也是入祀于玉田乡贤祠的唯一一位阳氏族人。
       阳裕,字士伦,出生于西晋晚期,此人精明强干,博学多才。但是,他对君主的选择颇有饥不择食之嫌。他先在幽州刺史王浚手下任主簿,王峻疾贤妒能,不肯重用他。王峻被杀后,他去投奔辽西公、鲜卑族大单于段疾陆眷(又名段眷,驻地在令支,即今迁安),被任命为大将军左司马、郎中令,地位相当于上卿。阳裕这一次“跳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但是,当后赵君主、羯族人石虎灭掉辽西段氏政权(都城在今迁安)后,阳裕主动到令支城内向石虎投降。而石虎是个暴君,在位期间嗜杀无度,穷奢极欲,不但使国内阶级斗争激化,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讧,阳裕甘心情愿向这样的君主俯首称臣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降后不久,阳裕奉石虎之命带领军队奔往密云山执行任务时,被鲜卑族慕容皩的将士擒获。于是他又摇身一变,成为慕容氏的部下。不能否认,在五胡十六国那样的乱世,读书人要寻找真正的贤明君主很不容易,但是,像阳裕这样三番五次改事新主,甚至改事石虎那样的暴君,不能不说是情操气节上的瑕疵。         
     另一方面,在阳氏族人中,官职高于阳裕、才干学识不低于阳裕、史书的评价比阳裕更好的至少还有3人。一是阳裕的堂兄阳骛,字士秋,始终效忠于鲜卑族慕容氏,“屡献安时强国之术”,深受赏识。当慕容俊建国号、立年号、十六国之一的前燕政权应运而生后,阳骛升任为太尉。太尉乃是“三公”之一,与司徒、司空并称,为全国最高军事首脑。《晋书》对他的评价是“清贞廉谨,老而弥笃”。第二位是北魏时期的阳固,字敬安,此人历官北平太守、洛阳令、前军将军等职,能文能武,才识超群,政绩显著,战功不凡;他刚直雅正,不畏权御,直言敢谏,有奏疏《谠言表》流传于世;他为政清廉,死后家无余财,连发葬的费用都是朋友们临时凑集的。第三位是阳固的儿子阳休之,此人曾在北齐、北周任和州刺史、吏部尚书、中书监、左仆射等职,政绩显著,声誉极高;他又是位文学家,著有《幽州人物志》、《韵略》等传世之作,《北史》对他的评价是“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缙绅所重”。
     从以上的简略介绍中可以看出 ,阳骛等三位阳氏族人的官级、政绩、才学、节操都在阳裕以上,将他们弃于乡贤祠之外,而让阳裕入祀,实为不妥。

                                      其二,不该让辽、金两代留下空白。
      辽代为契丹族所建,统治北方中国达200年之久;金代为女真人所建,统治北部中国近100年。在辽金时代,玉田县出了不少杰出人物,特别是辽朝统治时期的韩氏家族,封王拜相、担任枢密使、节度使的近20人,譬如韩知古、韩匡嗣、韩匡美、韩德让、韩德威、韩瑜、韩昌等等,其中被授予各种“功臣”称号的就有7位。金朝统治时期,明威将军、同知宣徽院事李磐,天顺军节度使李瞻,中都路转运使、著名诗人王寂,都是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为实现契丹族、女真族的汉化,为华夏多民族的交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个人品德也没有太大的污点,完全或基本具备入祀乡贤祠的资格。但是,玉田乡贤祠却没有留给他们一席之地,使辽金两代、长达300多年的玉田历史成为一片空白。
      那么,玉田乡贤祠为什么要把辽金两代的杰出人物完全排除在外呢?其根本原因是华夏正统观念在作怪。按照这种观念,只有在中原地带建立的政权才是合法的,才能登上大雅之堂。而少数民族则被称为“蛮”、“夷”,他们所建立的哪怕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哪怕是相当强大、相当稳定的政权,也不在正统之列,为他们效忠的文臣武将当然也就被打入另册了。以杨家将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把韩昌等效忠辽朝的汉人描绘得面目可憎,丑态百出,原因也在于此。
     历史已经证明,华夏正统观念是错误的,有害的。不论是契丹族,还是女真族,他们都是华夏儿女,与“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国完全是两码事。而且,少数民族在与中原政权征服、被征服的过程中,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薰陶,或快或慢地实现了自身的“汉化”,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会,为此后全中国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错,在少数族与汉族的征杀中确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这种区别就像弟兄间的争争吵吵,甚至大打出手,属于是与非的矛盾,与古代史上倭寇入侵我国沿海,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入侵海岛内陆,性质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既应肯定宋朝(含南宋与北宋)内部那些为“收复失地”而英勇奋战的人物,又要歌颂辽、金朝中忠直、勇毅的武将文臣;既要为杨家将、岳家军的忠君报国而讴歌,又不能否定玉田韩氏家族及其他汉人效忠于辽、金两国的功绩与贡献。把辽金统治时期的贤明人物排除在乡贤祠之外,显然不妥。

                                             其三,不该把李氏族人过多入祀
      明清时代,玉田城西出了个官宦人家,即以李充实为代表的李氏家族。这个家族虽然远不能与晋代的阳氏家族、辽代的韩氏家族相比,但总算延续了较长时间,出现几位比较优秀的人物。这个家族先后有祖孙三代共5人入祀玉田乡贤祠,分别是:明赠户部郎中李聘旸、明河东运使李充实、明刑部主事李充大、明东平州知州李本植、清朝户部郎中李及秀。其中,李聘旸是李充实的父亲,李充大与李充实是堂兄弟,李本植是李充大的儿子,李及秀是李本植的儿子。他们实实在在是“父子兵”。
      查遍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李氏5人中生平事迹比较突出、具备“乡贤”资格的只有2人。一是李充实,此人为明朝嘉靖乙丑科进士,历官苏州知府、河南运使(正四品)等职。他“嗜学不厌,志洁行芳”(大意:勤学好问,品行优异);在任期间,清廉自守,“饮冰茹孽”(大意:饮清水吃菜蔬以充饥,形容为官清廉),赈济灾民,政绩不菲。另一位是李及秀,此人为清代顺治丙戌科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河南巡方监察御史(正四品)等职,政绩颇佳,官声甚好。他曾上书100余次,大多涉及国计民生,颇有真知灼见,其中《酌派河夫疏》载入《河南通志》以及《皇朝经世文编》。
      除去上述2 人,其他三位的标准似乎低了一点。李充实之父李聘旸仅仅因为儿子做了高官,才弄了个“赠户部郎中”的虚衔;李充大为明代后期的举人,曾任刑部主事,顶多不过正六品官员;李本植为拔贡,曾任山西汾西知县、东平知州等职,最高不过从五品。按说,既然是入祀乡贤祠的人物,旧县志应该详细记述他们优美的德行、上佳的政绩、超群的才学,遗憾的是,三个版本的旧县志,仅仅提到他们的姓名官职,未曾详细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好像他们的品德才华并无突出之处,能够跟他们相媲美的玉田人士肯定能够找出几位甚至更多。玉叟认为,把“乡贤”过多地集中于一个家族,肯定会减损乡贤祠的代表性。至于其中是否藏有什么“貓腻”,那就不得而知了。
发表于 2012-12-23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首先,菜疙瘩猜测,是否清初以后就一直没有再评选乡贤呢?又读玉叟老师的《玉田历史文化大观》,知玉田县最后一位入祀乡贤祠的是蒋庆第,时间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菜疙瘩以为极有必要弄清整张乡贤名单以及入祀次数、程序、过程等。
其次,菜疙瘩也查了一下,至光绪十年,玉田县入祀乡贤祠的共26人。其中,18人县志有传,其中13人入“仕绩传”,二人入“文学传”,二人入“义行传”,一人入“孝友传”。其余8人无传,分别是:
李聘旸、张衍中、李充大、李本植、桑开运、张解兰、张作砺、江象乾。
再次,就是乡贤的入选标准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
还望各位师友、方家各显神通,大力搜罗,广而告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菜疙瘩顺便也数了以下“名宦”,共25人,立传的19人。无传的6人,这六位有两个不是县官,4个是上级领导。传文一般都极简略,甚至不如“乡型”诸人记述得详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名宦祠中最后一位王光谟,“康熙十六年任”。此后,玉田再无“名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3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玉叟老师的佳作是一种耳目一新的享受。
京东地域的府、县志等方志,始修于明代,修志者所修之志既受当朝统治阶层导向决定取舍,又有自外迁入者个人民族意识、史学根基等因素的禁锢:一是,汉人修志“非汉则异类”,不入其志;
二是,当时的条件下难以获得辽金元史料,“先天缺损”,难全其志;
三是,后期地方豪门(缙绅)出于“光耀己宗、以新代陈”,志录所欲。
四是,以往的方志多自文化名门私家之手,县(府)官圈定刊行,“似官出非官修”(民国改变)。
     凡此种种,造成“乡贤祠”出现有的“该祀不祀,不该祀却祀”的乱象。

点评

见解精辟,令玉叟耳目一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24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3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阳裕......他先在幽州刺史王浚手下任主簿,王峻疾贤妒能,不肯重用他。王峻被杀后,他去投奔辽西公、鲜卑族大单于段疾陆眷(又名段眷,驻地在令支,即今迁安),被任命为大将军左司马、郎中令,地位相当于上卿。阳裕这一次“跳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他对君主的选择颇有饥不择食之嫌.....”
   阳裕较之关羽“择主”未必过之多少:阳裕以治域、治国为己任,关羽以杀戮为己任;阳裕助石虎,间接遏制了石氏的蛮行,关羽以杀袁绍大将报曹操;阳裕助王浚、段氏,维护了晋的统一,关羽拒孙权结亲,推动了割据、分裂。
    孰是孰非、 孰该祀孰不该祀?明代一锤定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满清王朝也是东北少数民族所建,按其怀柔政策,应当推崇“番汉合作”人物,但玉田韩氏人物为何未入乡贤祠?是史料断档?(县志上有。)还是其他原因?恐怕这得了解每次入乡贤祠者的背景情况与入选标准了。
      “不应该”是用今人认识标准来评价古人行为,用这种态度来探究历史,很多事情都“不应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阚东逝水 发表于 2012-12-23 18:12
拜读玉叟老师的佳作是一种耳目一新的享受。
京东地域的府、县志等方志,始修于明代,修志者所修之志既受当 ...



   见解精辟,玉叟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历史行为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只有这样或者那样。后人可以探究的是:为何这样?或为何那样?

点评

游客
所言甚是。  发表于 2012-12-24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张作砺
    清道光二十六年版《招远县志》“职官编”国朝顺治知县条目载:
    “张作砺,玉田人,贡监,十五年任。升嘉兴府同知。字石斋,倜傥多大略,识为治体。时有不轨者为邑累,公申请上台,慨切争之,不遗余力,不自安者遂帖然去。后立祠祀之,在南门里大街路西。今圮,惟祠基与祠西草屋三间尚存,为人借居。”
张作砺主修清顺治十七年版《招远县志》。
    《蓬莱历代诗文选》有其作诗《望海岭》[1]
     岧峣峻岭海天西[2],海上烟波入望迷[3]。
     万堞参差孤阁迥[4],三山咫尺五云齐[5]。
     秦皇古碣苔痕满,汉帝高台草色萋[6]。
     最是咸池飞旭早[7],每从清夜听天鸡[8]。
    注释:
    1、望海岭:在城西南十五里,西来者驻足一望,海天万里,毕见于前。这首诗写在望海岭上,东望大海和蓬莱城、阁景象:大海水天一色,迷茫无际,城、阁相距,万变参差。面对如此神奇渺茫的景象,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帝王到此求仙的事迹,也就是曾迷恋于长生的秦皇、汉武如今在哪里?不是么,早已碑上苔满,墓前荒草萋萋。然而,只有太阳,万古不变地每天早晨从东方准时升起。诗中触景生情,想象得体,含有对大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2、岧峣(条尧):亦作“迢哓”,山高峻貌。海天西在水天相连的大海的西面。
    3、烟波:形容水波渺茫,远看去象有烟雾笼罩。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入望。望去。迷:迷茫不清。
    4、堞(迭):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这里指蓬莱城的城墙。参差(岑呲):不齐貌。孤阁:指蓬莱阁。迥(窘):远。
    5、咫(止)尺:形容距离很近.古时八寸为咫。五云。指青、白、黑、赤、黄五色的瑞云。齐(基),通“跻”,升起。这里是作者隐想中的三神山在五彩云中升起。
    6、这两句是作者对古代皇帝求仙不成的感叹。
秦皇,指秦始皇赢政(公元前251—210)曾派方士刘蓬莱求仙。碣(竭):圆顶的碑石。此处指秦始皇墓前的碑。苔痕满:长满了青苔。形容时间的久远。汉帝:指汉武帝刘彻(公元前[56—87],生前也曾多次派人到蓬莱求仙,并在京都建造望仙台。高台:指汉武帝墓.称茂陵。在今陕西兴乎县东南,是汉代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一处,陵的封土,略呈方锥体形,平顶,故称高台。萋(妻);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7、咸池:神话中的池名,太阳在此沐浴。《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飞,飞动,起飞。旭(序):即旭日,才出来的太阳。
    8、每:屡屡。  清夜:寂静的夜晚。天鸡:古陀神话,东方枕都山上有大树名桃都,枝与枝之间相隔三千里,树上有天鸡。每天早晨,阳光射到树上,天鸡即鸣,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于国俊等.蓬莱历代诗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5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从《清代广州行商卢观恒入祀乡贤案》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入祀乡贤祠的标准与程序,同时还可以得到入祀乡贤祠的实际情况。
    清代广州行商卢观恒入祀乡贤案(摘录)www.guangzhou.gov.cn  2005年7月18日 16:00:12黄景听)
    明清时期,凡有品学德行的人,死后由大吏提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乡贤祠设于学宫内,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行礼。因此,能成为乡贤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卢观恒(1746~1812),字熙茂,广东新会人。出身贫寒,40多岁仍未有妻室。后去广州谋生。因观恒经营有术,积聚了一定资本,生意越做越大。1792年,卢观恒正式承充行商,行名“广利”,1808年名列第一,为首席行商。观恒多次申请退休未果,直到1812年12月20日去世。卢观恒死后由其次子卢文锦继承行商,商名卢棣荣,但实际权力由长子卢文举掌握。卢文锦为了炫耀自己,硬把其父入祀乡贤祠,导致了轰动一时的入祀乡贤祠案。
    卢文锦以其父办义学义田,有功桑梓为由,要求将其父入祀乡贤祠,并重金贿赂广东各级地方官吏。因此,新会知县吉安、邑绅何朝彦等附和其说,又由进士谭大经牵头,罗致一批新会士绅签名,要求将卢观恒入祀乡贤祠。巡抚董教增、藩司赵宜喜信之,详请咨部。1815年5月10日奉旨入祀,卢文锦在明伦堂大宴宾客,设饮唱戏,极为豪奢。此事引起一些士绅强烈不满:卢观恒既未曾读书,又同堂兄争田产,拔兄发辫,用300金买其案,这样的人怎么能入乡贤祠呢?  
    刘华东,原籍福建,因父来粤从事盐运,寄籍番禺。1801年中举,但仍留家勤读苦学,常接触下层,了解民情,喜欢与贩夫走卒、市井贫民为伍。生性豪侠,喜见义勇为。他得知此事后,即上书总督蒋攸,蒋认为公事不当私谒,还其书,令具牒。刘华东便与新会举人唐寅亮等把原来上总督书写成《草茅坐论》刊印,严厉指斥卢观恒。一时《草茅坐论》远近传诵,虽妇孺无不知,绅士奔走络绎,争来拜见刘华东,共有200余人。华东于是率众持烛帛浩浩荡荡往郡学乡贤祠,焚香拜祭先贤陈白沙,宣读祭文。众人伏地痛哭,震天动地。
  此事发生后,卢文锦企图毁灭其父殴兄罪证,但由于新会县吏抱案牍先逃,卢文锦只得作罢。华东得录观恒拔兄发案牍,又集郡学士绅签名,签名者日众,于是华东将联名信上书大府。同时还把各地收集的举报信和《草茅坐论》寄其老师孙御史,御史派殷某往江西越控。
  巡抚董教增欲平息此事,督粮道廷杰、广州知府杨健、潮州府万云、韶州府金兰原等虽先后为承审官,但皆秉承董意,多方诘难华东,华东不为动;卢文锦又以重金引诱,华东亦不为动。恰好雷州府经历李棠派人上京告发总督蒋攸,并将此事禀告朝廷。嘉庆皇帝特派钦差大学士章煦、侍郎熙昌调查此事。适总督蒋攸巡边,不在省城。于是,钦差、巡抚、藩司等会审于藩署,众绅商青衣候质。由于章煦与藩司赵宜喜乃姻亲关系,有意偏袒。章欲严惩告发者刘华东,摘《草茅坐论》中“朝中有人上下其手”句责问刘华东:“朝政清明,何人敢为鬼域?”欲以诽谤罪来加害刘华东。刘华东稍迟,旁边陈昙上前答道:“某辈草堂,岂识朝仪?所识者抚院之私朝耳。”章熙问:“人何指?”陈昙说:“人则众论者皆指方伯,则正章之姻也。”章熙只好撤堂,屡讯陈昙,昙皆侃侃无所屈。华东多得陈昙帮助,另外浙江钱塘举人张杓也帮刘华东对簿公堂,不为势屈。
    此案自事始迄案结凡10月,华东被羁守南海署5月,对簿出堂十数次,艰险备尝,旁观股栗,而华东却毫不气馁,从容力辩。章煦只得上奏朝廷,请求回避,皇上下令改由总督蒋攸同熙昌审理完结上报朝廷。1816年2月,朝廷降下圣旨:将卢观恒滥祀乡贤祠的“木主”撤出,革去刘华东举人头衔,摘去卢文锦顶戴,结保之巡抚、藩司等各级官员、士绅分别降级罚俸。
    卢观恒被罢黜乡贤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19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势力还根深蒂固,传统的重儒轻商思想还未变革。卢观恒尽管非常富有,且捐有官衔,但其身份主要还是一个普通商人。加上其殴打堂兄,又以贿赂入祀,不符合乡贤德才兼备的标准。况且卢观恒生前奢侈挥霍,对百姓作威作福,因此很难获得百姓支持。但卢观恒发家后也曾兴修水利,创办义仓义学,助饷赈灾,修建祠堂,甚至出资设立种痘局等。这些社会公益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所以对卢观恒的评价也应持客观态度,入祀之举,亦非他本人意愿。

点评

与兄争夺田产,又拔其发辫,在封  发表于 2012-12-29 18:33
这桩史实,让人读了长见识!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25 18: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5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12-25 07:51
从《清代广州行商卢观恒入祀乡贤案》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入祀乡贤祠的标准与程序,同时还可以得到入祀 ...

这桩史实,让人读了长见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建乡贤祠,初衷不坏,但操作起来,就要被势力、金钱所左右,入选者很难名实相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12-26 07:22
建乡贤祠,初衷不坏,但操作起来,就要被势力、金钱所左右,入选者很难名实相副了。

    入选者很难名实相副       这句评判似乎有点过(或曰以偏概全)。在封建道德观念极强的社会氛围下,入选乡贤祠这样的大事,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弊端。我们的先人比我们强多了,不屈势力,敢于直言者多矣。倒是现实社会里,假典型俯拾皆是,什么粮食大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人们嗤之以鼻,但又有谁说呢?因为说了也没用,倒惹一身晦气。
      直言了。{:soso_e181:}

点评

您的意见很对!谢谢指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29 1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穿越时空 发表于 2012-12-29 15:36
入选者很难名实相副       这句评判似乎有点过(或曰以偏概全)。在封建道德观念极强的社会氛围下,入 ...

您的意见很对!谢谢指教!{:soso_e183:}

点评

谢谢!再握手。  发表于 2012-12-29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民进党人谢长廷来大陆后说,大陆还不如台湾,一点中国的味道没有了,言下之意是大陆的传统文化气氛一点不存了,说得也是实情。看看这段的网上新闻,什么房叔、表哥,七个情人、八个老婆的,更不要说食品安全等等等其他方面了,古人说得好:一床锦被覆盖下的全是龌龊事。

点评

寄希望于未来吧!好在我们已经不再瞎折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4 09:45
不惟传统文化,更是传统美德。“一床锦被覆盖下的全是龌龊事”诙谐中又含有痛心和无奈呀。  发表于 2012-12-31 20:18
是啊,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哇!  发表于 2012-12-29 2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