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3617|回复: 26

“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我的结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我的总体观点是:“阳伯雍”与 “阳雍伯”可以并存。因为二者皆有古代典籍出处,并且约定俗成,而不是今人凭空臆想。在这里主要论述“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的确,“阳伯雍”最早出现是在光绪十年《玉田县志》中,在此之前没有完整出现过,这一点毋庸讳言。

那么,“阳伯雍”的姓名是不是光绪十年《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无中生有,杜撰出来,并且毫无价值,根本错误呢?
我认为不是,“阳伯雍”作为种玉主人公的姓名有其合理性。它是《玉田县志》的编纂者综合多种史料,通过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恰当结论。
如今,
要想正确理解光绪版《玉田县志》编纂者的对种玉主人公姓名的理论脉络,需分三步走:首先是“姓氏”,然后是“名字”,最后是“姓名”。

一、姓氏:阳
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姓,更确切地说是“氏”,有四种情况:杨、阳、羊、扬,哪一个更合理一些呢?

1
、我觉得要尊重《水经注》的意见,姓“阳”。理由有三:
①、《水经注》所引种玉故事年代最早。
②、《水经注》列举了三个证据:
a、(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
b、《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
c、其碑文云:居於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路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
③、证据a以地理遗迹“阳公坛社”为证,
证据b以姓氏谱系“阳樊而易氏”为证,
证据c以历史遗物“碑文云”“ 玉田阳”为证。
可谓证据全面、确凿。

2
、另外还有证据如下:
①、宋朝《路史》:“阳氏出无终,至秦立右北平郡,子孙仍属焉。”
②、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在其注释“一”中:“杨公伯雍——杨,《初学记》作“扬”,《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四七九、八〇五、《事类赋注》作“羊”。《水经注》、《唐人类书》一、《太平御览》四五、五一九、《太平寰宇记》、《绀珠集》作“阳”。按,《水经注》又引《阳氏谱叙》作“阳”。作“阳”为是。”
③、玉田(无终)历史上,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不少阳氏名人,比如晋阳裕、阳骛,北魏阳尼、阳藻、阳荆、阳固、阳弼,北齐阳斐、阳眧、阳静立、阳休之、阳诠之,唐阳峤等等,可参见县志。

3
姓氏混乱产生的原因
版主小菜一碟所发文章《陆涛<洛阳伽蓝记>作者祖籍姓氏发微》(原载:《教育科研》201022期)可以明白大概:
“窃以为古代杨与阳从用法上讲,字形近而易混,传抄致误,实例如洛阳出土北平《阳济墓志》在传世印刷文献如《资治通鉴》上作杨,何况今玉田正宗阳家在唐五代后亦随俗作杨,如《玉田县志》中杨遇、杨德润 。”
的确,种玉主人公的姓氏混乱产生的原因,客观上是杨、阳、羊、扬等字音同讹转所致,主观上是攀附心理使然。其中最为常见的将“阳”作“杨”,与杨姓在后来人口发展越来越多,逐渐占据诸“yang”之首有关,据近些年来统计杨姓已经是当代第七大姓。杨姓势力的增大,不能不说对种玉主人公的姓氏产生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可种玉主人公姓阳,不姓杨、羊、扬。
《光绪版玉田县志》也采用了“阳”这个姓氏,应该说是择善而从,编纂者没有详细说明原因,不过通读该县志,我们发现他对以上相关史料是基本了解的。并且,其在该县志凡例之八中也说道:“兹邑望族,向推阳氏称首。”

二、名字:伯雍
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名字,是“雍伯”还是“伯雍”,也是各方争论的关键所在。

⑴、《搜神记》原书一系,皆作“伯雍”。
干宝《搜神记》原著可能在唐末五代时期遗失,后世所见者,大多认为是明代及以后的辑录本,并非原著。在目前所见干宝《搜神记》,版本也有很多,请参见种玉人家的帖子《<搜神记>的几类版本》。在这《搜神记》一系的种玉故事中,不管是中华书局汪校本,还是其清代《四库全书本》和明代《津逮秘书本》,种玉主人公的名字都作“伯雍”,不作“雍伯”。

⑵、转引《搜神记》一系,多作“雍伯(翁伯)”,少作“伯雍”。
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时期各种引自《搜神记》种玉故事的主人公姓名情况,名字多做“雍伯(包括翁伯)”。大概只有在唐代《初学记》中作“伯雍”,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初学记》中,三处出现种玉主人公名字,皆作“伯雍”,而网友提供的日本藏南宋《初学记》中,一处作“伯雍”,两处作“雍伯”,同一书中,二者并存。

⑶、作为《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尊重《搜神记》原书的意见,在种玉主人公的名字上采用“伯雍”。
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原书”与“转引”之间,作为一般的史学家来说,还是采用原书最为严谨、客观、科学。并且原书与转引并不完全矛盾,唐代《初学记》中就叫“伯雍”。同时,原书虽然可能是后人编辑,但也必有出处,定非向壁虚造,其所说种玉主人公姓名,虽然与现在所见“转引之书”多数不同。但是,明代至今,五六百年,几经丧乱,善本古籍,多有遗失,故此,今人不见,并不能说明明人也不见。这也就是编纂者在凡例中所说的“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可见编纂者采用伯雍,是其理性的自觉选择,旨在尊重《搜神记》原书的权威性,毫无不妥。

所以,《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在种玉主人公的名字则取为“伯雍”。

三、姓名:阳﹢伯雍﹦阳伯雍
通过以上逐项考察,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姓名完全可以定位为:姓氏——阳,名字——伯雍。正是出于这种判断,《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将种玉主人公的姓名称为:“阳伯雍”.
我想,关于玉主人公的姓名 “阳伯雍”,重点不在古代典籍是否完整出现过,而是在于这种称呼是否有道理。
由此可见《光绪版玉田县志》阳伯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这一名称,也被后来包括现在大多数出版物所采纳,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阳伯雍”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在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和理性的史学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结论。该县志的编纂者出于诸多考虑,秉承史学精神,才编纂出远胜康熙乾隆本的玉田县志,在中国古代县志史上,也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历史著作。

最后,补录两段前人对《光绪版玉田县志》的高度肯定,作为结语:
钱青《玉田县志》序:“是稿创于李君雨芗,成于丁君茝轩,复得二三都人士为之参稽,而校核商量邃密,诚足以信,今而传后矣。”——点校本195
赵翊唐《玉田县地方辑要》序:“《玉田县志》自前清光绪初年,经邑人丁茝轩君修辑,体例谨严,颇合史法。”——点校本374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乐善轩 + 10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1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关于《搜神记》一书散佚于唐、五代之间的说法有依据吗?
      本人最近查到的《元胜览》(元代地理总志)一书中引用的种玉故事主人公为“雍伯”,且注明“见《搜神记》”,此书是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编纂。这份证据对网上流行之“《搜神记》散佚于宋元期间”的说法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还有,我也不同意您关于典籍所载“唐宋以前,雍伯居多,明清以来,伯雍居多”(大意)的观点,试举证如下:
      元代:1、《元揽胜》中“雍伯”;2、《杨德润墓碑》中:“种玉阳雍伯”;
      明代:1、明代《玉田县志》序:“雍伯故里”;2、学博有对:“阳雍伯种玉而后......”3、《幼学琼林》:“雍伯...”;4、明教谕钱通《玉田县儒学记》中:“阳雍伯之种玉...”;
      清代:1、康熙《玉田县志》中:皆为“阳雍伯”;2、乾隆《玉田县志》中:皆为“阳雍伯”。
      只有明代胡元瑞辑录的《搜神记》中有“杨伯雍”,但通过高人肢解、再组合等一系列高级转换程序变成“阳伯雍”后,就怎么看怎么合理了?我怎么看不出哪?开个玩笑:是不是只有愚蠢的人和不称职的人才看不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3 22:33
您关于《搜神记》一书散佚于唐、五代之间的说法有依据吗?
    本人最近查到的《元胜览》(元代地理总 ...


1、关于《搜神记》散佚在五代时期。
《搜神记》的研究是门大学问,非我辈所能尽知。我所说散佚时间,也是来源转述:请参看种玉人家的帖子《
周俊勋:二十卷本《搜神记》的构成与整理》第四页。

2、关于
“唐宋以前,雍伯居多,明清以来,伯雍居多”的观点。
此说无关本文宏旨,故此本不想做解释。可是还要说两句:大抵明代以后随着《搜神记》编辑本的完成,其中所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多以此为准,故而“伯雍”多起来了。当然,这还需要统计学上的证据,不过我暂时还不能做到。因此,不想就此再作无谓争论。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_989485865190860189_2:}挺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本人愚执,还是没有看出“光绪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理性的理学判断,做出的合理解释”。只是认为该编纂者所言“并依干宝称伯雍...干书最古,从其朔也”是在无中生有地忽悠人。我粗浅地理解,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我是依从干宝的书(将种玉者)称为伯雍...干宝的书是最原始的版本,我依从的是正根儿。”该编纂者根本也不是说明自己是在干宝原书已不存在的前提下经过对历代史料的认真梳理、研究,综合考证出了个伯雍,而是宣称自己所引用的《搜神记》阳伯雍版本本身就是干宝最原始的版本。这不明显在无中生有地造伪欺世吗?
      再看看那段引文:“《搜神记》云:阳公伯雍......”请问,世上果真存在这一最古版本吗?
      孩童幼稚之语,让大家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4 11:52
本人愚执,还是没有看出“光绪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理性的理学判断, ...

  如你所说:“本人愚执,还是没有看出‘光绪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理性的理学判断,做出的合理解释’。”
请你证明:你,或者有人,比光绪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更具有“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理性的史学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14 15:23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3 22:33
您关于《搜神记》一书散佚于唐、五代之间的说法有依据吗?
      本人最近查到的《元胜览》(元代地 ...

我怎么觉得是火药味呢 做文章 辩是非不用此口吻不能说明吧
匿名  发表于 2012-8-14 15:26 | 来自河北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8-14 15:08
如你所说:“本人愚执,还是没有看出‘光绪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理性的 ...

应当问问
发表于 2012-8-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请种玉兄不要激动,还是平等、平和地讨论有利于把问题说清。
       打个比方,当我们讨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错误时,如果有人发言:请你们证明你们自己谁比毛主席他老人家本事大?如果不能证明,你们就没有资格讨论毛主席的错误。从而,就只能说明毛主席一贯伟大光荣正确,根本没有错误。请问,这样的发言有几个中国人能够赞同?
       同理,我确实证明不出自己或别人比光绪县志的编纂者史学功力、素养强,但这是否就能说明他(或他们)的一切观点、做法全部正确无误呢?恐怕种玉兄也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吧!
       将造伪欺世者捧到天上,也证明不了造伪欺世行为的合理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4 19:29
请种玉兄不要激动,还是平等、平和地讨论有利于把问题说清。
       打个比方,当我们讨论毛泽东发 ...


一,你打了一个不太高明的比喻,将毛主席与《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作比。我要反问:你是不是也看不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伟大之处,正如你看不出光绪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理性的理学判断,做出的合理解释一样啊!?

二,你将《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说成“造伪欺世者”,你不觉得是在污辱先人吗?
你在《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同样也说:“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 是“造伪欺世之产物。”
你一再口出狂言,唐突县志,诋毁先贤,不觉得过分吗?
你不觉得,对这样一部优秀的县志,对这样一批优秀县志的编纂者,存有一些敬畏之心,会更好些吗?

三,说我激动,从何谈起?我倒要说一句,与君共勉:不要忽而道歉,忽而又口吐不逊,——平常心最重要。

点评

我们在这里可以讨论阳雍伯或者阳伯雍,也可以评论光绪版《玉田县志》编撰者,他们都是先贤,任人臧否,无所谓敬与不敬。其实谁都敬,就像谈论自己的父亲,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哪儿都好”,可有的人不识时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5 1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我看问题是扯远了,大家消消气,不要意气用事,否则伤了和气,厥词也不雅。
一方推崇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一方考证各个称谓的先后早晚,都有自己的看法,摆出事实就可。
我对名字的看法:哪本书最早出现的(好像是《史记》,还有比司马迁更早更客观的吗?如果他的说法不确切,后来出现的称谓哪个比他确切,比我认为的《水经》还早),哪个名字是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有了这两个标准,很好定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指出先人的错谬并批判,不是污蔑,而是正当的学术扬弃。
我承认毛泽东是伟人,但我从不相信毛泽东无过错。
自己出错,他人指得对,我当然要就自己的错误道歉,并感谢攻错者。
发现搞历史造假者,进行揭露批判,以尊重历史真相,是文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责无旁贷。
不要靠给人强加"口出狂言“、“侮辱先贤”的罪名来增加自己辩论的分量,摆证据,讲实理,才能服人。

靠偷换感念、重复虚言、以伪乱真等诡辩手段来误导他人,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4 20:41
指出先人的错谬并批判,不是污蔑,而是正当的学术扬弃。
我承认毛泽东是伟人,但我从不相信毛泽东无过错。 ...



对于《光绪版玉田县志》及其编纂者,阁下“侮辱先贤”,并非我能强加。请看阁下所说:

你在《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一处提到“造伪欺世”,一处提到“故意制造假货来误导他人”。
你在《疑义相与析 承教获益多 ——就种玉故事主人公话题再次就教于玉叟先生》,两处提到“造伪欺世”。

如果不是“侮辱先贤”,请将这些措辞修改一下,以示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8-14 20:40
我看问题是扯远了,大家消消气,不要意气用事,否则伤了和气,厥词也不雅。
一方推崇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 ...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_8809760069191399621_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