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楼主: 闲敲棋子

《道德经》现代意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译
    反向转化,是事物内矛盾的双方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
    用柔弱而不过分的方法,使事物达到和谐,是自然之道的应用方式。
    天下万物皆生之于有形质,有形质之原始却生于无形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意译
    上士听了"道"理,努力遵行;
    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道"理,大肆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为"道"了。
    所以古语曾经说过:
    理解了"道"却似昏昧,循"道"前进却似缩退,行"道"平易却似崎岖。
    高尚之德,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故而若似空谷:
    广大之德,是广慈博爱、不偏一物,故而若似不足;
    循道建德,是和谐大众、润物无声,故而状若似偷;
    质真之德,是随物应物、大直若屈,故而若似渝变。
    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
    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似没有棱角;
    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博发,故而积久乃成;
    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
    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而隐幽无名。然而唯独道,才善于施措于
万物,并善于成全万物。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意译
    道本唯一,这唯一之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第
三者如此从而衍生万物。
    万物都具备阴阳两个方面,客观规律作用于阴阳两个方面使事物达到和谐。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侯却用此自称。
    所以,事物有时受损后反而得益,有时得益后反而受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人:逞强妄为者没有好结果!我将把此话奉为
信条。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译
    天下之至柔者,可左右影响天下至坚强之事物。
    无形无状者,可深入那似无间隙的事物之中。
    我因此而知晓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有益。
    用客观实际现身说法的不言之教,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益,天下很少有
人能实行和得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译
    名声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个重要?得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有害?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译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似有缺憾,其用却无弊困;
    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似有不足,其用却无穷竭。
    大直是守经达权,顺应自然,所以若似枉屈;
    大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若似迂拙;
    大辩是实事求是,惟恐虚妄,所以若似口笨。
    躁极则生寒,万物将凋零;
    静极则生热,万物而得生;
    清心方能寡欲见性,宁静则可循道致远,清静中和乃是天下正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译
    国家政通人和之时,驱使战马耕种田园。
    国家昏乱之时,连怀驹母马也用于征战,以致马驹生于荒野。
    罪过没有什么能大过贪婪多欲,
    祸患没有什么能大过不知满足,
    过错没有什么能大过妄欲必得。
    所以,知足者之足,是经常的满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七章 不出户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意译
    不必出门面面俱到的去了解,就能知晓天下事物的基本道理;不必频频观望窗外,
就能洞悟其自然的普遍法则。
    走得越远,被纷乱所迷,对"道"的主旨就明白越少。
    所以,圣人无须四处出行就能知晓万物的普遍之理,无须事事亲眼窥见就能明晓
事物始终,不待一厢情愿的执意施为便能有所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译
    从事外饰尚为之学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会日益愈增。
    遵循本然之道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会日益消损;消损又消损,以至达到不
主观妄为的境地。
    不主观妄为,所以事物无有不妥贴之处。
    治理天下,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原则,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民,就不配治理
国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译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而是以百姓的心愿为心愿。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用道的大德来予以善待。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用道的大德来予以信任。
    圣人的治理天下,是收敛意欲私见,为的是让天下人心复归于淳朴。百姓都用耳
目注视着圣人的所作所为,圣人善待他们皆象善待婴儿一样,并使他们回复到婴儿般
纯真质朴的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译
    人出世为生,去世为死。
    长寿者,占十分之三;夭亡者,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为生,却因自己的妄为而
致死亡者,也占十分之三。
    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贪欲生活丰厚的缘故。
    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陆行不会逢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战乱时不会遭受
杀伤;牛无处用它的角,虎无处用它的爪,刀无处用它的刃。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他顺应自然,不为贪欲而自蹈死地。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五十一章 道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万物本"道"而萌生,各依赖适应 "道"而形成的自身德性得到畜养,物质赋状而成
形,环境态势而造成。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受尊崇, "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其不主观地包办、干涉万物,而
任由万物自然适应来形成。
    所以"道"使之得到萌生,自性本"德"使之得到畜养,使其生长发育,成熟结果,
得到爱养和保护。
    生之而不据为己有,为之而不自恃其能,位居首长而不任意包办主宰,这可谓是
玄妙幽冥之德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意译
    天下万物都有元始,可以作为天下事物的纲本。
    既知晓其纲本,便可据此知晓其子目;
    既知晓其子目,又仍持守其纲本,终了不会出差错。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贪为之欲门,始终无须劳苦。
    尚口妄言,贪欲施为,终身也不可救治。
    能见微知著以一持万叫做明,能持守柔弱不为已甚叫做强。
    发挥涵蓄之光,启发事物恢复本身之明,不为身后遗留祸患,这可谓是承袭了大
道之常则。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意译
    使我稍微有些明知,就会知晓,遵循客观自然大道而行,唯有主观施为是应当时
刻畏惧触犯的。
    客观自然的淳朴之道甚是平坦,但人君却往往喜走邪径。
    宫庭愈是华美,农田愈是荒芜,仓库愈是空虚。
    穿戴着锦锈的服装,佩挂着锋利的宝剑,山珍海味吃的生厌,财货丰盛有余,这
可谓是强盗头子。走的不是正道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意译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遭拔除毁废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是
朝秦暮楚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也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
    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
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
遍。
    所以,要以体察自身来理解他人,以体察自家来理解他家,以体察自乡来理解他
乡,以体察己邦来理解他邦,以体察天下的事物来理解天下的道理。
    我是如何知晓天下道理的呢?用的就是这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