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78|回复: 6

孙恩荣:在河北玉田县韩家林大队---下乡插队做知青的日子 (连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这是一篇博文,博主是当年在我县韩家林大队插队的唐山籍知识青年,现在是“上帝”的信奉者。其网址是:

孙恩荣.blog http://blog.people.com.cn/u/99004.html

在河北玉田韩家林大队下乡插队做知青的日子(连载一)

                                                   原创:孙恩荣                     
前引

    40年前的冬天,1968年12月23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后,全国的66届,67届,68届初中毕业生,全部拉,全部上山下乡,去了边疆或农村,接受再教育,劳动和改造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更贴近工农,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清楚记得,我打起背包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日子是1969年1月8日。   这一天,也是唐山市,全体68届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的日子。是个敲锣打鼓的日子,是给所有即将离开城市,奔向农村的孩子们披红戴花的日子(是我16岁生日后的日子)  还清楚的记得,我回城的日子是1975年,12月25日。那一天,我又背上自己的背包,重新回到了唐山,走进了唐山市开滦中专的校园。户口因此而迁回唐山。  差14天,我在农村整整呆了7年,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该好好读书的日子。但时代决定,我把我美好的青春,我的汗水,我的苦乐和全部的青春足迹,都留在了农村,一个有一千多户人口的土地上。

(一)十六岁去做知青农民,去学生活

                              (1)
    至今记得妈和我说过的话“恩荣,你下乡那会,我想起你那么小就在乡下劳动,就会哭,那时你的个子还没长高啊”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1969年1月8日上午8点:唐山华新中学,在唐山市华新纺织厂礼堂召开了“全校师生欢送68届全体毕业生上山下乡大会”。是校委会常委的我,代表全体第二天将奔赴农村的同学们,向全体留校师生宣读了“告全体留校师生书”,那个我自己写的“告别书”中,充满了句句豪言壮语,“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要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我的稚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在礼堂回荡。  读过告别书后,即将奔向农村的200多名同学,被一一请到主席台上披红戴花。  这一幕是重演的。5个月前,华新中学67届的200多名毕业生,也是开过这样的会后,全部去了玉田农村,姐恩书就是5个月前,还乡去了父亲的老家,76年唐山大地震,将尸骨埋在了那。  会议结束,我们就这样披红戴花,背着行囊,带着箱子,在亲人的泪水中,分乘十辆解放卡车,驶向百里外的不同村庄。  亚萍,慧芳,秀英,我们四人事先约好要到一个村。和我们分一村的,还有同班男同学赵玉海和胡志国。  我们被卡车直接送到玉田韩家林公社,韩家林大队。村干部已经在等我们,帮我们卸下行囊后,给我们开了会。我和亚萍被分在已合并的六九小队。秀英和慧芳被分在已合并的五七队。赵玉海,胡志国被分在一队。  这两年后,我被县知青办公室抽调近一年,调查知青经费时,才知国家是给我们每人都下拨了建房款的,可当时村里根本没打算给我们建房,他们说:女知青肯定都嫁人,男的也呆不长。于是让我们四个女知青,就借住在村西,五七队社员张光庭家的东屋里。我们西屋住的是唐山还乡知青张宇大哥和嫂子张秀荣。  我们姐四个每人一个箱子,正好东西方向摆整齐。大队又送来一张炕席,我们各自将自己的被褥卷成卷,整齐放在炕上,大队又给买来水缸,碗,和勺,连煤油灯也送来了,告知常停电。当时村支书是刘福荣,副支书是王瑛。大队会记是齐向国。  我们四人的新家基本安置好后,贫协主席石文秀,带领我们6人去韩家林小学吃饭。  那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披着个破得不能再破大衣,戴个破得不能再破帽子的秃顶农村老人,竟会在8年以后,成为我的公公。而他儿子(68年-78年在部队,后随我转业来唐)竟成了与我相依相伴,甘苦与共一生的人。
发表于 2012-11-1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知青”是中国特有的时代产物,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终生难忘的回忆,有喜悦,有痛苦,有憧憬,有彷徨,写出来,让现代的人们感受那永不会再来的人生经历。好文章!{: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kan 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6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知识青年把先进的文化带到到农村,城里的知识青年成了农村青年的崇拜偶像,他们之间相互学习,感情好的还结婚生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8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有三类。一、正规下放的知识青年,他们多数来自同一个城市的某个学校,然后统一分配在某个生产队。二、还乡知识青年,他们的原籍在农村,到农村投靠他们的部分亲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三、农村自然增长的知识青年。我们村正规的来自唐山,他们多数能个善舞,是村里宣传队的主力;有一个还乡知识青年来自北京,他会缠绕收音机。那时我很小,但我们之间混的很熟;我和唐山的知青学会吹笛子和拉胡琴;和北京的知青学会做简单的来复收音机。我感谢这些知识青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我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psuCAY2YVK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现在看到“上山下乡”画帖还真不容易,有心人好好保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