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437|回复: 8

杨阳羊、雍伯、伯雍的佐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按照版主的提示,把标题改了,为各位提供参考吧!
    这两天看了 吴学俍先生的新作《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又读了玉叟老师的《保卫阳伯雍!》,本来不想出声了,又想想,既然入坛了,大家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应该的,不是为了坛子热闹,文史类的事情总得有个一致意见或又一说,哪怕等到有了物证再更正呢。小沈阳不是说了吗“你还追呀,我到家啦!”如果真的有一天阳公墓出土了,或者让大家省时省力,阳公亲自出来立块碑刻上阳伯雍(阳雍伯)也就有定论了。
    看看杨阳羊三姓的家谱,也可以大致看出哪些传说更接近史实。杨姓家族和郡望堂号还没有评说与种石得玉有关的,羊姓倒是有一说,但不见后人,不见地望,只有阳氏,信誓旦旦,种石得玉的阳公就是其初祖。周史上,西周建立后,武王(约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姬发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真正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西周王朝,实行分封诸侯制。 将宗室功臣、部族后裔分封各地建立政权,以达到封建亲戚一屏藩周之目的,他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有关资料记载:周初分封的七十一国中,除师尚父(姜子牙)为首封,封于营丘,曰齐(今山东临淄)姬姓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姬姓国中属文王
诸子的就有十六个,其中雍:(雍伯)分封于雍,今河南省泌阳与博爱交界处(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上)。这时的雍伯是周世家第四十一世。但他肯定不是阳雍伯。阳姓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阳姓郡望是玉田、陇西。阳姓的重要堂号有“玉田”、“崇本”等。“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不多写了,反正也都是网上搜来的。
    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说得很明白,“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由来尚矣。夫收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所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安敢谓无失实者”,既然干宝都说不一定是史实,那我们何不让书载与传说各自存在着呢!
    《搜》曰杨伯雍,《志》载阳雍伯,吴先生旁征博引,基本阐明了雍伯与伯雍的嬗变过程,虽然结论感觉强势,但我得好好学习这种求真的精神。我想玉叟老师心里也会高兴的,因为辩论的结果会使问题最终得到更正确的认识或共识,也会使玉田历史文化更加繁荣。前几天我看到中国历史地图中北魏时期玉田境内还有个北平城,可现在有谁知道它藏在何处呢?从玉田来讲,我很希望它是真的!
    这正是“书中确有阳雍伯,民间自有阳伯雍,阳家后把初祖认,较真需得骨鉴定。”
发表于 2012-7-2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老兄高论,一剑佩服!{:soso_e179:}{:soso_e163:}有时间将当面请教!{: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1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阳樊为地名还是人名,文中说阳雍伯为汉代名人,这两点是疏漏还是又有新说?
武王封雍伯于雍,雍为文王子,爵位为伯,亦是伯爵级诸侯国,自此号雍伯(是个人见解。上古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应该是这样,这是公元前一千年前的事情。雍国灭于周惠王(公元前676——前652年)时齐闵公二年(前660年),为齐人所灭。到了周景王(公元前544——521年)又封小儿子阳樊(我 认为名字应为一个字樊)于阳地,后为阳性始祖称阳樊。
读老兄的索引豁然开朗,又梳理了一下纪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菜疙瘩佩服老兄读书之功!搜集之力!{:soso_e179:}{:soso_e163:}
“书中确有阳雍伯,民间自有阳伯雍。”说得好啊!{:soso_e142:}{:soso_e181:}
可文章题目是否能再正式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版主啊,我也是随心所想就顺着往下写了,有版主提醒今后我会注意了。历史的事真的不能太较真,我看了版主和几位文史爱好者的《寻访无终山》,我感觉悬啊,无终山的争议先继续着吧!等考古学家有了新的证据,就更明了了。不过在学习研究文史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提高素养是非常值得的。

点评

谢谢老兄替我们担忧!《寻访无终山》一文,不过是三位玉田文史爱好者在家乡文史之厦建设过程中献出的一块砖瓦而已,宗旨是想引出真璧来。因此,成败本来是置之度外的。我们也没有名气、面子等包袱可顾忌。但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7-22 1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7-22 16:08
版主啊,我也是随心所想就顺着往下写了,有版主提醒今后我会注意了。历史的事真的不能太较真,我看了版 ...

       谢谢老兄替我们担忧!《寻访无终山》一文,不过是三位玉田文史爱好者在家乡文史之厦建设过程中献出的一块砖瓦而已,宗旨是想引出真璧来。因此,成败本来是置之度外的。我们也没有名气、面子等包袱可顾忌。但发表之后的反响情况却让我们有些失望。个别异议者除了几句陈词滥调,没有多少新意可言。一座千古历史名山,却只能靠明清以后所谓史料来做支撑佐证。这种割断历史、肢解主体的所谓考证,连光绪年间的丁维先生都不以为然了,我们现代人仍在奉为至宝,这究竟是玉田的骄傲,还是玉田的悲哀?历史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逐渐趋近真实的,尽管我们势单力薄,但我们不揣浅陋,尽力去干点添砖加瓦的事,成败得失都是学习过程中应支付的成本。
          探索无终山方位的第二篇拙作正在炮制中,题目暂定为《无终山上有“玉田”——再论古无终山的特征与考证依据》,成稿后还要请您老兄多多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杨羊阳、雍伯、伯雍的探讨还在继续中,无用功、种玉人家说的有道理,再看看下面的内容,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佐料:
雍(Yōng 壅 雝)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就是现今河南省泌阳县一带。这位王子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得姓始祖:雍伯。雍氏出自姬姓,是3000多年前周朝王室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雍伯。周成王继位之后,雍伯被封于雍国,成为周天子的诸侯。古代雍国的所在地就是在现在的河南省泌阳县东北与修武县接境的地方。根据《通志•氏族略》山东记载,雍读去声,原来是雍伯受封之国,雍伯的后裔称为雍氏。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也指出,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雍伯的后代以国为姓,称为雍氏。
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平原。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雍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返舟县令;
  种玉良缘。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雍泰为吴县县令,旧令离任,惯例馈楼船,惟泰不受。下联典出《搜神记》雍伯种玉得美妇的故事。
【雍姓典故、趣事——种玉之缘】
《搜神记》说:“洛阳杨雍伯常施义浆,解行路人口渴。”后有一人,把石于一斗,给予雍伯。并且说:“把石子种了,可得美玉,并得美妇。”雍伯就把石子种在田里。后来右北平徐氏有女,很美,雍伯欲聘其为妻,徐氏道:“需要白璧一双为聘礼。” 雍伯就在种石处掘得白璧五双,喜聘徐女。后来,人们称良缘为“诗题红叶”或“种玉之缘”、“种玉为缘”。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4 威望 +1 魅力 +4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4 + 1 + 4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据辽代重熙十一年(1042年)的车轴山寿峰寺经幢记,碑文最后一句为杨雍伯。。这是我了解到的最早的真实的实物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9-8 21:55 | 来自湖北
观峰辨水1 发表于 2012-9-8 21:47
据辽代重熙十一年(1042年)的车轴山寿峰寺经幢记,碑文最后一句为杨雍伯。。这是我了解到的最早的真实的实 ...

这个我贴过的。按时间,是北宋时期啦。敦煌唐代写本里还有几个更早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