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064|回复: 4

重濬玉田双城河碑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袁开第,字杏邨,玉田县石臼窝镇人。父袁诜,字桂岩,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拔贡,历任河南中牟县知县同知直隶州,署信阳、郑州、裕州知州,政纪严明,除暴安良,深得民心。著有《簸翠轩诗集》。
  袁开第,系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拔贡,始任内阁中书,同治三年(1864)以知州拣拔(从候选人员中拣选分发)到贵州。初任永城通判,当时苗匪作乱,他坚守危城,招降逆苗数万人。
  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补授黎平知府。翌年,调任铜仁府代理知府,是时,龙桑坪红苗藏匿大盗拒捕,戕害县官,周围各苗寨蠢蠢欲动。袁公不动声色,请求缓加兵力,通过说服教育,遣散协从者,擒获匪首杀之。很快平定了这场动乱。光绪元年(1875)冬,某地方恶势力勾结永从县所属六硐苗匪突然作乱,攻陷了永从、下江各县县城,四角牛苗人响应,很快波及到全郡。袁公奉命率领平豫地方武装前去援助。光绪二年(1876)二月,再任黎平知府。未满一个月,黔、楚两地军队会合,共同剿匪,不久各军纷传捷报,说匪患已经肃清。而实际上,其残部到处猖狂肆虐,致使民不聊生,形势较为严峻。公从容应对,对外坚决抵御匪患,对内则安抚百姓,扶弱抑强,适时发放补助,这些决策,收到奇效,被誉为“济时救世之要策”。光绪三年(1877),袁开第决议将永从县县城移至六硐的乐乡,把洪州掌管缉捕、守狱的官署移至水口,以便控制,兼通商贾。这些措施得到上面批准。
  某地汉苗两族人之间发生了田债纠纷,互相仇视寻衅,常常发生命案。袁公派随营委员、从九品梁伟卿带团练驻守该镇,设法丈清土地,办义学,平息诉讼之事。梁颇具才干,驻守一年,就收到显著效果。
  黎平府有一个常平仓,是郡内边境最大的粮食储备库。自发生战事而停止征粮。这次因发放团练官兵口粮,使一万六千余石仓谷告罄,于是该仓库成了废址。袁公认为此事严重,主张用潭溪、沈团两地粮食充公,用它的七成粮食填补常平仓,用三成粮食供书院的开支。此事禀告上面,定了下来。二十年来,郡内公田徒有其名,袁公派员清查核对,将清查出的粮食全部归公,就以这一年的收入,仿效旧有的规模,重新修筑常平仓。同时又修筑潭溪官仓,发放种籽,招收佃户,垦荒种田。次年,照案分拨公田,填补常平仓,自此成为定例。
  分配给书院的三成,将田亩绘制成图,交给管事者轮流经营,斟酌确定增加书院开支谷物的数量。得到实惠的负责教学的一类文职官吏很高兴,教授学生,修改文章如馆师一样认真;每月两次,专门传授诗歌创作,讲解有关声律的学问,谆谆教诲,奖掖后学,这对鼓励学子上进,移风易俗,起到重要作用。
  咸丰五年(1855)因苗人作乱公粮停征,至同治七年(1868)又恢复征收,但未达到足额。士兵的口粮节约发放,一年多,节约米两千余石。光绪三年(1877)九月,按新的规定,兵士复员五成,支出所存余米,命令从各粮库向各军营发放米粮。袁公以黎平是三省之边疆要塞,仓库不能空虚为由,请示朝廷:光绪三年八月未奉行新章程以前,存米全部变成谷物,填还常平仓。于是,四千余石的谷物终于得以储存于郡仓,使常平仓不至于被废辍,更使公田所收获的谷物逐年填入仓中。积累时间一长,不仅恢复了道光年间二万五千四百石的原额储量,还超出九百八十九石谷数,因此,黎平州如果再遇自然灾荒或兵乱就能有备无患了。
  郡内产杉木、油茶最多。山上还有许多橡胶树,可当地百姓不会经营。袁公提倡先养家蚕,然后逐渐推广,这时恰好得到吴姓的一块园地,他捐资种植桑树,命当地乡绅妥为经营管理,如能推广开来,实在是百年有利之事。
  袁公对于讼案一贯主张仔细调查,慎重处理,对每份诉状反复调查核实,从不轻意准状,对民众之间的内部矛盾,能平息者则平息,绝不随便提审,这样代理人(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就不能借机诈取钱财,差役也就没法舞弊了,这正是肃清司法腐败的根本方法。
当地苗寨有草菅人命者,因袭旧习妄想通过行贿免受法律制裁;遇到诈骗之事,寨中首领借调停之机,从中取利。对上述种种弊端,袁公彻底整治,使类似事情渐渐减少。他曾说:有文化的人应成为百姓的表率,这关乎风化。如果其中有人借写诉状之便,愚弄投诉者,骗取钱财,那就是无耻之徒。这种坏风气不煞住,老百姓就没有安定日子过了。多年来,由于他切切实实教化开导百姓,压邪风,树正气,所以郡内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一些原有的陋习也被割除了。
  袁开第在黎平府任职八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光绪四年(1878)因为老母守孝而离任。黎平府乡绅百姓为了怀念他,将他在黎平的政绩,刻碑记录,长久地保存下来,此碑日:“去思碑”(由于文革破坏等因,碑石现己下落不明)。
  在黎平任期内,袁开第主持重刻万斯同《历代纪元汇考》一卷,辑有《双桂轩唱和集》一卷和《淡虚轩唱和集》一卷。他诗作较多,著有《听雪斋诗集》。
中秋诗并序
  丁丑中秋,月色晴明,碧天如洗,为年来所未有。署中桂花,七月盛开,至是再花。土俗于是夕多送瓜,鼓吹云:祝人生子。
  其一
  黔边蛮瘴秋多雨,难得今宵好月明。
  挨户送瓜人语杂,倚楼沦茗客怀清。
  木樨应节花重发,金竹传诗草又成。
  入幕诸君凭栏醉.独醒那禁故乡情。
  其二
  照彻乾坤一轮满,繁辉尽掩众星明。
  岭云影断雁声渺,庭露声稀鹤梦清。
  玉宇高寒瞻北极,金穰普熟庆西成。
  边陲万里消尘障,毕竞有天是有情。
  光绪十一年(1885)、十六年(1890)又两次调任古州兵备道道员。
  家住蓟运河畔的袁开第,亲身感受到大河水患给沿河百姓带来的灾难。他在家时,写了《议疏蓟运河节略》上交,其中深刻剖析了下游两岸村民为一时小利,在河滩内滥筑小埝,造成大汛时河水下泄不畅、大堤溃决导致水灾的情形,提出了小埝一律撤除,宜专力修筑大堤,并疏浚下游的建议,表现了他一向关心民瘼的高尚情操。
  据袁开第的侄孙女、现年77岁的袁熙钤女士回忆:袁氏宅邸坐落于石臼窝镇中部,宅院坐北朝南,前后有门楼,门前石狮相对,侧立下马石。门楼内高悬匾额三块:中间正面向南为“方伯第”,(按: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后来泛称地方官为“方伯”),匾额漆黑乌亮,鎏金大字光芒耀眼,字为颜体,气势雄伟;坐东朝西为“观察”两大字匾额,有款有题词,为他人所送。坐南朝北为“选进士”匾,绿地金字,上有款,题词很多,亦他人所送;西墙无匾。门楼外两侧挂有黑漆金字楹联,上联书“汉代高铭传卧血”;下联配“济世惠政著扬风”。横批为“授天之祜”,为袁氏亲手题写。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4 威望 +1 魅力 +8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4 + 1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5-29 15:02 | 来自北京
袁开第是大好人。
发表于 2012-5-2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文章作者是李作仁老师,选自《玉田古今名人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5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