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用户登录
|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本版
帖子
日志
相册
用户
网站首页
Portal
手机版
玉田直聘
玉田相亲
玉房网
玉田供求
家政维保
便民服务
电话本
论坛
BBS
APP客户端
找工作
找人才
新房
二手房
租房
找经纪人
商铺门市
厂房仓库
日租房
宠狗
宠猫
二手物品
二手车
各类维修
疏通打孔
保洁
搬家运输
玉田生活网
»
论坛
›
玉田文化
›
玉田文史
›
玉田历史谜团之漫解
1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8
/ 18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老象
玉田历史谜团之漫解
[复制链接]
玉叟
玉叟
当前离线
积分
17980
狗仔卡
发表于 2007-1-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p><font size="3">象老弟,请费心再仔细查一查,关于"采亭",除了<世本>的记载外,还有没有其他记载?能不能作出这样的推测:"黄帝封其子于采亭"中的"采亭"就是今日玉田县的彩亭桥一带?</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 17:28:5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3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p><font size="4">哈哈哈,玉叟老哥哥咱们终于想到一块儿去乐!关于《世本》的有关简介,</font></p><p><font size="4">老哥儿您可以先回73楼看看。《世本八种》不易见到,关于这本书的情况,</font></p><p><font size="4">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出版说明的介绍已较为详尽。俺现将其摘贴如下:</font></p><p><font size="4"> <strong>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出版说明</strong></font></p><p> 《世本》为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马迁的不朽著作《史记》,就曾采摭它的资料,两汉学者如班固、刘向、王充、郑玄、赵岐诸人,亦多所称引。《汉书·艺文志·春秋类》著录《世本》十五篇,汉代以后史志所载的《世本》,凡有七种:</p><p> 《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隋书·经籍志》);</p><p> 《世本》二卷刘向撰(仝右);</p><p> 《世本》四卷宋衷撰(《隋志》、《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宋衷《世本》四卷”);</p><p> 宋均注《帝谱世本》七卷(《新唐志》。《旧唐志》作宋均撰);</p><p> 王氏注《世本谱》二卷(《新唐志》。《旧唐志》无“王氏注”);</p><p> 孙氏注《世本》(《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及《正义》。唐司马贞《索隐》避李世民讳作《系本》);</p><p> 《世本别录》一卷(两《唐志》同)。</p><p> 《隋志》不作十五篇而作二卷,据孙星衍的推断,可能是刘向叙录中秘书所分;题“刘向撰”者,乃指向“撰集古书”,与后世“作而不述”之意有别(见孙冯翼辑本孙星衍《序》)。至于宋衷(亦作“忠”,字仲子)、宋均、王氏、孙氏的注本,都是推广《世本》之作。可见这部书到了汉代以后,分作古《世本》及诸家注本两个系统;而且这两个系统,可能也像《九经》的本经与注疏一样,是各自单行的(说详下文)。</p><p> ————————</p><p> 古《世本》在唐代已有残阙。《史记燕世家索隐》云:“按今《系本》无燕代系,宋衷依太史公书以补其阙,寻徐广作音义尚引《系本》,盖近代始散逸耳。”是其明证。关于全书的亡佚,孙星衍以为应在南宋间(孙《序》),并谓郑樵撰《通志》、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章》,“所引《世本》皆采获他处,不见原书。”周中孚则认为亡于五代之际(见《郑堂读书记》)。他们都是根据《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不载《世本》,加以推论的。但考《太平御览》徵引《世本》之处颇多,不是片言只字,而不少是整段采录,首尾相连,如果说全出转引,恐非事实,亡于五代之说,难于成立。孙氏之论,则将古《世本》和诸家注本混为一谈。案南宋高似孙《史略》云:“《世本》叙历代君臣世家,是书不复见。犹有传者,刘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已。予阅诸经疏,唯《春秋左氏传疏》所引《世本》者不一,因采掇汇次为一书,题曰《古世本》。”据此,亡于南宋的是《古世本》,至于刘向诸人注本,在高似孙的时代仍有流传。注本之亡,当在南宋以后,缺确切的年代,尚有待学者专家作进一步的考证。</p><p> ————————</p><p> 《世本》所包括的时代,在汉唐著述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p><p> (一)始于黄帝,不言止于何时(《史记集解序·索隐》引刘向语);</p><p> (二)始于黄帝,止于春秋(《汉书·司马迁传·赞》、《汉书艺文志注》及《后汉书班彪传》);</p><p> (三)楚汉之际好事者所作,录自古帝王公诸卿大夫之世,终于秦末(刘知几《史通·外篇》)。</p><p> 现代学者中,有人以《世本》述及赵王迁事,并称为“今王迁”,认为是战国末赵人所作;成书年代约在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二三四——二二八),较《竹书纪年》晚六七十年(见陈梦家《六国纪年》所附《世本考略》一文)。</p><p> ————————</p><p> 最早辑录《世本》的人,应推南宋高似孙(说见前),他的辑本今已不存。到了明代,澹生堂祁氏也钞辑过《世本》二卷,未刻,底本原为孙星衍所藏,后归秦嘉谟,为秦氏《世本辑补》所据蓝本之一,原本今亦不可得见。清代中叶以后,朴学蔚起,辑佚之风大盛,从事《世本》纂集工作的,不下十馀家。其中未经刊行、本来面目今已不存者,为钱大昭、洪饴孙两家的辑本,前者为孙冯翼之所本,后者亦被秦嘉谟容纳在《世本辑补》中。现存清人辑本,据我们所知共有八种,兹略按时代排列,汇为一编,为研究古史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p><p> (一)王谟辑本(《汉魏遗书钞》);</p><p> (二)孙冯翼辑本(《问经堂丛书》);</p><p> (三)陈其荣补订孙本(《槐庐丛书》);</p><p> (四)秦嘉谟《世本辑补》(琳琅仙馆拦本);</p><p> (五)张澍稡集补注本(《二酉堂丛书》);</p><p> (六)雷学淇辑本(《畿辅丛书》);</p><p> (七)茆泮林辑本(《十种古逸书》);</p><p> (八)王梓材《世本集览》(《三明丛书》。仅有《序》、《目》、《通论》、《缘起》,无正文)。</p><p> 各本中,王梓材的《世本集览》意在创作,不欲恢复《世本》之旧观,是另外一个类型的;而且正文未刊,无从具体了解其内容。其余七种,篇目大致相同,而以秦本最为晐备。但秦本过于务博,以“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秦《序》引刘子骏语)为宗旨,举凡氏姓之书,《史记·世家》之文,《左传》杜《注》、《国语》韦《注》述及世系者,无不搜采,未免失之于泛。《大夫谱》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纲,与所辑《世家》引自《世本》者往往自相牴牾,也是一个缺点。茆泮林批评它:“所补者类皆司马迁、韦昭、杜预之说,注欠分晓,多与《世本》原文相汨,转觉《世本》一书,荡然无復畺界矣。”确是道着短处,并非故加诋毁。王(谟)、孙、陈、张、雷、茆诸家,体例基本相同,引书之严谨,以茆氏为最,雷本次之。张澍本每多以意删改引文,致失原文之真;虽逐条注释,而考订不精,往往转增读者的疑惑,在各本中较为逊色。王谟本成书最早,在清代辑本中开风气之先,引书虽然重视,而失之于简。孙本成书亦早,但年代无序,去取失宜,似乎是随笔采录,未经详校。陈其荣于孙本之芜杂,稍加整理;然而刊误未尽,增补无多,本身亦有伪舛,不足以方驾茆、雷。总的说来,出处错漏,引文伪脱,以及误入非《世本》文字,是各本普遍存在的情形,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校记中有不少的例子可供读者参考,不再赘述。</p><p> ————————</p><p> 本书所包括的八种辑本,(二)(五)(六)(七)我馆《丛书集成》中已出版过,其余四种是此次新排的。出版之前,曾逐条查对引文,校正了各本的脱误衍文数百处。已出四种并曾覈对底本。避讳字及显然错误的,迳行改正,不作说明;凡意义有些出入,作者引申失实,或疑而未决的问题,都作了校注。新排四种,校注附在有关字句之下,括以“”号;已出四种,因利用原版挖改重印,写成“校勘记”,列于书末。</p><p> <font size="4"><strong>商务印书馆</strong></font></p><p> 一九五七年八月</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3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其他参考资料。。。
唐代林宝修撰《元和姓纂》:
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清孙星衍、洪莹及近人罗振玉都做过校补。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所谓“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该书晚出,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宋代郑樵著《通志·氏族略》: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3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关于采亭是否即在今彩亭桥附近,这个确实并不好讲。老象俺四处搜查过,
值得怀疑、有可能是采亭的地方,除乐这唐山玉田的彩亭桥一带外,还有:
北京顺义的南彩镇与北彩村;北京大兴的采育镇;天津蓟县的大小彩各庄;
北京怀柔的彩各庄等。老象俺估摸着唐山玉田这彩亭桥镇的可能性为最大,
(
其所在或为今彩亭桥周二十里内)所以才来此乱扰:(还望玉老哥哥谅解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p><font size="4">关于孤树镇镇名由来,好象是有所谓缘起于那儿原有一棵孤独老树的说法。:)</font></p><p><font size="4">那么孤竹怩,就是缘起于那儿原有一棵孤独老竹乐?还有北京附近的孤奴,</font></p><p><font size="4">是因那儿有个孤孤独独老奴隶?还有孤山,竟是缘自孤孤独独"三"座山包。;)</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玉叟
玉叟
当前离线
积分
17980
狗仔卡
发表于 2007-1-1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p><font size="3">关于孤树村名的由来,《玉田县地名志》是这样记载的:“此系古村,相传,村北山口上有一株孤柳树,依此得庄名孤树”。玉田县地名志记有760个村庄的始建时间,但是带一“古”字者屈指可数。</font></p><p><font size="3">在孤树村附近,以树名庄的还有好几个村,比如孤树店子、枣林庄、柳树庄、柳树辛庄、香椿园、杨树头等,这些村庄都辖于孤树镇。</font></p><p><font size="3">关于孤竹,史学界一般认为在今丰润县以东。其中心地区在卢龙、滦县、迁安交界处,孤树距这一带约100公里。</font></p><p><font size="3">另有一个线索,蓝水(蓝泉河)自陀头山南流约10公里,至后湖。后湖原来的水面约5平方公里,东西两侧曾有狭长的林带,原名偏林。金代大定年间,曾将偏林改名为御林,并建有金世宗的行宫。这一点在《金史》上有明确记载。但是古往今来,这里并没有价值重大的文物、或古遗址发现。</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15:30:4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4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再谢玉老哥儿乐。看来孤树镇之孤树乃讹自于孤竹的可能性确是极其乎微。
老象也只好仅仅怀疑所有这些带孤带独带狐的地名皆与独孤氏或许有关乐。
如果孤树镇真有一座古镇的话,俺估计她应深深埋积于后湖北部某处地方。
只可惜目前远缺少足够凭证。关于以采为地名的资料,路史一书也有记载:
此记与前三条不同处在于始封于采(而非采亭)的是黄帝之子纪姓夷彭之子。
附:
《路史》
简介:
《路史》47卷,(宋)罗泌撰,前记9卷,后记14卷,国名记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此书为杂史,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
南宋孝宗时代,学者罗泌著《路史》一书,采用道家等遗书的说法,再上溯高推旧史所称“三皇五帝”以上的往事,文章华丽而亦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书名《路史》,意思是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从他的著作宗旨看来,深惜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忽略远古史的传统。
罗泌,宋朝庐陵人,少好读书,绝意仕途,诗文精深刻苦,不肯苟同于人,他所著的《路史》,对于我国的姓氏源流有着精辟的研究,经常被他文所引用。
罗泌,生于宋绍兴辛亥(公元1131年)。 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长源,号归愚。自少力学,不事科举。以史书极少言远古事者,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于乾道间著成《路史》。记上古迄两汉事。 《江西历代人物辞典》
罗泌精丁诗文。鉴于史书言远占者极少,乃博采各种典籍以至纬书,自远古以迄两汉,会通著成《路史》41卷。另著有《易说》、《六宗论》、《三汇详证》、《九江详证》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4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可见路史中还有一条记载道出另一位于中山之北平即故左人地的名采之处,
按南宋时之北平(即故左人地,而非右北平)应该位于今保定市以北之某地。
尤为重要的是,这条记录明确指出乐:这个(中山
,
左人)地名
采
就是
北平
!
罗泌还纠正东汉王符(公元
85?-163?
年)
潜夫论
·
志氏姓中谓采为任姓之不足。
路史的两条记录与前所列三书之三条记录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老象以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玉叟
玉叟
当前离线
积分
17980
狗仔卡
发表于 2007-1-1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p><font size="3">“北平”与“右北平”大不一样。右北平是郡名,始建于战国(燕)。北平始建于西汉,是县名。二者的辖地也完全不同。即然《世本》为赵国史官所撰,他会把本国领土内的北平,写作燕国境内的右北平吗?</font></p><p><font size="3">因此,如果世本的有关记载真的错了,只能作这样的解释:此项内容为后人所续补。</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0:11:3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呵呵,玉老哥哥啊。老象以为世本姓纂通志路史虽不详尽,但亦无抵触也。
此话暂且不谈。咱另说说这个:无论是孤是独还是狐,本初来源应该是狄。
夏有木德,夏崇植物。所以乐,那个蓟应该是获入九黎部落后的虞夏之国。
关于这个,也不详说。再来说燕。传上古少昊以鸟命官,燕当属东夷集团。
传殷商祖契乃帝喾次妃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这玄鸟,呵呵,亦燕之像焉。
而简狄则疑孤竹孤树孤山狐奴独孤氏皆可也。是乎,燕之初或属殷商国也。
是之,燕之本原,当为帝喾伙北狄之后矣。周人蔑之谓郾,或乃抑殷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阳樊地名之参考:
阳樊--周代姬姓之国。西周时樊国都于陕西长安县东南。后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河南济源县西南),故曰"阳樊"。樊国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待·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的记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气,食采于樊,《国语·周语上》有仲山父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鲁武公幼子为鲁国太子之事。仲山父还劝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后人。前664年,周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把樊皮抓回京师。前635年,周王将阳樊之地赐给晋国,晋文公围樊,樊人不服,后有感于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国遂为晋国所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玉叟
玉叟
当前离线
积分
17980
狗仔卡
发表于 2007-1-1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font size="4">据象老弟提供的资料,似可作出这样的推断:樊国被晋占领,晋人允许樊人出城,于是,阳伯雍逃到无终,并在这里落户。这一年是公元前635年</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玉叟
玉叟
当前离线
积分
17980
狗仔卡
发表于 2007-1-19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font size="3">有个问题玉叟尚未消化:即然樊国<font color="#421ae6">“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诗·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的记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气,食采于樊”,</font>那么,周景王封其孙(一作少子)于阳樊又该怎样理解?</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嗯,老象斗胆猜想:当年阳樊国地近周都,处郑晋二强之间。晋国灭樊后,
或又为郑国所抢。晋郑鹤蚌相争,终於公元前五百余年时落归周景王之手。
姬貴将之封少子。少子之子翁袭伯爵,然却难保阳樊,终不得不落荒逃之。
阳伯翁:阳,阳邑樊郭之阳;伯,伯爵之伯(或谓长子之伯);翁其名也。
翁以邑命氏阳,迁无终而爰宅划地仍名曰阳樊。至此,地名阳樊因有二也。
南宋罗泌著路史时或误以阳樊驿为阳樊邑而判之“封阳樊者,景之孙也”。
古中国之山之河,均有泛称与特指二意。山,泛称地壳褶皱隆起之高者也;
河,泛称水流集聚之沟渠也。而特指:山则太行之山也,河则黄河之河也。
又以阴阳论之:山之南、河之北为阳。而阳邑地处恰大河之北太行山南也。
阳邑其阳亦山阳、亦河阳,阳至阳也。览神州大地唯有玉田之阳能强勉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象
老象
当前离线
积分
1643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0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返观黄帝封子於右北平采亭与夷彭封子於北平采亦恰与阳樊之阳巧相类也。
世本姓纂通志之记与路史之录或可谓之非抵触焉:黄帝封子采亭数番年后,
该子(或为夷彭异或夷鼓者)复又分封其子於北平且仍谓名之曰采亦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8
/ 18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电话:13582851712
工作日 8:30-17:30在线
掌上手机版
扫描掌上手机版二维码
随时随地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