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楼主: 小菜一碟

吴学良:韩昌传奇与历史相距多远?【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60.2.41.x 发表于 2011-9-21 18:13
请教一剑朋友,“谈判时韩杞承担了辽方代表角色”的出处,可以明示吗?如果方便。

关于这个问题,《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上都有明确记载,前者记载更详细些。请您拨冗查阅。
发表于 2011-9-2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1-9-21 18:25
关于这个问题,《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上都有明确记载,前者记载更详细些。请您拨冗查阅。

对不起!老兄!小弟唐突了。我手头现在没带这部书,周末回家查阅后,一定将出处明确告诉您!
匿名  发表于 2011-9-22 09:14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1-9-21 18:33
对不起!老兄!小弟唐突了。我手头现在没带这部书,周末回家查阅后,一定将出处明确告诉您!

谢谢一剑朋友提醒:
...乃遣左飞龙使韩杞持国主书与利用俱还。诏知澶州、引进使何承矩郊劳,翰林学士赵安仁接伴之,凡觐见仪式,皆安仁所裁定云。
  
  十二月,庚辰朔,韩杞入对於行宫之前殿,跪授书函於合门使,使捧以升殿,内侍省副都知阎承翰受而启封,宰相读讫,命杞升殿【二四】,跪奏云:「国母令臣上问皇帝起居。」其书复以关南故地为请【二五】,上谓辅臣曰:「吾固虑此,今果然,唯将柰何?」辅臣等请答其书,言:「关南久属朝廷【二六】,不可拟议,或岁给金帛,助其军费,以固懽盟,惟陛下裁度。」上曰:「朕守祖宗基业,不敢失坠。所言归地事极无名,必若邀求,朕当决战尔!实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傥岁以金帛济其不足,朝廷之体,固亦无伤。答其书不必具言,但令曹利用与韩杞口述兹事可也。」赵安仁独能记太祖时国书体式,因命为答书。赐杞袭衣、金带、鞍马、器币。杞即日入辞,遂与利用同往。韩杞既受袭衣之赐【二七】,及辞,复左囏,且以赐衣稍长为解。赵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即改服而入。上又面戒利用以地必不可得,若邀求货财,则宜许之。利用对曰:「臣乡使,晓契丹语。又密伺韩杞,闻其乘间谓左右曰:『尔见澶州北寨兵否?劲卒利器,与前闻不同。吁!可畏也』。臣此行得熟察之,苟妄有邀求,必请会师平荡。」

——见到了双方讲和的主要使者:宋方曹利用,辽方韩杞;前面铺路的辽方是王继忠(自宋降辽,后官职南院枢密使)。主战的武将宋方高琼(高怀德、高怀亮?之子),辽方萧达凛(中弩箭阵亡)。
匿名  发表于 2011-9-22 11:40 | 来自河北
      韩杞这个人因资料不多,显得比较神秘。推测他与韩德让关系密切,很有可能是他的兄弟或侄辈。盼望新的考古资料早日出现。
发表于 2011-9-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关于韩昌,还有一个困惑难解:如果两次授大将军职务属实,那在韩昌生平履历中应属相当荣耀之事,为什么在他墓志上没有记载?
匿名  发表于 2011-9-23 08:28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1-9-22 12:31
关于韩昌,还有一个困惑难解:如果两次授大将军职务属实,那在韩昌生平履历中应属相当荣耀之事,为什么在他 ...

     “大将军”前面有“XX卫”,实际沿袭唐代“羽林军”军事将领的职衔,疑似“X京留守、加XX大将军”。应类似首都某领导兼军队的政委。
发表于 2011-9-2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60.2.41.x 发表于 2011-9-23 08:28
“大将军”前面有“XX卫”,实际沿袭唐代“羽林军”军事将领的职衔,疑似“X京留守、加XX大将军”。 ...

谢谢老兄指教,小弟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1-9-2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又比对了一下长编上1005年与1007年两处关于契丹向北宋送派使者的记载,发现两处记载叙事句式基本一致,所谓前次记载断句之误似乎并不存在。请老兄也再比对研究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11-9-26 07:41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1-9-25 21:27
我又比对了一下长编上1005年与1007年两处关于契丹向北宋送派使者的记载,发现两处记载叙事句式基本一 ...

辽使宋,主使应为一人,不应两人。
      一、原句所表述断句成为两名主使,且韩橁之后均成为副使。如此断句会出现无论韩橁之后有多少人员,都成为“副使”;
      二、不同版本,有的此处并不标断;
      三、澶渊之盟后的第三年,“右卫威大将军耶律遂正”尚以副使出使,怎么一周年时的“左卫大将军耶律昌”倒以主使之一出现?
匿名  发表于 2011-9-26 11:18 | 来自河北
游客 60.2.41.x 发表于 2011-9-26 07:41
辽使宋,主使应为一人,不应两人。
      一、原句所表述断句成为两名主使,且韩橁之后均成为副使。如此 ...

但非常巧合的是:这两次活动契丹均向北宋派遣使者二人、副使二人。您关于主使应为一人的观点依据何在?望明示。还有,将耶律昌主演绎为耶律昌,仍然没有顾及对比研究两次记载的叙事形式。
匿名  发表于 2011-9-26 15:04 | 来自河北
"'耶律昌主'演绎为耶律昌"?如此提问,我不仅不能回答,简直让我啼笑皆非。
匿名  发表于 2011-9-26 15:16 | 来自河北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只要将两段记载文字并排引出,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您实在不愿做,就不做好了。此问题暂时搁置争议,有时间当面交流好了。
发表于 2011-10-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xinjing1230 发表于 2011-10-7 14:20
比较乱啊

关于韩昌,可以说已经比较清晰了。
发表于 2011-10-1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上海
恩,拜读了,不错
发表于 2011-10-12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蔡京 发表于 2011-10-11 14:18
恩,拜读了,不错


      关于韩昌这篇文章,最初学写于2006年国庆节休假期间。稿成后,作者自觉浅陋,惴惴不安,好长时间不敢面世。后来,作者慕名将此稿寄给辽史研究者王玉亭先生请求指教,没想到王先生很快就回信予以热情鼓励并严肃指正,又多次惠赐资料,给予了作者大量无私的帮助,不仅促使本篇文章能够通顺成篇,也坚定了作者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作者才敢将稿子拿出来见人。文章最早发表于2007年第一期《唐山政协》上。几年来,经网友批评及自己努力,作者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韩昌的史料,也发觉文中有不少不当或欠妥之处,已陆续做了相应修改。估计修订稿再发表时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