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5715|回复: 107

吴学良:韩昌传奇与历史相距多远?【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韩昌传奇与历史相距多远?

作者:吴学良

燕赵都市网论坛   发表于 2010-6-9 12:45



从玉田韩昌墓说起

     清代康熙年间版《玉田县志》记载:“韩昌,字延寿—韩氏在辽为玉田望族,昌名未列辽传,大都督疑为封号,《辽史》南面京官有辽阳大都督府,或即其官耶?”清代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载:“辽大都督韩昌墓—昌字延寿,墓在城东南韩家庄,有碑高二丈,字剥蚀,仅得其时代、姓名、官职。”清代编撰的《遵化州志》以及三个版本的《玉田县志》均记载:在玉田县城东南韩家庄曾有一墓碑,上刻“辽大都督韩昌墓”七字,但此墓早已无存,不知毁于何时。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题目:玉田曾有韩昌之墓吗?辽代确有韩昌其人吗?韩昌与玉田之间有何联系?

  韩昌形象的由来

     韩昌的形象来源于民间传说“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前期,在北宋中叶就已流传天下。到了南宋,民间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编成《余烬录》等话本传播。人们出于对抗敌御辱英雄的崇拜与渴望,及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的厌憎,对杨家将故事进行大胆想象与艺术夸张,塑造了杨家几代人的英雄形象。进入元代,随着异族压迫的深重,杨家将故事又出现了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等。明代中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近似于宋朝。于是,杨家将故事成了民众借古喻今的极好材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纪振伦的《初刻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名《杨家府演义》;一种为嘉靖年间熊大木的《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基本定型。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有关杨家将的剧目品种繁多,还有许多评书、鼓词等说唱作品出现。但这些小说、戏曲及说唱作品的内容与历史事实出入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在杨家将英雄传奇流传的同时,与杨家将对立的反面形象也出现了,那就是辽国的韩氏战将。《杨家府演义》中出现了“辽将韩得让”、“大将韩延寿”,《杨家将演义》中出现了“幽州耶律皇帝殿前名将韩延寿”。大约在明末清初,说唱艺人又给韩延寿起了个单名“昌”,同时“杨六郎”杨延昭也有了单名“景”。韩昌又增加了新官职“辽国兵马大元帅”、“辽国大都督”。至此,姓韩名昌字延寿的辽国敌将反面形象才算完成。

  历史上的韩昌其人

     韩昌在《辽史》上未见记载(1),但1994年秋,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发现了辽国汉将韩德威墓志。1995年,此地出土了辽国汉臣秦王韩匡嗣家族墓葬群。之后此地还出土了“韩德威次子耶律遂正(又名昌)”(2)墓志,这样,韩昌的历史真面目,终于浮出水面。
  韩昌,生于辽景宗保宁七年(975年),卒于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他是大辽汉臣秦王韩匡嗣之五子开国公、上将军韩德威的次子。契丹名:耶律遂正。他身材高大,倜傥英俊。胆大心细,武艺超伦。韩昌在圣宗统和年间入朝为官,初任侍卫将军。因精诚能事,受圣宗赏识,升任契丹户部使兼飞龙院事,又转任知上京副留守。任职期间,受承天太后重视,升为东京留守,后又任上京留守、中京留守。开泰元年(1012年)其四伯父辽国大丞相、晋王韩德让(耶律隆运)去世后,被调回朝廷重用,授北枢密院副使、北院宣徽使,位列九卿,与韩德让举荐的接班人耶律世良同掌北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后又升任南面都部署,顺义军节度使。改任武定军节度使,移任辽兴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五州制置使。因功勋卓著,加封崇禄大夫、检校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衔同宰相),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封上柱、国漆水郡开国侯,赐“忠勤守节功臣”。后又迁大内惕隐,出任忠顺军节度使,移镇彰国军节度使,复授辽兴军节度使。韩昌以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漆水郡开国侯的级别、爵位亲领辽兴军节度使,置身大辽与宋朝边庭重镇,足见辽圣宗对他的信任与倚重。韩昌于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三月二十四日因病殉职于辽兴军节度使官邸,享年五十二岁。“国人闻之,咸云罢市;天子闻之,谓曰辍朝。(3)”当年十月二十八日,归葬于辽上京西北之屈劣山(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韩氏家族墓地。
  韩昌妻肖氏封薛国夫人,生四子。除第四子早亡外,长子耶律元佐,为皇帝侍卫官,后加封保义推忠功臣、保大军节度使、鄜、坊等州观察、处置史,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使持节鄜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公。二子耶律宗福,封韩王。三子耶律元亨,官至奉先军节度使。
  据墓志载:韩昌为官,“事简民安,政清吏肃。所行教化,随处民咏”。韩昌统军,“一斗胆万人无敌,三尺剑四海知名。临危而竭力输忠,率下而忧民恤物。”韩昌继承其四伯父韩德让“结欢宋朝(4)”的对宋外交方针,努力维护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促进辽宋之间亲和共处,为辽宋两国的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韩德让去世后韩昌大权在握的十几年间,辽宋之间一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军事冲突,这与在前线主持军事的韩昌竭力维持是分不开的。令人难解的是:像韩昌这样的大辽栋梁之臣,逝后为何未列辽传?这真是千古之谜!

  韩昌与杨家将未曾交锋

     将韩昌这样的亲汉和宋功臣视为杨家将的对立面,让他享受千载骂名,实在是一桩历史冤案。其实,在辽宋军事史上,韩昌与杨家将从未有过接触。《杨家将演义》中描述的“幽州之战”、“血战金沙滩”,其原型就是历史上的“高梁河之役”。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统兵15万,北伐辽国,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六月底,宋军兵至辽军占据的幽州(今北京)城下,将幽州城围住,四面攻打。但幽州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守将韩德让率众坚守待援。宋军连续猛攻半个月之久,始终无法得手。七月初,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援兵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向宋军发起反击,两军在幽州城西郊的高梁河展开激战。战斗当中,亲临督战的宋太宗被韩德让从地道出奇兵抄了后路。宋太宗被辽军乱箭射中,身负重伤,只得乘驴车狼狈逃跑。宋军失去指挥,四散溃逃,被辽军打得大败。从此韩德让声震天下。而此时的韩昌,刚满4岁,还是一个幼童,根本不可能参与。
  《杨家府演义》中描述的“杨令公狼牙谷死节”之战,发生在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的“雍熙北伐”战争中。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趁辽景宗新亡,辽主母寡子幼,以为辽国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决心发动二次北伐。宋军共出动30万,兵分三路,分进合击。东路,由曹彬担任主帅,直取幽州。中路,由田重进为主帅,攻向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由潘美、杨业统帅,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攻云州(今山西大同)。战争开始阶段,宋军进展顺利,全线告捷。其中,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声势最大。辽国方面,韩德让随承天太后和辽圣宗率辽军迎战。由于军事主官韩德让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还不断派出轻骑截断宋军粮道,东路宋军首先败退。后又贸然出兵,再度攻向涿州。双方在岐沟关一带展开激战,辽军集中兵力,以逸待劳,宋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加上曹彬等大将临阵先逃,10万宋军溃散惨败。韩昌之父、大辽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领兵从山西进军,反击潘美、杨业军队,大败侵扰山西之杨业部。当宋军主力惨败,全线溃退时,韩德威与辽军名将耶律斜轸合兵一处,乘胜进击,夺取蔚州。又与潘美、杨业交战于飞狐口。韩德威、耶律斜轸在陈家谷设下伏兵,诱使杨业部队进入伏击圈。杨业兵败,退至狼牙村,陷入辽兵重围。杨业身中流矢伤重被俘,其子杨延玉战死,所率宋兵全部被歼。杨业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这场战争发生时,韩昌年仅11岁,尚未成年,也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宋史》上的杨业之子杨延昭,生于958年,卒于1014年。杨延昭死时,韩昌尚未领兵,史料文献上也未见韩昌与宋军交战的记载。而历史上真正与杨业父子对阵交锋、拼命厮杀的辽军主将,乃是韩昌的四伯父韩德让、父亲韩德威等。因此,韩延寿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以韩德让、韩德威、康延寿(辽军猛将)等人为原型塑造的。

  韩昌与玉田的联系

     韩昌与玉田的联系,应从韩昌的曾祖父韩知古说起。
  韩知古的祖父韩懿,是蓟州玉田县韩家庄的富户,未出仕为官。韩知古的父亲韩融,唐末曾任蓟州司马。耶律阿保机带兵征讨蓟州时,韩知古被俘获,成为述律家族的家奴。述律平与耶律阿保机成婚时,韩知古作为陪嫁奴隶归附了阿保机。后经康默记举荐,韩知古得到阿保机重用。辽太祖建元神策初年,就遥授韩知古为彰武军节度使,后又任总知汉儿司事,掌管汉人事务。韩知古依据中原汉族的礼仪、典章,参照契丹民俗,编订了礼仪典章制度,使辽国人易于知晓和执行。不久,又官拜左仆射。天赞年间,韩知古又同康默记统率汉军从征渤海国得胜建功,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之职。韩知古是辽太祖二十一名佐命功臣之一。
  韩昌的祖父韩匡嗣(918年—983年),是韩知古的第三子,因擅长医术,自幼在淳钦皇后述律平的长宁宫当值,皇后视其为亲子。太宗时,出仕为官,授右骁卫将军,任太祖庙祥稳。景宗即位后,授韩匡嗣始平军节度使,特进太尉,封昌黎郡开国公。不久又加封推诚奉上宣力功臣,随后拜上京留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临湟尹,再加开府仪同三司、政事令,又任燕(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幽州尹,封燕王。因其守卫南面边疆有功,加封匡运协赞功臣。景宗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九月,因兵败满城被免职。同年十二月,遥授晋昌军节度使,加尚父、京兆尹,降封秦王。乾亨二年,又委以专征之柄,授西南面招讨使。乾亨五年(983年)十二月八日,韩匡嗣病逝于神山之行帐,享年66岁。圣宗统和三年(985年)追赠为尚书令。
  韩昌的父亲韩德威(942年—996年),字可畏,是韩匡嗣之五子,于景宗保宁初年自燕台出仕。先后任西头供奉官、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侍御史、骁骥尉。因其武功盖世,谋略过人,授左羽林军将军、检校司徒。在任期间,办事严谨,勤于职守,保宁九年(977年),提升为皇城使、检校太傅、彰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进封开国伯,增食邑,赐“推诚忠亮功臣”。未满一年,封开国侯,又赐“竭节功臣”。乾亨元年(979年)加封检校太师,进封开国公。乾亨四年(982年),授云麾将军,任西南面五押招讨大将军。任职期间,征党项,袭河东,使西夏,败杨业,屡立战功,声名赫赫。圣宗称之“为将为相之材”。统和十一年(993年),又授复冠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统和十四年(996年)病逝于天德部署内,终年55岁。
  在耶律遂正(韩昌)的墓志中,还特别提到其四伯父韩德让(耶律隆运)。韩德让(941年—1011年),是大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自幼饱读诗书,熟习兵法,腹有治国兴邦之良策,心怀保境安民之宏志。初仕景宗朝,为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任上京皇城使,执掌皇都大内行政事务。遥授彰德军节度使,曾代其父韩匡嗣为上京留守。在“高梁河之役”中,不畏强敌,坚守南京,使战局转危为安。又里应外合,大败宋军,一战名扬天下。因战功拜辽兴军节度使。乾亨三年(981年)又升任南院枢密使。乾亨四年(982年)景宗驾崩,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同领顾命大臣,辅佐年仅12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深得承天皇太后肖绰的信任。统和元年(983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统和四年(986年),韩德让随肖太后、辽圣宗抗宋,他谋划得当,指挥若定,最后大败30万宋军。使宋朝军队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再也无力北犯。因功加守司空,封楚国公,并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国政。他充分发挥治国安邦的才智,支持承天太后和圣宗推进辽王朝的封建化改革。对内整顿吏治,立法修典,减轻税赋,科考选能。对外采取了南和宋朝,西联西夏,东服女真的外交方针。在韩德让的积极推动下,1004年,辽、宋达成了“澶渊之盟”,实现了辽宋之间长达120余年的和平局面。统和十二年(995年),任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兼修国史,赐兴化功臣。后又拜大丞相,总管南、北二枢密院事,总揽辽国军政大权,成了仅次于皇帝、太后的显贵人物。韩德让一生先后被封为楚王、齐王、晋王。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赐姓耶律,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即相当于辽太祖之父德祖的后裔),进身皇族,置宫卫,位在诸王之上。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初六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文忠”。此后,玉田韩氏子弟皆改姓耶律,韩昌也改称契丹名“耶律遂正”。
  可见,韩昌是玉田人后裔,他的祖籍在玉田韩家庄(今河北省玉田县小韩庄村)。这也是能在玉田出现韩昌墓的起因之一。
  在玉田县小韩庄村西5里左右,有一个韩家林村,相传这里曾是韩昌祖上的家林。在丰润区韩城镇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辽国元帅韩昌曾于此驻军,并建有韩昌府,筑有点将台。后来,此地便称为“韩城”至今。

  韩昌墓假 韩昌值得纪念

     韩昌于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三月二十四日殉职于辽兴军节度使官邸(今河北省卢龙县境内),他的墓志的出土,证明他最后安葬于辽上京之西北屈劣山韩氏家族墓地,这应是毫无疑义的。但为什么清代玉田又出现了假韩昌墓呢?笔者认为:这是清初满清统治者推行“怀柔政策”的产物。满清统治者出于促进汉族民众与之合作的政治需要,大力推崇异族合作的历史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昌这个戏曲与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便被化身为“夷汉合作”的历史人物推了出来,成为可供政治宣传的典范。于是,假韩昌墓便写上了《遵化州志》、《玉田县志》。可惜当时的编纂者十分缺乏历史依据,只能凭借道听途说胡编乱造。这样,便以讹传讹地将韩昌编造成“姓韩名昌字延寿,官拜辽国大都督”。为防揭伪,又掩饰为:“曾经有墓,不知毁于何时?”可见,造假者的心里也没有底气。
  如今,由于考古成果的出现,玉田韩昌墓之谜已被彻底揭开。但韩昌,这个大辽国加宰相衔节度使、开国侯、“忠勤守节功臣”,这个曾为辽、宋和平共处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却是值得树碑立传的。笔者真希望能在韩昌故里树起一座纪念碑,实事求是地记录韩昌的生平业绩,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以昭示后人:对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注:
     (1)近来也有学者认为:《辽史.韩德威传》中“(德威)子雱金,终彰国军节度使”者,即耶律遂正。
  (2)见刘凤翥先生《大辽韩知古家族》序一。
  (3)见《耶律遂正墓志铭》。
  (4)见《契丹国志》卷18《耶律隆运传》。
发表于 2010-8-1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值得研究!
发表于 2010-8-1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小菜一碟


    1、学良先生写道:“但为什么清代玉田又出现了假韩昌墓呢?笔者认为:这是清初满清统治者推行“怀柔政策”的产物。”这种大胆推测有待推敲。因为韩昌这个人物在正统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汉族人士中形像不佳,甚至是个可憎可恨的人物,把他当作对汉人推行怀柔政策的形像大使不但不会起正面作用,甚至会引起汉人的反感。满族贵族有可能去做这种亏本的买卖吗?
    2、据我所知,韩昌墓并不是只有玉田一处。丰南小集有韩昌墓,河北满城有韩昌墓,承德某地也有韩昌墓。要猜透韩昌墓这个谜,绝不是容易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4 威望 +1 魅力 +8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4 + 1 + 8 优秀回帖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回复 3# 玉叟


    老师有见地!眼界就是不一般!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作者吴学良先生简介

http://www.hbhxzt.com/showProDetail.asp?ProID=1506   

    吴学良律师,河北省法学会会员,1963年7月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过公务员、记者、企业管理人员、大学法学讲师等职业,2001年开始专职执业律师生涯。曾先后成功办理了震动全国的刘某某爆炸XX市委案、李某故意杀人案、赵某某故意伤害(致死)案、瞿某某抢劫杀人案、曾某寻衅滋事案、果某某敲诈勒索案、孙某某****案、宋某某伤害案、陈某某窝藏案、谷某强迫卖淫案等多起刑事案件,依法为被告人做了有力辩护,使被告人分别受到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有的甚至撤销案件,无罪释放。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实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吴律师还担任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常年法律顾问,为顾问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几年来,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成功调解企业与劳动者劳动争议纠纷十几起,受到企业与当事人好评。
“依法护民益、仗义辩是非。身为过河卒,无奈更无畏。”“为求一突破,辗转几未眠。被告殷殷盼,岂忍自悠闲。”两首自题小诗是该律师依法执业、严格自律、急当事人所急,想当事人所想,千方百计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执业生涯的生动写照。执业当中,他还结合办案实践,进行理论探讨,发表了《爆炸罪与其他涉爆犯罪的界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处罚》等十多篇论文,他还经常到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唐山电台《说法60分》等节目担任嘉宾主持,向社会开展普法及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并兼任河北理工大学法学院兼职法学讲师。他的刑法学论文《爆炸罪与其他涉爆犯罪的界限》发表在全国社科核心期刊《河北法学》上,并荣获2004年度唐山市社科新成果二等奖。
发表于 2010-8-2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了
匿名  发表于 2010-9-6 08:19 | 来自黑龙江
学到了好多知识,很开心!
匿名  发表于 2011-3-27 21:55 | 来自陕西
回复 1# 小菜一碟
我是山东淄博淄川龙泉镇人,据【淄川县志】记载龙泉镇韩庄:据传村东有辽国元帅韩昌之墓,当时曾有士兵扎营,留守护其墓渐成村,村形按古兵营建立,初名韩家营,元代改称韩庄。文革时期,墓碑,石人,石马,石兽等被砸碎烧了石灰窑。民间相传天门阵就在此,村北一处地名现仍叫南天门。韩昌墓也许是个谜,我也想解开此谜。
手机:1511493236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8# Guest from 117.32.83.x


    值得关注!值得研究!
匿名  发表于 2011-3-29 23:23 | 来自陕西
回复 9# 小菜一碟
并且红羊洞在韩庄村西一公里,北旺村东。这是不是小说【杨家将传】中所提到孟良盗骨的红羊洞,尚不能确定。据民间相传孟良坟焦赞墓就在红羊洞东边,文革年间坟头移平当作耕地。小说中记载孟良第一次盗骨,从红羊洞中盗取的是假骨,二盗真骨是在幽州的望乡台。那么此地何来孟良坟焦赞墓?从山东现存的几处地名来看,孟良生前在山东生活过,战斗过。孟良崮战役中的孟良崮,淄博市博山域城孟良寨,淄川区淄河镇孟良台。孟良坟在此,有那种可能。据小说记载孟良约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一零一七】,六郎闻孟焦二人去世后,奏乞宋,宋敕有司为筑封坟,谥增二人俱忠诚侯之职。
韩昌是怎么死的?据小说记载:宋军破天门阵后,韩护萧太后逃窜,被焦赞追上擒于马下,押回宋营,杨宗保下令将其斩首。那么其墓是不是就在天门阵之内?韩昌约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一零一四】。民间传说与小说相吻合,这是不是故事的原发地。如果是的话,那么传说中的天门阵就应当在此。小说中曾提到天门镇在九龙谷一带,本地现有地名龙口,旧地名南龙口,九龙凤凰村等。据民间相传,当年六郎曾于辽军在博山与萊芜交界处咽喉要塞青石关血战,战斗非常惨烈。六郎拔出佩剑说,如果我能活着离开此关,就能将此石斩开,据传此石尚在。不知是真是假,未曾去考证。元明杂剧中有【杨六郎调兵破天门阵】,看来历史上确有杨家将破天门一事。
-------小杨七郎
匿名  发表于 2011-4-2 21:17 | 来自陕西
菜先生:你好,忙什么?忙什么,依我的判断,你应当姓韩,可能是韩元帅的后人。其时我们应当客观的看待历史,杨家将在宋朝时保大宋是忠良,韩元帅保大辽也是忠良。你在研究韩昌墓,我在研究天门阵。各有所好,百家姓云:蒋沈韩杨。那些先贤们即然把韩家与杨家排到一块,自然就有他的道理。也许他们的眼光看的很长远,让我们共同来解开一个千古之谜。有缘千里来相会,也许这是前世注定的一份缘。
---------祝工作顺利
-------------欢歌笑语永远伴随你
发表于 2011-4-1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既然 韩昌 在辽的历史上 如此重要,怎么会《辽史》上没有记载呢?
发表于 2011-4-1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quote][/quote]复 12# 三滴血


     《辽史》由元代人编撰,比较简陋,错误很多。关于韩昌,辽史上虽无直接记载,但有间接史料可循。《辽史》中至少出现两处:1、《圣宗本纪》中记载:“1012年,授(耶律)遂正为北院宣徽使”。这与耶律遂正墓志记载一致。2、韩德威附传中关于“子雱金,终彰国军节度使”的记载,遂正墓志中也有任过此职的记载。经辽史专家刘凤翥先生考证,此韩雱金系韩昌的误记。此外,笔者最近读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发现了 一条关于耶律遂正的史料。因此,关于韩昌,不仅有考古资料出现,亦有三处史料佐证,达到了王国维先生的两维证据标准,应该可以形成定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1# Guest from 113.134.143.x


    您好!首先更正一下,菜疙瘩本姓刘。其次研究韩氏家族的是吴学良兄。您可像他请教,探讨。
匿名  发表于 2011-4-19 10:13 | 来自山西
回复 14# 小菜一碟


    回复11#杨先生
天门阵一战,是杨家将传奇中虚构的,并没有实际发生过。当地的传说与地名巧合也属后人附会,不得当真。此外,历史与文学属不同研究范畴,不能混同。希望你先好好读读辽宋史及明清戏剧史,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会进入一个新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