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三国志-田畴传”,又读了玉叟老师的文章“徐无山与田畴宅”,又根据《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一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田畴宅的规模,让我们先把田畴宅“建”在徐无山南,不然就很可能被蓟县人建到盘山脚下并有人居住了,大家看看玉田县的地名图,你能找到无终山、徐无山吗? 田畴坞堡的产生: 坞堡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的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系统早已荡然无存。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土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的坞堡。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很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是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北方坞堡的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俨然一座小城堡。二是坞堡建筑规模宏大,坞堡的规模,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不尽相同,少则数十家,多则上千户,甚至数千家。三是坞堡具有浓厚的宗族共同体色彩。东汉末田畴在徐无山由坞民公推为坞主,他与坞众共同制订“约束,然后“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 徐无山,在今河北东部玉田县东北部。田氏坞堡的创立者田畴(169-214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好读书,善击剑”,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志操非凡,远近闻名。在讨伐董卓时,曾被许多官员推荐为使者,受到重用,为刘虞献策,但刘虞未能听取田畴的建议而被敌人杀害,田畴为了给他报仇,北归家乡时,召集宗族全体成员及其依附者数百人扫地而盟,誓为君报仇,于是率众北入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大片周围峰岭高险而中间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披荆斩棘,凿井筑屋,“躬耕以养父母”。远近百姓闻讯,相互传言,纷纷携幼扶老,归之如流水,规模很大。田畴带领坞众进行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共资奉,这反映了它的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平均主义与民众的教化。而且曾多次帮曹操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净隐约”,曹操非常看中他,曾多次授以官职,皆被田畴拒绝,从这可知田氏坞堡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当然也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个坞堡是由民主产生的,而且在其间明定了法规章程,建立健全了制度,严格组织管理。田氏坞堡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但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导,具有双重性质。当然,田氏坞堡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其“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在社会基本安定下来之后,田氏顺应时势,自动地离开坞堡,不仅没有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而且在消灭分裂割据、解除积年边患、促进统一安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理应充分肯定。 分析以上所述,玉叟老师提出的“林头屯乡土城子附近的古城遗址就是田畴宅的遗址”,从规模上又有了佐证。只是从“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的描述中,尚庄三街更符合一些,但没有坞堡实物为证只能是猜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