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六、说说武进士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有文科,还有武科。但是,大多数朝代存在着“重文轻武”的倾向,所以有关武进士的记载遗漏多多。以旧县志为例,明代260多年,仅仅记载了6名武进士,而且多是一提而过,有的简略到只有姓名。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6名武进士中竟有3人是江家桥村(今属散水头镇)的江氏族人。这个家族的始祖江觉海是兴州左屯卫的一名士兵,《江氏族谱》写道,“寒族以武功传家,遵祖训也,故请缨之选代不乏人。”这个家族的第一名武进士是江应宪,官至陕西掌印都司——掌印都司乃是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江应宪之子江一鹏也是武进士,《江氏族谱》称赞他:“一鹏少年登第,武勇绝伦,任至大同守备,与大督都杜松为刎颈交,军中有飞将军之号”。 清代,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的240多年间,在《玉田县志》上留下姓名的武进士也是6名,其中,玉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点资料的仅有二位,一是乾隆乙卯科(1798年)的孙煇(huī),二是道光庚戌科(1850年)的赵常豫。 孙煇(huī),字子昭,号萼楼,孙家瞿阝村人,先后任浙江温州卫守备、镇海卫守备,是位正五品武官。据《孙氏家谱稿》记载,此人不但熟读经史,“尤好天文、地理、医卜、武略诸书”,“平居喜恬静,寡言笑,见义必为,而和平正直,未尝与人有忤”。为官期间,他爱护士兵和百姓,“凡有便于军民者无不力为之”。他的人生信条是:“敬则人不敢欺,恕则人不忍欺”,大意是:你严肃端正,就不会有人欺负你;你善于理解别人,原谅别人,别人就不忍心欺负你。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孙煇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实继承者。 赵常豫是考试成绩最好的玉田籍武进士,此人考了个“会魁”,或称“会元”,也就是会试第一名。遗憾的是,他在殿试中成绩不佳,没能排到一甲。此人官至京营游击,为从三品武官。 还有一位武进士,因为中式年代较晚,所以与旧县志无缘。此人姓范名长春,字向荣,虹桥镇东会村人,他是玉田县最后一名武进士。范长春自幼酷爱武术,读完“四书五经”后专习武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中武进士,曾任北京紫禁城武卫官,几年后被派往安徽省池州府任都司。他为官清廉,从不鱼肉百姓。当时,一些乘乱而起的盗贼、土匪非常猖獗,赌博、吸毒、抢劫案件不断发生,百姓惴惴不安。范长春身为武官,恪尽职守,捕盗抓贼,不遗余力,为维护池州一带的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辛亥革命成功后,范长春辞职还乡。关于这位武进士的详细情况,王兰阁先生有专文讲述,载于《玉田文史资料》。(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