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695|回复: 0

国土部:宅地产权70年后续期不影响以房养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来源:新京报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养老形势已日益严峻,在公共财政无力支撑所有养老问题的情形下,“以房养老”的概念再次浮出水面。不过,由于中国特殊的一些国情,譬如房屋产权70年、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养老观念仍需不断更新等多个影响因素,也使得以房养老在中国推行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以房养老,到底离中国的老人有多远?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到期后,如何自动续期尚无明确规定,是否会影响一些人的以房养老计划?国土部官员认为,不会影响。

  ■“不会影响到以房养老”

  《物权法》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期满后怎么办,只有四个字“自动续期”。这让不少人担忧,以目前普遍的70年使用期为例,70年后续期是否需要交钱、如果交钱交多少、怎么交这些具体问题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更让有以房养老想法的人心存顾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昨日表示,虽然目前尚无具体规定,但他认为不会影响到有以房养老想法的人的计划。

  不过他亦表示,第一批70年的虽然没到,但不远了。对这个问题,他认为,国务院要总体上设计这个事,“除了《物权法》一句话以外,没别的了,那谁去解决它呢?”

  贠小苏说,有些出让期短的土地已经出现了续期问题,都在延续着,谁也没出过钱,“已经到期的,我听说的,没有一例交钱。真要有了,我们反倒要赶快研究一下。”



资料图

  ■产权续期问题值得研究

  但大家的房子陆续到期怎么办?贠小苏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不过他亦直言,不是一个部门能说得了的。

  虽然目前出让期短的续期没有交钱,但贠小苏认为,这并不能理解成自动续期就一定不交钱,“不是国土部说了算,也不是财政部或者法工委说了算,而应当整体研究。”

  熟悉《物权法》的学者透露,因为距离70年产权还有些年头,目前该问题并不急迫。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迫近,“以房养老”话题再次成为了舆论的关注焦点,各方动作频频,也增加了民众对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期待。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所限比如“倒按揭”对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冲击、房屋70年产权限制等,造成这一模式久推不进。专家指出,要真正走出“以 房养老”的困境,还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70年产权是硬伤

  以房养老为何久推难行?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现有房屋产权70年的规定是“倒按揭”的最大障碍,也是与国外政策环境最大的差异。对于抵押房产的老人来说,可能会面临着产权到期,人活着“钱”花光了的问题。金融机构也承担着比较旧的房子到70年“大限”、获取的收益或许不足以支付养老金的风险。

  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这种不可能在短期内扫清的障碍,使得中国大多数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会对“以房养老”太感兴趣。

  其次,是房地产市场的变数不可控也让各方顾虑重重。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宏观调控下房子蕴含的价值是个变量,起伏不定难以判断,这对保险公司而言将是不小的风险。“推出这种产品的风险大、成本收回时间长,所以积极性不是很强,这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一位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坦言。

  传统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也让公众很难从心理上接受“以房养老”的新型养老形势。大部分中国老人更愿意把财产留给子孙,而不愿意交给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很多老年人也认为,如果需要用房子养活自己,不仅自己内心会有挫败感,在外也会觉得自己和孩子都无颜面。此外,专家指出,在“以房养老”问题上中外不同之处还在于,美国等国家的倒按揭之所以流行,与高额的遗产税有很大关系,人们在“以房养老”和“留房给子女但交大笔税金”之间很容易作出选择。

  ■“以房养老”再上议程

  最近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房养老”,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等部门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而在今年9月全国政协举办的“大力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提案办理会上,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不少国家都采取“以房养老”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银监会也就此展开过专项调研。各方的密集动作,使得讨论多年的“以房养老”业务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提起“以房养老”,最为人熟悉的一种形式便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俗称“倒按揭”房屋产权拥有者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后,定期给房主发放固定资金。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归抵押权人所有。这种贷款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分期放贷,一次偿还。

  据悉,中信银行已经推出针对中老年人的专属借记卡“信福年华”,宣布进军“养老按揭”业务。按照规则,凡年满55周岁的中老年人或年满18岁的法定赡养人以房产作为抵押,就可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

  目前,该业务正在北京等城市正在进行试点,由于属于“试吃螃蟹”,中信银行十分谨慎,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较高的准入门槛。具体要求申请人最好有两套或以上住房,且抵押给银行的房产不能是其唯一的自住房;如果老人只有一套房子,那么其赡养人就必须要有自有住房,且老人和其法定赡养人就将成为养老按揭的共同借款人。不过中信银行有关负责人坦言,目前该项业务总体业务量不太大。

  事实上,中信银行的试点并不是国内对“以房养老”模式进行的首次尝试。2003年,时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的孟晓苏将这一理念介绍到了中国。自此以后各方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试图推进中国式倒按揭的步伐,但相关行业均观望情绪浓重,步履维艰。

  2006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曾试推过“以房养老”模式,但由于长期乏人问津,最后不得不停办该业务。2007年孟晓苏成立了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并亲自参与“倒按揭”产品的研发,不过,至今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专家看法

  制度设计成关键

  中国老年学会学术部主任、研究员陶立群认为,以房养老可以作为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作为主要方式肯定不可取,还存在很大的社会问题。”

  “以房养老”涉及房地产、金融、保险、社保及行政管理多个领域,目前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其推广需要各方共同的配合和协调。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推行多年“以房养老”,并已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和常规模式之一,与其有完善的金融贷款、担保机构、资产评估等机构及个人的信用系统完善健全有关。

  专家指出,以房养老的技术问题细节都是有望解决的。但目前缺乏相配套的制度建设,而要做好这一点,仅金融机构一方则太势单力薄了,这也是他们对此走走看看和推进缓慢的主要心结。因此,“以房养老“业务模式的成熟、完善,既需要各地的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也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细致的制度设计。这种养老模式能否发展壮大,不仅要求在观念上的更新,更需要自政府至民众的行动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