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楼主: 玉叟

再说阳伯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61.148.116.x 发表于 2012-8-9 19:48
雕版印刷起于何时,大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现存的实物,大约时间就600多年至800多年,而且都是单张纸品。《 ...

      
      
      玉叟对印刷术的历史一无所知,却硬要在这个问题上滥发议论,结果闹出了笑话,惭愧惭愧!对各位网友的批评虚心接受,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准确的表述似应是:唐代的抄本,宋人印制。

      另有一个问题向网友请教:《郡望百家姓》是何人所著?成书于哪一年?它真的是一部“盖世名著”、“通世宝典”吗?我在互联网上怎么搜不到啊?恳请各位网友赐教!

点评

二、“阳伯雍”合理合法对于旧县志出现“阳伯雍”的问题,吴先生说我是“转移话题”,是“瞒天过海”,罪名可谓大矣。不想打口水战,仅就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其实,我提出“在原版尚存的时期,种玉故事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0 08: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再说阳伯雍

                      二、“阳伯雍”合理合法
      对于旧县志出现“阳伯雍”的问题,吴先生说我是“转移话题”,是“瞒天过海”,罪名可谓大矣。不想打口水战,仅就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我提出“在原版尚存的时期,种玉故事主人公的姓名就已经乱象纷呈”,目的就在于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旧县志把种玉主人公姓名写作“阳伯雍”是“乱象纷呈”表现之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绝对算不上故意造假,欺世伪造。真的只有一个,除此以外全是假的。既然真的(也就是“标准答案”)已经不可能找到,那就不能指责哪位学者造假。北魏的郦道元可以写成“阳雍伯”,唐代的欧阳询可以写成“羊雍伯”,唐代徐坚、明代胡应麟、清代郭超可以写作“杨伯雍”,我还没有看到哪位学者专家给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位加上“造假欺世”之类的罪名呢,有什么理由对写出“阳伯雍”的旧县志编纂者大加挞伐?我倒觉得,玉田人看到阳公种玉这篇故事,大多数是从旧县志开始的。旧县志编纂者把这个故事介绍给玉田人,真的是功莫大焉,给他们加上那些吓人的罪名是不是过于刻薄?
     我认为,旧县志编纂者写出“阳伯雍”这个姓名有可能有其依据,只是我们尚未发现。事实上,既使涉猎十分广泛的学者,没看到的古籍恐怕也比看过的多出许多倍。退一步讲,即便旧县志编纂者真的没有依据,他们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古书中的写法进行校正。《搜神记》徐坚版、胡应麟版、四库版写的都是“伯雍”,县志编纂者又知道这个人物的原型是玉田阳氏的远祖,把“杨伯雍”校正为“阳伯雍”有什么不可以?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汪绍楹先生就把“杨伯雍”校正为“阳伯雍”,还有几种出版物也写作“阳伯雍”,至今尚未听到哪位专家学者给出版者加上“欺世”、“造假”之类的罪名呢,有什么理由必须给旧县志编纂者定罪?
       说到底,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种玉传说主人公的几种不同写法都是合法的,根本分不出谁真谁假。但是不论姓名是真是假,各种版本的种玉故事的主题思想都是积极的,健康的,都是前人打造的精神高地,并且成为玉田传统文化的DNA。因此,我有这样一种想法:假如哪个出版社再次出版《搜神记》,再次把种玉传说讲述给当代人,不管他们把主人公写成阳雍伯、阳伯雍还是杨伯雍,玉田人都应该说一句“衷心谢谢”,因为他们不但宣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对提高玉田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均有好处,千万不要恩将仇报,把“故意造假”之类的大帽子扣在人家的头上。
     也有人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老祖先的姓名,不搞清楚是不行的。这种担忧没有必要,老祖先是种玉主人公的原型,他们之间有联系,但决不是一码事。何况,就连老祖先也有“阳翁伯”“阳雍伯”两种写法,根本闹不清哪个对哪个错,想较真儿较得了吗?

点评

三 “百思不得其解”实无必要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发出《保卫阳伯雍》一贴后的第三天,觉察到文章中存在着某些漏误,加之当时尚无网友对这些漏误进行批评指正,于是进行了自我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1 2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10 12:45 | 来自河北
既然玉叟先生至今找不到光绪十年之前“阳伯雍”版本的证据,为什么两次三番地声称:看过两种明代版本,上面明明写着“阳伯雍”;“阳伯雍”自有出处,“绝非臆造”;“阳伯雍这个写法最迟出现在胡应麟的辑录”。玉叟先生这么讲的目的何在?知道这么讲的后果吗?

点评

玉叟先生已经说明:“因为发帖匆忙”造成,不必再纠缠不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1 12:3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8-9 18:07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 ...



      玉叟对印刷术的历史一无所知,却硬要在这个问题上滥发议论,结果闹出了笑话,惭愧惭愧!对各位网友的批评虚心接受,并表示衷心感谢!准确的表述似应是:唐代的抄本,宋人印刷。
     
       对于东方一剑的讽刺挖苦,玉叟一笑了之!

      另有一个问题向网友请教:《郡望百家姓》是何人所著?成书于哪一年?它真的是一部“盖世名著”、“通世宝典”吗?我在互联网上怎么搜不到啊?恳请各位网友赐教!如果东方一剑能够亲自回答,那就再好也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27.190.254.x 发表于 2012-8-10 12:45
既然玉叟先生至今找不到光绪十年之前“阳伯雍”版本的证据,为什么两次三番地声称:看过两种明代版本,上面 ...

玉叟先生已经说明:“因为发帖匆忙”造成,不必再纠缠不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19:19 | 来自河北
     说是“因为发帖匆忙”造成,纯属敷衍。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是文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决不能违背。怎么能一再地无中生有,故意造假,误导他人呢?况且,发现自己出了错误,也不道歉,而是敷衍塞责,至今,《阳伯雍,难道我们是在以讹传讹》一文中的错误也未修改。这不是顽固坚持错误吗?请问玉叟先生,您还想蒙蔽到几时?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19:23 | 来自河北
说是“因为发帖匆忙”造成,实属敷衍搪塞。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19:31 | 来自河北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是文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怎能违背。无中生有,一再误导,岂是一个老文史工作者应干之事?况且,发现自己错误,也不道歉,而是敷衍塞责,至今《阳伯雍,难道我们是在以讹传讹》一文中的错误也未修改。请问玉叟先生,您想坚持到几时?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19:42 | 来自河北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绝不能无中生有,故意误导他人。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19:45 | 来自河北
况且,《阳伯雍,难道我们是在以讹传讹》一文中的错误至今未改,不知作者要坚持到几时?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叟 发表于 2012-8-10 08:46
二、“阳伯雍”合理合法       对于旧县志出现“阳伯雍”的问题,吴先生说我是“转移 ...


                                    “百思不得其解”原因何在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发出《保卫阳伯雍》一贴后的第三天,觉察到文章中存在着某些漏误,加之当时尚无网友对这些漏误进行批评指正,于是进行了自我否定——对原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并正式向网友说明“请以修改稿为准”。没想到,此举引起吴先生的高度关注,并且表示,他对我的举动“百思不得其解”。
     这就怪了。玉叟以为,发现自己的贴子有错误进行修改、有漏洞加以补充,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怎么竟搞得吴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吴先生的文章是经过长时期酝酿、深思熟虑、广泛争求意见之后才发表的,延续时间恐怕在20天以上,当然无须修改。我的帖子是读了吴先生大作后写成的,顶多不过两个小时,说它“匆忙”绝非过分。再说,我在网友尚未指出错误的情况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违反了哪条规定?吴先生何必对我修改补充之举如此大伤脑筋?吴先生的意思难道是,既使检查到自己的差错也不许修改,即使发现了漏洞也不许补充,必须等着别人来批判、来抨击才行?说实在的,我对吴先生的心态真的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我知道,吴先生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我修改了原贴中的一句错误——“胡应麟本写的是阳伯雍种玉”。是的,我原来确实存在一个误解,这个误解的来源是:我看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话全本搜神记》,这个本子标明是“胡应麟辑”,而对种玉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写的确是 “阳伯雍”。于是我产生了一个错觉,认定胡应麟原本肯定也是“阳伯雍”。当我重审已经发出的拙作《保卫阳伯雍》时,突然意识到,白话本毕竟不是原本,不看到原本不能乱下结论。就是在这种动机的制导下,我删掉了原文的有关内容。现在看来,我原来的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我的自我否定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我始终坚持着这样一条,只要觉察到自己的东西存在问题,就要修改,就要补充。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可耻,即便有人对我的行为进行嘲笑,我也会坚持下去。我最反感的是另类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自己一贯正确,绝对正确,根本不肯自省、反思;即使让人抓住把柄,被逼到墙脚,也要花言巧语地辩解一番…….

点评

四、“争求意见”的真相吴先生三番五次提到这样一件事:他曾将《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发给我,争求我的意见;我对他多有称赞。因此,他认为我的《保卫阳伯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3 1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21:54 | 来自河北
其实,吴先生也是根据网友提供的资料,越来越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的。其实即使光绪十年以后才有“阳伯雍”,他说光绪十年县志的编者“故意造假”也是不能服众的。难道别人都是为了欺世盗名,就他是为老祖宗正名?再者,唐代初学记就有“伯雍璧”的记载,尽管同时代的其他典籍以“雍伯”为多,伯雍也不会是空穴来风。雍伯也好,伯雍也好,都不是出自搜神记的原稿,以几乎同时代一个版本否定另一个版本也是不足取的,充其量只能说通本作“**”。这是治学,特别是治“版本学”的普通常识。据载,孔夫子在为学生讲解《春秋》时,明知道“纳北燕伯于阳”是错的,而没有擅自改动,别人问他为什莫,他说要给后人留下不擅改前人典籍的表率。确实,他给后来治“版本”和“校勘“学者留下了榜样。也正是后人的治学态度,使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同书异本,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这难道不能引起那些动辄就说”别人皆错我独对”的人一点反思吗?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22:21 | 来自河北
再补充几句,其实,吴先生和玉叟初期的争论始终不得要领(包括许多网友或支持或反对的跟帖),直到1970网友贴上唐宋典籍的图片(1970说是提供的方法,很对。不知几人能明白他的意思),吴先生才如获至宝。其实,正是宋版初学记的图片,使我们看到伯雍璧的存在,至于对此应该采取什麽态度,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了
发表于 2012-8-1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说“发帖匆忙”造成,纯属敷衍。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是文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怎么能无中生有,故意误导他人。况且,发现自己出了错误,也不认错,而是敷衍塞责。还说自己纠正及时,《阳伯雍,难道我们是以讹传讹》一文中的错误至今也未修改,这不明显是在继续坚持错误吗?请问玉叟先生,您还想蒙蔽到何时?

点评

发此贴者与发20#贴者为同一人,在相距不太远的时段内,竟会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 至于匿名27究竟是谁我就不再追究了,群众的眼光是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2 1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2 08:19
说“发帖匆忙”造成,纯属敷衍。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是文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怎么能无 ...



    发此贴者与发20#贴者为同一人,在相距不太远的时段内,竟会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

   至于匿名27究竟是谁我就不再追究了,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点评

不是我的面孔变得太快,而是您作为老前辈,接二连三地说出那些情绪化的不规范用语,令人实在难予接受。但提醒您及时改正错谬者也是好意,请您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2 13: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