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46|回复: 19

《陽雍伯》(辑校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陽雍伯 (《新辑搜神记》第90条 中华书局2005年版)
    後漢陽公字雍伯,雒陽縣人。少以儈賣爲菐。至性篤孝,父母終歿,葬之無終山,遂家焉。公常爲人補履,終不取價。山高八十餘里,而上無水。公以往返辛勤,乃行車汲水,作義漿於阪頭,以給行路。行者皆飲之。居三年,有一人就飲之,飲訖,懷中出石子一升公,使至高平好地有石種之,謂曰:“種此可生好玉。”公未娶,又語云:“汝後當得好婦。”言畢不見。公乃種其石。數歲,時時往視,見玉子生石,人莫知。時有徐氏者大富,爲右北平著姓。有好女,甚有名行,時人多求之,不许。公有佚氣,乃試求焉。徐氏笑以爲狂,乃戲媒人曰:“雍伯能得白璧一雙来,當聽爲婚。”媒者致命。公至所種石中,索得五雙白璧,以贄徐氏。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天子異之,拜爲大夫。於種玉,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傳云。玉田之揭,起於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北平陽氏,即其後也。
    注1:本条,《水经注》卷一四《鲍丘水》,《艺文类聚》卷八三,《初学记》卷八,唐写本伯二五二四号类书残卷《报恩篇》(《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宝藏》)斯七八号及二五八八号(《敦煌宝藏》),《古本蒙求注》卷下,《蒙求集注》卷下,《太平寰宇记》卷七零,《太平御览》卷四五、卷四九七、卷五一九、卷八零五、卷八二八,《事类赋注》卷九,《唐诗记事》卷六九《羅虬》,《海録碎事》卷一五,《山谷诗集注》卷一,《送刘季展从军雁门二首》其二注,《增广箋註简斋诗集》卷一《玉延赋》注,《三体唐诗》卷三岑参《酬畅当嵩山寻麻道士见寄》注,《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六,百卷本《记纂渊海》(《四库全书》)卷三九、卷四零,《辽史》卷四零《地理志四·蓟州·玉田县》,……《群书类编故事》卷二十,《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山川》,《山堂肆考》卷一六并引,出《搜神记》。又《路史·后记》卷九下注:“《仙传拾遗》:阳翁伯适北燕,葬父无终山。为右北平人。祚玉田事,亦见干宝《记》。”今参酌诸书辑校。
    注2:“阳公字雍伯”,“雍伯”,《水经注》又作“翁伯”,云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中华书局点校本《初学记》误作“伯雍”,(《四库全书》本作“雍伯”,旧本亦误。雍伯之姓,《水经注》,类书残卷伯二五二四号及斯二五八八号,《太平御览》卷四五、卷四九七、卷五一九,《太平寰宇记》,《山谷诗集注》,《增广箋註简斋诗集》,《海録碎事》,《记纂渊海》卷一零七,百卷本卷四零,《明一统志》作“阳”;类书残卷斯七八号,《蒙求注》二本,《事类赋注》,《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卷八零五、卷八二八,《古今事文类聚》,《群书类编故事》,《山堂肆考》作“羊”;《初学记》,《唐诗记事》,《锦绣万花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分门类林杂说》,《说郛》作“杨”,旧本同。《水经注》引《阳氏谱敘》:“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是则以“阳”为是。又《太平广记》卷二九二引《孝德传》称“魏阳雍”,以为是三国曹魏时人。《三体唐诗》作“王雍伯”,姓氏误。
    注3:“北平阳氏即其后也”,此句据类书残卷姑补于此,“阳”原作“杨”,《孝德传》作“阳”,据改。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书局公布有东晋干宝原著《搜神记》,所以参考权威书局的辑校版,不失为一种研究史实的途经。李剑国先生辑校晋干宝《搜神记》时已经把今存各版本的来龙去脉基本理清。
以上仅供各位坛友参考   

点评

好啊!  发表于 2012-8-7 10:50
发表于 2012-8-6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材料颇为珍贵!略感遗憾的是:关于“雍伯”与“伯雍”的正误之说,不知其由,未作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唐写本伯二五二四号类书残卷《报恩篇》(《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宝藏》)斯七八号及二五八八号(《敦煌宝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到了《敦煌宝藏》斯七八号所收唐代类书写本,可惜不是太清楚。这应该是比较早的吧。2558号还没找到,不知和斯78号内容是否一样。
0004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材料可贵,精神亦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19711021 发表于 2012-8-6 18:40
唐写本伯二五二四号类书残卷《报恩篇》(《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宝藏》)斯七八号及二五八八号(《敦 ...

材料可贵,精神亦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19711021 发表于 2012-8-6 18:40
唐写本伯二五二四号类书残卷《报恩篇》(《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宝藏》)斯七八号及二五八八号(《敦 ...

斯2558号也找到了。更看不清楚。
但从目录看,和前面78号似乎是同一类书的不同抄本。
00029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19711021 发表于 2012-8-6 18:53
斯2558号也找到了。更看不清楚。
但从目录看,和前面78号似乎是同一类书的不同抄本。

根据上面的辑校版,现在英法两国所藏敦煌卷子中发现3种唐代类书中的种玉故事抄本,分别为伯2524号和斯78号、斯2588号。

以上贴的两种,即斯78号、斯2588号,分别取自《敦煌宝藏》影本第1和21册。所谓“斯”,表明它们是英国人斯坦因取走的那些卷子。

“伯2524号”则是伯希和所藏卷子。收录在《敦煌宝藏》第121册。现出差在外,没找到电子版。

《敦煌宝藏》这套书印的不是很清楚。英国和法国所藏敦煌卷子,后来似乎都有重新影印,应该更清晰些。

点评

非常珍贵的史料!陈兄你太有才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7 10:54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4 威望 +1 魅力 +4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4 + 1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谢网友这些宝贵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711021 发表于 2012-8-6 18:59
根据上面的辑校版,现在英法两国所藏敦煌卷子中发现3种唐代类书中的种玉故事抄本,分别为伯2524号和斯78号 ...

非常珍贵的史料!陈兄你太有才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8-7 10:54
非常珍贵的史料!陈兄你太有才啦!

   其实,我觉得我提供的不是史料,是方法。

点评

陈兄!持论公允,见解卓越。一剑折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7 18:16
菜疙瘩受教!  发表于 2012-8-7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711021 发表于 2012-8-7 14:40
其实,我觉得我提供的不是史料,是方法。

陈兄!持论公允,见解卓越。{:soso_e179:}一剑折服!{: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兄扎扎实实用证据说话的参与方法,一剑也非常欣赏、钦佩!{: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8 21:11
麻山老怪兄扎扎实实用证据说话的参与方法,一剑也非常欣赏、钦佩!

一剑兄,在仁兄与玉叟老师就伯雍、雍伯的辩论中,在文学范畴内,找到各版本所写形式,然后进行时间和相互引用的顺序的分析或可得到较趋近于原著的结论,在史学范畴内,正象仁兄所说的,或需要通过各书所载探讨其原型翁伯,史记(记事至公元前122年)作“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汉书(记事至公元23年)作“翁伯以贩脂而倾县邑”。而在社会学范畴内,正象目前辩论出现的情况,搜神记是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干宝的原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通例。其实,当他民间传说看,伯雍、雍伯确实不重要。
干宝《搜神记》序:“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由来尚矣。夫收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所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安敢谓无失实者,既然干宝都说不一定是史实,那我们何不让书载与传说各自存在着呢!
在清光绪版县志凡例十中说:《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千书》最古从其朔也。
正如我在“杨阳羊”一帖中所说:“书中确有阳雍伯,民间自有阳伯雍,阳家后把初祖认,较真需得骨鉴定。”
很佩服仁兄的寻根探源精神,这也正是讨论文史的必备精神。

点评

谢谢老兄指教!也很赞同您的意见!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的争论,实质上是最早的干宝《搜神记》版本之争。通过广大网友的空前积极参与,世上的各种版本纷纷现身,给我们梳理、比对、研讨创造了一次难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0 07:33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4 威望 +1 魅力 +4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4 + 1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0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8-9 22:07
一剑兄,在仁兄与玉叟老师就伯雍、雍伯的辩论中,在文学范畴内,找到各版本所写形式,然后进行时间和相互 ...

       谢谢老兄指教!也很赞同您的意见!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的争论,实质上是最早的干宝《搜神记》版本之争。通过广大网友的空前积极参与,世上的各种版本纷纷现身,给我们梳理、比对、研讨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想: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超乎寻常。我的意见是:抓住机遇,排除干扰,继续深入讨论。充分听取广大网友的正、反两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既给今后本论题研究留下扎实的备忘资料,也给玉田文史界的网上学术研讨活动留下一个成功范例。而不同意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断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只要大家摆证据、讲实理,真理将越辩越明。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4 威望 +1 魅力 +4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4 + 1 + 4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支持“总结阶段性成果,既给今后本论题研究留下扎实的备忘资料,也给玉田文史界的网上学术研讨活动留下一个成功范例。”从文史工作者、爱好者角度,玉田确实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