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2056|回复: 13

共和国的英雄模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2012148484659385.jpg 共产主义的殉道者
--民族英雄方志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图1-1),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组建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随着全国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1931年11月7日到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为了表彰和嘉奖为苏维埃政权而英勇奋斗的红军将士,大会设立了最高荣誉奖章——红旗勋章,同时决定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一枚。11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信方志敏:“方志敏同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你勋章一枚,并授红十军全体战士奖旗一面,以嘉奖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英雄战士。”而时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因工作繁忙未能参加代表大会。
  1933年3月18日,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葛源召开。大会选举方志敏继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3月23日,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举行了授勋仪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派刘畴西带来了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的红旗勋章和给红十军的奖旗。
  刘畴西在会上宣读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致方志敏的信,并将红旗勋章佩戴在方志敏胸前。方志敏佩戴着红旗勋章,十分激动。会议代表们也异常兴奋,热烈鼓掌,许多代表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人们回想起从土地革命以来的六年多时间里,方志敏和他的战友为开创闽浙赣苏区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历尽了多少艰难曲折,倾注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闽浙赣人民由衷地崇敬他,爱戴他,认为他无愧于这种褒奖,并衷心为他庆贺。但方志敏却不自矜有功,他将一切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
  在授勋仪式上,方志敏致答辞说:“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授给我的勋章,不仅是奖励我个人,而且是奖励全省工农群众与红色战士的光荣斗争。我接受勋章以后,更加坚决地在中央政府领导之下,与帝国主义国民党及一切反革命派作坚决的斗争,目前我更要尽我个人所有的力量,努力工作,尤其是对这次大会决议要特别尽力执行,并号召广大工农群众一致武装起来,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为建立苏维埃的新中国而斗争到底!”方志敏在答辞中表达了他对党、对毛泽东主持的中央苏维埃政府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也表达了他为苏维埃、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决心。
  红旗勋章(图1-2),五角星形状,中间绘有一面红旗,旗上镌有党徽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文字,背景衬托有一支步枪,寓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专政的国家,是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及一切劳苦人民大众的政权,四周装饰有代表工人农民的齿轮和麦穗。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三十六岁。
  方志敏生前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其中他在狱中所著文稿达16篇之多,20余万字。如自传性质的文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文章,脍炙人口,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1940年,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用重金买回失散的方志敏手稿。叶剑英读后,欣然挥笔,写下《读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七言诗一首:“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1983年3月,*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了《方志敏文集》。1984年6月15日,*同志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书名。
  1997年1月29日,*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讲话中说:“方志敏同志在敌人牢狱里面写下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有这么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包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练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何等高尚的精神情操!”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d32b06efe5ecad93f4b59360a50bc3a_thumb.jpg 民 族 魂(1)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鲁迅(图2-1),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破落封建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政治*。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作品;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病逝,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鲁迅全集》(二十卷)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民 族 魂(2)
鲁迅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先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对鲁迅给予高度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数十年来,人们学习鲁迅,纪念鲁迅,缅怀鲁迅,制作了品种数量较多的纪念章,已知有上百种,在徽章收藏品中形成了一个专题系列,被许多收藏者所珍视。这些纪念章承载着人民对鲁迅的深切怀念,是鲁迅伟大一生的缩影。
  早在解放前夕,就产生了鲁迅纪念章。1949年1月31日北平(北京)宣告和平解放,党中央机关于3月23日从河北平山西柏坡迁驻北平。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24人。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亲临大会作了重要指示,周恩来作政治报告。会议通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由87名委员组成,郭沫若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茅盾、周扬当选为副主席。大会通过成立“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决议,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为纪念本次大会隆重召开,大会组委会特制作一枚纪念章(图2-2)赠送给与会的代表。该纪念章,铜质,直径厘米,正中镌有毛泽东和鲁迅的侧面肖像,上方飘扬的红旗,寓意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红旗上刻有大会召开的时间“1949”年,外圈铸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铭文。同年12月,东北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东北文代大会”)召开,也曾制作东北文代大会纪念章,中间镌有毛泽东和鲁迅雕像,背景为东北地图。
  此后,各地召开文代会,在制造颁发的纪念章上,常常采用毛泽东和鲁迅雕像。如:1950年天津文代会纪念章,毛泽东和鲁迅头像下有“天津文代会”铭文,并刻绘有和平鸽图案,外圈麦穗环绕;1950年上海文代会纪念章(图2-3),其设计与天津文代会纪念章基本相同,仅边缘装饰图案有区别;1951年福建省建阳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证章。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文艺界人士组织义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战斗机,飞机被命名为“鲁迅号”。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捐献“鲁迅号”飞机义演纪念章(图2-4),正面绘有战斗机图案,机身上书有“鲁迅号”,下面刻有“捐献飞机义演纪念”铭文和捐献时间“1951”,背面文字“鲁艺捐献鲁迅号飞机义演纪念章”。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艺术学院。1998年,*同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武汉文艺界人士也组织义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鲁迅号”战斗机,也曾制作了一枚纪念章,章上镌有鲁迅头像,刻画十分传神,铸有“武汉文艺界捐献鲁迅号飞机演出纪念”和“1951”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民 族 魂(3)
1956年10月14日,鲁迅遗体迁葬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灵柩上覆盖“民族魂”红旗。10月19日,首都各界人民和国际友人一起,隆重*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政协礼堂举行,周恩来出席了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共产党人和各*党派人士,有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教授等,应邀来我国的18个国家的三十多位作家,以及首都各界群众1500多人。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主持。大会特制作一枚纪念章,赠发给与会者。该纪念章为铜质,长方形,章中镌鲁迅浮雕头像,下方注明鲁迅生卒年代“1881—1936”,背面铸“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铭文和“1956”年代。
  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鲁迅奖章读书运动。许多地方制作了读书奖章,奖章上镌有鲁迅形象。
  1958年上海市开展鲁迅奖章读书运动,共有50万人参加。同年底,主办单位对读书活动中涌现出的成绩优良者进行评比、表彰,颁发鲁迅奖章。全市有3万人获颁鲁迅奖章,该奖章为铜质镀金,正中镌鲁迅先生的浮雕头像,顶部为五角星,下方刻绘翻开的书籍,直接点明读书活动的主题,边饰为象征工人、农民的齿轮和麦穗。上方副章铸有“鲁迅奖章读书运动”铭文。奖章设计主题突出,制作精美。与此同时,北京、天津等地也广泛开展鲁迅奖章读书运动。北京西城区鲁迅读书奖章(图2-5),奖章上镌鲁迅浮雕像,副章设计为翻开的书本,点名读书活动主题,背面刻“北京西城”铭文。数十年来,北京西城区持续开展“鲁迅奖章”读书活动,如今已举办第二十三届。天津市开展鲁迅奖章读书运动,由天津市鲁迅奖章读书运动办公室颁发读书运动奖章。
  此外,当时也曾经设立鲁迅业余艺术创作奖,为优秀者颁发鲁迅业余艺术创作奖章,上方红星闪烁,象征新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间一个大红“奖”字,背景为交叉的笔和翻开的书本。
  60年代中、后期,上海鲁迅纪念馆制作大量小型鲁迅纪念章,赠发给参观者。其他一些地方也制作了多种鲁迅纪念章(图2-6),铝质,长厘米、宽厘米。这些纪念章,多数采用鲁迅标准浮雕头像。
  在“*”特殊时期,曾制作多种与鲁迅有关的纪念章。1967年山东大学改名为鲁迅大学,曾制作了一枚毛泽东像章(图2-7),铝质,直径厘米,背面有“鲁迅大学革筹小组”铭文。1970年恢复了山东大学校名。其他一些地方也曾经出现过以鲁迅名字命名的组织:如“水利学校八二三鲁迅兵团”(红卫兵组织)。该组织制作一枚纪念章,铝质,直径5厘米,正面文字“红卫兵万岁”,背面铭文“水利学校八二三鲁迅兵团”;再如“铁路鲁迅兵团”纪念章(图2-8),铝质,长方形,正面镌有火车背景图和“为人民服务”文字,背面铭文“无锡站”“铁路鲁迅兵团”。
  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以鲁迅名字设立文学艺术奖。浙江省文联设立鲁迅文学奖,奖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颁发鲁迅文学奖奖章。
  鲁迅版画奖奖牌(图2-9),黄铜,规格为长15厘米、宽厘米,奖牌上镌有鲁迅浮雕像。
  吉林日报在创刊二十周年(1945—1965)之际,发行了鲁迅像紫铜纪念章,直径6厘米,发行量90枚。后遇*,纪念章停止发行。到创刊四十周年时又恢复发行鲁迅像紫铜纪念章,正面中间铸有鲁迅浮雕像,外圈刻有“向关心和支持报纸工作的同志致敬”,背面为毛泽东手书“吉林日报”四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王若飞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若飞(图3-1),1896年出生于贵州安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1922年6月参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4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党员。1925年3月回国后任*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央训练部主任、*豫陕区委书记。1926年调上海任*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同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1927年起任*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六大,后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西北特委特派员,后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忠贞不屈,坚持革命斗争。1937年获释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央秘书长、*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等职。1945年6月在*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气候骤变,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叶挺、秦邦宪、邓发、黄齐生等人)。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图3-2)。
  当年,在延安、重庆隆重悼念“四八”烈士的同时,重庆*代表团办事处为悼念遇难烈士特别赶制了一枚纪念章,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遇难同志深切缅怀的真挚感情。
  “四八”烈士纪念章,采用薄铜皮制作,上方扇面形排列王若飞、叶挺、秦邦宪、邓发、黄齐生等英烈头像,下方镌有毛泽东手书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该纪念章由邱南章捐献给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黑茶山五烈士纪念章,用铜皮镶嵌照片,长方形,规格长厘米、宽厘米,照片中有王若飞、叶挺、秦邦宪、邓发、黄齐生五烈士头像,下面有“化悲痛为力量”题铭。该纪念章的制作方法与延安时期制作的许多纪念章基本相同,是当时的延安党政机关为纪念黑茶山空难而特制。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为著名的达德学校,是贵州省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也是省属重点中学和全国名校。达德学校创办于1901年,王若飞曾在达德学校学习、工作过。他的舅舅,著名*人士和教育家黄齐生先生曾担任校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2010677314265225.jpg 平凡的一生 死比泰山重
——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先后三次负伤。1938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在带领全班完成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中,成绩优异。1942年11月部队整编,调中央警卫团第一连当战士。他愉快服从组织分配,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图4-1)。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二十九岁。
  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党叫干啥就干啥,让他当班长,他就当好班长,后来因工作需要,改为战士,他仍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毛泽东把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整理成《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于1944年9月2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战士。人民的领袖和军队的统帅亲自为他致悼词、作演讲,这是因为毛泽东从张思德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八路军战士所具备的朴素而闪光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鲜明的特征。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在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就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实践证明,也正是因为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我党我军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而辉煌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曾制作大量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纪念章(图4-2、图4-3)。这些纪念章均刻绘毛泽东像,镌有“为人民服务”题词。也有不少纪念章还镌有张思德的形象:张思德背柴烧炭纪念章(图4-4),毛泽东浮雕像下面镌有张思德背柴烧炭形象,背景图为延安宝塔山和窑洞,并镌有“为人民服务”题词。
  “老三篇”纪念章(图4-5),有多种版式,毛泽东浮雕像下面镌有《为人民服务》《寓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的主人公形象,特别突出了右边张思德的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视死如归的英雄战士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某部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五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安全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阻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五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敌人,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身体受伤,但幸免于难(图5-1)。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八路军五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马宝玉等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这年冬天,在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上,为表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军区发布了训令,授予三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在大会上,杨成武司令员代表晋察冀军区亲手将这枚奖章佩戴在宋学义胸前(图5-2)。
  “勇敢顽强”奖章,铜质,用日军炮弹皮的铜料加工而成,五角星形状,通径厘米,图案设计生动而富有寓意,正中描绘了一位勇敢的八路军战士,昂首挺胸,双手奋力掰着一条狼的嘴巴,与豺狼搏斗。此图案象征着八路军战士在1941年秋季反“扫荡”中英勇不屈,战胜了日本侵略军的大无畏精神。狼牙山是可以征服的,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是不可战胜的。奖章的中间和下边分别刻着“坚决顽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赠”铭文。宋学义一直珍藏着这枚奖章,1959年6月捐赠中国革命博物馆,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文物。
  为纪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逝世。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各地还出版发行多种连环画,还拍成了电影。许多艺术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形象,画家詹建军于1958年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就很有影响(图5-3)。上世纪60年代,军队和地方曾制作发行多种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章。
  6977部队制作的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二十七周年纪念章,铝质,直径厘米,正中镌刻毛泽东浮雕像,上方边沿刻有“永远忠于毛主席”,背景绘有狼牙山峰、纪念亭和苍松,并刻有“狼牙山”字样,外圈下半环刻绘有二十六颗五角星,每颗五星代表一周年。背面刻有铭文“继承壮士志,永远立新功”“1942—1968”“6977”(即解放军6977部队番号)等铭文。由于铭文的年代有误(应该是1941年),所以刻有二十六颗五角星,造成了是为纪念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二十六周年而制作。
  6975部队制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章(图5-4、图5-5),铝质,直径厘米,有两种版式,设计大同小异,上方正中镌刻毛泽东浮雕像,背景右边为险峻的狼牙山,左边为易县人民修建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十分醒目突出,底边铸有“狼牙山”名称。背文刻有毛主席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点明主题,并铸有“狼牙山五壮士”“6975部队”铭文,以及“68”(即1968年)制作发行时间。两枚纪念章相比较,正面图案有所不同:一枚中圈有红太阳衬托,外围光芒闪烁,而另一枚四周直接采用太阳光芒环绕;背景图案左边,一枚是采用红五星,另一枚是描绘青松;外圈装饰图案设计一枚为二十六簇松枝,既代表了纪念五壮士跳崖壮举二十六周年,又象征着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千古流芳,另一枚没有图案。
  地方制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章(图5-6),铝质,通径厘米,主图为毛泽东侧面浮雕像,下方凸出,刻绘狼牙山主峰,犹如利剑一般刺向长空,险峻无比,镌有五壮士的人物造型,借鉴了詹建军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创意,五壮士像一组雕塑屹立在狼牙山头,怒视敌寇,英勇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左下角的五簇青松图案,象征着英雄的五壮士永垂青史。底边铸有“狼牙山五壮士”五个字,设计制作形象生动、主题鲜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47_126345_895f6c0bf97909e.jpg 谱写民族不朽的乐章
——人民音乐家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歌曲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刚强不屈的性格和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的豪迈气概。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唱开来。这首歌曲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抒发了人们反帝爱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鼓舞着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我国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歌唱了七十年。今天,每当我们高唱这首歌曲,那雄壮、激昂的旋律,仍然能使我们听到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因为它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祖国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被郭沫若称赞为“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这激昂高亢的旋律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所作。
  聂耳(图6-1),原名聂守信,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市。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并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聂耳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艺术才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勇士。在此后的两年中,聂耳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主题歌和插曲三十多首,在全国广为传唱,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他所编写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乐曲,深受人们喜爱。
  1935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时,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奋勇抗争、一往无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首作品一诞生,就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由于聂耳所谱写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战斗号角,因而引起了反动当局对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聂耳。聂耳按照党组织的决定离开上海,取道日本赴苏联。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三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密林雪原驻英魂
——钢铁战士杨靖宇
  杨靖宇(图7-1),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五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对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
  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杨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钢铁战士,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共产党员。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
  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1946年东北*联军通化支队命名为“杨靖宇支队”,
  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吉林省靖宇剧团证章(图7-2),铜质,直径厘米,正面绘有五角星,并镌有主题铭文,背面有证章编号。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该剧团以杨靖宇的名字命名。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太行浩气传千古(1)
——抗日将领左权
  左权(图8-1),原名左纪权,号叔仁,1905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佃农家庭。半岁丧父,六岁开始参加劳动,七岁入私塾启蒙。因家庭贫困,读书时断时续,十七岁时才在叔父等人的资助下入醴陵县立中学继续读书。次年与同学蔡申熙、宋时轮等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并积极从事反帝、反军阀的爱国学生运动。
  1924年初,左权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孙中山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大队。1925年2月,由陈赓、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曾任排长、连长等职,并先后参加过*陈炯明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1926年11月,左权被选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6月,左权与刘伯承等一道奉调回国。随即被*中央派往闽西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闽西分校)教育长,几个月时间,即为红军培训二百余名基层干部。同年底,左权先后出任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委和新合编的红军新十二军军长。
  1931年初,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结束后,左权调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第二次反“围剿”结束时,升任参谋处长,并以总司令部特派员身份,赴后方从事处置伤员、俘虏、枪械及筹建后方医院、指导组织和训练地方武装等工作。12月,他奉命和王稼祥、刘伯坚作为中央军委代表,赴宁都联络和指挥宁都起义。起义成功后,他担任新组编的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在起义部队中贯彻党的建军思想,提出“军阀主义是头号敌人,必须首先打倒它”的口号,迅速肃清了部队中的旧军人作风。
  1932年初,左权率红十五军先后参加攻打赣州和漳州的战斗,配合红一军团,分别在龙岩县消灭敌人一个补充营和一个整团,在南靖围歼敌十九师两个旅的大部,并于4月20日攻占赣州,随即兼任红十五军军长。同年6月,左权回师赣南后,被执行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诬为“参加托派组织的嫌疑者”而撤销军长兼政委的职务,并调瑞金红军学校任教官。在蒙冤受屈的日子里,他先后翻译了《苏联红军中党的工作数则》《苏联国内战争中之红军》《苏联国内战争教训》等文,撰写了《军语解释》等读物,供红军学员学习,为提高中央苏区红军的政治、军事素质起了很大作用。
  1933年1月,左权调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委总部作战局任作战参谋。曾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中制定出在黄陂设伏全歼进犯之敌的成功作战方案。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并投入五次反“围剿”作战,参与指挥乾昌桥、凤翔峰等战役。长征前夕,率部在闽北、长汀、清流一带运动作战,相机歼敌4000余人,为中央红军突围转移赢得了时间。同年10月,与聂荣臻等率红一军团作为前锋部队,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后,左权率部参与四渡赤水、抢占娄山关、两攻遵义城和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在懋功县两河口,坚决拥护中央抵制张国焘错误主张,坚持北上的正确方针,并率部首先越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进占陕西吴起镇,与徐海东等率领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5月,左权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代理军长,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大会师,率部在甘肃东部的曲子镇、马岭歼敌2000余人,并一举攻克会宁县城,实现了三军大会师。接着,又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各一部,在环县山城堡采用拦头、截尾、冲腰战术,歼灭进犯的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15000余人。此役被刘伯承称之为“部署、作战、细致周密的一个范例”。

太行浩气传千古(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副参谋长。1937年9月随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1938年4月,左权率部与一二九师协同作战,以突击战术在长乐地区狭窄的河滩上歼灭日军苫米地旅团3000余人,粉碎3万日军九路重围,进一步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同年秋,朱德、彭德怀赴延安参加*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后,左权奉命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撰写了《埋伏战术》《坚持华北抗战》《袭击战术》,并翻译了《苏军参谋业务》等军事文章。同时,为八路军总部起草了《八路军各司令部暂行工作条例》等,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提供了大量军事指导性文件。左权曾多次亲临前线部署作战方案,常通宵达旦工作,几次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指挥室。在关家垴最后决战中,他亲临前沿阵地,调集八路军三个旅、一个纵队和一个团,一举围歼日军片山旅团约8000人。为解决八路军严重缺乏枪械弹药的困难,左权曾于1939年在太行山区的黄崖洞建立一座兵工厂,朱德称它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1942年2月,左权指挥八路军总部警卫团,一举粉碎矛头直指八路军总部的日军“二月扫荡”。同年5月25日,在辽县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他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血染太行,以身殉国,年仅三十七岁。朱德总司令挥泪写下“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挽诗。彭德怀副总司令撰写和手书《左权同志碑志》。华北军民唱响发自肺腑的《左权将军之歌》。
  为永远纪念这位抗日阵亡的八路军最高将领,经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将辽县改称左权县。现河北省邯郸市晋鲁豫烈士陵园建有“左权墓”和“左权纪念馆”。
  左权联立师范学校校徽(图8-2),铜质,长厘米、宽厘米,中间铸有“左权联师”名称,全称为“左权联立师范学校”。1949年3月,山西省昔(阳)和(顺)左(权)榆(社)联立师范学校在殷家庄村建立,校长刘子余。1950年10月迁至城内西关村。1953年3月改名山西省左权师范学校。外圈装饰有齿轮麦穗,两边绘有红旗。
  山西左权百货公司“学习”纪念章(图8-3),铜质,直径厘米,外圈有“山西左权百货公司”名称,中间有“学习”二字,下方为纪念章编号。
  左权奖章(图8-4),黄铜材质,直径8厘米、厚1厘米,为绶带挂章,由上海造币厂高浮雕设计铸造,正面镌有左权将军形象,是根据左权在抗战时期的肖像而设计,左边雕刻有*手书题词“怀念左权同志”,背面铸有“奖”字和编号。该奖章是2004年筹建“山西左权中国收藏界希望小学”和“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由山西省左权县委、县政府颁发给捐助者的奖章。凡捐助300元人民币,即获颁一枚奖章,并同时颁发荣誉证书。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愿将浩气弥天地
——爱民模范马定夫
  马定夫,1915年生,山西榆社人。学生时代就积极追求进步,探索革命真理。1935年考入北京镜湖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愿将浩气弥天地,不让金钱累子孙。”这是共产党员马定夫投身革命时写下的豪言壮语。在抗日战争中,他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党组织派遣,马定夫回到家乡,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与*榆社县委同志一起,运用巧妙的斗争策略,撵走了顽固反动的国民党县长,由我党同志担任县长,迅速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1937年10月正式组织抗日游击队,他任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兼指导员。1939年后历任*榆社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八路军晋中独立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科长,太行二分区政治部主任,新编第十旅三十团政委等职。在三十团任职期间,与团长一起严格治军。他关心战士,热爱群众,所率部队以遵纪爱民而著称。1943年6月,正是晋中平原的麦收时节,他率部来到太谷县南山根据地中北岭一带,参加夏收保卫战。他指挥部队在民兵配合下,采用阻击、伏击战法,粉碎了驻太谷日伪军的偷袭,击毙敌人30余人,大获全胜。根据地人民编了两首颂扬三十团和马定夫的歌谣,四处传唱。同年7月23日,日伪军200余人偷袭南山枫子岭,直接威胁着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安全,他迅速组织部队抗击敌人。他对指战员说:“有我们就有群众,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受到鬼子的伤害!”他身先士卒,与敌展开血战,抢占了山头,掩护了千余名群众安全转移。战斗中,他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八岁。
  马定夫牺牲的噩耗传到家乡榆社县,人民悲痛万分,纷纷请战,迅速组织起120多人的“马定夫复仇连”。为纪念这位为抗战殉国的英雄,太行二分区将三十团三连正式命名为“马定夫爱民模范连”。太谷县人民政府将枫子岭村改名为“马定夫村”。
  马定夫爱民模范连纪念章(图9-1、图9-2),铝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侧面浮雕像,下方刻有毛泽东“拥政爱民”题词,背面铸有“马定夫爱民模范连纪念”铭文。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马定夫爱民模范连官兵始终坚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不断赋予“爱民”新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定夫爱民模范连坚持把帮助驻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拥政爱民的重点(图9-3)。那里的长山堡村一直是全县有名的穷山村,人均收入只有42元。1983年,七连组织干部对全村87户村民进行调查,认为这里穷的主要原因是不注重发展多种经济。为此,他们和村干部一起制订了多种经营规划,帮助各家各户抓落实,先后投入1700多个工作日,建起了一个1000多亩的果园。他们还和县农科站联系,在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讲座,对村民进行养鸡、种参等技术辅导,提高致富本领。经过多年努力,村民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多年来,马定夫爱民模范连参加各种军事考核、军事比武等30余次,先后9次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标兵连”“全面建设标兵连”。该连60多次参加执行抗洪抢险、抗旱保苗及各类大型施工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5次。为表彰该连在拥政爱民、军民共建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集团军为其记集体一等功。
  这支英雄的部队始终牢记我军根本宗旨,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先后出动官兵完成了长春新立城水库建设、大兴安岭扑火,协助政府搞普法活动、援建一汽、动植物园清淤、省通信光缆施工、抗洪抢险、城区绿化以及抗雪救灾等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与此同时,驻地省、市政府以及长春人民,想部队之所想、急部队之所急,几十年如一日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创办了军官家属就业一条街,出台军人转业安置、家属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活动、高校院所帮助部队科技攻关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了这支英雄部队与长春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双拥共建的足迹和深厚的鱼水真情,为驻地经济腾飞和部队全面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时代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组建者(1)
——爱国将领冯玉祥
  冯玉祥(图10-1),原名基善,字焕章,生于1882年,安徽巢县人。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所率部队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
  国民军“为革命而奋战”奖章(图10-2),铜质珐琅,直径厘米,上方绘民国旗帜,中间镌“国民军”名称,底边刻有“为革命奋斗”字样,并有一个大“奖”字,背面印有“宝裕造”戳印,并有奖章编号。
  冯玉祥一行于1926年8月17日乘火车离开莫斯科动身回国,随行的有共产党员刘伯坚、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等人。9月3日,冯玉祥一行抵达库伦。9月15日,冯玉祥返回国民军总司令部驻地绥远省五原县。冯玉样决心收拾残局,重振旗鼓。国民军的流散部队听说冯玉祥回国,纷纷携枪归队。冯玉祥于五原召集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宋哲元、方振武、弓富魁、何其巩、石敬亭、孙岳、徐永昌等,以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开会,商讨国民军大计,决定成立国民军联军,推举冯玉祥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9月17日,国民军在五原城内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于右任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的身份授旗并监誓。参加典礼大会的有国民军一、二、三、五、六各军官兵万余人。誓师大会上还举行了易旗仪式,将五色旗更换为*。冯玉祥当场宣布:为表明国民军忠于孙中山的三*义,决心出师北伐,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并郑重地向全国发出誓师宣言。宣言中称:“玉祥本是一个武人,半生戎马,未尝学问。唯不自量,力图救国,怎奈才识短浅,对于革命方法不得要领,所以飘然下野,去国远游,乃至苏联,看见世界革命,掀起万丈高潮。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受国外帝国主义与国内军阀双重压迫,我们要解除这深切的痛苦,惟有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解除军阀之压迫。”会后,冯玉祥、于右任扛着红旗,率领全体官兵在五原街上*。
  五原誓师大会后,成立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鹿钟麟任总参谋长,何其巩任秘书长,李兴中任参谋处长,陈连富任副官处长,徐廷瑗任军务处长,张吉镛任军法处长,张允荣任内防处长,薛笃弼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石敬亭任政治部部长,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聘请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同时,选派政治工作人员分赴各军,成立政治处。至月底,散驻各地的冯玉祥旧部来投者已达6万余人,国民军准备重振军威,向陕甘一带进军。
  此后,冯玉祥在军事上接受了李大钊提出的“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在苏联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率部进军陕甘,攻入河南,阻止了奉军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广东革命军的胜利北伐。
  北伐革命胜利后,冯玉祥将军特以自己的名义制作“革命纪念章”颁发给参战官兵。革命纪念章有两种版式,多见的是椭圆型纪念章(图10-3),铜质,高厘米、宽厘米,章面绘有民国徽志,中间铸阳文篆书“革命纪念章”,下方刻“冯玉祥赠”铭文。设计较为别致,正面分为斜形三部分,上下部分基本相等,中间部分相对较窄。比较少见的是盾牌造型纪念章(图10-4),铜质,高厘米、宽厘米,正面图文与前一枚相同。

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组建者(2)
有意义的是,当年国民军联军还制作了冀晋豫陕甘灾民纪念章(图10-5),其设计造型与上述“革命纪念章”相同。
  1927年,冯玉祥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1928年年底“东北易帜”,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得以完成。在全国人民一片裁兵建国、裁兵救国的呼声中,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1月1日在南京召开“国军编遣会议”。在蒋介石的主持下,这一“马拉松”式会议开了近一个月,主要讨论裁兵等问题。1月5日第一次大会通过《国军编遣委员会会议规则》。1月12日通过《国军编遣委员会条例》,成立“国军编遣委员会”,负责编遣全国军队,下辖第一至第六编遣区、中央编遣区、海军编遣区等八个编遣区。1月17日第四次大会制定《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主要内容为:规定全国军队一切权力收归中央,并将由南京政府下令,正式取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设立编遣委员会负责编遣工作;在此期间,各部队原有军官照旧供职,待编遣完毕后由编遣委员会重新任命,各集团军无权自行调动与任免军官;各部队只能在原地驻扎待命,听候编遣,非奉编遣委员会命令不得换防移动。列入编遣的部队有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及鲁、川、康、黔、滇等各省部队。编遣会议的目的,实质上是蒋介石企图削减其他各派系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因而激起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强烈不满。同年3月间,即有桂军兵变发生。
  1929年8月1日至6日,第二次编遣会议再于南京召开,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均未出席,抵制编遣计划,致使裁兵方案无法落实,会议通过的大纲也成了一纸空文,矛盾日益激化,国军编遣会议成为内战的导火线。1930年5月,冯、阎、李三人联合起兵反蒋,双方动员兵力百万以上,战火遍及陇海、平汉铁路沿线,战争于同年6月结束,史称“中原大战”。同年10月,西北军兵变,至1930年1月平定。此后蒋以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经济收买等手段击败反对势力,遂建立起蒋家王朝*统治。
  国军编遣退伍纪念章,铜质珐琅,直径厘米。正中刻绘三朵梅花图案,外圈上半环镌“国军编遣委员会赠”,下半环铸“退伍纪念”铭文,点明纪念章主题。该纪念章为1929年8月第二次编遣会议后,国军编遣委员会颁发给少数按规定正常退伍的军人的纪念品。
  冯玉祥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数次致电南京政府,反对蒋介石的对日消极和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日军向塞外重镇多伦进犯,察哈尔省危在旦夕。冯玉祥在一次民众大会上表示:决不能等着当俘虏,更不能当逃兵,必须拿起枪来,实行抗战。不久即着手组织武装。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编、整顿了察哈尔省的零散部队、义勇军,收编了一些有组织的部队、义勇军,并与方振武的抗日救国军联合,于1933年5月,在张家口正式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总司令。同盟军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抗日高潮在察哈尔省骤然形成。冯玉祥首先对同盟军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及鼓动工作;同时加强军事训练,积极筹补给养、改善装备,将这支队伍塑造成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的抗日有生力量。同盟军组建后,驰骋察哈尔省,收复失地,在察东、康保、宝昌、沽源、黄旗大营子等地先后力攻克复后,又乘胜追击,向多伦推进。经过连续五昼夜的浴血奋战,察北军事重镇多伦,终于被同盟军收复,察哈尔省失地全部光复。

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组建者(3)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还我河山”勋章,铜质,直径厘米,中间绘有东北四省地图,分别标明“黑”(黑龙江省)、“吉”(吉林省)、“辽”(辽宁省)、“热”(热河省),并绘有民国旗帜,指向东北,下方“还我河山”文字直接点明主题,并有“勋章”字样,上方外圈刻有“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名称。
  抗日救国奖章(图10-6),银质珐琅,中国地图造型,规格为高厘米、宽5厘米,中间绘民国徽志,并镌有“奖”字,四周铸有“勿忘失地、抗日救国、忠勇可风”,以及“冯玉祥赠”铭文,背面印有“老天利”戳印。该章是1933年冯玉祥将军特制颁发给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军官的奖章。
  后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虽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下被迫解散,但其抗日精神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其抗日功绩永垂中华民族史册。
  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与*教教徒等联合组成的爱国抗日团体。联谊会的发起人是身经两朝,一生矢志反帝反封建,具有高尚气节和民族精神,素孚众望的冯玉祥将军。
  在八年抗战中,冯玉祥曾任第三战区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对日作战,斩获甚多。面对中华民族深遭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冯玉祥为了拯救中国,团结各方力量,极力倡导国内各宗教团体消除成见,团结一心,共同奋起抗日救国。在冯玉祥、白崇禧、陈铭枢以及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法师、天主教会总主教于斌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经国民政府社会部批准,1943年5月“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在山城重庆宣告成立。宋庆龄、宋美龄、张治中等著名人士都参加了联谊会。联谊会的领导机构为理事会,以冯玉祥、白崇禧、太虚、于斌、陈文渊为常务理事,卫立民为总干事。联谊会成立后,以抗日救国、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工作,举办各种社会救济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活动重点是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各宗教团体主要人物亲登讲坛,举行演讲会。冯玉祥曾作《国际风云与宗教动力》《宗教与科学》演讲,于斌作《世界大战与思想》等报告。这些演讲宣传激发了宗教徒参加抗日救国的积极性。联谊会还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全民抗日救国思想。东北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重灾区,故而联谊会在东北设立分会,大力发展壮大宗教徒队伍,增强抗日救国力量。曾参加过甲午战争的一百多岁的军界老前辈方鉴先生,特地从成都赶到重庆,报名要求亲赴抗战前方,杀日寇。方鉴这一爱国行动更加有力地唤起了各宗教徒抗日救国的热情,他们踊跃报名参军,为国杀敌。在联谊会的积极宣传工作之下,一些地方帮会与地方军阀也深受感动,为抗日救国纷纷捐款。
  宗教徒联谊会不但尽力争取国内的抗日力量,同时还努力争取国外宗教徒一起加入反法西斯同盟行列。基督教负责人陈之渊、天主教总主教于斌等人曾亲赴美国宣传,以争取各国人民大力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呼吁全世界宗教徒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打击侵略者。同时他们还特请具有一定声望的外国宗教徒加入联谊会,印度驻中国大使梅农博士、美国特使马歇尔,还有英国驻华大使卡尔爵士等人都相继参加了联谊会。宗教徒的这些爱国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不遗余力的抗日救国行动,深受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美国教会与印度教界人士还曾来函要求成立分会。周恩来高度评价联谊会的行动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行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宗教徒联谊会会址迁设南京。由于联谊会始终没能脱离南京政府的管辖,在抗战胜利后,联谊会的社会活动日益减少,至1948年年底联谊会停止了一切会务活动,同时在南京宣告解散。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证章(图10-7),银质,八角星造型,通径厘米,中间为民国徽志,外圈铸有“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名称,周边八个角上镌有“万众一心、抗日救国”文字,背面有“老泰和”银楼戳印。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东北分会证章(图10-8),红铜制作,直径厘米,中间绘有民国青天白日国徽,外环镌有“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东北分会”名称,字体工整刚劲,画面构图设计简朴。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抗战胜利纪念章(图10-9),银质,上方绘有民国徽志,中间镌有篆书“三九受降日月重光”“纪念”文字,下方刻有“V”字符号。“V”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首字母,代表抗战胜利。背面铸有“宗教徒联谊会”戳印。1945年9月2日上午,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消息传来,9月3日被宣布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上午9时,中国选择了“三九”(9月9日9时)这个良辰吉时,在南京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举行了受降仪式,被称为“三九受降大典”。该纪念章见证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全面胜利。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于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在美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同盟。他坚持和平*,反对国民党内战*,要求组织联合政府。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冯玉祥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7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于9月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轮船失火遇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泰山西麓为冯玉祥将军修建了陵墓,永远纪念这位抗日爱国将领。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抗日名将宋哲元
  宋哲元(图11-1),字明轩,188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县,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芦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图11-2)。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由音乐家麦新创作,歌颂二十九军大刀队抗战经历的歌曲《大刀进行曲》,在抗战时期曾广为传唱,鼓舞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奋战。如今唱起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1933年初,长城抗战爆发后,第二十九军奉命在长城要塞喜峰口至罗文峪一线担任防御。第二十九军是冯玉祥早年带领的部队,能吃苦,惯征战。
  1933年3月9日,第二十九军急行军至喜峰口,同日军遭遇。日军已抢先占领一处高地,宋哲元指挥部队向敌猛攻。但由于日军占有武器优势,二十九军伤亡较大。经过研究,决定选出500精壮勇士组成大刀队(图11-3),出奇制胜,突袭敌营。日军猝不及防,被砍死无数,全线溃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夺回喜峰口阵地。喜峰口战役是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在随后的罗文峪战役中,宋哲元又制定夜袭日军的计划。夜11时,二十九军3个团由小路绕至潘家口,突然袭击日军后方炮兵阵地,官兵们奋勇当先,杀声震天,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数百名敌人纷纷倒下,18门大炮全被炸毁。大刀队再显神威,给日军以重创。从此,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麦新以大刀队的英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著名歌曲《大刀进行曲》。
  喜峰口罗文峪战役结束后,为了表彰大刀队壮士和参与该战役作战的官兵,宋哲元军长特制作了喜峰口罗文峪战役纪念奖章,有两种式样: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纪念奖章(图11-4);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受伤纪念奖章。两种均为银质,设计相同,正面中间镌有相应主题铭文,外圈上半部刻“为民族争生存而战”,中间有梅花图案,下半环刻有“陆军第二十九军”;背面中间横刻有“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九日”(即1933年3月9日)颁发时间,下方竖刻“宋哲元赠”铭文。
  

参加抗日 为国捐躯(1)
——民族英雄谢晋元
  谢晋元(图12-1),1905年出生于广东蕉岭一个贫困家庭。1925年在广东大学预科肄业。同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后调到第十九路军蔡廷锴部任连长。在济南*孙传芳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先后任武汉要塞、河南省保安处营长、中校团副及旅部参谋主任等职。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在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上海军民奋起抗敌,为保卫民族独立的神圣事业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更是可歌可泣,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反抗外国侵略的壮丽凯歌。
  淞沪抗战爆发时,谢晋元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五二四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两个多月。
  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1937年10月26日,日军攻占了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谢晋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于27日凌晨2时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由于四行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从部队进入仓库时起,谢晋元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士兵将底层门窗全部用仓库内部装大豆、小麦的麻包堵死,二楼以上窗口堵塞一半,以便于射击。每个窗口派两名战士,昼夜执勤,随时打击日军的进攻,二楼架设机枪警戒,并保持与对面桥头堡的英军通话。谢晋元还组织了敢死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他激励全体官兵说:“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27日中午,上千日军进犯,他带领守军沉着应战,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
  随后两天,日军动用飞机、坦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谢晋元率部凭借坚固工事(图12-2),顽强抵抗,屡创日军。经过三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激励将士:“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30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组织了新的攻势,向仓库发起总攻。这时谢晋元已经几天没有合眼,面颊凹陷,满眼红丝。他仍然站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再次遏制了日军的攻势。四行仓库在战火中巍然屹立。
  谢晋元率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八百壮士”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女童子军杨慧敏把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献给八百壮士,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八百壮士”将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高高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参加抗日 为国捐躯(2)
在上海各界群众和爱国人士的支援下,谢晋元以卓越的胆识和机敏的指挥,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区区弹丸之地,阻止日军数万人的前进,为时达四日之久,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凯歌,写下中国抗战史上英勇壮烈的一页。谢晋元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升任上校团长。
  日军久攻不下,恼羞成怒,威胁租界当局如不采取行动逼走中国军队,将不顾租界安危,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上海租界当局立即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掩护大部队后撤任务已经完成,谢晋元接到后撤命令后,退入租界被羁押在胶州路的“孤军营”内。日伪特务机关为收买谢晋元,曾派人以50万元、师长之职诱降,被谢晋元严辞拒绝,于是决定杀害谢晋元。1941年4月24,谢晋元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刺死,时年三十七岁。
  全国民众得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后,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一致要求惩办凶手。上海市民闻讯,震惊之余纷纷前往悼念,送葬者达十余万人,队伍蜿蜒数公里。重庆也召开了追悼大会。1941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少将。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抗战胜利后,人们将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的那条路改名为晋元路,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并在园内修建了谢晋元墓,树立墓碑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晋元中学建立纪念馆并立像,其家乡蕉岭县建立晋元中学作为纪念。1983年春,上海市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威震敌胆,誉满中外。为表彰八百壮士的英雄业绩,纪念“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一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鼓励更多的爱国将士投身到抗日救国战争中去,当年曾制作了多种奖章和纪念章。
  谢晋元团长纪念章(图12-3),紫铜,直径厘米,正面镌刻有谢晋元团长戎装半身浮雕头像,形象威武,栩栩如生。背面刻有“孤军营敬制”铭文和三位数编号。据考证,这枚像章是谢晋元团长遇难后,所部官兵敬制。它记录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谢晋元团长的悲壮故事和日寇的卑鄙无耻。
  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证章,铜质,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证章上镌刻有“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证章”文字,据说系上海苏州河打捞所得。这枚徽章是当时上海众多的各界抗日团体之一的“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颁发给其成员的证章。
  四行孤军留沪同志总会证章,铜质,直径厘米。正面上方刻有“四行孤军”阴文,中间绘有一朵梅花图和三条横纹,下方铸有“留沪同志总会”铭文,景泰蓝底,背面有两位数编号。
  忠党卫国纪念章(图12-4),铜质,直径厘米,上方绘有民国徽志,中间镌有“忠党卫国”文字,底边铸有“全国慰劳总会敬赠”铭文。
  晋元高级中学前身为华童公学,创办于1904年。曾易名为模范中学、陕北中学,为纪念爱国将领谢晋元将军而命名为“晋元中学”。胡适、李怀霜、余槐青、邓逸梅等名人曾任学校教师。丁关根、张承宗、唐
  、余秋雨等曾在该校就读。近百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今的晋元中学是上海市一所著名的现代化、示范性、寄宿制高级中学。
  上海晋元中学毕业纪念章,铜质,花瓣造型,通径厘米,中间镌有“晋元”中学校名和“1947”年代,周边铸有“毕业纪念章”铭文。
  上海晋元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章(图12-5、图12-6),铜质,直径6厘米,上海造币厂铸造,正面镌有谢晋元将军英武的半身雕像,刻有相应铭文,背面绘有晋元中学教学楼。
  这些徽章,铭刻着谢晋元将军和“八百壮士”彪炳千秋的英雄业绩,不仅为抗战史料提供了实物佐证,而且也为后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形象生动的教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爱国志士 民主先锋
——卓越的文化战士邹韬奋
  邹韬奋(图13-1),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1921年大学毕业后至1931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1932年7月建立生活书店。次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期间,他写作《小言论》《韬奋漫笔》等杂文集。1933年7月因受*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四本游记随笔,这是上世纪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1935年8月,邹稻奋由美归国,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久被查封。1936年奔走于港沪之间,积极鼓动抗日,年底遭逮捕。出狱后,上海沦陷,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国民党政府聘他为国民参议员。他把《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1941年2月,辞去国民参议员职务,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
  香港沦陷后,曾到苏北解放区参观访问。1943年写作《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政策的愤慨。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患耳癌去世,享年五十岁。他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深情,离开了亲人,离开了他心爱的新闻出版工作,离开了他毕生致力的伟大的爱国*事业。
  邹韬奋一生正是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若合格,请追认入党。”表达了他一生不懈的政治追求和诚挚愿望。
  邹韬奋逝世的消息传出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1944年10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央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伟大事业,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和评价。
  *领导人亲题挽词,表示深切哀悼。毛泽东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周恩来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朱德在挽联中称他为“爱国志士,*先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邹韬奋一生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抗日战争胜利后,邹韬奋灵柩安葬在上海虹口桥公墓。1967年,邹韬奋墓迁葬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上海重庆南路万宜坊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
  邹韬奋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工作者邹韬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1987年设立“中国韬奋出版奖”,这是我国出版界高层次、高荣誉的奖励,其目的是鼓励广大出版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邹韬奋热爱祖国、追求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学习邹韬奋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激励、鼓舞广大出版工作者学习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群众观点和服务观点,发扬敬业、创业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促进出版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使出版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持评选,每两年一次。
  中国韬奋出版奖奖章(图13-2、图13-3),铜质,直径6厘米,王振峰、陈坚设计雕刻,正图镌有邹韬奋浮雕头像,两边为邹韬奋生卒年“1895-1944”,背图绘有书籍与装饰花纹,铸有主题文字。
  2004年7月,全国各地出版界人士为纪念邹韬奋逝世六十周年,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茶话会、报告会等,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和优秀出版家。如今,韬奋精神依然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其为大多数群众服务的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坚持出版工作事业性与商业性的统一等等,都是现代出版工作者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职业精神和经营理念。
  邹韬奋逝世六十周年纪念章(图13-4、图13-5),铜质,直径8厘米,任宇新、黄江浩设计雕刻,上海仑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铸造发行,共铸造发行150枚。正面镌邹韬奋浮雕像,铸有主题铭文,背面绘当年邹韬奋出版的革命读物和手迹。
  2005年为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各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号召大家学习“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韬奋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读者服务、为改进社会服务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把宣传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新闻出版工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真正把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会上倡议:韬奋先生是传统性与现代性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典范,当代新闻工作者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始终把文化事业的进步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坚决反对新闻出版工作中的低俗化和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章(图13-6、图13-7),铜质,直径6厘米,由上海造币厂铸造,共发行2200枚。正图刻有邹韬奋肖像,铸有主题文字,背面绘有邹韬奋故居(即邹韬奋纪念馆),以及当年创刊的部分杂志。
  纪念卓越的文化战士邹韬奋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章(图13-8),铜质,直径6厘米,正图刻有邹韬奋浮雕像,铸有主题文字和邹韬奋生卒年代,背面绘有花朵、书籍,以及“韬奋”手书。
  

夺取昆仑关大捷
——抗日名将杜聿明
  杜聿明(图14-1),字光亭,生于1904年,陕西米脂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二师营长、团长,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1937年5月,首任装甲兵团团长。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7月任第二○○师师长。翌年11月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1941年,杜聿明率部参加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任国民党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中将司令。曾统领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与中国共产党军队对垒,1949年1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获,定为战犯。1959年12月被特赦释放。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1981年5月病逝于北京。
  昆仑关位于南宁市东北方59公里处,昆仑山东侧,地处宾阳县和邕宁两县交界,它是邕柳(南宁—柳州)、邕梧(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相传是秦朝尉屠睢征服岭南以后建立。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垒石建关,名曰“南雄关”。宋朝易名为“昆仑关”至今,关门上刻有“昆仑关”三个大字。昆仑山巍峨峻险,谷深坡陡,地势险要,是南宁东北面的天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最大而且十分惨烈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进而推进至高峰隘、昆仑关。南宁失守,切断了国民政府取得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也直接威胁到西南大后方之安全。国民政府责成桂林行营收复南宁。主攻任务由当时中国惟一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担任,军长为杜聿明。12月18日拂晓,中国军队的反攻作战打响。杜聿明指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在炮兵和战车掩护下向昆仑关发起攻击,迅速突破前沿,向日军主阵地推进,与日军在各据点展开激烈争夺。日军组织援军进行反击,皆被击败。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弹毙命。中国东路军和西路军分别从东、西两面策应昆仑关方面的作战,昆仑关的反攻形成强劲势头。12月29日,杜聿明指挥第五军以步、炮、坦克协同再对昆仑关猛烈攻击。荣誉第一师、新二十二师、戴安澜第二○○师与前来增援的第六十六军一起投入战斗。困守昆仑关多日的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继续顽抗。12月31日,中国军队终于攻克昆仑关,将敌大部歼灭,其第十二旅团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多人,取得昆仑关大捷(图14-2)。这是抗日战争期间继平型关、台儿庄作战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这场战役成为我国抗日战争中攻坚战的典型战例,给日本军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影响极其深远。
  昆仑关战役结束后,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以军长杜聿明的名义,特制作了一枚纪念章(图14-3)颁发给这场战斗中的有功将士。该纪念章为铜质,通径厘米,章面图案并没有设计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而是以“望郎归”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的乡村风情画,寓意丰富,让人浮想连翩:正中是一栋房屋,四周山峦起伏,绿树环绕,一位妇女站在家门前,仿佛是向远方眺望,思念着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丈夫,盼望着丈夫将日寇赶走,早日回家团圆,美好宁静的家园不容侵略者破坏。章面顶部刻有“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歼敌纪念章”文字,背面铸有“民国二十九年”“军长杜聿明赠”铭文。徽章设计富有创意,在宁静的氛围中使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克复昆仑关周年纪念章(图14-4),铜质,直径厘米,中间图案为红十字,表示悼念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的爱国志士,外圈上下铸有“克复昆仑关周年纪念”“杜律明赠”铭文。背面有三位数编号。
  此外,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十二师以师长邱清泉的名誉制作颁发了奖章(图14-5),奖励给攻克昆仑关的有功将士。该奖章正面镌有“新编第二二师攻克昆仑关一等奖章”和“师长邱清泉赠”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图15-1),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白求恩于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白求恩积极投入到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为减少伤员的痛苦,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提议开办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并亲自讲课。他拒绝了很多特殊的待遇,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白求恩以年近五十之躯,多次为伤员输血,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图15-2)。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河北省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但他不顾感染引起的伤痛,发着高烧,坚持留在前线指导战地救护工作。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临终前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白求恩的英雄事迹连同毛主席的名篇《纪念白求恩》,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早在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就以白求恩名字命名医疗卫生工作模范,颁发白求恩模范工作者奖章,该奖章为铅质,造型为两颗五角星交叠,中间镶嵌白求恩的照片,并书有奖章名称“白求恩模范工作者”,外围五个角上铸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题词。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河北省卫生系统颁发白求恩纪念模范奖章,铜质,圆形,正面绘有五星红旗,并镌有“白求恩纪念”“模范奖章”名称,背面铸有“冀省卫”铭文和制作颁发年代“1949”年,并有两位数奖章编号,以及制造厂“赵聚盛造”戳印。
  上世纪60年代,各地曾制作多种不同内容的白求恩纪念章。
  《纪念白求恩》发表三十周年纪念章(图15-3),铝质,圆形,中间镌有毛泽东浮雕像,背景为地球图,象征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下方为万里长城图景,寓意抗战时期白求恩战斗在长城内外,中间为《纪念白求恩》书本,两边刻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赞词。
  纪念毛泽东“六·二六”指示三周年纪念章,铝质,直径4厘米,正面镌毛泽东浮雕像,背景为向日葵,底边刻有“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文字,背面铸有“纪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三周年”铭文。
  白求恩展览纪念章,有几种版式(图15-4、图15-5),该展览于1967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办。
  沈阳铁路总医院革委会成立纪念章,铝质,通径厘米,中间镌毛泽东浮雕像,下方背景图为铁路机车和《纪念白求恩》书本,背面铸有“沈阳铁路总医院革委会成立纪念”铭文,以及成立时间“”(即1969年1月)。
  “老三篇”纪念章(图15-6),铝质,直径厘米,在毛泽东浮雕像下绘有正在动手术的白求恩、搬巨石的老愚公、烧炭的张思德,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三篇”中的三个人物,栩栩如生,设计独特,制作精美。背面铭文“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该纪念章有多种版式。
  改革开放后,白求恩医科大学制发的校徽上镌有白求恩浮雕像(图15-7)。白求恩医科大学是国家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创建于1939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同志参加了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白求恩同志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学校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第一军医大学。1958年易名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该校徽为恢复校名后制作。
  白求恩式优秀毕业生荣誉奖章,铜质,中间雕刻有白求恩像,副章镌有“白求恩式优秀毕业生”主题文字。该奖章是郑州白求恩医学专修学院颁发给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奖章。该校创建于1988年,是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等医科院校,以弘扬白求恩精神,光大白求恩形象,培养白求恩传人为立校之基、之本、之魂。该校制定了“立足农村、面向基层、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办学方针和“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思想,以及“从农村出发,培养能医能护,能西能中,能防能治,既会药物治疗,又懂心理疗法,乐回农村山乡,全心全意为基层医疗事业服务的适用型社区医务人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发展壮大。
  白求恩纪念大铜章(图15-8、图15-9),直径8厘米,发行量368枚(其中黄铜150枚、紫铜150枚、纯银68枚),由上海造币厂著名工艺美术师刘乃侠设计,青年设计师朱熙华、董慧珍雕刻,正面为白求恩雕塑头像,背景为八路军在长城内外冲锋陷阵的场景,背面为白求恩在流动战地医院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是根据当年的照片而设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十三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教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十四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无计可施,将同时被捕的六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刘胡兰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十五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以此赞扬这位巾帼英雄,遗憾的是这一珍贵题词在战争中遗失。
  1957年刘胡兰牺牲十周年之际,山西文水县修建刘胡兰烈士陵园。当地政府希望毛泽东能重新为刘胡兰题词。毛泽东欣然同意,再次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题词(图16-1),铭于烈士纪念碑上。这是毛泽东惟一为一位烈士两次题词。
  为学习刘胡兰,一些地方召开纪念大会,举办专题展览等活动,设计制作了数种不同造型的纪念章。
  刘胡兰就义二十周年纪念章(图16-2),铝质镀金,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右边镌刘胡兰侧面浮雕头像,左边刻有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背后铸有“纪念刘胡兰烈士就义20周年”铭文,制作时间是1967年1月。
  刘胡兰纪念章,铝质镀金,圆形,直径厘米,正中镌刘胡兰侧面浮雕头像,下方铸“刘胡兰”名字。这两枚纪念章的刘胡兰侧面浮雕头像,取材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冯法祀的大型绘画,表现了刘胡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刘胡兰雕像纪念章(图16-3),铝质镀金,方形,高厘米、宽厘米,章中镌刘胡兰正面浮雕头像。刘胡兰英俊的面容,飘逸的头发,坚定的目光,无不显露出少年英雄的高尚和壮烈。这是根据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创作的《刘胡兰》塑像(图16-4)而设计。雕像矗立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纪念馆中烈士陵墓前。作品表现了英雄就义前的瞬间,刘胡兰昂头挺胸,双眼放出炯炯光芒,嘴唇紧闭,面部表情坚韧沉着,两臂微微向后,双手紧握拳头,两腿直立,给人以顶天立地、无所畏惧之感。
  当年,王朝闻为创作《刘胡兰》塑像,还有一段“无巧不成像”的逸闻趣事:王朝闻在延安时曾创作鲁迅塑像,也曾为延安中央党校礼堂创作毛泽东浮雕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毛泽东选集》封面设计毛泽东像。1958年,王朝闻接受任务为女英维刘胡兰塑像,但是刘胡兰没有留下照片,一时找不到形象创作素材和依据。为了收集素材,王朝闻与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查看了文水县一带妇女的大量形象和图片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太原市柳巷发现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在她温柔的脸上,一双灵活的眼睛,透过长长的睫毛,放出炽热的光芒。刘胡兰母亲一眼望去,脱口而出:“这就是我的胡兰子!”当地乡亲们也说她长得和刘胡兰一模一样—这位姑娘就是后来成为山西晋剧院著名演员的田桂兰,她的家乡距刘胡兰家乡仅有15公里。后来,王朝闻就以田桂兰为模特,创作了《刘胡兰》塑像。
  刘胡兰纪念馆位于山西省文水云县刘胡兰村(原云周西村),始建于1956年,后于1957、1976年两次扩建,1996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占地6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纪念广场、刘胡兰生平事迹陈列室、影视室、书画室、七烈士纪念厅和群雕、陵墓、刘胡兰雕像、碑亭、烈士被捕受审就义原址组成。馆舍座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该馆是全国规模较大的烈士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刘胡兰纪念馆纪念章(图16-5),铝质,扇面造型,图案是根据刘胡兰纪念馆主体建筑和纪念碑正面图而设计,纪念碑上镌有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底边刻有“刘胡兰纪念馆”名称。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了新中国前进
——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图17-1),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抗战时期当过儿童团长,十三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图17-2)、1枚“毛泽东奖章”(图17-3)。1948年初春,董存瑞升为班长。这时,我军正在开展新式整军运动。董存瑞所在班被评为“练兵模范班”,他还荣获“模范爆破手”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设在学校围墙外一条干河上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他郑重地把随身携带的东西交给了指导员,表示如果牺牲,就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
  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出战壕,匍匐前进。前进中左腿负伤,仍然顽强坚持冲至暗堡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眼看着后续部队已经攻了上来,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士流血牺牲。危急关头,站在桥底的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贴在暗堡上,右手猛地拉燃导火索,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年仅十九岁的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一个普通的身躯,巍峨成一座山;一个倔犟的士兵,耸立成一座碑。这一不朽的画面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闪耀的特写镜头,史诗一样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中国革命的辉煌乐章中,从此又有了一段令人自豪的记忆。
  董存瑞牺牲后,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党委追记他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图17-4)。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而献身。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1968年为纪念董存瑞牺牲二十周年,曾制作系列毛泽东像纪念章(图17-5、图17-6),中间均镌有毛泽东浮雕像,但规格大小有区别,毛泽东像有穿军装和未穿军装之分;有的绘有井冈山背景图案,有的仅有光芒;有的正面有文字,有的没有刻文字。但背面统一铸有“纪念董存瑞牺牲二十周年”铭文。
  在战争年代,“董存瑞班”参加了数百次战斗,获“南下尖刀班”“模范战斗班”“优秀炮班”等荣誉称号。在和平环境,为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一茬茬“董存瑞班”的战士们,自觉把老班长“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的革命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砥砺精兵,全面建设跃上新台阶。“董存瑞班”多次被上级评为“训练标兵班”“基层全面建设标兵班”“政治工作模范班”,先后7次荣立集体二等功,3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们用老班长“打狼要有真本领”的明言激励自己爱军习武,积极投身科技练兵活动,把训练课目搬上屏幕,在微机上进行模拟训练,提高了练兵质量,并取得了一批革新成果。他们坚持会驾驶、会指挥、会射击、会操作的训练目标,精心学习火炮专业知识,钻研射击技能,人人具备了全能炮手的素质。
  他们积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努力打造学习型战斗班。目前,“董存瑞班”实现了人人熟悉使用常用军事外语,人人达到计算机三级以上水平,人人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班里每人掌握一两门乐器,一个班可以单独表演两个小时以上的节目。战士们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2007年5月25日,是董存瑞牺牲五十九周年的祭日。这一天,他生前所在部队、沈阳军区某炮兵旅的野外驻训训练场上正在上演龙虎争雄的比武,披坚执锐,雄风不减。炮兵旅为这次军训制作了33枚“存瑞奖章”。
  英雄祭日的这场比武,是这个部队大抓军事训练的一个载体。以英雄命名的奖章,是他们用董存瑞精神培育战斗精神的一个缩影。这枚奖章,承载着他们心中的荣誉和梦想。奖章正面,镌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塑像,背面刻着“舍身为国、奉献为民”八个字,这是他们心中的董存瑞精神。
  比武场上战歌震天,夺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人们眼前常常浮现出英雄炸碉堡的壮丽画面,炮声、喊杀声和59年前回响不绝的那声巨响,在一起交织回荡,一种升腾的烈焰在往血脉里沉、往骨头里钻。映着风雨过后的夕阳,“存瑞奖章”挂在“董存瑞传人”胸前。战士比武把营归时,高亢的战歌在苍茫的长白山深处传得很远、很远……
  不仅在军营,在中学课堂也开展学习董存瑞的活动。上世纪50年代,不少学校以董存瑞的英名命名班级,如北京二十六中学(即北京汇文中学)曾开办有“董存瑞班”,并制作班徽给同学们佩戴(图17-7),徽章上镌有董存瑞像,刻有相应文字,时间是“195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壮志撼山岳 雄心震深渊
——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侦察排长杨子荣(图18-1),是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联军某部在深山老林剿匪的真人真事塑造的英雄形象。
  杨子荣(图18-2),原名杨宗贵,1917年生,山东牟平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
  1929年,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迁往安东谋生。十二岁的杨子荣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到后来,他被日军抓走当劳工,到深山采矿,过着牛马生活,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堪忍受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家乡。
  他回家以后,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二十九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他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帮助抢救伤员,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受到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化装成便衣,先行到达海林镇。杨子荣打入有百余人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缴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镇解放。
  一次夜行军,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姜左撇子”的惯匪遭遇。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部队正面佯攻,进行火力侦察。杨子荣带领一班人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巍然挺立在敌群中,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查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
  1947年1月下旬,所在部队得到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摸清敌情。杨子荣等人深入林海雪原,几番巧妙地与“座山雕”的坐探接触,经过用黑话联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隐居地。2月6日晚,杨子荣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2月19日的《东北日报》曾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
  同年2月23日杨子荣在随同部队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杨子荣冲在最前面,由于他的枪栓被严寒冻住而未能打响,土匪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不幸牺牲,时年三十一岁。
  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杨子荣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1981年4月,海林县建立“杨子荣纪念馆”。
  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曾制作多种版式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纪念章(图18-3、图18-4、图18-5、图18-6),每一枚纪念章的背景图案,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侦察排长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打虎上山的豪迈气概。
  杨子荣虽然只走过了短暂的31年的人生历程,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了全国解放而浴血疆场却永远没有走出我们的记忆,没有走出林海雪原。无论时空怎样转换,雄奇苍茫的林海雪原,都会因为拥有了他们而熠熠生辉。昔日的青春热血换来了今日的丰饶安详,巍巍群山,连绵林海,因此也就永远融入了他们的呼吸,他们不朽的生命……
  

舍身堵枪眼
——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图19-1),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六班班长。他带领两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图19-2)、“一级国旗勋章”(图19-3)。1950年6月30日,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政令设立“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予在加强朝鲜武装力量或在与敌斗争中发挥大无畏革命精神、建立了英雄业绩的人。获得共和国英雄称号者同时获得“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和证书,这是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
  195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召开第五届英模大会,给与会代表颁发了纪念章(图19-4),其主图设计采用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光辉形象。
  1956年11月16日,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芝芳到北京参加全国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接见时邓颖超同志在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也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毛主席对她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死得伟大、死得光荣。”
  上海市继光中学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沪上名校,其前身是英国教会伦敦会于1898年在沪创办的麦伦书院,1927年改名麦伦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5月改为公立,更名“继光中学”。“继光”校名具有双重寓义:一是纪念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二是“继承”和“光大”学校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1962年,黄继光的故乡四川省中江县在县城文庙内建立“黄继光烈士纪念馆”,1989年迁至魁山脚下的御马河畔。新馆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黄继光扑向敌人枪眼瞬间的雕像跃立在高处,郭沫若题字“凯歌万代”立在像后,*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刻在像下;雕像下镶有5幅反映黄继光生平事迹的浮雕;浮雕左右两边建有中朝友谊亭,内悬董必武和郭沫若题写的对联。该馆有5个展厅,200多件展品,生动再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展示了黄继光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的光荣历史,突出地歌颂了他胸怀全局,奋不顾身,为了胜利用胸膛堵枪口的英雄壮举和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为了满足参观者需要,该馆制作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章(图19-5),铜质镀塑,直径厘米,图案为黄继光烈士正面浮雕像,是根据黄继光肖像而设计,背景为熊熊烈火,象征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底边注明烈士生卒年代“1931—1952”;背面铸有“特级英雄黄继光”铭文。黄继光纪念馆纪念章,图案是根据该馆正门而设计,背面刻有“黄继光纪念馆”铭文。
  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曾制作多种版式的“特等英雄黄继光”纪念章,铜质,长条形,图案设计相同,左边镌有黄继光半身雕像,右边刻有“特等英雄黄继光”文字和“空降兵九五九六三部队”等不同番号,背面注明该纪念章分别为各个部队政治部制发。
  据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驻鄂空降兵某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近一百名官兵,来到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镇牧公村,帮助灾区重建家园。他们先后从废墟中救出8名幸存者,到偏远乡村营救被困群众80多人,并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医疗队一道,先后救治伤员300余人。他们帮助村民修复了300多米长的被毁河堤,为中江中学搭建简易活动房1350平方米,在继光、辑庆等乡镇排除农户危房5户,帮助村民插秧20多亩……赢得了英雄故乡人民的赞誉。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雷锋(图20-1),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七岁沦为孤儿,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入伍后,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名。1962年8月15日,他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他参军两年八个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并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1990年3月5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雷锋在他短暂的生命岁月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的不平凡的事迹,表现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品德,为人们树立了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榜样和楷模。雷锋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赢得了亿万人民深深的的敬意,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如今,“雷锋精神”已经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人人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象征。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赞美雷锋,缅怀雷锋,纪念雷锋,学习雷锋,流传下来许多与雷锋有关的物品,主要有图书、报刊、图片、字画、邮票、火花、徽章、连环画、明信片、音像制品等达数十种,已经形成了一个广博的专题收藏,而在这些专题收藏品中,徽章是一个独特的收藏专题。学雷锋徽章林林总总、异彩纷呈,有奖章、证章、纪念章等;有小型、中型、大型章之分,其材质有金、银、铜、铝、塑料、铁皮、陶瓷等,在英雄模范人物系列徽章中,学雷锋徽章最为多见。
  学雷锋徽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制作发行的鼎盛期,辽宁出产居多,如沈阳军区、沈阳军区工程兵、辽宁省革委会、大专院校等均有制作,多属于毛泽东像纪念章,章上多有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形状各异,材质多样。到了80年代后新徽章发行渐少,而21世纪初各地又制作了雷锋徽章。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
四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制作发行的雷锋徽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全国学雷锋活动,数十年来一直坚持并延续至今。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先进个人与优秀集体。这些徽章,堪称学雷锋活动的缩影。
  一、最早的学雷锋纪念章
  据林克(曾任毛泽东的秘书)回忆:1963年2月中旬的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雷锋专辑,该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毛主席看过《中国青年》杂志的信后,答应要为他们题词。毛主席让我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其中有:“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2月22日,主席让我去一下。毛主席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从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纸上用毛笔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图20-2)。我拟写的十来个题词,毛主席一个也未用。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后不久,就出现了学雷锋纪念章(图20-3),铜质,异形,上方镌有五角星,中间铸刻毛泽东题词手迹“向雷锋同志学习”,两边麦穗环绕。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雷锋纪念章。
  二、学雷锋小型纪念章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曾制作发行了大量学雷锋纪念章(图20-4、图20-5、图20-6),这些小型纪念章多数为塑料制作,也有铜质、铝质、铁皮玻璃镶嵌,发行十分广泛。
  三、纪念毛泽东题词发表纪念章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周年纪念章,铝质,长方形,正面右边刻绘毛泽东侧面浮雕像,左边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铸有“伟大领袖题词四周年”“宁波标牌厂制”,并注明时间“1967、3、5”(即1967年3月5日)。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六周年纪念章,铝质,正面镌刻毛泽东侧面浮雕像,下方铸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景为红旗和飘带,飘带上刻有“1963—1969”时段,背面铸有“纪念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六周年”,并注明时间“1969、3、5”(即1969年3月5日)。
  四、参观雷锋纪念馆纪念章
  抚顺雷锋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于1965年8月15日雷锋牺牲三周年纪念日竣工开馆。1992年重新改建,1993年3月5日正式开馆。雷锋纪念馆占地万平方米,位于辽宁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东段,原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附近。纪念馆主要建筑物有雷锋纪念碑、雷锋事迹陈列馆、雷锋墓和雷锋塑像。馆内藏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的手迹和雷锋遗物、照片等文物400多件,真实生动地向人们再现了雷锋平凡伟大的一生,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雷锋活动的关心和支持。纪念馆已成为弘扬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研究雷锋、纪念雷锋的重要场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纪念章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版式(图20-7、图20-8),不锈钢制作,为2厘米左右的小型纪念章,正面绘有雷锋像,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铭文“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长方形纪念章背面没有文字。
  长沙雷锋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雷锋镇雷锋村内,1968年建馆。纪念建筑有雷锋纪念碑、雷锋墓、雷锋塑像和雷锋事迹陈列馆等。馆内藏品共349件,分别陈列在4个展室,展品中有一组泥塑,有雷锋一家三代在旧社会用过的棉絮、蚊帐,雷锋读过的书、写的日记、用过的劳动工具、穿过的衣袜以及部分有关雷锋的事迹图片;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二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还陈列了关于雷锋事迹的书籍,并且收集了一些全国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图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雷锋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和全国人民学雷锋的典型事例,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长沙雷锋纪念馆纪念章有多种版式:毛泽东像章(图20-9),铝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军装侧面雕像,背景为飘扬的红旗和“革命委员会好”字样,背面铸有“参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纪念馆留念”“湖南长沙”铭文;毛泽东像章,铝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侧面雕像,背景为长沙雷锋纪念馆,并刻有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背面铸有“参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纪念馆留念”“湖南长沙”铭文;雷锋像章,不锈钢材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雷锋正面像,上方刻有“湖南雷锋纪念馆留念”,下方为毛泽东手书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五、学雷锋毛泽东像章
  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曾制作大量学雷锋毛泽东像章,这些像章多达数十种,其中有部队制作,特点是采用军装侧面浮雕像,也有地方制作,特点是采用标准侧面浮雕像,多数为辽宁和湖南制作,规格大小为3至6厘米直径,也有6厘米以上的大型像章。
  1、地方制作的学雷锋毛泽东像章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章(图20-10),铝质,通径厘米,背景绘有北京天安门图案,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刻有“辽宁省革委会”铭文。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章(图20-11),铝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章(图20-12),铝质,直径厘米,正面刻绘毛泽东半身挥手像,背景为红旗环绕,铸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文字“永远忠于毛主席”。
  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型纪念章(图20-13),石膏制作,右边铸毛泽东侧面头像,左边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2、部队制作的学雷锋毛泽东像章
  沈阳军区学雷锋纪念章(图20-14),铝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军装侧面头像,背景绘有红旗,刻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有“沈阳军区”铭文。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沈阳军区工程兵学雷锋系列纪念章,有多种版式:毛泽东选集图案,铝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侧面头像,背景绘有毛泽东选集,飘带上刻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有“永远忠于毛主席”“沈阳军区工程兵”铭文;毛泽东题词,铝质,直径4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侧面头像,下方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为“永远忠于毛主席”“沈阳军区工程兵”铭文;毛泽东军装头像,铝质,直径5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军装侧面头像,下方镌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为“永远忠于毛主席”“沈阳军区工程兵”铭文;雷锋头像(图20-15),铝质,长方形,正面左边镌有雷锋头像,右边铸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为“沈阳军区工程兵”铭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
雷锋同志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慧眼识雷锋的“伯乐”却鲜为人知。
  1960年,沈阳军区开展了“两忆三查”教育(即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思想,查斗志,查社会主义觉悟)。这年10月末,当时担任沈阳军区工程兵主任、党委书记的王良太少将来到七团蹲点,团政委韩万金送给他一份“不忘阶级苦,甘当革命螺丝钉”的材料,介绍了该团汽车运输四连新战士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上面还引用了不少雷锋的日记,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看完材料后很受感动,认为雷锋很有时代特点,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几天后,王良太带着行李来到七团汽车运输四连,同雷锋交上了朋友(图20-16),他送给雷锋几本毛主席著作,还发现他写了不少很有教育意义的日记。雷锋入伍写的第一篇日记就是立志要学习董存瑞、黄继光、安业民。王良太还了解到雷锋许多公而忘私的感人事迹。雷锋也向王良太将军吐露,他希望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事业。根据雷锋同志的申请和王良太将军的建议,连队党支部于这年11月8日批准雷锋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连队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一周后,王良太将军把雷锋带到沈阳,给工程兵机关干部战士作了一堂生动难忘的报告,反响十分强烈。报告结束后,王良太将军指示政治部组成工作组,前往七团全面搜集整理雷锋的先进事迹材料。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了解,工作组将材料整理完毕,由工程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兵党委下发给所属部队,在工程兵部队中开展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
  1961年初,沈阳军区、中央军委工程兵部队等各大单位,相继印发《关于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干部战士学习雷锋同志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不久,雷锋的事迹从军队传到军外。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王良太将军听后十分震惊和悲痛,从发现雷锋到雷锋光荣牺牲,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为培养和树立雷锋这个先进典型付出了很多精力,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时代典型。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公开发表,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很快在全国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六、学雷锋奖章
  “学雷锋、见行动”。全军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个人与优秀集体。由于学雷锋活动结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祖国处处出现事事讲奉献、人人争先进的良好社会风貌。
  沈阳军区于1993年颁发“学雷锋荣誉奖章”(图20-17、图20-18),分为特等、金、银、铜四等:奖章均为铜质,图案相同,镀金、镀银加以区别,通径厘米,军功章造型,副章横牌内镌刻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中间有铜环相连。特等奖章另有绶带悬挂佩带。奖章正中镌刻雷锋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是常青的松柏,寓意全国人民积极学雷锋,发扬光大雷锋精神,雷锋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沈阳军区雷锋奖章,铜质,直径厘米,正面镌有雷锋雕像,副章上刻有“雷锋奖章”铭文,该奖章有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奖章等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
沈阳军区政治部于1995年颁发“学雷锋积极分子奖章”(图20-19),铝质,通经厘米,奖章正中镌刻着雷锋着冬装头像,像下刻有“学雷锋积极分子”铭文,背面铭文“沈阳军区政治部”。以上奖章是根据雷锋手持钢枪的标准像而设计(图20-20)。
  这张被报刊广泛宣传的雷锋经典照片,是雷锋生前战友,团部摄影员季增经过反复构思、精心拍摄而成。据季增回忆说:“有一次我采访雷锋,在他的宿舍里无意中发现了雷锋的日记,随手翻开,一口气看了十多页,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他对党对领袖的真挚之爱。我想,雷锋对领袖爱得这样深,为什么不用镜头表达这种感情呢!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给雷锋拍一张站在毛主席像前的照片,并把构图设想告诉了雷锋。雷锋十分赞同这一想法:‘我能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身边保卫他老人家,那是我一生最大最大的幸福。’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太阳东升、霞光满天,雷锋全副武装,手中紧握冲锋枪,显得格外英俊。我和他一起走到俱乐部大门口的毛主席塑像前,按下了快门。”
  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后,涌现出不少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一些地方制作并颁发了奖章、证章。
  1964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沙市市委颁发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奖章(图20-21),此章外形是一面旗帜,红旗衬托着雷锋浮雕半身正面像,身旁是松枝,下部是一本翻开的书,书上刻有“学习雷锋积极分子”;还见有另一种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奖章,五角星造型,中间绘有雷锋肖像,两边麦穗环绕,上方刻有“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字样。
  1978年5月4日,江西省青少年学习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南昌市召开,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后给每位代表颁发“向雷锋同志学习”奖章,该奖章正中镌雷锋雕像,上方副章刻有“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背面铸“共青团江西省委颁发”铭文和“1978、5”(即1978年5月)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桥战士视死如归(1)
——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
  蔡永祥,1948年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196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守卫钱塘江大桥。他处处以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英雄为榜样,学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创英雄的业绩,迅速成长为一名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6年10月10日凌晨2时43分,蔡永祥像往常一样警惕地守卫在哨位上,由南昌开来的764次旅客列车呼啸着向大桥飞奔而来。在列车强烈的灯光照射下,蔡永祥发现距哨位40米远的铁轨上,横卧着一根大木头,如果不排除这个险情,桥毁车翻、人员伤亡的惨祸就将发生。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蔡永祥奋不顾身,冲上轨道,抱起大木头,在列车到来之前拼命把木头掀出轨道。司机虽然采取了紧急制动,但巨大的惯性使列车仍然轰隆隆地向前冲去……为了保卫车上旅客的生命安全,为了保卫钱塘江大桥,蔡永祥不幸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十八岁。蔡永祥殉职后,为表彰他的英雄业绩,南京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记一等功。
  当年,郭沫若到杭州,曾经填写《水调歌头·蔡永祥》词一首:
  又一欧阳海,战士蔡永祥,十八青春年少,头脑武装强。秋雨连绵初过,夜雾迷茫昏黑,桥畔守钱塘。北上火车到,“红卫”满车厢。
  桥头近,车势猛,射毫光,突然发现,大木一幢卧轨梁。舍命迎头奔去,只见英姿飒爽,抱木跃于旁。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
  1966年10月31日,《解放军报》刊登《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通讯,介绍蔡永祥的英雄事迹,后被各大报刊转载,深深地感动着全国人民。人们为了寄托悼念之情、缅怀之思,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制作发行了十余种纪念章,形成了一个徽章收藏系列,无言地讲述着蔡永祥舍身救列车的动人故事。这些纪念章均为铝材制作,品种繁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可分为早期、晚期制作发行两大类。
  早期制作发行:菱形纪念章(图21-1),规格为厘米,正面镌有钱塘江大桥图案,桥下浪花滚滚,上方刻绘苍松翠柏,寓意蔡永祥的英雄业迹与绿水长流、与松柏常青,下方刻“向蔡永祥同志学习”,背面铸有“杭州”制作;异形纪念章(图21-2),规格为厘米,正中刻绘冒着浓烟的列车奔驰而来时,蔡永祥在千钧一发之际,伸出强有力的手,紧紧抱着木头,并将木头掀出轨道的画面,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表现了蔡永祥奋不顾身、排除障碍的英雄行为和誓死保护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大无畏精神,下方刻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主题文字,背面铸“破私立公,一心革命”铭文,并刻有制作地点“杭州”二字;长方形纪念章(图21-3),长厘米、宽厘米,主图为蔡永祥持枪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背景为红旗和钱塘江大桥,红旗上镌有毛泽东像,下方刻有“向蔡永祥同志学习”,并注明年月“”(即1966年10月),背面铸有“浙军”二字,说明该纪念章为浙江省军区制作。另有一种长方形纪念章,图案设计与该章大同小异,正面文字为“学习蔡永祥”,背面铭文为“杭州勤建”。 
  晚期制作发行:解放军6389部队纪念章(图21-4),直径厘米,正中镌毛泽东浮雕像,四周光芒闪烁,下方描绘了蔡永祥将木头掀出路轨的生动画面,背景还绘有钱塘江和六和塔,背面刻有“永远忠于毛主席”“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铭文;另一种版式,直径厘米,正中镌毛泽东浮雕像,下方描绘了蔡永祥将木头掀出路轨的画面,背面铭文为“向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学习”铭文,并有“6389”部队番号。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守桥战士视死如归(2)
杭州市革委会纪念章,直径厘米,正中镌毛泽东像,底部绘有蔡永祥舍身忘死,排除险情的浮雕,背面铸有“浙江省杭州市革命委员会”“向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同志学习”铭文。
  浙江省军区纪念章(图21-5),直径厘米,正中镌毛泽东像,背景为路障被排除后,列车顺利通过钱塘江大桥的画面,并刻绘有1968年在钱塘江大桥北边西侧的月轮山上落成的“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图景,背面铭文“浙江省军区”。
  为缅怀保卫钱塘大桥抢救旅客列车而牺牲的蔡永祥烈士,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于1968年10月建成,11月1日正式开放。该馆占地16亩,面积800平方米,馆外广场1000平方米,广场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1968年11月开馆,陈列馆通过实物和图文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蔡永祥烈士的苦难家史、成长过程和入伍后忠于职守、守卫大桥,最后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共计照片、图画、日记影照等126幅,实物78件。1984年4月,陈列内容进行修改,突出了烈士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计展出照片、图画27幅,实物14件。该馆共有藏品56件,主要为烈士遗物,包括烈士先前的日记、书籍、信件、武器、被服、装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如今,在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的基础上建立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的烈士陈列厅,以文字、实物、照片等形式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各个历史时期,杭州94位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支队一大队三中队,始建于1947年9月,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杭州的战斗。1950年7月担负钱塘江大桥守护任务,1983年隶属武警部队。1966年,中队战士蔡永祥为保护大桥献出了年仅十八岁的生命。他们练就过硬守桥本领,确保钱塘江大桥四十多年安全无事故,保持了全国特大桥梁守护安全天数最高纪录。199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他们“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荣誉称号。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伍,中队全体成员都要在蔡永祥雕像前宣誓。
  1983年,蔡永祥的胞弟蔡永红踏进了军营。新兵连训练刚结束,他就被分到了武警杭州支队三中队,也就是蔡永祥生前所在的班,部队领导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郑重地对他说:“小蔡,你好好工作,要为英雄中队、英雄哥哥争光。”在新兵射击第一次练习考核中,蔡永红取得五发子弹中48环的优秀成绩。《人民武警报》刊登了这则消息。
  当年蔡永祥为了保护钱塘江大桥壮烈牺牲时,蔡永红还不满两周岁。最先,他从父母和乡邻们的口中了解到三哥的英雄事迹,接着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有关三哥的课文。他说:“哥哥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但我也要证明,他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做到。”蔡永红从不否认自己的这份“幸运”,但他并不想躺在哥哥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他对自己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少说话,多干事。
  入伍二十六年来,现任武警宁波支队政委的蔡永红,曾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被评为学雷锋标兵、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6次。连续11年考核测评,蔡永红以90%以上的支持率赢得官兵的普遍支持,可谓“弟承兄志建功绩,戎装情缘铸忠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