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史》不为耶律遂正(韩昌)立传之谜初猜
作者:阚东逝水 时间:2011-6-11 来源:阚东逝水的博客
作为大宋杨家将战场上的死对头,话本、戏剧中的韩昌(汉族人的习惯称呼)几乎在中年以上的群体中人人皆知;作为历史上的“能臣干将”耶律遂正(史籍通行用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他是辽代“蓟州玉田韩氏”家族中几位出类拔萃者之一。但他在《辽史》本纪中仅仅有三处提到他,其中还有一处写错了名字;列传中,仅在其父亲“韩德威”传中提到有个“儿子雱金”(疑似乳名)。
近年出土的《耶律遂正墓誌铭》称“‘忠勤守节功臣’,辽兴军节度(使)、平(滦)营等州观、处置、巡检、屯田、劝农等使,崇祿大夫、检校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戶、食实封一百戶”。可是《辽史》中却没有给他立传,成为令人难解之谜。作为辽代历史爱好者,本人翻了几遍《辽史》,拜读了几篇研究者、专家们的有关论文,产生一些近似“八卦式”的猜测。现不揣浅薄,以“初猜”为名习作贡献于此,供方家、朋友们指正。
耶律遂正(以下简称遂正)不入《辽史》立传,是官职、爵位、封号不够高吗?不是。辽代的使相级应该是一、二品高官,爵位至“开国侯”仅次于“王”爵。
遂正政绩平庸吗?也不是。据其《墓志铭》》反映,在做“京兆尹”三年任上,取得了优异的政绩,治理的结果成为四方的榜样、先进典型。“改武定军节度使、移镇辽兴军(节度使)”更是政绩斐然,所推行的教化,到处得到民众的赞扬和歌颂。“移彰武军节度(使)五州制置使、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把朝廷的政策转化为“及时雨”遍洒到民间。一生中,所到之处纯风正气广泛树立,勤政爱民、依法行政、讲求效率、社会安定、官吏廉洁,本身两袖清风,尽除强豪,财政充盈、五畜兴旺,一派繁荣。工作日理万机,不惧繁重;报国之心,身融其中。
遂正不受朝廷赏识吗?更不是。“迁大內惕隐。出改忠順军节制焉。未及周星,移鎮彰国军节度使。才踰朞月,复授辽兴军节度使。”短短几年,从中央到举足轻重的节镇,职务四改,岗位千里迁徙。任劳任怨,积劳成疾,殉职于工作岗位上。国人听到这个的噩耗,都自发“罢市”(主动停止交易和娱乐);天子闻讯,下令:“辍朝”(停止办公。——相当于下半旗致哀)。《耶律迪烈太保娘子簫氏墓誌銘》另称“方金(遂正为韩氏时之字——作者加)惕隱侍中”。【作者注:耶律迪烈即耶律承规(有作承窥),宗福次子、遂正之孙。】
遂正的长子耶律元佐自青少年时期就荫袭入仕,伴侍皇帝身边,屡被皇帝提拔,经兴宗、至道宗大(太)康初,“诏加‘保义推忠功臣’、保大军节度(使),鄜、坊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使持节鄜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戶、食实封九百戶”,才被准予退休。
遂正的次子耶律宗福,自幼少年就生活在皇宫、做了圣宗皇帝养子,兴宗还是他的弟弟。“特诏主掌叔父思母相公之籍产”、“授都副宫使者二(次),大内提点者三(次)”。太平八年,率军成功平息大延林之乱,“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质相位)。圣宗在太平末年曾评价他,“能镇住契丹部落猖狂之势,非其莫属”、“授大内惕隐、加漆水郡王”。至道宗清宁八年(1062年)“拜南宰相”,实现全称“‘推诚奉国竭节功臣’、凤翔军節度使、岐州管内观察巡检处置等使,[size=+0]特進、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南宰相、韩王)”。
那么,《辽史》中为什么没有给他立传?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来自朝廷内的风云变幻,也就是圣宗驾崩前后钦爱皇后(兴宗即位后称皇太后)对异己势力的大清洗。
一、圣宗后期,降低了对“韩氏”家族的依赖
韩德让(耶律隆运)、韩制心(耶律遂贞)相继亡故后,圣宗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以韩氏家族为代表的汉家大族在中央决策中枢里的依赖。仅以遂正后期任职情况为例。据其《墓志》载,已授“枢密副使”、再“南面都部署”的遂正改“顺义军节度使”。不久授宣徽北院使。改武定军节度使使,移镇辽兴军;再调彰武军节度、五州制置使,挂“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后改任“忠顺军节制”;不到一年,又 “移镇彰国军节度(使)”;不到一年,又复授辽兴军节度使,直至殉职。短短几年,遂正经历了“武定军——辽兴军——彰武军——忠顺军——辽兴军”五处节镇的频繁调动,既不在首都、陪都,更不能陪驾伴随“捺钵”,虽为镇相,却远离了中央决策中枢。
太平年间,以“韩氏”家族为代表的汉家大族明显失去了统和年间的尊崇地位。尽管圣宗驾崩前对耶律宗福(遂正次子、圣宗养子)有极高的评价,但也只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了。
兴宗、道宗朝的用人重点,转向了科举选拔人才,不再把统和以前形成的汉族大族作为重要倚重势力。开泰年以后荫袭入仕的汉家大族已不再立传的主体。遂正作为这个期间的使相也被淡出作史立传者的视野。
二、钦哀太后摄政,大肆清洗异己势力
公元1031年,兴宗即位,改元景福。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为宫人时生兴宗)马上自立为皇太后,摄政,以生辰为应圣节,大封娘家人“诸弟皆王之,虽汉五侯无以过。”并展开大清洗。令冯家奴等诬仁德皇后(萧菩萨哥,兴宗养母、遂贞表妹)与萧浞卜、萧匹敌等谋乱,徙上京,害之。兴宗重熙元年,尊为“仁慈圣善钦孝广德安靖贞纯宽厚崇觉仪天皇太后”。(重熙)三年,她秘密召诸弟议,欲立少子重元为帝,换掉兴宗。被兴宗得知,收太后符玺,迁于庆州七括宫为圣宗守陵。(重熙)六年,才被兴宗接回。
钦哀皇后(仪天皇太后,道宗尊为太皇太后,谥其钦哀皇后)萧耨斤这次大清洗,不仅逼死了仁德皇后,罗织“谋乱”大罪铲除了萧浞卜、萧匹敌等仁德皇后家族势力,相关的韩氏家族也不排除沾了光。清代《辽史纪事本末》有“仁德遇害,韩氏悉没”。《辽史》在“简略”中将这段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曲笔”笼统而过。
遂正一脉,在清洗中源于宗福的关系,应该受冲击应该相对小些。遂正第三子耶律元亨,据遂正、元佐、宗福、敌烈四墓志铭有关记载,元亨曾任奉先军节度使、将军、显州太师。子嗣情况“不详”。
耶律遂贞(遂正从兄、韩德冲子、韩匡嗣孙)本有三子。(韩制心)长子,名字不详,据《耿知新墓志铭》记载,曾任“左千卫小将军”;次子,名字不详,据《耿知新墓志铭》记载,曾任“崇德宫汉儿渤海都部署、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司空;第三子,名字不详,据《耿知新墓志铭》记载,曾任“帅府将军”。遂贞三子的子嗣情况不详。鉴于遂贞是仁德皇后“外弟”(实际应是表兄),和皇后关系应该是密切的,并且死后获得了丰厚的赠赐。家庭难免成为被清洗的重点目标。
[size=+0]耶律隆祐(即韩德顒、遂正之叔),娶二妻。先妻渤海娘子大氏生二子,長曰遂贇、次曰遂成,当隆祐去世(1010年,圣宗统和二十八年)的时候,都是青年下层官吏,之后的升降沉浮及子嗣情况,特别是弟兄一概绝嗣尚未有资料记载的发现。目前通行的由宗福承嗣德顒的观点,原因有待更丰富的史料来证明、补充。
三、子孙后裔,淡化祖源汉系韩氏的联系
《辽史》“本纪”对遂正的记录 ,三处都是以“耶律”氏出现的,《辽史》“列传”是在《韩德威传》中以“子,方金”出现的。
在遂正及直系亲属墓志中,也很少使用韩氏的表述:
刻于 統和十五年的韩德威(遂正之父)《墓志》载,“(韩德威)[size=+0]生子四人:長曰遂忠......次曰 □昌,次曰遂宁,次曰遂恭。”没有表现他姓韩、名“昌”也不是“(耶律)遂正”,而是“□昌”。
刻于太平七 年十月遂正自己的《墓志》载,“謹按:公讳遂正,世出昌黎郡人也......曾祖讳知古......祖皇讳匡嗣,加至尚父秦王...烈考讳德威......公(遂正)即侍中(德威)第二子也。[size=+0]”在介绍儿子“生四子:長曰元佐,......次曰宗福,崇德宮使;次曰元亨,将军;次曰,早亡。”《墓志》通篇未提原姓韩。
刻于大康九年的遂正长子耶律元佐的《墓志》载,“我皇辽之雄有天下也,源立二姓。公姓耶律,讳元佐”,讲到父亲是“父,故大內惕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讳遂正”;“公(墓主)即長子也”;介绍兄弟是“有弟二人:次讳宗福,封韩王;次讳元亨,任奉先军节度使”;介绍儿子是“生子一,小字度剌,汉儿小字药师奴,时年五岁”。整个《墓志》没有明确遂正与德威在姓氏上的变化。
刻于咸雍八年的遂正次子耶律宗福的《墓志》载,“(韩)王讳宗福,氏出国姓”。介绍世系是“高祖讳延你,仆射令公......曾祖讳天你,秦王......烈祖讳普你,招讨、侍中......烈考何你,惕隐相公。”介绍兄弟是“(列考)所生三子:長曰元佐,惕隐、侍中。幼曰元佑,显州太师。王即季孟之中也。”介绍儿子是“所生四男:長曰承訓,安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次曰乌斡,未冠而逝。次曰承規礼宾副使、左散騎常侍。......次曰承导,率府副率。”介绍孙子、重孙是“王(宗福)之長男承訓有子三人:長曰斡里钵......有重孙二人,铺素里、也魯靺里。次曰主里者......次曰口乌口口......生子口三,童而未妻......王之仲男承规,有子四人:長曰卢保古;次曰乌魯姑;次曰浑不魯;次曰撘北。......王之季子承导有子一人:高七。”《墓志》通篇不仅下延三代、上溯四代也不提姓氏,甚至连名都不用汉族的名字。整个《墓志》列举了八代男性成员,都没有和韩氏沾边。
刻于大安七年,遂正次孙韩迪烈(耶律敌烈,又称耶律承窥、宗福之次子)妻萧乌卢本娘子的《墓志》,对爷公公有独特的表述方式——“大橫帐小翁帐秦王第五子、大漠招讨(使)男方金惕隐、侍中......”。《墓志》中提到遂正的官衔有“第五子”、“大漠招讨(使)”、“侍中”和家族中其他人的墓志表述都大相径庭,令人满头雾水。【作者注:萧乌卢本娘子也是宗福外孙女,和承窥是甥舅婚】
遂正之后,不管在钦爱太后的大清洗中是否受损,总之,不再提 祖源汉族韩氏 ,彻底进入皇族一支,融入“国姓”、“国族”了。至于先韩氏再国姓的遂正也不再受“国姓”子孙后裔的格外关注了,是否立传,似乎已经无关紧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