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41|回复: 5

毛主席亲临现场见证共和国长子武汉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提前出第一炉铁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IMG_1624_1.JPG IMG_1626_1.JPG IMG_1628_1.JPG
苏联援建的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新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日15时25分,武钢炼铁厂第一号高炉提前炼出第一炉铁水。
日产二千吨的世界第一流高炉飞速赶上钢铁前线

  武钢一号高炉提前为祖国效劳

  近百位苏联专家热情帮助 十八省市二百多工厂倾力支援

  据新华社武汉13日电 武汉钢铁公司一号高炉13日下午三点二十五分钟炼出第一次铁水。原订10月1日出铁的跃进计划,又提前十八天实现。
纪念章是预定提前做好的,就准备十月一日当天颁发,没想到原计划提前到9月13日了,但是徽章已经做好,就照常发了下去!


201002270015567281-172923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20100227002206881-1729232.jpg3.jpg  13日下午三点二十五分,以著名先进生产者包秀良为首的炉前工用最新式的电动开口机和氧气火焰通开出铁口后,第一炉冒着火光的铁水便从炉内冲了出来。十四个月零十二天的辛勤建设开花结果了!全场三千多人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接着,铁水被机器铸成铁块,由吊车的电磁盘吸住送入仓库。炉前工包秀良在远处按动电钮,最新式的电动泥炮马上用耐火泥将出铁口堵上。

  武钢一号高炉是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世界第一流的高炉。它一天可出生铁两千吨以上,等烧结车间投入生产后,还可以达到二千五百吨以上。曾被英国几种冶金杂志称为“西欧最大的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日产量仅为一千五百多吨。美国最大高炉的平均日产量,最高也不多于两千吨。当武钢一号高炉的生产调整正常后,它的生产能力就超过英美,站在世界高炉的前列。

  这座高炉从12日上午八点五分开始装料,13日早晨三点二十分,武钢总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李一清,将控制热风网的电钮一按,摄氏七百五十度的热风便自动吹进炉内,将炉缸里堆放的木料点燃,插入出铁口的细管喷出了一丈高的烈火,这座高炉便投入生产了。

  这座高炉是从去年7月1日动工兴建的。它投入生产的日期,曾由最初计划的1959年7月1日提前到今年年底。今年年初,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鼓舞的几千名武钢高炉建设者,又自动提出“提前出铁赶英国”的口号,保证将这座高炉提前在10月1日出铁。他们的跃进计划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苏联的援助,国内外几百个机电制造工厂都将高炉所需要的设备提前赶制出来。高炉的建设者们也不避风雨,不避冬寒冰雪和盛暑烈日,日夜坚持在工地苦战。许多工人经常为了赶完一件工程,连续几天几夜不离岗位。他们大胆革新施工方法,使许多项工程提前完成。最近以总经理李一清为首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炼铁、机电安装职工,更是每天只睡两三小时,连续苦战了十多个昼夜,用争取一号高炉再提前出铁的行动来拥护党中央将钢产量翻一番的决定,并支援解放台湾的斗争。以总顾问巴杜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们,也是日夜坚持在工地上帮助工人们检查和调整各项设备。

  新华社武汉13日电 在建设武钢一号高炉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近百名苏联专家的帮助,他们对保证武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作出了很大贡献。

  建设武钢这样巨大的世界第一流的高炉,我国还是第一次,遇到的困难特别多。前任专家组长萨维斯基,亲自参与编制一号高炉最低限度的工艺系统,具体检查这座高炉生产必需的工程项目和设备清单,防止因为漏项而造成困难,现任的专家组长巴杜洛夫刚到武钢,就紧紧抓住提前出铁的关键——设备供应问题,组织力量到各地催货,他自己也几度往返在武汉、北京、莫斯科之间,使高炉生产必需的设备都提前到达工地。浇灌高炉基础混凝土时,正遇上武汉最热的7月,混凝土工程专家康斯坦诺夫为了保证在三十个小时内浇完全部混凝土,推迟了自己的休假期,亲自参加浇灌工作。他不畏炎热下到基坑里检查混凝土质量,深夜里还到工地解决技术问题,使高炉基础在二十七小时内就浇灌完毕,质量达到优等。高炉安装炉体时,由苏联专家奥坤带来的苏联的整体安装法,大大地加速了工程安装的速度。他还亲自帮助工地培训了四十名高级电焊工,保证了工程焊接质量达到优等。耐火材料专家费列日可夫最近才到工地,他一到工地就钻进管道中去,同工人一起砌砖,使工人们非常感动。

  在派出专家帮助我国建设的同时,苏联许多机电制造工厂还为武钢一号高炉制造了大批特种设备。为了保证一号高炉提前出铁,这些设备都是提前四个月到半年赶制出来的。

  新华社武汉13日电 全国十八个省市二百多个机电制造工厂大协作,及时赶制武钢急用的设备,为一号高炉提前投入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武钢一号高炉系统在国内制造的设备共达三万四千多吨,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生产过的。今年年初,武钢提出将一号高炉提前在10月1日出铁时,还有六千多吨设备很难提前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担负承制任务的各省、市委书记和工业部门的负责干部都亲自召集会议,按照武钢的需要重新安排各厂的生产计划,以确保国家这个重点工程提前投入生产。在承制武钢机械设备最多的辽宁省,省委负责同志曾亲自到沈阳重型机器厂检查一号高炉炉顶装料设备的制造情况,并且指示工业厅召集所属各市的工业局长和有关厂厂长开会,把制造武钢设备列为生产第一位。承制武钢电气设备最多的上海市,中共市委办公厅和市计委,都指定了专人具体负责处理武钢的事务。

  从今年3、4月起,全国各地许多工厂就掀起了支援武钢的生产协作的热潮。哈尔滨组织了三十多个工厂为武钢高炉制作皮带运输机。上海电缆厂接下了武钢三十公里电缆的生产任务,就马上组织电力公司共同按期完成。大连工矿车辆厂的厂长,为了制造武钢的铸铁机,专门下到工段去值班。上海新安电机厂还专门在武钢订制的工作物上扎上红布条,工人一见红布条就马上提前制作。为了保证及时运送这些设备,各地铁路、海运部门职工也都进行了密切配合。 20100227002823661-1729232.jpg4_1.jpg
1955年,武钢青山厂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一支支建设大军风雨兼程,从天南海北奔赴武汉,饮马长江。在希望的原野上,绘制着新中国的武钢。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密切关注着武钢的建设。1956年的一个夏夜,他在东湖客舍,接待了两位被工地的阳光晒得黝黑的客人—时任武钢总经理的李一清和副总经理韩宁夫。桌上摆着金黄的芒果和鲜红的西瓜。听了他们关于武钢建设的汇报后,毛主席指着芒果幽默地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芒果,要吐出钢铁!”

  在全国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办钢铁、大办粮食、超英赶美的1958年,武钢建成投产了!按计划是10月1日正式投产的,后来提前到9月13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这年的九月十三日,亲临武钢,观看了1号高炉的第1炉铁水!

  当炉温渐渐升高,喜讯在工地传开: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前来观看1号高炉出铁啦!这天下午,毛泽东健步登上炉台,火光映红了他欣慰的笑脸。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庄严的时刻:1958年9月13日15时25分。武钢第一炉火红的铁水喷涌而出!从此,不管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困难的时期还是在10年文化大革命的最混乱的时期,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人民的武钢蒸蒸日上!大型厂,文革时工人们叫它反修厂,有两个加热炉,炉温1200度。外面一个烟囱120米高,仅用19天22个小时建成,内径上6 米下12米。而老修指导下修的100米烟囱用了6个月。吼吼,当年,中国人民是用一种什么样的速度和气魄建设武钢由此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201002270026316681-1729232.jpg333.jpg 两万多人在武钢集会庆祝一号高炉建成和出铁

  新华社武汉(1958年9月)25日电 两万多人今天在武钢广场上集会,隆重庆祝我国目前最大的、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炉—武钢一号高炉的建成和出铁。

  今天来参加庆祝典礼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沈钧儒,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夏耘,应冶金工业部邀请来参加一号高炉庆祝典礼的苏联代表团团长谢瓦柯夫,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张平化等。红安县的革命母亲徐大妈和红军老团长方和明,以及各兄弟省市的职工代表、农民代表,也特地赶来祝贺。参加大会的还有在武汉地区的苏联专家和来自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越南、阿根廷、澳大利亚的来宾。

  今天天气晴朗,武钢工地一片节日景象。各个公司、工地、工厂都搭起了采色的牌楼。各个建筑物上红旗飘扬。高炉两旁高达一百多公尺的两个烟囱上,都悬挂着巨幅标语,上面写着“武钢一号高炉的建成是党的领导的胜利!”“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是执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胜利!”在高炉前面,悬挂着表示武钢五万多职工的意志和决心的横幅标语:“武钢职工动员起来,为确保今年生产二十五万吨铁、七万吨钢而奋斗!”

  前来参观的来宾,内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徐大妈一到武钢就喜得说不出话来。她说:“从前连纺车上用点铁都很难,有了钢铁,啥事都好办了。”方和明感慨地说:“从前闹革命啥也没有,枪炮要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现在大中小结合,有了钢铁还愁啥子!”

  在今天的庆祝会上,夏耘、张平化等都讲了话。他们一致指出,武钢一号高炉提前建成出铁,是我国工业建设上的重大胜利,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喜事。他们衷心地向武钢建设者和在武钢的苏联专家表示热烈祝贺。

  苏联代表团团长谢瓦柯夫也在会上讲了话。他说,苏联政府不仅过去和现在给武钢以物资援助,将来还要以兄弟般的热情来帮助武钢早日建成全部工程,发展中苏人民日益巩固的友谊。

  会上,武钢总经理李一清代表全厂五万个职工,向支援武钢建设的全国各兄弟厂矿和帮助武钢建设的苏联专家致谢意,并且表示:要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领导下,继续虚心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满怀信心地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大会最后由夏耘剪彩。这时,一千多只和平鸽子翩翩飞起,彩色的气球也缓缓地飞向天空。

  武钢一号高炉从9月13日下午出铁以来,生产一直正常,出铁量逐炉逐日提高,炉产量和日产量都已接近设计指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3395714119037835785.jpg 毛泽东主席在武钢炉台边,接见中外(苏联)专家。


  阿尔希波夫 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西郊,有一个叫“特罗耶库沃”的公墓。在其中一方用砖石围起的平整土坟的墓碑上,镶着一位俄罗斯老人的大照片。照片中,老人的胸前戴着一枚“中苏友谊章”。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斯大林亲自点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各行各业的专家,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决定派遣大批专家来华工作。经过遴选,斯大林“看上”了时任苏共中央人事局局长和有色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阿尔希波夫。

  这位生于1907 年的苏共要员,曾被授予“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称号,1943 年出任苏联冶金部副部长,不仅能力突出,而且谙熟经济问题。在召见阿尔希波夫时,斯大林要求他“以生命作保证,一定要搞好苏中关系”。中国方面对此也极为重视,宣布任命阿尔希波夫为政务院经济总顾问。

  1950 年春节,阿尔希波夫来到北京,作为援华专家组的总负责人,开始了在中国的工作。他与5000 多名苏联专家一起,援建了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帮助中国奠定工业基础。

  由于工作原因,阿尔希波夫与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国政务院领导人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每逢中国政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他都会应邀参加。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大声叫阿尔希波夫坐到前面来,讨论问题时,也总是让他先讲,并说“在这方面,阿尔希波夫同志比我有发言权”。

    周恩来“两请两送”

  1951 年初,苏联方面决定“调阿尔希波夫回国,另有重用”。中方对此感到很突然。周恩来专门告知苏联驻华大使馆,希望苏方让阿尔希波夫继续留在中国。但口信被送到莫斯科时,苏联政府已经作出决定:阿尔希波夫出任有色冶金工业部第一副部长。为此,苏方于1 月17 日致函周恩来,表达歉意,表示对阿尔希波夫的任命已公布,不宜更改。阿尔希波夫就要离开北京时,周恩来设宴送行,并亲自把一枚“中苏友谊章”佩在他的胸前。

  1953 年,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阿尔希波夫再次被派到中国,继续担任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具体负责援华专家组的工作,他在中国一干又是5 年。1958 年,苏联政府决定调阿尔希波夫回国,出任苏联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席。6月6日,周恩来第二次设宴为其送行。谈到几年来的友好合作时,与会者都掉了眼泪。阿尔希波夫也表示,他“已经很依恋中国”,舍不得走。

  此时的中苏两党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分歧。周恩来预见到,这种分歧必然会波及经济、贸易等方面,进而影响两国关系。他向阿尔希波夫提出,苏联方面如果决定撤回专家,应当按批次逐步撤离。

  1960 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同年5 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一周内撤回所有援华专家。消息传出,阿尔希波夫大胆直言:“我不赞同‘火速’撤离。”此后不久,他带着担忧的心情访问中国。周恩来在与他会面时,建议苏联推迟一年、一年半或两三年撤回所有专家。后来,他又见到了陈云。两位老友心情沉重地谈了许久。陈云告诉他,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结束此次访问回国后,阿尔希波夫想单独同赫鲁晓夫谈谈,转达中方的诚意。但是,他等来的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电话:“一切都清楚了,已无任何问题需要补充了解,他(赫鲁晓夫)认为没有必要谈了。”

    “我的心一半留在了中国”

  中苏关系的恶化,让阿尔希波夫感到很痛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政治风险,多次向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提出建议,试图让中苏关系尽快得到改善。

  1984 年12 月,阿尔希波夫克服重重阻力,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率团访华。其间,他受到陈云、彭真、薄一波等老朋友的亲切会见,并同中国政府签署了新的中苏贸易协定,为改善两国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此后,阿尔希波夫又为恢复中苏两党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推动下,1989 年5 月15 日,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是自1959 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首次访问。第二天,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阿尔希波夫经常说:“ 回到中国,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1996 年春,89岁高龄的他再次访华,接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他颁发的“人民友好使者”纪念章。其间,他在北京西郊看望了老友薄一波,还在大连的公园里种下一株小松树。离开时,他边走边说:“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了。我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我的心一半在俄罗斯,一半留在了中国。”

  1998 年2 月28 日,91 岁的阿尔希波夫在莫斯科辞世。新华社专门刊播消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尔希波夫逝世。”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位老朋友。至今,莫斯科的一些华人,仍然常到特罗耶库沃公墓,为他献上花圈或摆上鲜花。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官员,还拿出自己的津贴,为他修葺了墓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庆武钢一号高炉出铁

(调寄“西江月”)

郭沫若

提早完成任务,

武钢一号高炉。

武昌今又成钢都

铁浪滔天奔注。

钢帅新升宝座,

普天四海欢呼。

长江大桥德不孤,

面面红旗飞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武钢:托起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

  半个世纪前,在长江之滨,青山脚下,崛起了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都—武钢。50年后,随着企业从质量效益型向科技创新型地转化,武钢开始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


  2008年8月8号,当奥运会的圣火跳动在北京的上空,国家体育馆“鸟巢”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人们在“鸟巢”观赏赛事的同时,也对这个全钢结构的建筑奇迹,叹为观止。可是您知道吗?“鸟巢”所用的材料正是由武钢提供的高强度钢材,不仅如此,像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所用的钢材料都来自于武钢。每每说到这些,和企业一路走来的一代代武钢人,总是格外自豪。年过八旬的苏恒秀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从1955年,武钢厂区工程铲下第一抔土,到1958年,武钢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苏老说,正是记忆中这一个个火热的场景托起了企业今天地腾飞。


  武钢退休职工 苏恒秀:“我们出了铁以后,毛主席还亲自看了,第一炉铁水出完了以后,我们感到万分激动。”

  在建设者的手中,高炉如出土的春笋,节节高升,但与此同时,一个个困难也在前方等待着武钢人去克服。

  1974年,武钢从国外引进了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轧机。 1978年,率先与世界接轨的武钢硅钢厂、冷轧厂、热轧厂和二炼钢厂连铸车间先后建成投产,迎来了创业和发展的第二个春天。但能否熟练地驾驭这些洋设备,对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武钢人来说,是相当严峻的考验。


  作为武钢第一代技术工人的代表,刘渝兴是当时技术攻关小组的领头人,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他们啃的最硬的骨头就是对进口炉的取样分析系统进行改进,可是大家就是牟足了劲,最终不但攻克了难关,甚至还发明了自己的技术专利。

  武钢退休职工 刘渝兴:“又自己研发了一个叫“DBE”去氧防堵工艺,后来 这项技术,又反过来卖给飞利浦,是以7万美元 卖给他们的。”

  这次的技术反转让也成为了武汉市对外签订的第一个技术出口合同。正是有了像刘渝兴这样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武钢的二次创业取得成功。1985年年底,武钢人不仅创造性地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还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奖。

  1993年,武钢集团公司正式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显现雏型。“科技创新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武钢人从上到下的共识。在武钢研究院,世界领先的钢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高科技技术人才更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武钢科学研究院博士 孔君华:“武钢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只有我们这些科技人员,能够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才能使武钢在第三次创业中,能够发展的更快。”

  现在的武钢科研能力雄厚,不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双高产品已占全部产品的80%,而且推进中西南发展战略,实施第三次创业正成为企业新的目标。武钢还联合昆钢,柳钢等骨干钢铁企业,跨区域联动重组,构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集团。

  记者 刘江:“1958年9月,武钢第一号高炉生产的铁水不到100万吨。我身后的现代化的5号高炉,年产量已达250万吨,并在今年2月创造了高炉月利用系数世界最高水平。50多年来,武钢生产方式、规模和效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8年,累计产钢2.2亿吨,实现利税1157亿元,相当于再造了10个武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