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驰原

[原创] 春联 (春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P><FONT color=#ff0000 size=5>新年新风新气象处处都在莺歌燕舞</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5>好人好事好风尚人人都是斗志昂扬</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谢谢姐姐新年送上问候。姐姐才谋双智。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楹联由来</FONT></STRONG></P>
<P>   <FONT size=4> 楹联,又称对联,是由民间贴春联的习俗演变而来的。而春联,则是源于古代新时为驱邪祈福而书写“桃符”的习俗。相传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据《淮南子》所载:在上古时,有神荼、郁驿两兄弟善于抓鬼,于是民间就在每年过年时,于大门的左右两侧,各挂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余的桃木板,上画这两兄弟的神像,以驱鬼压邪,即所谓“桃符”。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东汉以来,又出现了在“桃符”上直接书写“元亨利贞”等表示吉祥如意词句的形式,名曰“题桃符”。此即春联的雏形。</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1 1:31:5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姐姐看了此贴,以后的文字会写出更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FONT size=5><STRONG>             楹    联<br></STRONG>宇敷多少不隈,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br>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br>    楹联,又称对联,相传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至宋代时遂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或交际之用.自唐至宋,饮茶兴盛,又受文人墨客所推祟,因此,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1 1:31: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P><STRONG>           <FONT size=5>          额   联</FONT></STRONG></P>
<P><FONT size=4>在建筑物或自然景观门洞上方横向题写的文字,一般称为横额。因为它常与对联互相搭配,所以又有“对额”、“联额”等名称。中国建筑和文学一样,十分讲究对称、均衡等美学原则。如厦门菽庄花园分“藏海”、“补山”两部分,台湾吴凤纪念馆分“尚义”、“崇仁”两个陈列馆,因此门户也多呈对称格局。建筑物及左右门户等对称的格局,提示题额者也应注意横额词句的对仗配合。这样,横额与横额组合起来,往往就是一副对联。这种由横额组成的对子,就称为楹额联,简称额联。</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P><STRONG>                                   <FONT size=5> 对联漫话</FONT></STRONG></P>
<P>  <FONT size=4>  依然极浦遥山 想见阁中帝子<BR>  安得长风巨浪 送来江上才人 <BR>  这副仅有二十四个字的对联,不仅明明白白地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而且清清楚楚地叙事了两个历史名人的故事;姑且称为“述史”对联。<BR>  这副对联叙述这样两个历史人物:<BR>  唐高祖的儿子元婴,被派到江西南昌当地方官。当时南昌不叫南昌,叫洪州。元婴派到这里当刺史,所以,有人称元婴为“洪州刺史”。<BR>  元婴到任后,在当地建了一座楼阁。以后元婴又被封为腾王,人们就把他任刺史时建造的这座楼阁,称作“滕王阁”。<BR>  再后,有个叫阎伯屿的人,被派到这里来当都督。阎伯屿是个比较有名气的文人,结交甚广,特别是与地方上的名流,往来尤多。有一年,他决定邀请这些名流进行一次聚会,地点就选在滕王阁。<BR>  当时,有个少年叫王勃。因为父亲调任交趾令,他乘船前去探望。他在船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天神对他说:“孩子,明天是你文华显露的光辉日子,你应该赶到洪州,去参加阎伯屿的宴会……”<BR>  “凭这只木船的航速,明天怎么能到达洪州呢?”王勃回答天神说。<BR>  “不要紧,我助你一帆风!”天神说完就不见了。<BR>  第二天,王勃真的乘风快航到了洪州。他弃舟登岸后,立即去拜望他的老师,并说了梦里的情况。他的老师也是当地的一个文人。已接到了阎伯屿的请贴。王勃地突然到来,还说做了那样一个梦,使他觉得事情有点奇巧,于是就带着王勃,到滕王阁去赴宴。<BR>  来赴宴的人,都是有名气的人物。王勃不但没有名气,而且还是一个垂髫少年,所以阎伯屿连瞟都没瞟他一眼。<BR>  宴会上,阎伯屿要求与会者,每人作赋一篇:即兴而作,当场交卷。<BR>  王勃地老师告诉阎伯屿,他的文章由他的学生代作。这是阎伯屿才瞟了王勃一眼,勉强地点了点头。当王勃把他作的《滕王阁序》呈到阎伯屿面前,阎一句句往下念,那些骈偶华丽的词藻和深刻的寓意,使阎伯屿大为惊讶,不禁拍案叫绝,连声称奇。<BR>  阎都督喜形于色,震动了在场的才子们。大家传阅了王勃的文章,个个为之折服。王勃的老师也以此得到了一致的推崇。<BR>  事后,有人根据这段史实,以“阁中帝子”称元婴,以“江上才子”称王勃,为滕王阁写下了上面这副对联。<BR>  既然,对联能够极其简练地画龙点睛地叙述历史典故,那么,对联本身的历史又如何呢?也就值得我们无作一番探索和研究了。<BR>   大量的资料表明,对联是由对偶句发展而来。</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               联史渊源</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                           Sf36mfaE.jpg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1 2:00:29编辑过]

109cl3sV.bmp
jkJj5BTD.jpg
发表于 2006-2-7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向二位才女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p>暴龙,才女不敢当,现学、现卖、献丑。到玉田来是向各位学习的,但愿大家都是好朋友。</p><p>论坛是学习的园地,</p><p>互相尊重友爱学习。</p><p>今朝在一起</p><p>明日各分离</p><p>珍惜网络缘分</p><p>天涯海角相逢有期</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9 10:35: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13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02][em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