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霸气和哑铃

【连载】我的故乡古镇虹桥——五十年前的故乡印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3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第四章 男耕女织苦乐小镇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构建其上的人们思维方式,与解放初比较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回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家乡民众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似乎也应当是人们“难忘乡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农家起居篱笆小院儿


再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普通人家生产和生活场景,就必须从农家基本起居环境说起。说到冀东传统民居,总是离不开庄户人家的篱笆小院儿。


图片3.jpg
篱笆小院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解放之初,家乡传统民居绝大多数是用篱笆围成农家小院儿以及院子中间的茅屋草舍。至于那种青砖瓦舍的深宅大院是很少见的。大凡走进农家小院儿,许多景物亦是大同小异。
说到虹桥古镇的传统民居,其建造结构多为两行石头三行砖,上面全部由土坯垒砌而成,人们形像地把这一类房屋叫做“土坯垛儿”。在土坯垒砌而成的墙上架起两架坨,木坨上面加起三条檩,便构成房屋的主体框架。在支撑起屋顶的檩条上覆盖上一层秫秸芭或是树条芭(这里记述两种房芭,一种是用红高粱秸秆捆扎而成,另一种则是用各种树木的枝条编织而成)。房芭在房顶上铺盖好以后,再上面涂抹上一层厚厚的稀泥巴,泥巴上面覆盖茅草,而后在前后房檐上装上门和窗,于是房屋主体工程就算是告罄了。房子内部总是要装修一下,才可以居住。四周墙壁均用叉灰泥(所谓叉灰泥就是用石灰或者青灰合着麻刀与泥巴混合在一起和成或白色或浅灰色的高质量泥巴)抹平压实。屋子内部还要用高粱杆儿勒上顶棚(用叉灰泥将顶棚抹平压实),再用白石灰粉刷一毕,用毛草纸糊好窗户,盘起土炕,垒起灶台,摆上几件应时家具,便可以入住了。


图片1.jpg
茅草土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说到农家小院儿的规制,按着家乡习俗,正房屋坐北朝南多建于农家小院儿中央。房屋将宅院自然分开前院儿和后院儿两个小子院落。院子的前门儿有土门楼儿或篱笆门儿(簰子)两种类型。多数人家在自家前院,大都垒砌一座猪舍,喂上两三头肥猪;堆起高高柴草垛,这可是一年烧柴呢。余下来还有一块儿不大的空场,摆放着诸如大车之类杂七杂八农家用具。到了麦秋或是大秋,这一块不大的空场便成了自家的打谷场。正房后面的院子多数人家将其建成菜地。一眼土井、几畦菜蔬、简易茅厕,多为后院儿的标准配置。


坐北朝南的农家房舍称为正房。如果院子足够大,有些农户也会在正房或前面或者后面建设厢房。坐西朝东的厢房,人称为西厢房,坐东朝西被称为东厢房。厢房建在前院儿称为前厢房,建在后院儿叫后厢房。乡下流传一句话:“有钱不盖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所以也有一些人家只盖西厢房却不盖东厢房。按农家规制习俗,在前厢房北房山与正房前窗之间大都留有七八尺宽的“天井儿”。凡建有厢房人家,大多也会把这块空间利用起来,紧贴着厢房北房山建起一个平顶厦子。厦子里边安上石槽或木槽可以喂养大牲口;安上锅灶(称冷灶),可用于夏日炊事。也有少数居住主街的庄户人家会在厢房前面再建“倒座”房,并把院门儿留在“倒座”房一侧。也有一些农家在临街处选择适当地方建起简易车棚,用以放置车辆以及犁、镂、锄、等应时农具。


农家院儿四周多围建起土墙或是篱笆,家乡人把篱笆墙叫砦子。“砦子”多用高粱杆儿、玉米杆儿等农作物秸秆儿捆扎而成。每一年入冬以前或是来年开春儿以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架砦子”。
架砦子一般由两个人操作。先用窄刃儿镐在宅基地界上面挖出一条尺把深的“砦子沟”。与砦子沟平行,在高出地面约两尺处横起一根粗大高粱秸秆作底层棱筋。架砦子的两个人,一人递秫秸把儿,另一个人负责捆扎。将秸秆三两根做一把,插在砦子沟里竖起,同时用泡湿拧紧的“粳杆草”用力把每一把秸秆儿紧紧绑牢在横着的棱筋上。每架设一段儿,两个人一个在院子里、一个在院子外,将已经树立起来的秸秆儿用土掩埋压实固定一段儿。篱笆竖起后为增强砦子的整体性和牢固性,还要在砦子齐腰高的地方,横着牢牢捆扎上一条小碗口儿粗细的上层棱筋。捆扎上层棱筋的绳索多选用压批浸湿过的黏高粱秸秆才勒得上劲儿。捆扎棱筋也要二人一里一外同时操作,砦子里面的人负责捆扎,砦子外面的人配合。他们各自将一把小碗口粗细的高粱秸秆分里外横在砦子上,紧紧夹住已经竖立起来的篱笆。里面人顺手从腰间抽出一棵黏高粱秆儿,从砦子缝隙穿过去。外面的人接住以后,内外配合将“粘高粱爻”拧紧。高粱秆穿过来、穿过去在横着的棱筋上扎上两道箍。此时里面的人两只手紧紧拉住黏高粱爻的两头儿,一只脚抬起来紧紧蹬在棱筋上,与两手配合用力将捆扎棱筋的黏高粱爻拧紧固定。如此只需半日,农家院落便被崭新砦子围了起来。


前面详细介绍了农户架砦子的过程,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个小笑话。说的是一位毛头青年与父亲架砦子、“使棱筋”。原本父亲在里边使劲扎棱筋,毛头小子逞能非要把父亲换到外面去。说话有些口吃的父亲满脸疑惑:“你、你、你,你能行”?“你、你、你,你能扎得紧”?“您就瞧好吧”!父亲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一切,但也挑出什么毛病。小毛头觉得自己长大了,飘飘然越干越起劲儿。黏高粱爻穿过来、穿过去,上下翻飞。小毛头捆扎一道又一道。砦子外边的父亲总是反复叮嘱:勒、勒、勒,用力往紧里勒!就在毛头弓着腰、紧蹬腿,奋力紧拉黏高粱爻的时候,听到口吃的父亲在外面大声呼叫:勒、勒、勒!毛头使出吃奶力气再加一把劲儿。他的父亲在外边声嘶力竭再次大叫起来:勒!勒!勒!勒着我的手了!


砦子架好了,农家小院儿面貌焕然一新。砦子使得农家小院儿有了方圆、成了格局,同时也防止了诸如私采乱摘、狗刨鸡捣等不当行为所造成的邻里纠纷。一年之中,特别在春季播种时节,由于自家管理不严,院子里的鸡鸭猫狗跑出去,刨食了邻人刚刚播下的种子或是糟蹋了邻居家秧苗的事时有发生。这些看似鸡毛蒜皮般的小事,既伤感情又伤和气。


到了夏天,农家小院儿的篱笆墙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面爬满豆角秧、南瓜秧、葫芦秧、冬瓜秧之类的藤蔓蔬菜。篱笆墙从里到外、自下而上开满五颜六色的花,发出沁人肺腑的阵阵清香,引来蜂蝶上下翻飞。夏日里孩子们极易着凉拉肚子。有一种体态硕大、头上长着长长吸管的飞蛾,家乡叫它“扑棱蚵”。如果将它捉住放在灶坑里烧熟给孩子吃下去,治疗拉肚子有特效。吸食葫芦花花蕊是“扑棱蚵”的最爱,只见它将那长长的吸管往花托里一插,便忘情地吮吸起来。夏日夜晚纳凉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支从篱笆墙上摘来的葫芦花,并且将其高高举过头顶,跑过来、跑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扑棱蚵采花来,大的不来小的来”。还真有不知道死的扑棱蚵直接找上门来。孩子小心翼翼地举着葫芦花,但等“扑棱蚵”将那长嘴插入花柄内,两个手指只要在花柄外边轻轻一捏,那傻傻的扑棱蚵就束手就擒了。


在篱笆墙上藤蔓绿叶的隐蔽处,雌花落处结下一串串、一个个嫩绿色的小小瓜果。到秋后收获的季节你再来看,篱笆墙下或篱笆墙上挂满或戳满了硕大的果实。长得像拐子磨磨盘一样大小的倭瓜,如同枕头粗细长短一样、通体挂满白霜的冬瓜,硬邦邦,用手一拍砰砰作响大葫芦,一个又一个戳立在砦子根下或者是挂在砦子棱筋上面,好像集体参加展示会一样。篱笆墙上的刀豆(老乡称“老婆耳儿”),尤其不怕晚秋寒意,一蓬蓬藤蔓越是天儿凉长得越旺盛。一串串浅绿色的豆角微微泛着紫色,一束束紫色的、白色的、红色的花和蕾从藤蔓枝丫处扭出来,向着太阳拼命显示着自身的美丽。


依杖行走、步履蹒跚蹒跚地老太太手牵小孙孙朝篱笆墙望去,嘴里不问自答地独自嘟囔着:“这是倭瓜,那是冬瓜,那是大葫芦,那是饭瓢子瓜,……”。向小孙孙讲完一席话以后老太太触景生情便自发感慨了,吧嗒吧嗒早已瘪进去的嘴又开始自言自语起来:“咳,倭瓜老了甜如蜜,葫芦老了吃不的。嗨!人要老了一身的哈拉皮”。


图片2.jpg
辘轳提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农家小院的后院儿多是菜地。解放初期家乡农村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属地位。一家人一年里吃的蔬菜,主要出自自家菜地。有些农户自家食用不完还将多余部分拿到集市出售,换些零花钱。那时节,家乡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向地下挖五六尺深就会冒出水来。所以绝大多数农户均在自家菜地旁边挖一眼丈八尺深的土井。井台之上架上一副辘轳。任凭你把辘轳摇得飞转,井水也打不干。也有些农户菜地临近沟塘,那就没有必要挖井了。只需在沟塘边建起一座小小泼水码头,用“泼水斗子”就能把沟塘里边的水扬到码头上、流到菜地里。泼水斗子用柳条编制而成,状若武士头盔。在“泼水斗子”上面绑好四条各五六尺长的绳子便可使用了。把坑塘里的水扬到码头上,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每只手握紧一根绳子,四只手通力合作,用斗子先在坑塘中舀满水,而后用力将水扬到码头上,清水也就自然沿着沟渠流进菜畦里去了。有人以两人用泼水斗子提水动作为题目,风趣诙谐地编成谜语。谜面是 “二人面对面说干就干,一干一股水,破席湿一片”。谜面用语听起来十分不雅,当地人把此类谜语叫“荤谜”(这里所说荤就是语言低俗之意),但是荤谜是一定要素猜的。


总之种菜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除了前面提到辘轳和泼水斗子之外,农家人还有其他提水方式。如“拔水斗子”或是“吊水斗子”等等。


俗话说得好“一天之计在于晨”,由于对家乡清晨的深刻记忆,所以一直到人老了我依然喜欢听“苗岭的早晨”以及“草原晨曲”等乐曲。在久久的回忆之中,我还是觉得家乡晨曲最好听。小鸟在翠绿柔软枝头鸣唱,青蛙在水塘里高歌,各色各样的昆虫在细草中尖声细气地大声挣叫,咕咕噜噜与吱吱呀呀的辘轳提水声,小小提水码头上那极富排节感的哗哗泼水声,相互交融构成绝美的和弦。


如前所述,说起虹桥小镇传统民居多为茅草屋、篱笆院儿。前文也以茅草房篱笆院儿为模板,粗线条勾勒了小镇民众生活起居的基本处所。青堂瓦舍自然人人想往,家家期盼,可是,深处旧时代的一般农户倾尽终生积攒,也很难建造得起一处混砖到顶、“前出廊沿后出梢”的砖瓦房。这是多少代人的期盼,这是祖祖辈辈的悲哀,更是我们后来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第二节 男耕女织苦乐年华

上一节以农家小院儿为题,着重叙述了解放初期家乡民众生活起居的基本环境。以下侧重介绍家乡百姓解放前后的生活概况。

解放前,古镇百姓深受地主阶级盘剥,深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桎梏,深受社会动乱、自然灾害困扰袭击,与全国人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庄稼人从政治获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但是依然面对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国家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社会形态急剧转轨造成的困惑等等。在如此背景之下,认知并讲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家乡百姓的生活处境和生存质量,不能只说一句话,必须讲两句话:一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老百姓物质生活依然十分困苦,艰辛困苦的程度是当今人们难以想象。但是天下太平了,人们憧憬着未来,心里有新希望。组织起来的人们心气足。斗志旺,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彻底改变命运。二是从社会精神文明面看,社会为农村民众提供的精神食粮十分匮乏,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说不上丰富多彩;但没有“阳春白雪”自有“下里巴人”,农家自有农家乐,可谓“苦乐年华苦乐天”也正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

解放之初农村生产力水平依然十分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家乡百姓日子过得艰辛、清贫。

那时,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产与生活的许多需求几乎全靠自己动手解决,很少依靠社会。庄稼人生产使用的犁、耧、锄、,锛、凿、斧、锯;生活中使用的筐、桶、席、篓,锅、碗、瓢、勺,除部分购置外,多数靠农家人自己制作、安装、调试。各种粮食、瓜果蔬菜自家种植;猪、羊、鸡、鸭自家养殖。线靠自己纺,布靠自己织,衣、帽、鞋、袜或单或棉全靠家庭主妇一针一线裁剪缝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商品交换逐步多了起来,人们对于社会的依赖度明显增加了。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居于农村生活的主导地位。

图片1.jpg
男耕女织度光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生产力低下近乎原始状态的条件下,要维持自给自足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旧时节劳动投入与劳动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要想获得好收成,籽种、肥料、劳力的投入是必需的,然而产出则要年年看老天爷的脸色。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抗灾能力很弱,干旱、洪涝、霜冻、冰雹、风灾、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因灾难频发,“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情景一点儿都不奇怪。仅就粮食收成而论,如若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能有三个丰年、三个平年就很不错了,其他四年则为灾年。处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中能不辛苦、能不困难吗!

佛家把人世间的苦难概括为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愿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其实人活在世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命运抗争,艰辛和困苦是必然的、是普遍的。可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怎样面对艰辛与苦难,是人一生中的重大课题。如何面对苦难,历来就有多种多样的苦乐观。

圣者提倡: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利益、谋幸福,就要“铁肩担道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甘心情愿做人民群众的老黄牛,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高尚的苦乐观,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旋律。

佛家以为:娑婆世界不会总是顺风顺水,不圆满才是人生常态。法无定法,人生无常,要学会适应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遭遇,接纳一切境缘,磨砺自己。
道教以为:真正的苦并不是人生的无常,而是人们不能在无常之中保持住自己寂然不动的真心。因为心总是随着事物的生灭而动摇,所以才会让自己在爱河欲海中不断沉浮。

儒家以为:要承认人们的欲望,但主张节制私欲。儒家重义重礼、讲仁讲诚,特别强调精神上的追求和欢愉,反对过分追求利益和私欲。儒家认为人遭受苦难,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吃得千般苦方可甜上甜”,愈是苦难加身愈有成就。儒学主张“不知人,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儒家与佛家、道家不同,并不认为苦难与鬼神有关。儒家以为,百姓的苦难与统治者决策失误有关;对于个人苦难则可以看作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能够在苦难中不改初衷,追求理想,奋发向上,则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将是成功的机缘。

宿命论者以为:人在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包括生、死、祸、福等遭遇都是先天注定的。在生活中经受艰难困苦磨难,是一种孽债偿还。它说明上一世你做下了孽,今生吃苦受罪是报应、是还债、是惩罚。如此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骑马坐轿修来福,吃苦受罪命使然。它不厌其烦地告诫人们,莫怕今世多受罪,只求来生苦变甜。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反复到庙里烧香拜佛“捐门槛儿”就是不求今世,但求来生的真实写照。如此说来,宿命论苦乐观确实是一种麻醉人们灵魂的精神鸦片。
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宿命论,但又必须承认社会因素对苦与乐的制约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诸事百端都要受到特定社会条件制约。不可能设想拖着大辫子的清代人能坐上客机到国外探亲或是乘坐飞船“上九天揽月”或是稳坐潜航器“下五洋捉鳖”,即便是康熙大帝、慈禧老佛爷也不行!

生活在新旧民主革命年代的几辈人,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所承担的时代主题就是不计任何代价乃至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决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建国初期的几代人所承担的时代主题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创业”。他们享受前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挣来的天下太平,但是时代留给他们的时代主题则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义无反顾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基立业。毛泽东时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整个社会普遍叫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代强音。身处改革开放时代的几代人,所面对的时代主题就是在通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敢于亮剑,努力发展自己迎头赶上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再创辉煌。当社会上每一个人谈论“苦与乐”时都必须面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主题。任何脱离时代主题谈苦乐都是不可取的。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于全体中国人必须面对的“宿命”吗?

对于上述种种关于苦难的理解与说教,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有所接触。但是严酷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说教不能当饭吃。每当苦难降临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庄稼人面对困苦艰辛的方法之一是,“一俊遮百丑,奋斗苦干图改变”。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悟出一个道理:‘世世代代黎民苦,家家有本难念经’吃苦受罪是常态。也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指亲不富、看嘴不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神仙皇帝靠不住,唯有终日起早贪黑拼命劳作才能使全家人获得温饱。正因如此,人们总是以百倍的苦斗迎击十分的困苦,从不向困难低头,愈挫愈奋!“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世世代代的人们总是用这样的至理名言,激励自己的后人奋发图强。

庄稼人面对生活的艰辛苦难第二个方法是忍耐当下和期盼未来。

与特别能吃苦一样‘特别能忍耐’,也是家乡庄户人家的处世之道。解放前后有一首歌曲在民间广泛传唱:“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面对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强大苦难,一家一户的抗争几乎是微不足道、渺小至极。于是忍耐当下与憧憬期盼未来便成为人们一种万般无奈的选择。没有粮食就靠糠麸野菜度饥荒;没有棉布冬衣就自己纺线织布抵御严寒。家乡民众有一句口头语叫“睁眼的佛爷饿不死瞎眼的鸟”。人们总是在极度困苦中忍耐着、憧憬着、期盼着。“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

现今社会上流行着躺平的概念。如今的躺平与昔日的忍耐可不是同一的概念。忍耐之中有苦斗,忍耐之中有想往,忍耐是以图后患的手段。而躺平给人的感觉是认命、服输,是逆来顺受或是听天由命。

庄稼人面对艰难困苦的第三个手段就是因陋就简、节衣缩食。

开源与节流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收入方面要开源,“家财万贯不如日进分文”广开门路、以勤补拙,力求收获增加一点;在支出方面要节流,绝不奢靡、靠节俭度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尽最大可能减少用度。“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家乡民众传统做法之一。“在外劳作的男人要做搂钱耙子,在屋内理家的女人要做存钱匣子”。乡下人普遍认同这样的俗语。

(二)
庄稼人过日子苦不苦?苦日子之中有没有乐?对此简要回答应是:庄稼人苦熬岁月,日子过得很苦;但苦与乐相伴相生、苦中亦有乐。“苦乐年华苦乐天”则是家乡民众真实生活地写照。

那么到底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呢?所谓苦是指与人们物质需要或是精神需要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所谓乐是指与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符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如此说来,苦与乐都只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感受而已。

那么怎样认知苦与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苦与乐紧密联系、相互统一。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与乐一体两面、相互依存。

其次,苦与乐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苦中有乐,乐中亦有苦。成语‘苦尽甘来’和‘乐极生悲’中就包含着苦乐相互转化的道理。

再次,苦与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生相长。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几乎都是在艰苦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虽然受尽磨难,但是他们在为理想和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也获得极大的幸福与快乐。

在漫长人生道路上,苦与乐随时随地发生着。由于人生经历多种多样,所以苦与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千奇百怪。任何人一生都不可能风平浪静,要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困苦和磨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战胜困难、爬坡过坎,自然也会赢得许多快乐。实践反复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贫贱是苦境,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谈论苦与乐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人们反思,那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要有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

《笑林广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冥王判一鬼托生为富人。鬼求其次曰:只求衣食无忧,无是非、安闲度日即可。冥王对曰:要银子使,再给你几万亦可,但安闲清福难给你享受。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富可敌国未必快乐;权倾一方未必幸福。快乐幸福与金钱富贵并不能直接画等号。

正确认知苦与乐,还有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就是不要把幸福与快乐建筑在沙滩上。早年《燕山夜话》曾发表过邓拓这样一篇杂文。说的是有一人偶而得到一枚鸡蛋,于是便想入非非起来。蛋孵鸡、鸡生蛋,于是他便有了无数只鸡。将鸡卖掉换得一头牛,牛又生牛,于是他便有了一群牛。卖了这群牛,于是置办田舍还要再娶一房小老婆。妻子闻听此言怒不可遏,一气之下打碎了他手中那枚鸡蛋。邓拓为这篇杂文起了一个题目叫“一个鸡蛋的家当”。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欲望是人之常情,但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就是奢求了。奢求等同于幻想。

我还记得读中学时的一次师生联谊会上,有一位老师为大家朗诵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老牛与猴子”。老牛拉着车一声不吭任劳任怨往前走,虽然很辛苦,可从来也不发牢骚。猴子在车上坐着。走着走着猴子在车上发起牢骚来了:咳!屁股好痛啊,路怎么这样颠簸,我怎么这么命苦呢!老牛闻言说,要不我们换一换,你来拉车我去坐车?猴子去拉车只走了一小段路又开始发牢骚了:我这么瘦小却要拉车,你那么肥大却要坐车,咳!我怎么这么命苦呢!这则寓言告诉人们,面对苦难与幸福首先要有正确心态。其实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已。它因人而异、各有区别。如果一个人期望值过高,本人能力有限,就会徒增许多困苦与烦恼,那么在生活之中也就远离了幸福与快乐。

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作为主观感受的苦难与快乐,也会因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战乱频频时,能安稳睡上一觉儿就很快乐;在物资极度匮乏情形下,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幸福。经济短缺时代家家户户苦熬岁月,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能混上“仨饱儿、一个倒”就“知足者长乐”了。现今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可是一点也不快乐。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在资本大潮涌动,意识形态多元化,金钱主宰一切的环境下,要说清楚苦与乐的关系恐怕很难。似乎还有几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在金钱主宰的社会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笑贫不笑娼”恶劣风气死灰复燃,利己主义甚嚣尘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谋图一己一时私利,往往不择手段。官风与民风交叉感染,民风低俗,官场腐败,社会心理普遍浮躁。在浮躁、喧嚣、粗俗、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社会氛围中,特别应当提倡慎独精神。

二是要划清界限。“贪得无厌不属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要厘清“合理向往”与贪得无厌的区别。人生活在世上向往美好生活是正当的;然而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索取个人名利则是一种社会病态思维方式。

三是要守规矩、遵法纪。俗语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一个人通过自己诚实劳动获取合理合法的报酬,进而使得自己和全家人过上快乐幸福生活,这无可非议应该大力提倡;而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强取豪夺、人心不足蛇吞象则不能提倡。

如何认知和对待苦与乐,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前文以务虚写法,对苦乐观谈了自己的看法,写得拗口读起来惹人烦躁。万万不敢强加于人,如果因为笔者前文中可恶的啰嗦,能引起读者对苦与乐的郑重思考,那倒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三)
前面讲了一通苦与乐的大道理,下面再写一两件孩提时代的往事,借以实实在在印证苦乐两极相通、苦乐相伴相随的道理;借以说明家乡百姓“苦乐年华苦乐天”的现实生活。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饿饭是不争的事实。孩子大人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艰难。本村北会有位名字叫汪生的朴实汉子在田里劳作一天,一直到了傍晚打着赤背,手里提着用上衣包裹好几个圆鼓鼓的东西高高兴兴走进家门。一窝燕儿似的几个孩子眼见爸爸手里提着东西回家,马上围拢过来。汪生家日子过得太难了,全家人只靠野菜团子度日已经连续数日了。你看那几个娃娃,个个骨瘦如柴,都是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两条小腿细得如同麻秆一样,在如同搓衣板儿一样的胸脯下面挺着又大又圆的屎瓜肚子。顺头娘一眼看出丈夫提回来是甜瓜,兴高采烈地说:“快打开拿给孩子们吃吧,今天晚上正没米下锅呢,这就是一顿饭了”。丈夫小心翼翼打开包裹,七八个不同样子甜瓜滚落在土炕上。“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爸爸是怎样得到的这几个甜瓜的呢?”孩子们早就饿坏了,看到那瓜眼都绿了,各自抓到一个就要开啃。父亲急忙制止说道:“我知道你们一向嫌弃我说话啰唆,就不说我如何得到的这瓜了,只把这几种甜瓜的名字告诉你们,不然连瓜的名字都不知道那怎么行!”于是他从孩子手中夺过瓜来用手指着说:“这个叫‘疙瘩红’”;又从另外一个孩子手中夺过一个瓜接着说:“这个叫‘白皮脆’”,紧接着他又掂了掂自己手里的瓜说:“这种叫‘羊角儿蜜’”。“你到底还叫人吃了?”顺头娘显然有些生气了。“不说了,不说了,吃吧,吃吧!”于是一家人团团围定在土炕上大口大口吃了起来。突然有个孩子大声说:“爸爸,这个甜瓜的名字真怪,怎么会叫‘羊角儿疯’呢,我们班有个同学外号就叫‘羊角儿疯’呢”。妈妈用手抚摸了一下那孩子的头说:“傻小子,它不叫羊角儿疯,叫羊角儿蜜,这瓜甜不甜?”。小小插曲儿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这瓜可真甜啊,比苦菜团子好吃上百倍!”大哥哥给出对于这顿晚餐的评价。通过这段往事的追忆,是不是感觉到“苦中有甜,甜中也苦”呢?

图片2.jpg
拾麦穗的孩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家乡农村有句土话说,“小子(男孩子的总称)不吃十年闲饭”,意思是指农家男孩子长到七八岁能拖得动锄、镐、锨、耙就能做些辅助性劳动了。春日里提着篮子挖野菜,夏天背着柳条筐割青草,秋天拾柴,冬日捡粪。孩子们同样与长辈一样,四季里不得清闲。可是只要自己的劳动受到肯定,觉得“小子不吃十年闲饭”这句话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实,那么在孩子们心里自然会荡漾起快乐的旋涡。不怕烈日晒,不怕风雨狂,任凭饥肠辘辘身负重,任凭冷风冷冽刺骨寒,只要为家长减轻一丁点困难,孩子们总是一路高歌、勇往直前。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少年生涯中也同父辈一样真实体会到了“苦乐年华苦乐天”的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