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3-27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第二节 清代故园入诗入画
自古以来,虹桥就是玉田县的八大古镇之一,从已知史料得知,虹桥古镇早在清朝道光年以前称洪桥庄。 为增加历史厚重感,如今记述故乡秀色,首先引入古人所著《洪桥十四景记》。在这里让我们借助古人不朽的文字来一次历史穿越,亲眼看一看二三百年前,虹桥古镇到底是什么样子。
《洪桥十四景记》写作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时间先后相继三十三年。他是由虹桥古镇前贤润德公、建之公(永平府拔贡生,赵基)等五人集体创作而成。《洪桥十四景记》全文由序、记、诗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记景与记事部分为润德公所作,写作时间是公元1七九六年秋(嘉庆丙辰年)。序言部分为润德公之子所作,写作时间为一八二九年夏(道光己丑年)。诗作部分的写作当以赵公建之为主,写作时间大体与写序时间相近。
《洪桥十四景记》行文流畅、文字华美,遣词炼句独具匠心。文中将记景写实与借景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向人们呈现出两百多年以前故乡虹桥的绮丽风光。通过古人笔下描写,我们可以真实感觉到故乡虹桥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风景秀美、古朴典雅、充满灵动、生机勃发的村庄。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古人笔下虹桥古镇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
在《洪桥十四景记》之中共有“西乡稻熟”“南浦蛙鸣”“北河渔火”“绕村荷香”“六桥春柳”“长堤烟树”等六处景观,如实记叙了古镇虹桥优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胭脂米
在“西乡稻熟”一景中,润德公记云: 洪桥村西,有稻田数百顷。每至秋成之时,百谷俱以登场,唯稻始行收获。人挑车载,接踵盈途。所谓秋稼如云者,惟收稻之时,差堪相似也。他谷或有丰歉,惟稻则水旱不侵。除虫灾之外,频歌大有。村人赖之。南方多植稻田,北方有稻田者绝少。真是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百顷良田报岁丰”的喜人气象!先贤又有诗作讴歌此情此景:
西乡一带稻芃芃,百顷良田报岁丰,
临水乍翻红罢亚,绕村维看碧玲珑。
尝来玉粒千家遍,收尽黄云两岸通,
最是晚时光景好,满场人碓月明中。
说到玉田县特产“胭脂稻”,早在明清两朝就已经成为“贡米”。现有史料说,明朝万历年间,“徐贞明奉命于鸦鸿桥沿河五十里,以及青庄坞、后湖、三里屯、小泉皆曾治为稻田”。清朝雍正初年,即一七二三年又有怡贤亲王“试兴水利”。那时候,“四局营田遍畿辅,乃首先试之于吾玉”。 在虹桥十四景记中也曾几乎一样地记述,“洪桥村西里许,有石闸三道。系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发帑官修,用以度放河水,以灌稻田”。
玉田特产胭脂稻,米颗粒略长,每一颗颗粒上均带有红线,且籽粒饱满、晶莹剔透。将此米蒸制成饭,则香气扑鼻。对于玉田盛产的胭脂稻米,官方文献多有记载。据说用胭脂米熬成的米粥香气扑鼻,是慈禧老佛爷的最爱。就连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亦曾有过关于胭脂稻米的记述。
在“南浦蛙鸣”一景中润德公写道: 洪桥西南一带,半属坑洼。每至立夏之后,蛙鸣四起,昼夜不歇。村人皆以为聒耳可厌。不知其有时而独鸣,有时而群鸣,高低上下,顿挫抑扬。有一唱百和、箫韶九成之调。且众蛙皆止,一蛙独鸣。残声断续,又似有铿尔之韵。《致富奇书》有云,“立夏之后,上半月蛙鸣者,上乡熟;下半月蛙鸣者,下乡熟”,是蛙鸣又可以验岁之丰歉,胡不可以志之!继之又有建之公等人续诗其后:
何处传来鼓吹声,一渠流水乱蛙鸣,
乘时最喜风初度,得意便宜雨乍晴。
漱玉飞泉同作响,垂金碧草共忘情,
渔人钓罢停桡久,南浦遥遥报六更。
暂且按下古人“南浦蛙鸣”一景不表,如今回忆我们这一代在孩提时期(二十世纪50年代)到田间捉青蛙的往事也是历历在目。那时节打着赤脚、挽着裤脚、提着布兜,只需不到一两个时辰便可抓到满满一布兜的青蛙。如今人们已经明白了,两栖类动物是观察环境污染的晴雨表。 由于面源污染、水源污染,不仅在田野里即便在水塘里也很难再见到一只青蛙了,还到哪里听到蛙鸣声呢!
在“北河渔火”一景中润德公记叙道: 虹桥村北,有小河一道,北接三泉,南归沧海。居民赖以饮炊,稻田借以灌溉。大有功于洪桥者,此河也。堤上杨柳,岸边蒲苇,四时俱有可观之景。惟至秋夜,渔舟泊岸,灯火微明。令人可远观而不可近视者,唐人所以有“月落江枫”之句也。小村亦有此景,姑苏城外不足志也。“北河渔火”一景配诗为:
河滨夜半泊渔舟,灯火荧荧景色幽,
隔岸芦花飞白絮,接村人语静高秋。
寒釭明灭疏林外,冷焰辉煌古渡头,
遥望矶边横月影,浑疑钓艇慢投钩。
润德公所记虹桥村北小河便是家乡母亲河——荣辉河了。这条河流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河水丰盈,“北河渔火”中所记景物依然如故。
润德公在“绕村荷香”一景中写道: 虹桥村周围约七八里,绕村皆沟浍。四面有石桥四座,以通往来。沟浍中尽栽菡萏,有大红莲、煤红莲、粉边莲、锦边莲、并蒂莲、金佛座、杨妃面、六郎面、玉兰白、正面白、玉板莲、葱心白数种。每六七月间,花盛开时,香闻里许,绕村皆馨,洵称佳景。东坡有咏西湖六月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句出于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编者注),若先为敝村赞也。周敦颐先生,若生于此时,必以洪桥为别墅矣。
建之公等为其配诗为:
花花叶叶绕村多,潋滟方塘涨碧荷,
一派幽香通鼻观,千株丽质漾金波。
霞光映水云拖锦,粉腻依人绮襟罗,
晚步堤边聊寓目,隔溪遥唱采莲歌。
在“六桥春柳”一景中润德公记叙: 西湖苏堤有六桥,两旁尽栽桃柳。古今称赏,此固地以人重。敝村北,自大桥至范家庄,三里亦有六桥,两岸亦尽栽杨柳。四时俱可游览。惟至春间,淡黄疏绿,似锦如金。游览其间,更觉婀娜多姿。恐西湖之苏堤春晓,亦不过如此,特无东坡其人,以为之生色耳。“六桥春柳”一景,建之公等的配诗为:
杨柳千条荫远汀,六桥斜跨影玲珑,
鸭头新涨烟痕翠,雁齿平铺黛色青。
游客屡过来往路,春风初度短长亭,
谁云情尽频攀折,好护朱阑莫作萍。
长堤烟树
长堤烟树是润德公笔下的虹桥古镇又一处美景: 洪桥村北有护庄堤一条,绵亘百里。堤上尽栽杨柳。每于清晨月下,风雨晦明之际,堤上杨柳,或被雾气迷瞒,仅露中段;或被烟云缭绕,止见根梢。且北有近紫遥篮之山色,南有星罗绣错之房屋。河水映带,桥道相通。渔人执钓于河边,樵子挑薪于堰上。俨然一幅辋川图。恐善画之人摩诘,欲绘一幅洪桥烟树图,亦必临笔停思,大费一番结构也。况顺天八景有蓟门烟树,正定八景有赵陵烟树。今洪桥堤上无数杨柳,谓之长堤烟树也亦宜。建之公等的诗作为:
漠漠轻烟一带迷,茏葱树色荫长堤,
依稀峻岭青痕江,隐映遥村翠黛低。
似有人来芳径外,更疑舟倚画桥西,
登高极目浑难辨,多少飞花逐马蹄。
以上几段《洪桥十四景记》优美文字的记叙,为人们勾勒一副流光溢彩的靓丽图景:小河弯弯、渔帆点点,渠浍丰盈、池塘碧水,宜雨乍晴、波光涟漪,小桥座座、流水潺潺,微风扑面、岸柳婆娑,游鱼摆尾、群蛙争鸣,绿草茵茵、菖芦茂盛,稻禾连陌、荷香绕村,好一派“浓妆素抹总相宜”、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水乡田园风光!
注: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