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2817|回复: 38

石岭口西方弥勒佛庵重修碑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西方弥勒佛庵重修碑记
    盖闻中国有佛,始于汉之明帝;沙门称释,始于晋之道安。《吕氏》云:“为善至极,则至治馨香;为恶至极,则至秽德彰闻。”比之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兹敝庄西方弥勒佛庵,永建香火,殆有年矣。背映层峦,斗龛龙势,翠面临清溪,水绕山还虽非绘栋雕榱,谨具丹垩五彩之饰猗欤休哉,何其盛也!乃人以时而代迁,物以远而日敝,迩近疏漏,日觉摧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本庄公议重修附近二庄竭力辐辏,仍非绵力之所能成,是以募化。遐迩仁人共罄囊资,踊跃输将。
    兹今殿宇辉煌,圣像庄严,焕然一新。厥工告竣,爰立碑碣,将乐施君子善士其名其姓勒诸贞珉,用旌其善,永垂不朽。是为碑记。
    蓝田胖心广撰书
    执事人:郭圣才
            李自花   
    经理人:玉  成 金佛钱三拾五吊,又捐钱拾吊
            马  永
            马从仁
            马从义
            李自花 捐钱拾吊
            贾文仲 捐钱六吊
            马  旺  
            仇永宁 捐钱五吊
            郭圣才 捉拿钱拾四吊
            仇永太 捐钱五吊
            刘福成
            仇永安 捐钱拾二吊
            李通融 捐钱拾二吊
    住侍道 王莱岗募化
   
    道光二十九年 吉日 谷旦 立
   
    在唐自头镇石岭口村,村中拆古井,出一石碑,刻有此碑记,遂拍照辨识抄录下来。因此碑已160多年了,有些字可能不符合现在的规范,但尽量保持原字。有些点断不一定准确,仅供各位参考。
    “西方弥勒佛庵,永建香火,殆有年矣”。东汉顺帝年号为“永建”,即公元126-132年,如果是永建时期始建,则近1900年了。在玉田县地名志中,记载有”大庞各庄村东尖凤山上有菩萨庙(已废)不知何代所建,惟重修庙宇时,所铸大铁钟(抗日战争时毁)上记载着重修于元代。”此碑出现为该庙宇的始建年代和概况提供了参考证据。
    “背映层峦,斗龛龙势,翠面临清溪,水绕山还。”其地势与尖凤山庙宇遗址相合。“兹今殿宇辉煌,圣像庄严,焕然一新。”可见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后也算有些规模。但各版本玉田县志未见记载。
    有三个问题,需要探讨:
    1、  该碑所载西方弥勒佛庵,始建年代是不是永建时期。
    2、  古代庵或非只尼姑专居,道亦可庵。
    3、  撰书人蓝田胖心广的资历。

译文(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听说中国有佛教,是从东汉的明帝开始的;出家人以释为姓,是从晋代的道安开始的。《吕氏春秋》上说:“如果做善事到了极点,就可以让好名声传得很久远;如果做恶事到了极点,那么丑恶的品质和行为就会让人所共知。”就好比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很对啊!
    现今,敝村有个西方弥勒佛庵,永建年代开始有香火,大概有年头了。此庵背靠着层层山峦,像佛龛矗立于如蟠龙横卧之势的山巅,苍墙翠瓦面临一条小溪,正是水绕山还。虽然没有雕梁画柱,也算具有丹垩五彩的装饰。多么美好,多么宏伟啊!但人因时间的推移而一代代变迁,物因为年代太遥远而一天天凋敝,近年来人们疏远它又缺乏管理,遭受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了。不要做在前头,虽是好事却无人知晓;不要做在后头,虽然盛大却不能流传下去。本村众人商议重修此庵,附近两个村子也竭尽全力帮助,但这些人力物力仍然不能办成此事,所以还要依赖主持的道士募捐化缘,远近村庄有德行的人都竭尽囊中所有,踊跃运送财物。
    现今此庵殿宇辉煌,佛像庄严,焕然一新。全部工程竣工后,于是立此石碑,将乐于济人的仁人善士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用来表扬他们的善行,并永垂后世。以此为碑记。
发表于 2012-12-14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版主又一贡献!可喜可贺!{: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5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可能古代没有把庙、庵分得太清,明朝人书里也提到老和尚住在茅庵,挺让人纳闷的。
“永建香火”,我理解也是永建时始建;西方弥勒佛庵重修碑记,并且从碑记名称上分析,为什么前面还要加上“西方”两字呢,这是不是从侧面反映西方佛教刚刚进入中土时的一些印记呢?以后佛教与中土已经融为一体,应该不会再刻意加上“西方”两字了吧?

点评

在中国确有“西方弥勒佛”和“东方弥勒佛”之说,但“西方弥勒佛庵”很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6 09: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代后有些地方开始建一些佛教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信佛女子出家当尼姑后诵经做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但称庵的建筑不一定是住尼姑的,如大乘庵、隐秀庵、紫竹林庵、西方庵等多数庵堂都是住和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5 17:41 | 来自河北
背映层峦,斗龛龙势翠,面临清溪,水绕山还,
.........峦,..........势,翠...........,...........。

点评

这样断,“翠面临清溪”又不成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5 18:54
发表于 2012-12-15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田文化又添新瓦,可喜可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124.239.208.x 发表于 2012-12-15 17:41
背映层峦,斗龛龙势翠,面临清溪,水绕山还,
.........峦,..........势,翠...........,...........。


这样断,“翠面临清溪”又不成句了。这句的译文我还没有确定下来。

点评

游客
“翠面”与“清溪”正对呀,“面”非人面,而是“背映层峦”呈“苍翠”色的庵面啊。  发表于 2012-12-16 2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石岭口村北有一五龙山,山上也有一个道观。这里曾是刘圆融开始投身于道教的地方。他由此观出发,四处云游,访贤拜师,后到北京西郊白云观做常住道士,白云观住持为他授戒,赐道号“圆融”授他白云观监院之职。民国七年(1918年),刘圆融道长在北京白云观羽化,葬于观内方丈坟,观中道众为他立了塔。
     现在五龙山顶道观遗址旁还有残砖断瓦。但此处与碑文中所描述的山还水绕位置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12-15 09:47
可能古代没有把庙、庵分得太清,明朝人书里也提到老和尚住在茅庵,挺让人纳闷的。
“永建香火”,我理解也 ...

    在中国确有“西方弥勒佛”和“东方弥勒佛”之说,但“西方弥勒佛庵”很少。
    我把译文加在原文下了,请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6 20:33 | 来自河北
  “翠面”与“清溪”正对呀,“面”非人面,而是“背映层峦”,(远观)状如“斗龛”,以远而日敝,迩近疏漏,日觉摧残而呈“苍翠”色的庵面啊。

点评

参考您及几位网友的意见,将翠断在下句。只是“背映”和“面临”不对称了。最初点断参考了这段: 松棚村为明代怀柔八景之一,名“松棚晚翠”。今寺久弃,但诗文有存。明代人士马文卿赋诗《题松棚》:“潇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22 19:39
高,同意这种断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8 15:11
嗯,有道理!  发表于 2012-12-17 20:15
游客
若把“翠”断为前,我则惑而不解了。  发表于 2012-12-16 20:36
发表于 2012-12-1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124.239.208.x 发表于 2012-12-16 20:33
“翠面”与“清溪”正对呀,“面”非人面,而是“背映层峦”,(远观)状如“斗龛”,以远而日敝,迩近疏 ...

高,同意这种断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8 19:53 | 来自北京
金柳 发表于 2012-12-18 15:11
高,同意这种断法。

谢谢大家关注!
发表于 2012-12-1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为善至极,则至治馨香;为恶至极,则至秽德彰闻”。
     玉叟对这一句有些不解。前半句的“至治馨香”是个成语,后半句中“秽德彰闻”也是个成语。“秽德彰闻”前的“至”好像是个废字。此句应为“为善至极,则至治馨香;为恶至极,则秽德彰闻”。

点评

是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9 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玉叟 发表于 2012-12-19 10:30
“为善至极,则至治馨香;为恶至极,则至秽德彰闻”。
     玉叟对这一句有些不解。前半句的“至治馨 ...

是这样。{: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21 20:01 | 来自河北
不要做在前头,虽是好事却无人知晓;不要做在后头,虽然盛大却不能流传下去。   此句译文,我不明其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