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07|回复: 4

中缅边民大联欢:中缅友好关系史一个重要里程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6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2ff397ed54a83adfa5bbbc7051cd9795_orig.jpg 181002ktz7gf76gjfg6jjx.jpg
这枚章就是当年周总理参加的中缅边境人民联欢大会纪念章、反映的就是下文的历史。
1956年12月在芒市举行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是令世人瞩目的一次大会,是中缅友谊的见证。参加大会的不只是边民,还有中缅两国总理、副总理等高级官员,缅方邦政府和我国云南省政府官员,以及地方民族、宗教领袖。     
    1956年12月15日至17日,“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缅交往中的第一次,成为了中缅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在世界关系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创举也成为了世界外交史中精彩的一笔。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每当人们唱起陈毅元帅作詞《答缅甸友人》这首抒发深情厚意的歌曲,就会让人们联想起中缅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胞波”友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2100多公里的中缅边界线上,中缅两国山脉相依,江河相连的天然地缘关系,使中国与缅甸成为世世代代紧密联系的邻邦。

2000多年形成的中缅友好关系,使缅甸人对中国人有了一个特有的称呼“瑞苗胞波”,缅语意为“同胞亲戚”,仅是这个称呼就凝聚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缅甸政府于12月16日就发表声明承认新中国,并于1950年6月8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与新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之一。新中国人民政府第一任特命全权大使姚仲明到达仰光时,受到缅甸各族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时任缅甸总理的吴努亲自主持招待会亲切接见了姚仲明大使。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不久,为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和封锁新中国的阴谋,开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1954年6月,应缅甸政府总理吴努邀请,周恩来总理在对印度进行访问时,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达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共识后,首次对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     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总理以国家不分大小,都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和极具亲和力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缅甸人民的尊崇和信任,中缅两国政府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中印协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也应该是指导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原则”。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美蒋特务为阻止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为取得会议的成功召开,推进亚非各国团结反帝事业,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取道缅甸仰光飞往万隆出席会议,在万隆会议上,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成为主导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处理国家关系共同的准则。     1954年12月,应周总理的邀请,缅甸总理吴努总理首次访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在会见吴努总理时诚挚地表示了中国政府愿意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成为相互友好的国家。吴努力回国后,即到缅甸克钦邦中缅边境地区进行视察,并指示安排了1956年2月7日在中国陇川章凤拉影寨相邻的缅甸雷基召开了5000多人参加的边民大会,由缅甸内政部长主持,邀请以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民为团长、德宏州第一任州长刀京版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雷基边民大会的成功举行,促进了缅甸边民对中国发展中缅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为成为在芒市召开的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的序幕。      1956年12月15日,为增进和巩固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实现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的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如期举行。下午3点,由周总理陪同吴巴瑞总理及缅甸代表团一行400多人,沿滇缅公路由缅甸九谷从畹町口岸进入中国,在时任云南省代省长刘明辉的主持下,在畹町口岸举行了欢迎仪式,略事休息后即前往芒市参加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的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     1956年12月16日这天,芒市万人空巷,各族群众及来自保山、临沧、怒江、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州的公众领袖和民族代表、新闻记者1500多人纷纷涌向广场,欢迎周总理和缅甸贵宾的到来。芒市广场上悬挂着“中缅友谊万岁”、“世界和平万岁”大幅标语,中缅两国国旗迎风招展,当两国总理及缅甸贵宾步入会场时,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热烈欢呼,芒市广场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中缅两国总理分别在大会上发表了中缅友好热情洋溢的讲话,吴巴瑞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缅甸人亲密地把中国人称为‘胞波’是对同胞兄弟姐妹的称呼,中国人也都一直把缅甸人看作自己的亲人,中国政府和缅甸政府之间,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互相友好和尊重的,两国人民的友好也必将获得明显发展和改善。”周总理在大会上讲话指出“举行这样的边民联欢大会,让中缅两国边民之间建立更加广泛和密切的直接接触,对于促进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只要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坚决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彼此以诚相见,我们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就会日益增进,我们之间一切问题就都 可以逐步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芒市边民联欢大会后,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称赞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为缅中友好奠下了一块基石”。 周总理在缅甸八莫访问     在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后,周总理与缅甸吴巴瑞总理为纪念中缅友好边民联欢大会,在下榻的芒市宾馆共同亲自种植了两棵象征中缅友好的缅桂花树,虽然几经风雨,历尽沧桑,今天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中缅友谊不断巩固发展最忠实的证人。1987年胡耀邦总书记亲临芒市视察时,景仰之至,特意为两棵缅桂花树题词“友谊之花香飘万代,祝愿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召开后,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60年9月,缅甸总理吴努率领350多人的缅甸代表团访问中国,10月1日,缅甸代表团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典礼,中缅两国总理在此正式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从1960年7月到1961年10月,中缅两国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轮流在北京和仰光先后举行了七次会议,组成了由5000多名中缅联合勘察队的勘察人员、测绘人员、后勤人员和军事人员,克服困难,忍受牺牲,不负中缅两国政府的重托,完成了在两国边境树立402棵界桩的勘界工作,为创造中缅和平友好的边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961年1月4日,中缅两国总理在繁花盛开的仰光互换了《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从此,《中缅边界条约》在法律上正式生效,中缅两国有了一条永久和平的边界,缅甸成为第一个在60年代与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为表彰为中缅边界的和平解决作出贡献的中国“胞波”,缅甸总统特授予周恩来总理“崇高、伟大、博爱的光荣的拥有者”的勋章 。     敬爱的周总理为建立中缅两国长期的和平友好,先后9次出访缅甸,缅甸美丽的海港城市仰光、历史古都曼德勒、古代文化宝库蒲甘、掸邦首府东枝、避暑胜地眉苗、中缅历史商贸通道重镇八莫、克钦首府密支那、风景秀丽的茵莱湖,处处都留下了这位伟人的足迹。     周总理两次身穿缅甸民族服装,与缅甸人民共同欢度泼水节,给缅甸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总理在著名的实皆佛塔参观时,按当地习俗为佛塔捐赠了一笔“功德钱”,缅甸人民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缅中友谊亭”以示纪念,    周总理在缔造中缅友谊、建筑和维护中缅友好大厦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政治家的风度、崇高的的人格魅力、卓越的外交才干、平等待人和尊重缅甸友人的美德、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赢得了中缅两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无限钦佩,缅甸朋友称赞周总理是“中缅友谊的缔造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恩来总理三穿缅甸服2008-11-27 16:37

周总理在缅甸
    缅甸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浓厚的“胞波”情谊。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九次访问缅甸。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另一国访问九次,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少有的。在缅甸访问期间,周总理又曾三次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这在访问缅甸的各国领导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缅甸语翻译,曾参加了周总理九次访问中的后八次,为周总理担任翻译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

周恩来同缅甸人民欢庆泼水节
  泼水节上,周总理穿的是布料方格纱笼(筒裙)、缅式上衣,头戴头巾,十分潇洒
  周总理第一次穿缅甸民族服装是为了参加当地泼水节。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前访问缅甸。在这之前,缅甸看守政府总理、缅军总参谋长奈温将军于1960年1月访华,两国签订了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和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缅甸成为中国邻国中第一个同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中缅友好出现了高潮。
  同年2月,吴努在大选中获胜并再次出任总理后,很快就邀请周总理在4月访问缅甸。起初,双方商定,访问从缅甸泼水节结束后的第一天,即4月16日开始。泼水节是缅甸的新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放好几天假,访问从假日结束后开始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吴努在担任总理前曾是一位作家,富有想象力。他突然建议周总理提前一天到达仰光,以便参加缅甸泼水节最后一天的活动。周总理在外交上一向强调对小国要注意尊重,对吴努的建议欣然接受。
  泼水节正逢缅甸最热的季节,仰光白天气温在38摄氏度左右。天气热,“胞波”情谊更热。4月15日,周总理一行乘伊尔——18专机从昆明到达仰光,在机场受到了吴努总理和总参谋长奈温将军的热烈欢迎,缅甸群众高呼“祝周恩来总理身体健康”,“中缅友好万岁”等口号。周总理不顾旅途疲劳,当天下午就和全体随行人员在吴努总理的陪同下参加了泼水节活动。
  吴努为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代表团其他人员准备了缅甸民族服装。缅甸的民族服装十分别致,男子上衣为无领马褂,下装为纱笼(筒裙),头戴头巾。吴努向我们介绍说,缅甸男子的上衣从中国传入,纱笼从印度传入,头巾则是缅甸民族固有的,因此缅甸民族服装融合了三种文化。
  应该说,在缅甸这样的热带国家,这种服装还是舒适凉爽的,但对外国朋友来说,一时不容易习惯。那天周总理身穿布料方格纱笼、缅式上衣,头戴头巾,身上还披了一条浴巾供泼水时用,十分潇洒。
  陈毅副总理穿上缅甸民族服装后风趣地说:“我这辈子啥子衣裳都穿过,就裙子没有穿过。好生风凉呐!”他的幽默引起大家一片笑声。
  周总理访问缅甸时一般坐高级轿车,但泼水时不能再坐。缅方考虑得很周到,为代表团准备了好几辆中型吉普。我陪同两国总理同坐一车。吉普车队先后到了四个泼水彩棚。当时,周总理刚种过牛痘,不宜泼水,同志们建议他象征性地泼一下就可以了。但周总理从友好出发,到每一个彩棚都兴致勃勃地和缅甸群众相互泼水。吴努还同美丽活泼的缅甸姑娘打开了水战。银色的水柱飞舞交织,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沉醉在吉祥的清水之中。人们忘记了宾主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忘记了带头泼水的是两位总理,真是亲如一家人。

  缅甸独立节招待会上,周总理穿的是缎料浅色纱笼、丝质白色上衣,缅式拖鞋,令人赞叹不已
周总理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当地泼水节
  周总理第二次穿缅甸民族服装是在1961年1月6日晚。那天,周总理在访问缅甸期间出席了缅甸总统吴温貌举行的独立节招待会。这一次,周总理率领了由437人组成的中国友好代表团,真是盛况空前。在这之前,即1960年10月中国国庆期间,吴努总理和奈温将军曾率领三百六十余人的各界代表团访华,两国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周总理决定回访定在1961年1月,参加缅甸独立节庆祝活动,并交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代表团1月2日到达仰光,1月4日参加了缅甸独立节庆典。
  由于1月6日晚缅甸总统招待会属国宴性质,缅方给周总理和其他中方人员准备了高档的缅甸民族服装。周总理穿的是缎料浅色纱笼,丝质白色上衣,头巾也很讲究。由于不像参加泼水节时需要行走,周总理也穿上了缅式拖鞋。
  吴努当晚虽然也穿民族服装,但却穿了皮鞋,周总理的服装显得比他更符合缅甸标准。当晚参加招待会的还有各国驻缅使节和夫人,他们对周总理的风度也赞叹不已。
  坐船游伊洛瓦底江时,周总理再穿缅甸民族服装——带有花纹图案的缎料纱笼,显得十分高雅
  周总理第三次穿缅甸民族服装是在上述招待会的第二天,即1月7日。为什么1月6日刚穿过,1月7日又穿呢?
  原来当天周总理在吴努的陪同下访问曼德勒时,吴努表示,1月6日晚周总理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缅甸总统招待会,在仰光市民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曼德勒是缅甸的古都,建议周总理在曼德勒再穿一次。周总理接受了这一友好建议,因此在当天下午坐船游伊洛瓦底江时,再次穿上了缅甸民族服装。缅方周到地给周总理又准备了一件带有花纹图案的缎料纱笼。周总理穿上,显得十分高雅。他同吴努亲切交谈,眺望沿江的绮丽风光,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陈毅在歌颂中缅友好的诗篇中曾写道:“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周总理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动了缅甸人民,也感动了缅甸领导人。周总理在缅甸访问,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缅甸领导人也表达了对周总理的一片深情。
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乘飞机到达仰光。图为周总理在机场检阅缅甸仪仗队
  1961年1月2日,周总理到达仰光机场时,我看到奈温将军作为总参谋长亲自拿着手枪保卫周总理。为保护一位外国挚友的安全,缅甸总参谋长竟然亲自担当警卫的角色,这种深情是多么可贵啊!
  1960年4月,在周总理访缅期间举行的一次答谢午宴上,吴努在祝酒词中说:“为了对周总理表示敬意,我用中国话祝酒,而请貌瑞新(我的缅文名字)译成缅甸语。”大家都笑了起来。吴努接着用汉语高呼:“中缅友好万岁!周总理万岁!刘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当即译成缅语,全场一片欢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56年12月在芒市举行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一位工作人员参加了联欢活动,时间虽然已过去半个世纪,但联欢大会的两个片段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盛情迎接两国领导人到达芒市     12月15日下午6时,参加联欢的我州一些单位和各代表团人员,在芒市街道上按指定位置列队迎接两国领导人和贵宾到达。按县委分工,我率领潞西县坝区的600余名代表,以4人一排的队形站在原邮电局新楼和新华书店前面这一段。欢迎的队伍中不时响起象脚鼓声,大家激动地盼望着中缅宾客的到来。     此前,上级领导曾反复强调 ,要注意各人所站地段的安全工作,不能让外人混入,不能发生向宾客甩炸弹、打黑枪等事件。作为带队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方面注视队伍中是否挤进生人,另一方面又想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在歌舞和锣鼓声中,太阳渐渐落下。当黄昏来临时,中缅宾客的车队到达了,中外贵宾在三棵树附近的彩门前下车同前来迎接的省、州领导握手,周总理陪同缅甸贵宾徒步沿街走来,并不断向群众挥手致意。欢迎群众中鼓声、口号声响成一片,“中缅友好万岁”、“总理辛苦了”、“欢迎缅甸贵宾”等口号此起彼伏。欢迎的人群双手高举中缅两国国旗,舞队热情地跳起了孔雀舞、目瑙纵歌、腰鼓舞,整个芒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教诲     12月16日下午2时左右,我带领部分参加联欢大会的群众刚到大会会场坐定,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去州工委小会议室开会。到会议室才知道是接受周恩来总理与贺龙副总理的接见。当我到达周恩来总理下榻的州工委侧楼下一格很窄的房间时,当时德宏边疆县部分领导干部早已到达,记得当时有州委书记赵善卿,我州各县县委书记杨有生、王泽民、张登祥、张彭健、孙继宝、敖跃昌,潞中校长王锡英。赵善卿书记向总理逐个介绍我们,周总理、贺龙副总理同大家一一握手。当介绍到我是从内地调来边疆的回族干部时,贺龙副总理微笑着问我:“你改变生活习惯没有?”我回答:“没有。但领导和群众都很照顾我、关心我。”他说:“不改变好,民族干部就是不能脱离本民族群众。”     介绍完毕,大家纷纷落坐,我就坐在周总理的侧面,清楚地看到总理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周总理亲切地向大家问好后说: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你们学了吗?这十大关系里你们这里许多都涉及到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革命和反革命、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同外国的关系等都涉及到了。中国同外国的关系,在你们这里就是要处理好同缅甸的关系,要按照五项原则办事,不要大国沙文主义,要互相尊重,平等待人,互惠互利,不干涉其内政,才能搞好关系,和平共处。两国关系搞好了,帝国主义钻不进来,边疆就能稳定,边防就能巩固。你们这里还有汉族同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要消除民族歧视,克服大汉族主义,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众,帮助他们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要加强民族团结。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任务艰巨啊,但也很光荣。你们要好好学习主席的讲话,特别注意做好边疆民族工作,还要做好民族上层和宗教上层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各民族团结了边防就巩固,就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安全的坏境,就是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房间的桌子上摆着削了皮的雪梨,大家都顾不上吃一口,个个专心聆听总理的教诲。接着总理又说,你们这里真是好地方啊!有山又有坝,帝国主义若胆敢发动战争,你们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重要啊!不知不觉,开边民联欢大会的时间就到了,总理结束了接见,前往大会会场。     事后我才知道,这次接见原来没有安排,是总理临时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总理对边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边疆民族工作干部的深切关怀。能被总理接见并聍听总理的教诲我感到非常荣幸。总理的教诲鼓舞了我一生的奋斗生涯,使我献身边疆民族工作而无怨无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百年畹町桥”的见证
   
    2006年12月15日早上7点,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芒俸村公所弄弄村的村民李木苗就和同村的50个乡亲一起来到了畹町镇,为的是欢迎远道而来的缅甸客人。上午10时,在被中缅两国人民称为中缅友谊桥的畹町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长孟必光与缅甸商务部部长丁乃登亲切握手,由此拉开了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5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50年前的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巴瑞共同跨过畹町桥,进入德宏芒市主持开展中缅两国边民友好相处大联欢,新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相处的和平外交政策便标志性地付诸了实施,翻开了崭新一页。“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具有“冲破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稳定我西南边陲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中缅两国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在世界国家关系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充分体现了中缅传统的胞波情谊。50年来,畹町桥默默见证着:中缅两国沿着和平发展之路,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扩大经贸往来,增进传统友谊,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傣家人的心意
   
    15日下午,在当年大联欢所在地芒市(今称为潞西市)凤平镇弄莫村,被称作“孔雀比朗”的方桂英正在缝制一顶“金孔雀帽子”,见到有人来访,方桂英热情地招呼着,手里的活并没放下,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16日上午参加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50周年纪念活动要用的。
   
    50年来,中缅两国边民互市通婚,礼尚往来,共同沐浴和平的阳光,傣家人深深地怀念着周恩来总理。63岁的方桂英是当地有名的傣族孔雀舞民间艺人,为表达傣家人的感激之情,自己创作了傣族舞蹈《周总理,傣族人民想念您》,准备在纪念活动上表演。方桂英说,当年参加了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的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早上来到家里,看过节目后非常高兴,热情地给予了鼓励和指导。说完,方桂英很深情地跳起来,身边的儿子和儿媳也认真地投入到排练中。
   
    戴了50年的徽章
    15日晚上,在芒市宾馆,记者见到了80岁的吴木然当老人,他是此次来参加纪念活动的缅甸友人中,唯一参加过当年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的一位。几天来,老人无论走到哪里胸前都佩带着两枚醒目的徽章:一枚是50年前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的珍贵的纪念章。徽章上飘扬着中缅两国国旗;一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还雕刻有“中缅友谊万岁”的字样。另一枚是此次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50周年纪念徽章。象征绿色大地的徽章上,一朵金缅桂正在飘香。意味着当年在芒市,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亲手种下的,象征中缅友谊世代长青的金缅桂,如今在两国人民的精心呵护下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吴木然当老人当年30岁,是缅甸密支那市的文化局长,作为缅甸政府代表团的一员来参加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说起联欢大会,老人家显得有些激动,从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中,记者感到了那段记忆是深刻的,它在老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老人说,那时从密支那到芒市走了三天,得到周恩来总理特批,缅甸政府代表团是开着车子到芒市的,沿途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芒市当时还很落后,代表团住的是两层的木板楼,联欢会场是人工平整的土地,主席台是个临时搭建的竹棚,虽然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但联欢的气氛十分热烈。中国政府还给代表团成员每人发了30元人民币,用于购买日常用品。当时的人们用布票和粮票排队购买东西的情景给了老人很深的印象。如今,50年重返芒市,看到的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的城市,代表团住的芒市宾馆就是一座20层的高楼,宾馆设施齐全,装潢考究,是社交及商务活动的最佳场所。街上大商场和商店众多,各种商品更是琳琅满目。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繁荣以及人们的生活幸福就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成功的。
   
    德宏州州长孟必光与缅甸商务部部长丁乃登

    老人说,如果有机会到中国旅游,会选择爬长城、游上海,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很想看看中国人建造的这一人间建筑奇迹。另外,自己和很多的缅甸人一样,从小就用着上海的香皂和毛巾长大,很想领略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
    最后,吴木然当老人哼唱起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他说,当年两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中缅友谊,希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传承下去,万代留存。
   
    中缅姐妹共欢舞
    16日上午10时许,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秦光荣宣布“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5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他说,中缅两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胞波”情谊。长期以来缅甸一直是云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还在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禁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缅友谊的巩固和发展。中缅沿边始终是一条友谊的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中缅双方各领域的合作将全面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缅甸商务部部长丁乃登回顾了中缅两国多年的友好交往,他说,这次纪念活动将有力地促进双方友好往来和相互信任。“祝两国友好合作取得更大发展,中缅友谊万古长青,中缅两国人民更加富裕。”
    象脚鼓敲起来,目瑙纵歌舞起来。在随后的联欢活动中,身着节日盛装的中缅两国人民聚在一起,跳起了各自的民族舞蹈,芒市广场成为一片洋溢着两国民族风情的歌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在欢舞的人群中,21岁的傣族姑娘冯玉晃6点就来到了广场,她和伙伴们组成了风平镇100人嘎秧队伍,一展舞姿;同是21岁的相玉来自缅甸的木姐市,她和姐妹们的嘎吒队伍受到人们的喜爱。姑娘们用傣语和缅语告诉记者,很高兴能参加这样有意义的纪念活动,作为年轻的一代,一定要传承两国领导人缔造的中缅友好,成为中缅友好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