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无终山
作者:吴学俍 刘东生 邢爱民
一
无终山是一座神秘的历史名山。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它就是无终子国的封地。唐朝学者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时考证:“无终本山戎国也。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推断:“无终为古无终子国,证书《史记》、《汉书》、韦昭《国语注》、《水经注》、《魏土地记》,无终之今为玉田县无可疑者。”
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70年,这里发生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异民族间的和平结盟——戎晋媾盟事件,当时的诸侯霸主晋悼公与无终国子嘉父等十几个戎国国主共同缔结的和平共处盟约导致了中国北方较长时间的和平安宁,并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传为佳话。
无终山还诞生了阳雍伯种石得玉的美妙神话。
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大乱,国破家亡的太子平被迫避难无终山中。两年后,在太傅郭隗及玉田民众的辅佐下,太子平立为燕昭王,他以玉田无终山为基地,招贤复国,重整河山,大展宏图,终于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昭王去世前,因深深眷恋这片曾于家国有拯救之恩的故地,特为自己在玉田选择了墓茔。燕昭王逝后,永远安睡在了无终山之中。
唐代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依据无终山种玉的美丽传说将这里的无终县更名为玉田县,县名沿用至今。
以上史实,明文记载于《左传》、《国语》、《史记》、《水经》、《旧唐书》等史册志书,又先后演义于《搜神记》、《东周列国志》、《后七国志》等志怪、历史小说中,使人读后对无终山向往不已。
但千年过后,无终山却从历史视野中悄然失踪了。以至数百年来人们不断寻觅:这座千古名山到底在哪里呢?
二
据史料记载,从元代起,人们就开始考证无终山的具体方位。元代学士郭贾在《建玉田县治记》中记载:“玉田之为县,自《麟经》(即《春秋》)之首,有之考迹......其邑始名无终......”元代承事郎、同知蓟州知州事杨德润墓碑记载:“种玉阳雍伯,其远祖也。”明代《顺天府志》记载:“燕昭王墓——玉田西北四十【疑为十四】里,无终山之上。”《明史》、《大明一统志》记载:“玉田——(蓟)州东南,东北有无终山”。清代地理学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记载:“又种玉山,在(玉田)县北十里,县以此名。”《大清一统志》以及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玉田县志》均记载:“无终山——(玉田)城东北三十里。”清代《遵化州志》和《遵化县志》均记载:“无终山在(遵化)州西南六十里。”进入现代,颇具权威的《辞海》这样解释“无终”:“古族名,即山戎、北戎,春秋时原分布在山西太原。后迁河北省玉田县西北无终山,因山名得名。”1984年编纂的《玉田县地名志》称:“古无终山即今玉田县境内北部的群山。”但以上史料、文献只是指出无终山大致的方向、范围,未能标注出具体位置。
大约在元末,有个叫杨于实的人【此人可能是元代蓟州知州杨德润的长子、曾任遵化县石门镇巡检的杨实】在县城东北5.5公里处的麻山顶上竖起刻有“玉田”两字的石柱,认为此山即其远祖阳雍伯种玉之山。
明代万历二十八年,玉田县令徐德昌用刻有“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的石碑置换了麻山顶上杨于实的石柱,认定麻山即无终山。
清代光绪年间,玉田名儒丁维对“麻山说”提出质疑。他在《两山考辨》一文中,试论无终山为县西北石河东之螺山。但又觉与《水经注》不太相符,一番考证之后叹道:“又况其自当别有,本非浅学之所能识者乎?”
民国著名武侠小说家、玉田籍人士赵焕亭在其名著《惊人奇侠传》第五十五回中也写到了无终山:“作者说到此,想起一段奇事,因为敝处(玉田城内)自那无终山只十余里路。那无终山,因春秋时无终子嘉父兴国于此地,故此得名。山虽不甚高,却峻援的紧,恰又东接麻山……”
当代玉田文史名家张树云先生在《玉田说古》中认为:玉田城东北大李庄村北有座杨家山,或称“羊山”,张先生推测这山应叫阳家山,也就是史志上所说之无终山。依据是此山与《玉田县志》和《遵化州志》中所载无终山方向及里程基本相符。
笔者以为:以上诸山与《水经注》上所载无终山之特征均不甚吻合。北魏地理学名家郦道元在《水经注》第十四卷中的记述:“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种】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才应是我们寻找无终山最权威的历史、地理学注脚。
笔者依据《水经注》记载及《搜神记》中的相关描述,参考《顺天府志》、《读史方舆纪要》、《两山考辨》、《辞海》等文献记述,为无终山拟出以下五个特征:一,方位在县西北;二、山势较高;三、山有仲理洞;四、山上有种玉田(高平好地);五、山下有阳公坛社(故居)。笔者认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五个特征之山,才有资格称为无终山。那么,玉田境内具备这五个特征之山又是哪座山呢?
三
怀着神圣的使命感,三位笔者最近考察了位于玉田县城西北方向约7.5公里处羊鼻子山一带的山群。笔者推测:羊鼻子山本名可能叫阳鼻祖山。
此山山势高峻陡峭,翻过前山山顶,沿山梁往北走三、四里路,再翻过一个山头,山梁之上便可见一块方圆五、六亩大的高平好地。(据当地老农介绍,因山高无水,生产队时此地只种过高粱、谷子,现在已荒弃。)我们推断,此地就是千百年来早已名播寰宇的“种玉之田”。在种玉田中间,我们还发现了一处用石块围成的祭坛,中央是木板做成的香炉,香炉中残香及灰烬犹存,可见今年清明节时还有人在祭奠羊(阳)大仙。种玉田南北两侧的山坡上可见多处暗红色石崖、石屑,据传皆是当年仙道炼丹的遗物。再往山后走,在西边的山腰里,隐藏着一个一间房子大的老山洞,洞里还存有古朴稚拙的石桌、石凳,证明在遥远的古代洞里面就曾住过人。(笔者推测此洞有可能是仲理洞。)谢甲庄村一位60多岁的放羊老汉还讲述了当地流传已久的“九缸十八锅金子”的传说。传说一个救苦救难的老道升仙时在此山埋下了九缸十八锅金子,留待勤劳智慧的后人找出。还传下两句歌谣:“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这个传说明显与《水经注》中帛仲理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的传说相得益彰。后山山脚下还有一处古老的院落石基遗址,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种玉阳公居住过的宅院。据从小生长在山前松官屯村、今年72岁的退休老人邓小华介绍:西山三岔峪的半山腰还隐藏着一个大山洞。此洞洞口较小,最初只可容一人爬入,进到里面,便渐渐变得宽敞阔大,往西洞中套洞,还有更大空间,但没有几个人敢往里头走得太远,他只在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此洞向西六、七里远,在谢甲庄西老石灰窑那边可以找到出口,且出口也很隐蔽。笔者推测,这个山洞,有可能是春秋时燕国内乱后太子平来此避难的隐身之处。
考察结束后,三位笔者根据探山时的所见所闻,与无终山的五个特征进行对比论证,得出初步推论:玉田县城西北(谢甲庄村北)羊鼻子山一带的山群,很有可能就是失踪已久的古无终山。因为不仅其方位在县西北,山势较高,仲理洞、种玉田、阳公坛社遗址一样不缺,这与元、明以来玉田境内已被考证过的几座山相比,恐怕哪座山也不具备上述齐备的五个特征。因系笔者初步考证,未敢定论,只有抛砖引玉,先将考察成果公布于众,以求引得各位同道关注、参与继续考察论证。我们相信,有广大玉田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参与,无终山的神秘面纱迟早会被彻底揭开。无终山丰富的历史资源必将会为玉田人民带来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首发于《唐山政协》2011年第3期
《种玉田》文史网刊创刊号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