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4-27 12:48
今读《黎平府袁公去思碑序》注释[4]“杠匪”条,原文为:
杠匪:《大清畿辅先哲传》第35卷贤能传八《袁开第 ...
关于龙杠的参考资料。
我从<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重新调查报告>一文中摘录了一部分,其中还提到袁开第唆使土目捕斩龙杠起义首领之事,可供参考。如果看全文,用百度搜索文章题目即可。
“在土地兼并中,少数民族土地大量受到侵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清代的大官僚罗应旋也不得不承认:"尤令苗民恐慌者,则客民入境夺其田而相仇恨也"。因此,"苗民无以为生,或勾引而为乱耳"(安平县志)。"穿青"作为少数民族,地主经济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的穿青农民有的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大量的在地主和土目的苛重剥削下,无以为生,不得不起来反抗。 咸同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浪潮的影响下,贵州爆发了各民族人民的起义。黔西北早期的一些民间武装组织-龙杠纷纷揭竿而起,这些龙杠首领多数是穿青人,大量的穿青农民投入了起义队伍。光绪《平远州续志》载:"壬戌同治元年,穿青民及龙杠作乱.时平远有穿青夷民,尚巫教,喜争斗,自龙杠名起皆翕然从之.百余里民悉附之。聚众愈多,杀掠四起,遂与兔场(今纳雍)老凹坝等处杠匪约为乱,汉民受害甚多"。又载:"北路杠匪陈有梅与李大斗聚众千余,相联络,烧杀抢掠,与城相逼"。又载:"杠匪张二龙窝退扎纳雍河外,吏目汤泽长进剿破之,进剿纳雍.纳雍.张二龙窝据之,自守不出,相持半载,不能成功,遂还。"民国大定县志载:"同治二年,苗匪袭据白泥屯,六月移据大兔场。.匪势益涨,移扎水城之米乐,分苗民为大堂,竹万春、何玉堂为堂官;蛮夷为二堂,何五斤为堂官;仲家、穿青为三堂,以先生为尊称,以寺观为殿宇。堂官各率所属战守掠食,食尽则他往。"《咸丰贵州军事史》载:"同治四年春二月,平远兔场杠首何神佑结水城杠首张元发、陈友梅等攻掠各洞"。又载"咸丰十年秋七月,大定杠首张油客及谢三火炮等集府东百里之干河沟,掠至红沙箐,团众捕剿多杀伤。""咸丰十一年秋八月初九日,署大定知府陈涛击土目安中和于高家店失利。.官军遂溃回,张油客因旋率杠匪略嘉禾,涛遣军功龙遇荣率练五百并团众击之"。又载:"同治五年七月,水城同知袁开弟以土目沙云等捕斩杠首张油客、张抓手与嘉禾里梅子洞,悦复里杠首卢惠聪复据党图报复"。经调查,上述的龙杠首领陈友梅、李大斗、张二龙窝、张元发、张油客、张抓手、卢惠聪等都是穿青人。这次起义经过二十年,是一场以民族为界限的斗争,主要是各少数民族反对汉族官吏和地主阶级的斗争。所以在汉族民间称之为客等数百人的地方。除政治压迫、军事镇压、经济剥削和文化限制之外,咸同以后清政府还进一步实行民族同化政策,强迫同化。《咸同贵州军事史》引陈宝箴"筹办苗疆善后事宜五条"说:"欲永绝苗患,必先化苗为汉。除令剃发缴械外,欲令其习礼教,知正朔,先自知读书、能汉语始。拟以绝逆田产所入官租,募能通汉苗语音而知书者数十百人为教习,或一大寨,数十小寨,各置一人设义学,使苗子弟入学读书,习汉语。年长者农隙时亦令学汉语。此前沐英平云南行之有效。复严禁苗俗:如男女跳月、兄弟转婚及稚髻、拖裙、黑衣、带刀、祀牛角、不奉祖宗之类。但于立法之初,严斩不率数者一二人,余自畏服。"又引邓善燮"条陈苗疆善后事宜十五事"说:"言语衣服,宜令苗民从汉庶"。光绪九年四月十四日,贵州巡抚林肇元奏称:"劝化苗民改装,颇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