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06|回复: 10

《窝洛沽木桥记》初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8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窝洛沽木桥记》初译

【原文】
    畿东木桥鲜矣,有之惟沽镇。沽镇何以木桥镇之?街列东西,还乡河自北而南,则冲其中。河汇东北诗山之水,抵沽为咽喉,其势胜,其流驶。康雍间,渡以舟,大则河不能容,小则人不胜载,于是乎桥桥矣。而以薪、以土,冬春无虞也,夏秋霪涨陡发,曾不当阳侯之一激。以石,诚坚矣,而洞低空隘,流易壅,岸崩堤溃,膏壤也,倏巨浸焉,而桥转为虐。若夫利波流之汹湧,淡泛溢之沉灾,履洪涛如坦途,联两街为一巷,则惟木为宜。溯夫经营伊始,所以宏利济,计长久,盖有筹之尽善者。桥东西为两埠,易为力。东埠陡绝,下为鱼鳖薮sou。募善泅者入之,乃得其丈尺。爰开旁渠,集千夫之力,戽hu而见之底。需石、需土、需灰,如其量以实之,而基乃固,甃zhou以砖,冒以石。高四丈,委折长百步余。分而两之翼如也。埠筑,而桥斯成焉。宽二丈,长倍以五,中为引板。历二年,易以新。上可容九驾车,旁可骈肩行四五人,外翼以栏履其上,适如也。而西拱帝里,东达陪都,洵两京之冲衢,一镇之枢纽也。下榰zhi以桩。桩则柏桩。八行,行八之,或七之,九之。长三丈,入地者五尺。侧而望,森森如、洞洞如。而海艘之粮汛于北,山隰xi之产贩于南,舟楫转输,往若来,无或碍。虽非天堑之雄,究亦人力之胜欤!是桥也,壮一镇之观,实持诸桥之固焉。当夫暑雨延绵,奔涛坌ben集,来牛去马,电掣雷轰,一逾此桥,汹猛气杀,迤yi而下之。若厂上庄、刘钦庄、赵官庄之为土桥者,皆泯,震荡而庆安澜矣。且便有无之通用,观德产之聚焉。当夫晓日未升,晨星乍落,豳bin风万户,零露双肩,卧波一虹。物臻九陌,嘉蔬时果,大蟹肥鱼,薄投阿堵,备佐饔yongxiang。永夕永朝,无冬无夏,而农有余囊,商无淡食矣。至若杨柳堤长,禾麻岸远,春风秋月,雪皓冰清。驴背诗人,鹢yi头酒客,遥瞻百尺之梁,俯视群鱼之乐。兹其余也。桥成,名之曰万善。善乎,其鸠群力也,出重资也。首事不惮劳,从事无弛志也。而吾仍以善归诸桥,则以桥之利济无穷。诚有如吾前所云云者,而筹之尽善,尤在乎计久长焉。工已告竣,金有羡余,分之镇商,岁为之息。夫而后,年油有资,岁板有资,小修、大修有资,募无待筹,事恒有济,千万缗取之裕如矣。斯真善后之善,无乎不善也。夫特为之记,敢以质诸吾乡之善士。
《窝洛沽木桥记》作者王庆元,字晓江,窝洛沽人,同治癸酉举人。其父王銮瑞,旧志有传。同光间玉田文人,以诗文著称,著有《问竹斋诗草》。
此文源出光绪版《玉田县志》。已据线装影印本光绪县志校对。与点校本《玉田县志》有所不同。 1"其势胜其流驶"
【译文】
京东地区很少有木桥,但唯有沃洛沽镇建有一座。为什么沃洛沽镇有一座木桥呢?因为镇上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还乡河从北向南,正好从镇中穿过。还乡河汇集了东北方向(诗,疑为“诸”)?很多山上的水, 此地正为咽喉要地,水面狭窄,水势湍急,河槽很深。康熙雍正年间,大家在这里乘船过河,大船在河里行走不畅,小船容不下很多人,于是只能在这里建桥。 但如果用柴草和泥土来修桥,冬天和春天倒勉强可以,夏秋两季河水突然上涨,桥面甚至脆弱得经受不住当年当阳侯张飞那样的一声呐喊。如果用石头筑桥,一定是非常的结实,但桥洞又非常狭窄,容易造成水流阻塞,河堤崩溃,两岸大片肥沃农田瞬间被大水淹没,大桥又成为造成灾难的元凶。如果想充分化解汹涌的河水,消除洪涝灾害,变洪水位阳光大道,联接两岸为一条大街,只有修木桥是最为适宜的。刚开始筹划修桥的时候,由于大家目光长远,大概有很多人慷慨解囊出资行善。桥东西两端(原文如此)原来是码头,比较容易修建。但河东的大堤比较陡,下面是很深的鱼鳖洞穴,找到一些善于游泳的人下去,也仅仅能够到达一丈多深的地方也仅仅能够到达一丈多深的地方只好从旁边挖了一道明渠,动用了很多人的力量,进行排水,才见到了洞穴底部。又用石头、泥土、灰土等填了进去,才使木桥的基础稳固下来,需石、需土、需灰,如其量以实之,而基乃固,桥基用砖垒起来,用石头填充顶部。桥高四丈,桥长百步多一点。高四丈,委折长百步余。桥两边的护坡修筑完成以后,木桥就竣工了。桥宽两丈,桥长是桥宽的五倍,桥中设有引板两年以后又对木桥进行改建。桥上可以容纳九辆马车行走,旁边可以四五个人并排行走,易以新桥的两边装有护栏,整个桥就是这个样子的 。而桥修成之后,人们可以往西到达皇城,往东到达(东北)陪都,真正成为了联接两座皇都的大路,一座集镇的中心。下桥下使用柏木做成桥桩,或并排八颗(木桩),或七个,或几个,数目不等。木桩长三丈,地下埋着的部分是五尺。从两边望着整座木桥,森然挺立,气势庞大。并且从此之后,海上运来的粮食运到北方,北山脚下的特产卖到南方,河面上的的船只来来往往舟,毫无障碍。尽管没有大江大河的雄伟,却也是人力共同面对大自然的胜利啊!这座桥,成为镇上的标志性景观,还像其它桥那样坚固。当暑期的大雨再次到来的时候河水来势汹涌,一闪而过,到了这座桥面前,再也没有以前的气势,缓缓地向下游流去。如果象当地的厂上庄、刘钦庄、赵官庄那样的土桥,都已经被洪水冲毁。并且木桥的修成,使这里的人们互通有无,积聚了各地的物产。当早晨太阳还未升起,晨星刚刚坠落的时候,当夫晓日未升,晨星乍落,千家万户一片沉寂,木桥独自横卧水中,静静的等在那里。来自各条道路上的物产汇集一处,蔬菜水果、鱼虾河蟹,都送到这里,预备成为百姓的美食。每天每夜,不分寒暑,从此农民手里有了余钱,商人的货物不再单调。到了河岸上长满杨柳的时候,远处的禾苗隐隐约约,春风秋月,雪皓冰清。那些骑在驴背上的文人,驴背诗人,站在船头的酒客,远望着桥上的百尺横梁,俯视着河里鱼虾戏水,真的是余兴未尽啊。木桥建成之后,取名叫“万善”。什么叫善,就是用大家的力量,投入了大量的经历。为首主持的人不辞劳苦,紧紧跟随的人不改初衷。而我认为把善的理念总结到桥的身上,把修桥的好处体现在带给人们的无尽好处,就像我以前所说的,以行善为出发点,目光长远。木桥竣工后,筹集的钱有了一部分剩余,就把它分摊到商户之中,年年收取利息。从此以后,每年都有一部分钱作为维修木桥的资金,不用再做筹集。对大家都有帮助的是,今后用起来也非常方便。行善之后再作善事,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了。特地作了这篇《完善桥记》,用以告慰家乡这片充满善行的土地。
【后记】
很早就想为家乡的窝洛沽大桥写一点什么。得知桥的前身是清初的一座木桥,乾隆十三年由当地乡绅名流进行了重修,由同治年间本村举人王庆元特地坐了《窝洛沽木桥记》(王庆元,字晓江,窝洛沽人,同治癸酉举人。其父王銮瑞,著有《问竹斋诗草》。旧志有传)。木桥经过多次修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仍然发挥作用,由县政府更换了腐朽的木桩、更新了桥面和栏杆,桥两端重新砌好八字墙和护坡,仍能通过载重3吨的汽车。直到1966年才修建了我县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窝洛沽大桥(后来被我们留在记忆中的老大桥),唐山大地震之后,在原址以北修建了现在的大桥。但窝洛沽木桥,作为当地人民齐心协力改变生活的象征,必将永留史册。
由于本人古文功底有限,翻译的多有谬误之处,各位行家里手不要见笑,还请多做指点,在这里多有感谢。同时感谢小菜版主等的大力支持。

点评

“街列东西,还乡河自北而南”——因为镇上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还乡河从北向南,正好从镇中穿过。有误吧!!  发表于 2012-4-10 23:12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 +12 收起 理由
前进人生 + 10 学习了!
静静的河流 +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4-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恭喜啦!爱民弟!够麻利的!继续!加油!{: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42:}{:soso_e142:}{: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soso_e163:}祝贺老弟!{:soso_e182:}

点评

当年,王庆元带着激情撰写了《窝洛沽木桥记;今天,邢爱民将前辈的美文译为现代汉语,同样洋溢着这种高尚的情感。译文中突出了”万善“二字,凸显了窝洛沽人向善之心,可以说抓住了原文的精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10 08: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当年,王庆元带着热爱家乡的激情撰写子《窝洛沽木桥记》,如今,邢爱民将这篇古文为译为白话文,同样充溢着对家乡的挚爱。译文中突出了“万善”二字,可以说抓住了原文的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谢谢!楼主{: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soso_e160:}好诶,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普通一木桥,在老先生的笔下写得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真好笔力也,美文哉。观此桥天下无桥矣。邢版主出于对家乡的挚爱,对前人的敬仰,执笔初译,真善举也。所译之文亦属贴合通畅,古文基础可赞焉。然,译文亦大不易,直译乎?意译乎?若意译,文、白尺度何为乎?更需原作神韵、文风、辞彩诸项兼顾,是为不易也。不揣冒昧,窃以为君之译文,在气势上略输于原作。如:“当夫暑雨延绵,奔涛坌ben集,来牛去马,电掣雷轰,一逾此桥,汹猛气杀,迤yi而下之。”写得真乃大气磅礴,译文逊之。“来牛去马”未能参透,故译文中敷衍带过,桥北、桥南水势迥异之状未能尽释。另“桩则柏桩。八行,行八之,或七之,九之。”应理解为:柏桩八行,每行木桩八根,或七,或九。
以上所说不知当否,请商榷。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8 威望 +1 魅力 +8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8 + 1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多谢各位抬爱,特别是玉叟老师的夸奖令晚辈无比汗颜,穿越兄的指点更是一场及时雨,有大家的帮助,我们所应做的,只有努力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