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河,父亲的河 作者:张婧(县文联签约作者) 摄影:李宝东 还乡河,多好听的名字!有点惆怅,又很暖心。 这条河从我家村边流过,曾经清凌婉转,也会咆哮奔腾。小时候,男孩子们在水里钻来钻去,晒的跟小泥鳅一样。现在他安静祥和,像我的父亲。 还乡河,父亲的河。 我的父亲张树云在《玉田文化历史大观》一书中,曾用近万字篇幅,满怀深情的叙写、回忆还乡河旧事。 摄影:杨俊军 他回忆儿时还乡河畔的嬉戏:“烧花船”“闹花灯”“祭灶王”,特别是还乡河畔的戏台子,是大人小孩儿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每年秋收过后,还乡河大堤上就搭起了戏台,一唱就是四天。我也依稀记得小时候流行在还乡河一带的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戏一唱起来,台下比台上还要热闹,耍把式卖艺的,拉洋片、吹糖人、捏面人的,卖泥人、刀枪、假脸、小孩玩具的,成为当时还乡河畔一个重要的“狂欢节”。由此看出,五六十年前,人们在劳动之余,充分享受文化带来的无限乐趣,也为父亲带来丰富的民俗生活积累。 他忆起还乡河畔熙熙攘攘的永茂栈。这个永茂栈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那也是窝洛沽码头最兴旺、最繁盛的时期。码头前樯帆林立,商贾云集,河道里的船只往来如梭,川流不息,是窝洛沽码头和储运货场的雏型。航程经东丰台由江洼口入蓟运河,过芦台、汉沽、北塘入渤海,再由海岸抵塘沽进入海河,最后到达天津,大批火柴、肥皂、碱面、化肥、食糖及日用杂货从天津运来,玉田本地的棉、麻、土布、苇席、山区鲜货、石灰和承德、遵化所烧制的木炭等土特产品远销天津,成为链接玉田与天津、承德等地的重要水上枢纽。甚至因民工聚集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村落——“客家营”,后取发财致富之意改名为“起家营”。如今,还乡河水渐去渐远,永茂栈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了记载窝洛沽镇繁华兴旺的重要历史名词,但还乡河水浸润的智慧的头脑、拼搏的精神、诚信的品质没有变,推动窝洛沽镇经济社会向上向好健康发展。 摄影:杨连江 父亲还忆起名扬全国的玉田土布和铁器。清末民初,还乡河水为窝洛沽、鸦鸦桥带来了上好的风水,兴起了植棉、纺线、织布之风。最兴旺的时期,每纺一斤线所挣的钱可买红粮一斗(28斤);弹花弓弹籽棉100斤,可挣红粮5斗;织土布一匹,挣玉米一斗有余,成就了“路传驮铃响,水送摇橹声”的繁华景象。随着水路畅通带给鸦鸿桥的便利条件,土布业之后又兴起了名扬全国的“铁器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鸦鸿桥镇都要举办铁器会——这是一种经贸活动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盛会,到铁匠会交易的商品种类成千上万,并在大体固定的地域摆摊设点。既是鸦鸿桥集贸市场的雏形,更奠定了“商贸大镇”的坚实基础。还乡河水让百姓走出了玉田,赚到了金子,也打造了直至今天仍在全国负有盛名的“京东第一大集”——鸦鸿桥。如今的鸦鸿桥,不仅是全国知名小商品批发城,还是河北重点培育的特色小城镇。 摄影:陶庆凯 最令父亲钟情的是坐落于还乡河畔的净觉寺。这里远离城镇的喧嚣,富有诱人的田园风光。东望,还乡河水姗姗而来,北望,燕山余脉的大小山头逶迤东去。莫要只看人间胜境,净觉寺的繁荣历史倒是更加鼓舞人心,我则将其当成是人神合一、修成正果的典范。净觉寺始建于唐兴于清。在这里,僧人智然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胸怀大志的住持,“厌奢华而力黜,率简朴以身先”,他奔走劳碌,积累财富,将净觉寺由200多亩扩大到2000多亩。净觉寺重修后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巍然钜制,焕乎大观。”可谓神也。而那个帮助智然住持“圆梦”的凡人叫王翠峰,他是净觉寺重修的“监造并掌泥木石画作场人”,这个人,和智然住持一样,立大志,肯努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木匠成长为名传史册的大“工匠”,与智然一道用毕生的心血建成了“京东第一寺”,并以其勤劳智慧和自强不息令后人仰慕。我无数次聆听父亲关于净觉寺的讲述,也无数次聆听净觉寺的晚钟,有时竟觉紫气东来,和还乡河水一道向西而去。 摄影:陶庆凯 还乡河水向西流。这正是其名称的由来,也正是其为何寄予乡愁之意。 还乡河发源于迁西县新集以南泉庄村,古称浭水(庚水)。相传,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赵佶被辽掳获,解五国城,途径丰润浭水河,徽宗驻马桥头,凝视西流浭水叹道:“凡水皆东,唯此独西,吾安得似次水还乡乎?”后浭水易名还乡河。但这不过是个传说。 明《帝京景物略》云:“过砂岩寺(丰润境内)北。曰浭水,出崖儿口,由运河入于海。凡水东流,而此水也西,人谓”还乡河”也。”清人陈豫朋云:“赴海朝京湠漫长,鸦鸿桥下远泱泱。如何唤作还乡水,都送征人去故乡?”清人之诗,为还乡河平添一份惆怅。 摄影:杨连江 在我父亲母亲的记忆中,还乡河确实“让人欢喜让人忧”,那段不可磨灭、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水灾。当时的知县王时泰到窝洛沽视察灾情,不禁大发感慨“怕听荒村云致雨,忍看残室灶生尘”。鸦鸿桥镇南的沙沟、西南部的五里渠村等都是因还乡河泛滥成灾而起名。据记载,1949年玉田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还乡河六处决口。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家百废待兴,但玉田县人民政府仍出动5.5万名劳力,修复河堤、检修险段,此后连续7年“春工”,并持续到1977唐山大地震后,还乡河大堤又先后七次大手术,完成全面治理。 国泰民安。居安思危。当前,我县仍把还乡河堤修复加固作为长期任务,不敢松懈。 摄影:李宝东 如今,年近八旬的父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每每走在“一溪碧水白云闹,两岸红花翠柳依”的还乡河畔,早已丢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感叹,而是沉浸在岁月的映像中。我则双手合十,为还乡河祈福,为父亲祈福,为家乡祈福! 流淌吧,还乡河,父亲的河! 作者简介 张婧,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诗集《如雨年华》(合著),文艺理论著作《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另有诗歌散文作品散见《诗选刊》《大河诗歌》《散文百家》《中国教育报》《长江诗歌》《国家诗歌地理》等报刊杂志,《祖先和我一起歌唱》获全国首届女子诗歌大赛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