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楼主: 邵官屯

听风夜语——论坛回帖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问好楼上几位。
菜兄,宫宵老师好久不见。
版主同志你总得让我歇会儿不是?好多帖子我得一点点儿发,都发在一层楼里不更乱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试着回答你的问题。先声明,懒得去查资料了,就按我的印象和理解来说,非常可能不准确。  

1、        古韵当然不是只有平水韵,还有切韵,比平水韵要早,但和平水韵是什么关系,我非常疑惑。书上说,平水韵是后来者对切韵的合并简化。但有人说切韵是当时的语音又说平水韵是对前人诗歌用韵的归纳,这两种说法不就存在矛盾了吗?反正后人作诗基本便以平水韵为准。
2、        词的用韵相对于诗来说是比较散乱无权威的。宋以来各式各样的用韵都有,甚至有人以自己的方言音用韵,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依照词林正韵吧,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标准了,虽然词林正韵出现的也实在太晚。不过依照中华新韵也好,基本和我们的口语差不多了。
3、        说得对。按古音不仅仅是韵脚,还要求诗中每一个字。你不能韵脚用平水韵,句中却把某些入声字当现在的平声字来用。
4、        中华新韵也是个人为的标准,目的是为了统一。毕竟各地发音不同。用时最好要查,因为你的读音未必标准,而且它也不仅仅是韵母相同的放在一起而已。
5、        第一,一三五不论。第二,不得范孤平。第三,不得三平尾三仄尾。但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可以是仄仄仄平仄甚至可以仄仄仄仄仄。记住这三条就行了。也就是说在不范后两条的前提下,就可以一三五不论。
6、        这个在于个人感受,怎好绝对?能注意到当然好,但实景如此,你自己的感受确实如此,又何必违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个写的泛了。诗歌也需要细节打动人。
半晌秋阳暧绣帏,小眠才醒鬓云颓。晕红着脸枕痕微。  
漫倚雕栏看叶落,闲教鹦鹉唤郎归。黄花又是一年非。

我在写这个时候,就想过如何用外在的动作细节表现思妇内在的心思心情。于是想到了闲教鹦鹉唤郎归这一句,上一句是通过这个场景联想并根据对句生发出来的。

你这个中二联平而且重复,还有句子结构也缺少变化。梨花,菡萏,粉蝶,玉蜓,四句都是名词开头主谓结构,这就是死句,需要注意避免的。
我这两天头疼,懒得上网,今天感觉好一点。你的那篇我还没细看。其实就是文字的感觉。感觉你的文字很好,很认真,很严谨也很细致,但恰恰是这种感觉过分左右了我的注意力。我希望在看小说的时候,被人物的生动鲜活,被他们的立体感所吸引。甚至连情节都在其次。情节太过了就成了传奇,文字太过了就成了美文,那都不是小说。


渐入佳境。
上片稍觉滞执,下片泮冰忽开,春溶荡漾,骨骏神清,遂有苍茫空阔不可牵挽之势。
咏花词与诗应该是清荷的擅场,但其他方面还是觉得题材范围窄了点儿,这个真没有太多的办法,环境与经历所限,非得要慷慨赋诗就是作假了,我也一直头疼这个问题。也许阅读一些哪怕是我们不太喜欢的风格和类型的作品,会多少有些帮助吧。


这一组不知是菊斋的哪一位?有点疑问,前面的绝和后面的律从文字上像是一个人的,但质感上又觉得律比绝有了点厚度,大概因为句子多的缘故吧。前面的绝云烟飘渺,空灵飘逸有余,大概走的神韵一派的路子,但空飘未免大于灵逸,有点而虚薄的感觉,文字用的也多有该斟酌处。梅痕你可以找一下王士祯和苏曼殊的绝句来对比看。
后面的律有点单一,泛,平句太多。当然很大原因是因为贴得太多,我看的有点率意,没能沉下心来就每一首细细品。但怀想翾高远,情绵望渺辽。 这样的对句明显凑句凑韵,应该既源于作者的心中无情感勉强为之也因为率意浮躁,不肯求精。当戒!!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许多新诗都不是能清晰明了的读得懂的,像汪国真那样。不过,新诗的魅力有时也恰在似懂非懂之间。我们隐隐地感觉到了作者的心事,我们必须努力去读文字,努力去寻找作者隐藏或遗落在文字间的点点滴滴心事,像是探险寻宝,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了乐趣的过程。当然,媚俗点儿说,作者必须把这个朦胧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太容易了没劲,太难了我们又只好望而却步。
作者留下的这个弹性空间的另一点好处在于让我们也参与到创作中来,我们在寻找作者心事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的心事,偶有所得,会心一笑,乐,自在其中。


信口而来的东西,才会自然生动,不为作诗而拉架子。当然提炼是必要的。生活中出诗,平淡平常处出诗,虽然我做不到,但这是我最向往的境界,也应该是诗歌最高的境界。这一点,老杜当是楷模。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虽然后世多推重老杜的格律精深和济世情怀,但从艺术性和感人来说,我觉得这才是老杜诗的最高境界。还是那句话,平常平淡处自山高水深!!


提个高要求的想法,绝句文字少,其实更不好做文章,所以要求就其一点务求精深,小地方做大境界。如果加入“人”。“人世”的感慨在,会增加感慨遥深寄兴高远的感觉。说白了,立意上追求点惊人的效果,字面上追求点吸引人的效果。其实不光绝句,各类诗都可以这么做,虽然落入了套路,虽然媚俗,但好看总不是错。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粘,是说做到了转折与开拓,不断,是说转的自然,不牵强不突兀。诗词,初写的人必须讲章法,像小学生写作文,什么倒叙插叙之类的。天马行空,那是以后的事,功力到了,自然而然怎么做都有理。
章法,章法!必须要下功夫构思,开拓,挖掘。要有层次,要更上一层,要有高潮。。。一首诗读完才不会让人失望。

山人兄这一首律工意稳浑然高古,纯是唐人气象。尾联尤喜人。能得许浑稳丽阔大之功力而去其后半平弱之弊。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越老越喜欢诗歌中平淡的真情以及让人感动的生活细节。当然,诗歌欢迎风骨气势以及惊人的句子,但前提一要真情二要自然,而不是做出来的样子。如果两者只能择其一,我会选择前者。这两首,我觉得好在真切或者说写实。看得出作者的努力方向,不为写诗而拼凑夸张什么。当然,律诗整体平了一点。还是绝句的味道好。

诗应该是生活中的诗,生活,尤其我们的生活,平淡是常态,精彩是际遇。诗歌,总体上也是如此,平淡是常态,精彩是偶得。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尊重这平淡中的感动,并且在不失真的前提下,把这份感动说的更精彩。


在真情真切的前提下,在这两首诗的大体框架下,每个字,每一句的提炼,反复地提炼精炼还是必要的。我的意思是说,在不做伪的前提下,同一个意思,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反复地琢磨怎么样才可以说的更精彩。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那个绿字以及僧敲月下门的那个敲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诗句中的虚字,我记得说个这个问题。虚字如果用好了,其实是很提效果的,宋诗尤其江西诗派很拿手这个。但前提是少而精,用到点子上。反之,多了,会使句子发虚发空,有凑字凑韵的嫌疑,整首诗也会显得散。

关于诗词中练习用动词的问题,一是因为你的诗句虚词用得太多,二是你必须认识到动词在一句诗,七个字或者五个字中的重要性。动词用得好了,全句马上就活了,提升了很大一块,所谓诗眼吧。我自己也尝试过。“泥暖芦根动”,“草滋知土润”,我自己觉得“动”字和“滋”能够带来那种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大道至简,万流归宗。无论是儒道释还是诸子百家,区别都是形而下的,是器。便如树木花草,形状各异红绿参差,其本质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不一样。须弥恒沙娑婆世界不过是道体之用,我想智者大概就在于不废其流而能溯其原而已。
我也饶舌,而不能自主。楼上说何必说穿了,其实说穿了从小里说也是小人如我辈的快乐。
老子说大道无言,大音希声,可自己还是留下这五千言。佛祖以不说为说,天下却有恁多的经书。圣人尚如此,宜其我辈不能免俗,聊复尔耳。


庞朴说过,每一个汉字后面都有一个活的灵魂。我觉得文章也是如此。好的文章是鲜活的,精气神都在,而不是一个干瘪的标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生命。其次是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文章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所谓文如其人,除非他真的把文章写成了标本。
这一篇游记,我觉得首先是一篇鲜活的文章,其次是属于作者自己的文章。当然二者是递而进的关系。到细节上,文字活,语言活,文气活,并且简洁干练。结构组织上也灵活得体。

东篱的诗真好。读书人的底色,隐逸者的气质,唯美者的品味,守望者的深情,挟此四者而游走红尘,在唐山。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合掌的定义就如你所查到的。但你对自己这一联的解释太教条了。出对句同义或基本同义,写诗的人可能作这样的傻事吗?你这一联意义接近,更主要的是境界没有展开,用一联的地方造这么小的空间,所以我说有合掌的嫌疑。其实第三联也是这种感觉。乃至整首诗都没有充分展开。四联八句,你看你都说了些什么?像不像给学生写的期末评定?这是你起步的冬冬,以你现在的水平,相信这一个的缺点你看得出来。合掌都在其次,这不是抒情的或者鼓动人感动人的诗。所谓风情摇曳,所谓以情动人,没有。我说的重了,但就是这种感觉。
2、诗词重字得现象应该避免,实在避不开也别强求,总比换个字别别扭扭的强。古人诗重字的也不少。平时写的时候留心点就是了。
3、叙述议论的问题。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全篇如此,依然是好诗。但不能说诗歌就该以叙述议论为基本,是不是?偶一为之,可也。并且要能打动人。李清照着一个,几乎到了这四句诗不得不写的高度是不是?次之,也要能感动人,让人感觉虽然脱口而出不加点染,但作者胸中块垒不吐不快的感觉淋漓于字里行间。这样也是成功的。总结一下,不同的文体各有各的表述方式,诗歌的主流就是抒情。叙与议都是偏锋,但无论主流偏锋,打动人了,感动人了,让人击节而叹了,就是好诗,否则,你抒情了,也不成功。我的那几篇,如果你感觉到了有被打动的地方,有共鸣的的地方,或者感觉到了有不错的地方,就算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4、结构问题。谈结构,是教诗的人发明的。就像老师教作文,插叙倒叙,时间线索,人物线索,等等等等。作家们写东西是不会念念不忘这个的。就像我前两天学车,教练告诉我们点,方向打几圈,他自己做时却全不按这个来。记住,所有的理论训练都为了培养你的潜意识,为了最终在显意识层面忘掉这些,所谓法尽诸法而无法,最终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现在你写文章一定都不想着是倒叙还是正叙开始了。
所以,起承转合,你可这样分析名家的作品,也可以在自己写时这样模仿这样训练,最终,功夫到了,自然就无所谓了。
前边这几个问题,都有你感觉矛盾的地方。怎么你明明这么说我却总能找到相反的例子呢?是不是。我觉得这就是水平功力的问题。说白了,人家大师怎么做都有理,因为人家做出来的就是好,你不得不服。我们怎么做都没理,你就是按理论的指导去做了,做出来的也不好。小学生作文,也到叙了,也列提纲了,也怎么怎么得了,可是那篇文章拿过来还是小学生作文。
慢慢来吧,提高你可能自己感觉不到,时间久了,就会有蓦然回首的感觉。
5、律诗不说了,古风,只要不合律的都叫古风。我记得我以前和你说到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篇美文并且深沉深情,含着浓浓的乡愁亲情以及对旧日时光的无比留恋。
开头读着感觉就是美文,结尾更是渐入佳境,已经远远超出了美文的范畴。所以相比来说结尾更成功。开头就难免显得太“标准化”了。明显的杂志精品的味道。

也想借这个机会探讨一个问题,也是我近来的困惑。关于美文。
不用说,美文当然不错。把文章写的美,一定不错。但我个人觉得,文章大概有这么几类,第一,美而且感动人,堪称绝品,比如滕王阁序,比如赤壁赋。第二,不能说是美文,很朴实的那种,但深入人心,让人感动。第三种,纯粹的美文,似乎无可挑剔,也能以情动人,但不那么具有冲击力。现在的杂志比如读者,往往好多这样的文章。第四,个性的文章,嬉笑怒骂不拘形式,不受约束,甚至不入流的话都敢说,可能一些人受不了,到绝对痛快见性情,并且作者的确有才气在。其余的,可以不必提了。
第一种文章千年百年一有,自不必说。第三种,非常适合发表,可以大赚稿费,并且读者众多。
第四种,可能不被主流媒体所接受,受众也可能很小。

梅痕的这一篇,我觉得开始可能受了美文的影响,但一路行来,随着作者自己情感的投入以及行文的感觉渐渐上来,给人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影响还在,但渐渐淡化,作者的心,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感觉,慢慢多起来。当你忘记自己在写文章,感动着自己的感动的时候,文章就到了最好的时候。


你这篇文章真的是渐入佳境,后面越写越有感觉。结尾好得不得了!!而且,收的干净利落却又催人泪下。你好好感觉一下,没用太多的词句语言去抒情,与开头相比,却有那么大的抒情效果。
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文言句法,最好不要出现在这里。这样的句法要分文章的,至少这样风格的不合适。比如这句:依言笨手笨脚地做去。

果子的文字一贯地我行我素。我觉得大概可以归入我所归纳的第四种文字里面,但又有些不同。果子的个性是在文字后面的,而不是文字本身。换言之,果子的文字是干净平实平整的,但这样的文字后面,却是一个高傲的甚至有点骄傲的灵魂,不羁而敏感。
果子说她初学摄影,我看那构图可真够老练的,莫非也是天分?取舍大胆,主题突出,那时一种静美,静美而辉煌骄傲的感觉。看摄影版,好像还有一个叫天蓝的,我看他的构图也和果子有想通之处,也是取舍的很果断,那种静静的氛围中,含蕴这克制的热烈。

呵呵,我觉得我爱评论文字。但这样的文字,我却觉得无从说起。一个字吧“活”。不仅仅是人物,而且是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活的,他们在纸上立起来,伸胳膊撩腿。
年少时光,裘马轻狂,古人讲驰骏马挟金弹呼啸而过,那时豪门子弟,我们这些农村孩子,黑棉袄高腰齐胸的黑棉裤,布面子脏的打铁发亮,两袖子蹭满了鼻涕发白,而作者把这些不仅仅写活了,还写的如此豪气,英雄气,实在快意。

炎炎夏日,最适合读这种清新清净的小品。遥远的音乐背景似一弯溪水漫过来,那些干净的文字,便如水底清润的石子,清泠素雅,遂让人陶然忘机不知身在六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知道再讨论下去就离题太远了,只是忍不住想说。我不认同文字文化是虚无的,否则,几千年来的积累,书架上读不厌的书,都将毫无意义,行走在市井的对文字还有些癖好的我们也将丢失掉许多的乐趣。圣人们的思想依然可以烛照千古,红楼梦的泪水人生依然在岁月的流逝中感动着一代代人。说这些就更远了,我们太多的人不过是匹夫匹妇,温饱过后但求一乐而已,但我总会固执地在心里听到一句话:文字,还是可以也应该有所担当的。
我的这一番话也如同你所说的:对个人也好,对世界也好,表达自己的理解没有价值,表达自己的期待也没有价值,哪怕表达自己的灰心和失望,都没有价值。
忍不住,还是要说。


施老师:您好。
您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知道这一篇您下了功夫,从收集材料,到构思立意最后形成文字,其间种种,是可以感觉到的。在这篇赏析的文字中,其实也表达了您自己许多的文艺观点,有些地方是我意识到的,也有一些地方是我偶然做出了但没意识到的,更有好多地方是我没做到更没意识到的。曾经在论坛回帖子时我就说过,贴来贴往中,有时候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就可能惊醒梦中人,就可能纠了偏。更何况您这一篇有针对性文字。
只是您的一番“飘扬”让我实在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并且,真地会看到不足的地方原来是那么多,越来越多。心里面就更没有底气了。我更愿意您多指出我的不足。虽然人都爱听好话,但苦药才是治病的。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我对于文字纯是爱好,无需也没有能力借它邀名邀利,所以,真正的提高才是我最想要得,才是我的乐趣所在。
作为公开的赏析文字,最有意义的应该是您的文艺观点的提出。这样受益的就不仅仅是我个人,而是更多的诗词爱好者们。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一篇文字无疑是非常个人话的心情文字。果子越来越惯于捕捉自己刹那间的心境和冥思。但我想说的这样的文字不宜过多,原因太过自我,不适宜与读者交流。记得果子曾经用平实平整来论文字。我非常认可这两个词。平实,有个‘实 ’字在,所以文章会厚重而不飘渺。果子以前的文字当得起那两个词。但近来的这几个有点过于自我化的倾向。不要自己高高地去飞翔,大多数读者追不上你的翅膀。


我曾经沉浸在琼瑶岑凯伦的小说中不能自拔,但到现在这个年龄却意外地有了强烈的反弹,年轻时候所疯狂追逐的东西而今一律走向了反面,当然,除了文字。这样说的意思是我现在基本不看爱情题材的东西。但我不掩饰地说,小娅的这一篇依然感动了我,甚至某些地方有让人几欲落泪的力量。
小说戏剧无疑是动用一切力量来制造矛盾的。小娅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把人和事推向绝望,然后一个突破口产生,积聚的矛盾力量蓦然得以喷发宣泄。但有一个地方,我觉得老套了,就是陈浩的酒后。也有为陈浩寻找借口开脱的嫌疑。这样写的后果,第一,因循老套,实在没有新鲜感。显得在处理这个矛盾的时候力不从心。第二,对人物的刻画看似添彩,其实起了反作用。人无完人,不要也不必把陈浩美化成十全十美的好男人。一个有着欲望和缺点,本色基本向上的男人就可以了,应该更真实也更感人。小娅这样处理的结果,使陈浩隐隐有了琼瑶小说男主人公的影子。完美,却不真实。
小娅的文字无疑是唯美的飘逸的。我觉得这种风格既能吸引人也适合博得编辑们的青睐。但我觉得小娅应该尝试突破。尝试其他风格的写作。比如朴素,比如锐利,甚至比如沉重厚重,比如苍凉,。。。。这样说的原因大概是觉得小娅的才气无所不能,如果不做突破,如果不多做尝试,实在可惜。



果然细而不腻疏而有致。叙述之外,几处议论不经意似的点染,遂让文字睿智而摇曳生姿。古人说好的文字千载之下读仍然会虎虎有生气在。文字洒落在纸上,能让读者觉得它们是活的,各具神态,能让读者隐隐看得到文字后面作者的风神气度,真是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整体感觉还不错,结尾比较能感动人。个别地方还是不够精炼,旁芜多了会有淹没主枝的感觉,所以还是要精简。另外你叙述行文的风格好像在刻意追求那么一种感觉。我也说不好这种追求是好还是不好,但能感觉得到,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追求,会有很明显分散了注意力的感觉。还有就是虚词虚字的使用,太多。我发现这成了你的习惯,必须改。这是一种罗索的语言习惯。把每一句都压缩到不可再压缩,尤其是不必要的虚词虚字。就像你知道的欧阳修的故事。

古往今来除了寥寥几个大家的文字能于味无味处而直抵人心涵盖万有,又有多少人当得起那么苛刻的要求,见文字而知其人已经是让人羡慕的境界了。

“我们大不了也就是街上那混混,直着脖子喊几声,”如果非要自己的文字廉顽立懦振聋发聩,我看真还就比不过街上的混混来的有力来的痛快潇洒。

东风的抒情文字真好,敏感而克制,绝不泛滥,让读者很舒服的那种感觉。好像评论中国画有一句叫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吧,就是这种感觉。
人物系列也好,下笔精准,人物活了。不过我也觉的这文字有点残酷,不留余地不留情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官道柳
 清•王芑孙

临清官道柳,
采掇有饥妇。
年年旱魃杀五谷,
客米千钱仅一斗。
有饭柳作齑,
无饭柳作糜。
阿夫河南趁工死,
妇食老姑兼哺儿。
春风飘飘柳已深,
枝叶老梗伤人心。

我一直希望诗歌能够关注民生有所担当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寒号哀鸣。不过写实的诗歌实在太容易流于质木无味。既然是诗歌,首先必须有诗歌的本质,抒情和诗性。像李大白的新国风,出发点是好的,却实在露而白。
这一首,我最喜欢结句的处理。前面全是寻常路数,结尾两句,霎时让人忧伤起来。遂使诗之成为诗。
结尾两句既是眼前景,有绝非仅仅借景抒情,枝叶飘飘,春已深,可以充饥的柳芽也老了,也快被摞光了,剩下老梗,这是更深层的忧伤感慨。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客气话不说。首先我觉得写东西自惭形秽没必要。名家的东西的确应该好,但事实未必。首先,名家成名后难免漫不经心,随意了败笔往往有之。其次,名家说话难免有顾虑或捏着半拉,因此失了真气。第三,名家的东西难免发的太多,够不够水准都能发,所以鱼龙混杂。网上现在有人批判杨朔的散文,看看非常有道理。
你说自觉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差。我倒不觉得。这事是相对的,看和谁比呗,哪有个头啊。我倒是觉得你读书很多,文笔是你的优点。但你的现代文的缺点也有文笔方面的。也可以说,有刻意为文的感觉。我想你是不是对文章的要求太高了,要求结构要讲究,字面要漂亮,就像你对自己那篇小短文说的:太短了。太短了怎么了?不像文章是不是?文章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感觉的,没有像不像之说。我看文章,一个字“真”。这点,我感觉简单+自然和我一样。你应该多向他学习,他是好作手好老师。红笺的文章,我觉得优点就在一个真字上,自说自话,管他文章不文章?果子的也是。小娅的文笔有灵气,善于点染铺陈,那是她自己的风格。建议你多读读晚明小品和尺牍。当然我这样说不是说写文章不要用力不要讲技巧,恰恰相反,这些是基础是必须的,我说的是这些东西经过锻炼后都要成为自身不经意的东西,就像吃饭时不必老想着筷子怎么用才好。即便你刻意了用力了,但最终在读者那里的感觉也要是举重若轻似不经意。昨天和简单他们吃饭时简单也说:我最喜欢质朴的文章。的却,繁华是一时的,质朴却是底色和永恒的。但质朴要来源于繁华过后的节省而不是贫瘠。有一点,无论质朴和繁华,刻意都是必须抛弃的,否则便假,便装。我觉得你的文章,正走到这样的转折点上,只需轻轻再走那么一点,便是脱尽铅华了。
说这么多,其实我也是才写文章,呵呵,你恐怕不信。我是在论坛上看到小娅和小字的文章才开始喜欢和写的。以前基本上只写新诗再后来改写旧诗,这么多年,文章也就写过那么三两篇的。
词我不大写的,没那个才气。我看你倒是适合写词。读起来很纯正的感觉。旧体诗学学也可以,拓展一下嘛。但诗和词的路子不尽相同,我也说不太清的,你慢慢揣摩体味。前人说诗庄词媚,慢慢琢磨吧。
还有个题材开拓的问题,我在回帖中说过,我也解决不了,我们都受制于生活,但这个想法要有的。
总的来说,不论是文还是词和诗,我还是那个字,真。要有真气!!!哪怕想骂街,也不妨痛痛快快骂出来。端起架子捏着半拉的东西会让人昏昏欲睡的。
杂乱无章的说这么多,其实我自己也没什么头绪。如果那句话对你有益,就没白说。最后想说,我也是来这里学习提高的,礼尚往来,也别叫我亏了不是?帖子,我们互相提意见,有时 一句话就会点醒梦中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紫衣的文字粗粗读了一些,大概有三十来篇吧。大都是新诗和古诗。古诗大概可算七古吧。紫衣应该是个灵性的女子,字里行间充满了灵气,。不多说,我看文字,就是来提意见的。
总体该觉,紫衣的文字不成问题,但对文字的取舍与节制还需要反思与磨炼。我想缺点在于散与尽,铺陈有点儿过,提炼不足,总想在一首诗中放入太多的东西。诗,是需要省略和节制的,需要张扬的是诗歌内在的气而不是文字。就像国画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才会有余味,才会有不尽之意。比如那篇陌上花开,我宁愿只要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那一节。那一节,干净利落,,嘎然而止,留下不尽的空白处,就足够了。古诗,我倒是最喜欢首页的紫衣心声那一首,洒落不羁,有唐伯虎的味道。


追求一种感觉,我觉得是对的。心中的确该有个感觉在,目标在,然后往那上边靠。还有,我觉得手可以不高,但一个人的眼力和感觉真的应该高,至少这是将来手能够高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眼力都没有,那么手怎么可能太高了呢?所以看书是一定要看的。看书,长知识之外,就是提高自己的品味眼界,就是让自己多见世面。好文章看多了,一般的文章还会看上眼吗?

有一点,她的文字更自然流转,更不着痕迹。虽然用了很多清词丽句的修饰成分,但往往叫人没有注意到。其实,我觉得这种效果的形成,一是功力。她已经得心应手,变成自己的口语了,所以不觉得生涩突兀。二是言之有物,有思想见解在那里,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文字就在其次了。所以,我看她写事件,写行动的文字更好,但有一些兀坐冥想的文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堆积和空泛。

文章对语言的要求,我觉得基本功要有四点:精确、精炼、和谐、感染力。这四点必须做到,其次才是风格的追求,比如生动、活泼、风趣、雅致、飘逸、空灵。。。。。四点基本功,你必须做到。他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文字用的精确了,必然节省简练,这样的文字也必然是和谐的,感染力自然也就有了。记得果子说过文字要清白平整,这四个字用的很好,清白平整!你的文字,同样有太过太尽的毛病,我评紫衣的话,你也要好好琢磨。你所向往的空灵也好,风神摇曳也好,有一个必须的前提是,干净利落。不给读者留余地,如何空灵?不惜墨如金,怎么让那些文字有感染力穿透力?还是那个比喻,一幅画要留白,给读者。别到处都是你的笔墨。即便是有笔墨的地方,也要疏密错落,浓淡相宜,否则也会灵气全无,让人喘不过起来。建议你看自己以前的文章时,试着做删减,把那些多余的虚字虚词,形容词,描绘语,语气词,能减掉的试着剪掉,然后再比较一下,看前后效果。如此反复体味。
还是建议你读读明清尺牍小品,体味他们的真气,个性,一字千金,以最简洁的笔墨传神的功力。比如郑板桥,公安三袁。张岱的也可以读,但不要学他的铺陈,他是才气太盛,喷涌而出的,常人没那个天赋。但湖心亭看雪,你应该读到过,人家依然可以做到一字千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要说诗,从汉魏六朝到清朝,尽量都得读到,去感觉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追求与成就去体味不同风格诗的味道,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是前提,以眼高带动手高.闲暇时,一卷诗在手 ,既学习了又休闲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功力的问题了.我们的功力达不到,就得处处按常规路子来,按前人好的经验来,可结果也未必满意.大家就可以打破常规,兵行险招.说具体了,你就使全篇说理,但惊挺慑人,令人拍案,那就是好诗.可你没那个功力,没有写出那个效果,还走这个路子,就会失败.以律诗为例,我觉得要有两联议论说理的话,就够多的了.而且,议论说理正因少 ,更要求精警,能打人眼,让人过目不忘才好.要让人有觉得你到这里如果再不议论两句就太遗憾太不过瘾的感觉.如果做不到,就不如干脆扬长避短.

你看他们在一个意象或者一点上所努力做出的开掘,深,并且不厌其烦.包括对每一句话的表述形式的锤炼.最近这两个,我感觉很不错.
他们都是成手,应该说些的很好.但对我而言,都有些审美疲劳了.诗歌可不是垄断的,各种风格技巧都可以并存,只要自己喜欢,给你看那些,只是让你开开眼,让你思索借鉴,不一定走那个路子,走了也是模仿,是山寨版的.


怎一个好字了得.这诗让人惊艳.
不过说几句题外话,新诗经过近三十年试验探索,各种可能性几乎都包容了进来,从饱受质疑到令人惊艳.可当非主流成为主流,当先锋不再先锋,当解构不再时髦,当最初的惊艳渐成经验,我发现一切似乎又僵化起来.革命者成了统治者,便丢失了进取,新诗,也难免审美疲劳了.
  诗,的确写得好,可这样的表述方式,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前两句说理,这样的感受是不足以震动人的,毕竟普遍浅显.直接说理必须达到发唱惊挺高度,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否则,就得以形象化的手法委婉出之.三句一转,要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最好.四句点睛或蓦然振起铿然一声,或欲说还休幽然一叹,或当心一划,无声胜有声,结法有千万,要在纸短意长,余响绕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