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独乐寺 老于是蓟县人,六十有五,居士。书法精湛,精通传统文化,讲起儒释道经典滔滔不绝。他多次劝我去各处走走,因为他经常到各寺院讲经,和里面的人很熟。如果我愿意,他可以带我去。我因为琐事缠身,几次推脱。3月25日,因近来心情不畅,便答应到独乐寺去看看。 蓟县被称为京津的后花园。平展展的柏油路从五百户沿山势向西,斗折蛇行。路两旁是两排高大挺拔的杨树。南面是山,北面是水。山若即若离,水忽隐忽现。北大河的水静静地流着,不时有十几棵静默的树露出水面。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淡淡的,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中。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武定街,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由山门、观音阁、韦驮亭、报恩院、乾隆行宫、清代民居等组成的庙宇式建筑群。 关于寺名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观音塑像内部支架,就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以谐音得名;其二,说唐玄宗时,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绝不与民同乐,故曰“独乐”;其三,认为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因此取名独乐寺。有人认为,不如就理解为当初命名者飘逸脱俗,自我陶醉,妄薄他方世俗,以自己为世间唯独最乐者,如是而已。 因是旅游淡季,所以,里面冷冷清清的,偶尔能见到施工的人员。 最先看到的是山门。里面方砖铺地,山门的台基高半米,长19.23米,宽13.16米,四周铺条石。山门正中上方悬挂匾额“独乐寺”三个字,字径尺半,其书刚劲有力,结构严谨。落款已被抹去,相传为明代严嵩所书。严嵩官至内阁首府,又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先后柄政20年之久,却擅自专权,聚财敛物,残害忠良,落得革职、抄家、子诛、孤老终生的下场。但独乐寺并未因人费字,除落款抹去,匾额保存完好。 进入山门,前两稍间各塑一尊金刚力士像,后两稍间彩绘四天王像。肃穆森严,让人觉得好像进入鬼神世界。 穿过山门,眼前一座巍峨挺拔的楼阁拔地而起,那就是观音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看上去气宇轩昂,宏伟壮观。在观音阁上檐下悬挂一鎏金方匾,上书“观音之阁”四个楷书大字,左下方落款“太白”。据考证,为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二岁北游蓟门时所书。下檐还有一方匾:“具足圆成”,为清代咸丰皇帝御笔。意思是,观音阁内供奉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已功德圆满,具备了成佛的条件。 步入观音阁,就可以看到主像十一面观音耸立在观音阁正中。这座观音像通高15.4米,连同佛坛高16.8米,因其头上有十个小头像,加上本面,共十一面,因此有“十一面观音”之称,这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彩塑站像。观音阁的壁画也弥足珍贵,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内容以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内容,又彼此相连的巨幅画卷。 韦驮亭在观音阁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 报恩院为四合院式建筑,位于独乐寺中轴线最北端,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佛教场所。 报恩院前殿檐下悬一块咸丰御书“报恩院”三字方匾。咸丰八年(1859年)仲秋,应本寺方丈之请,咸丰为四合院题名“报恩院”。书毕,一近臣见“院”字少写一横,便提醒咸丰,咸丰掷笔叹曰:吾佛以无缘之慈悲,救苍生于苦海;父母赐之躯身,耗尽乳血;天下众生,供之衣食;海宇苍茫,有我等容身之地;此等恩德,穷生可报完乎?众臣闻之皆泣焉!“报恩”在此有二层含义:自乾隆十八年后,独乐寺被辟为皇家禁地,本寺方丈皆为御赐,报答皇恩,此为一意;其二,佛弟子怀恩四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报恩院前殿为弥勒佛,两边为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疯僧。弥勒,在古天竺语中是慈和、慈祥之意。弥勒佛在人间播道时,也总是笑嘻嘻的。好多寺院供奉弥勒佛时,都挂一副对联:腹大可容人间难容之事,口阔以笑世上可笑之人。四大疯僧,两位是唐代高僧,一位是寒山,一位是普化和尚,另两位是宋代高僧,风波和尚和济公。 在报恩院的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店和普贤店。报恩院后殿是三世佛店。 在观音阁东北方向,就是独乐寺行宫,又称乾隆行宫。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于寺内建行宫后,独乐寺在清代就成为禁地,平民很难入内。乾隆之后的几位皇帝到东陵碣陵,均在此小憩,留下大量诗词。乾隆一生南游北巡,留下众多墨迹,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临摹名家书法。独乐寺内的乾隆壁碑便是记录。这里收藏了包括隆福寺行宫在内的壁碑28块,诗文107篇,印章229枚,收藏乾隆御笔石刻之多,国内罕见。 从行宫出来,见门外是一片翠竹。在西面一处御井,居然见里面还有厚厚的冰,这个时候,在外面早已不见冰的踪迹了。我不禁失声叫了出来!寺内人对我说,这里怪事多着呢。 的确,这里怪事不少。独乐寺至今已经历了一千多个寒暑。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独乐寺饱经劫难。就说地震吧,自辽统和二年重建以来,蓟县经历了37次地震。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东部的三河、平谷一带发生8级以上强烈地震,震中距蓟县很近。据清张朝琮《蓟州志》记载:“十八年乙未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地大震,有声遍于空中,地内声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王士桢《居易录》云:乙未地震,官廨民居无一存,独阁不圮。”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天津、北京、河北许多县市,蓟县城内建筑物破坏严重。而山门、观音阁屹立如旧。当时寺内工作人员回忆,听到观音阁梁架斗拱嘎嘎作响,长久不断,顶子来回摆动达一两米,屋顶上还发光冒烟。地震过后,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梁架未见闪歪。此外,还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德国洋兵两千余名蹂躏了独乐寺,伤损不堪。民国十三年,寺内开始驻军,孙殿英部、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军队也先后入内,摧残破坏,文物被洗劫一空……然而,历经磨难,独乐寺始终泰然处之,巍然屹立。 在独乐寺南300米,就是白塔,也叫独乐寺塔。塔座高六米,平面八角形,下半部由巨大的花岗岩石条垒砌。塔平面为八角形,全高30.6米,为砖石混合结构。不过,吸引我的是一处咚咚敲鼓的声音。循声走去,是一群和尚在佛堂念经。 向里面看,中间是一尊巨大的佛像,佛像两边各站一对僧人。右边第一个僧人敲木鱼,那木鱼足有脸盆那么大,那密集而有节奏的鼓声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和尚们合着木鱼声,念念有词。含混、单调、轻快、熟练。那敲木鱼的是个小伙儿,应该在十八、九岁的样子。眉清目秀,面如皓月。看他剃了光头,身披僧衣,那么专注地敲木鱼,那么虔诚地低头诵读经文,我确实有些不解:在这花一样的年纪,可以穿着流行的衣服四处浪游,可以百般无赖和父母撒娇,可以到外面闯荡,干一番事业,可以与心爱的人花前月下、打情骂俏。因何要在这种冷清枯燥、与世隔绝的地方渡过最美好的年华甚至余生?是什么让他万念俱灰,遁入空门?他真的能了却一切尘缘吗?佛啊,难道,真的有什么,在冥冥中,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吗? 心中先是费解,后来一片茫然。 独乐寺不像东陵那么散,不如黄崖关那么险,没有盘山那么大。它古朴、庄严、苍凉、集中。让人似有所悟,又难有所悟。独乐,究竟谁在独乐,谁能独乐,如何独乐?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寺,究竟想昭示后人什么? 下午五点多,已经日落西山,我匆匆离开。 回来的路上,我记得清池的西边,有一处景色绝美:在一望无际的水中,远处是笼罩在轻雾中的山脉,中间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一只渔船正在碧波中荡漾,近处是十几棵又细又长的树在水中静默……它深深触动了我。我想再欣赏一次,可怎么也找不到,细细地找,也不能看见。也许一切都是如此,梦幻泡影一般。只要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永远不会再来,包括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忧伤,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生命。 历经狂风巨浪,仍旧巍然屹立,仍旧珍惜拥有,唯此方能独乐——如此理解不知妥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