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玉叟

徐贵基:贫穷翰林作知县【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19711021 发表于 2012-6-12 23:41
楼主的曾祖是晚清人,何不讲清代怎样怎样。
秀才和进士,差了十万八千里;举人和“纳贡监生”(例监 ...

晚清官场人员任用是否还完全沿用旧例?当时国家大有不拘一格取用人才之态,大力提倡新学,科举制度已有些混乱,显日暮西山颓象。就是在大清翰林院庶吉士和翰林官也是有区别的,这个要搞清。作者祖上如为翰林院庶吉士即外放做县正堂大尹,也属正常;如已做得几年翰林官,外放到县,确实属于低就。
说明了一下秀才进士的取录区别,这又和两者之间地位有何关系。举人、监生例监都可初涉仕途,虽多前途有限,但有监生能者尽获要职肥缺,两者地位何谓区别,放在一起又有何妨。
举人发达者应有,当属少数,特殊情况毕竟不同于一般,我不否认。
连中三元进士及第成为天子门生受万人景仰社会瞩目可在官场久混后多易发达,有天上文曲星下凡之比,大家同年相称互为帮扶多有累世结交者。而举人贡生一般为得一任小官即予告老回乡更有终生常在乡籍不曾入仕者又和谁去攀年兄年弟。(如不结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同年一般大多为官场中沿用,否则的话连一起上幼儿园的都可以称其为同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徐浩的情况,是进入翰林院,成了庶吉士,散馆后又改成知县。其实还不如当年没有被选中入翰林院,直接授知县,还早3年去地方捞取油水。若当年没有选中入翰林院,就只是进士而不是翰林,哪能称“如为翰林院庶吉士即外放做县正堂大尹”?

秀才,也就是生员,是仅仅高于“业儒”(实际上是布衣)之上的一个庞大群体,尽管生员有很多种(廪生、附生、荫生等等),但地位较低,只能说是个读书人。生员最正当的途径是中举,进而中进士,从秀才到进士,地位差异太大,不可同日而语。

监生其实也是生员的一种,到国子监读书而已,例监还是花钱买的,和举人的地位差异也很大。

撇开贡生那一途不说,中举实是绝大部分读书人跳农门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举人进一步可以中进士,即使中不了,若干年后可以大挑,当上知县、教谕一类(也有的做到按察史、布政史甚至更高的)。即使无法出仕,一般在地方上地位尊崇,银子是不会缺的。

举人称同年很常见。科举时代的大小官员,实际主要来自进士和举人这两个群体。

一方面暗示举人称同年是“一起上幼儿园称同年”,一方面强调监生、秀才如何如何,把他们和进士、举人并列,岂不是颠三倒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殿试后,进士按等级,分一甲、二甲、三甲。授职分三种情况:修撰(状元)、编修(二、三名)、翰林院庶吉士(从二、三甲中抽选)、即用主事、分发知县。

三年后,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去向如下:一部分留翰林院,授编修(三年前殿试二甲者)、检讨(殿试三甲者);一部分分部,一般以主事用;一部分分发到地方,当知县。(徐浩就是这种情况)

殿试后立即去当知县的比较多,当了翰林,又被改任知县的,比较少。徐浩是其中不幸的一个。

真实的原因,我想似乎不是因为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13 15:56 | 来自河北
几年前,在宝坻一个古董贩子家看过一方柏木扁,上书“太史第”,毛昶熙所书,是徐浩家的

点评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徐浩的宅院被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4 09:44
发表于 2012-6-13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6-12 22:20
时空兄安好,几日不见,小弟甚是惦念!
对古代科举的一些了解,算是旁门,不属正业,比不上兄及老师。

谢谢老弟的挂念!{:soso_e181:} 对古代科举的一些典章,我一向不爱动这个脑筋,看来你们研究得都很深入哇。{:soso_e163:}{: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110.243.198.x 发表于 2012-6-13 15:56
几年前,在宝坻一个古董贩子家看过一方柏木扁,上书“太史第”,毛昶熙所书,是徐浩家的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徐浩的宅院被称为太史第,就是因为他在翰林院干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应能找到更多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16 17:25 | 来自河北
堂兄曾保存三块木匾,听说卖出,据我所知还有一块刻有寿齐堂三字。
发表于 2012-9-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19711021 发表于 2012-6-12 23:12
翰林改知县的确实比较少,算是运气不大好的。
      徐先生想在《宝坻县志》中找到祖上的资料,恐 ...


    前不久在北京看书,分别于同治9年和光绪19年的“顺天乡试同年齿录”里见到赵英祚和赵黻鸿父子的履历。他们是汉军旗人,由丰润铁匠庄迁居到玉田县城的。由于时间匆忙,我只复印了儿子赵黻鸿的齿录,赵英祚没有复印。查遵化通志,赵英祚为同治九年举人、十年联捷进士。昨天在网上发现同治十年会试齿录,于是赶紧翻阅,可惜这会试齿录里却没有赵英祚的齿录。

    但意外发现徐浩的会试履历。
    我曾在11楼讲过,徐浩,字子正,号养吾,宝坻人,同治甲戌(13年)进士。中举年份不详。当时所根据的史料,一是《顺天府志》,一是《同治朝上谕档》,似乎不应有误。
    同时,我在《清代官员履历全编》中也找到一点资料,当时我相信前面《顺天府志》和《同治朝上谕档》的说法,所以说了句:“《清代官员履历全编》中选知县时的履历,竟然把他中进士的科份错为辛未(同治10年)!不可理解。”
      但是,从同治十年会试齿录徐浩会试履历看,他确实是辛未年参加会试,不过是否当年参加了殿试,需要进一步查考。

      下面传一下徐浩的履历,供参考。
调整大小 a (1169).jpg
xh.rar (837.49 KB, 下载次数: 66)

点评

很好,补充了盘龙徐氏族谱之所缺,我将尽快转告徐贵基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9-5 1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711021 发表于 2012-9-5 09:55
前不久在北京看书,分别于同治9年和光绪19年的“顺天乡试同年齿录”里见到赵英祚和赵黻鸿父子的履历 ...


   很好,补充了盘龙徐氏族谱之所缺,我将尽快转告徐贵基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