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2487|回复: 24

徐贵基:贫穷翰林作知县【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贫穷翰林作知县




   爱好文史的人都知道,翰林在明清两代要从进士中选拔,仅此一点,足可彰显翰林的显赫身份。翰林外放做官,非府则道。要说翰林去做知县,大多认为不太可能。可是这不太可能的故事,就发生在咱这文化积淀厚重的冀东大地,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笔者的曾祖父。  
     我家生活在玉田县的最南端,地处九河下稍,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是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贫穷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主因。俗话说“穷文富武”,穷人的孩子只要立下大志,付出艰辛,就有可能出人头地,笔者的曾祖父徐浩就是一例。他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中进士,位列二甲第五十八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盘龙徐氏家谱》有相关记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亦有其考取时间、名次及籍贯的记载。真是祖坟上长了蒿子,一时间,偏僻穷困的小村像开了锅,乡亲奔走相告,报子报喜接二连三。听老辈人传说 ,当时可愁坏高祖父母,拿什么来打发报喜的,你不给赏钱人家就是赖着不走,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去邻家东拼西凑。听后让我联想到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可惜曾祖父没有范进那么幸运,没有“谨具贺仪五十两”的张乡绅来解燃眉之急。高潮过后,一切回归平静,家中照样过揭不开锅的困苦生活。考取了功名,不等于有了官职,仍然拿不到俸禄。虽然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真的要去做官,就得花钱打点。否则,肥差、美差绝对无缘。可是拿什么去打点呢?连吃饭都困难,等也等不起,无奈之下,只好去千里之外的山西省猗氏县(已于1954年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去做知县,钦加同知衔。此举遭其年兄年弟力阻,言其有辱功名,几经踌躇,最后曾祖父以一声“家贫无奈”定音。曾祖母也被封为宜人(五品),那份圣旨1976年地震前还挂在老宅的套间里。
    往事如烟,曾祖父在猗氏县为官的传说褒贬不一。有说他他对老百姓冷漠的,一百姓堂上喊冤,他却说:“我翰林院做知县,你寃我更寃。”有说他不惧权贵,刚直不阿,爱民如子的。某朝廷大员路经山西,一路上各县清水泼街,十里长亭迎送,唯猗氏县体恤百姓疾苦,无动于衷。此大员怒从心头起,但是了解该县知县其人后,考虑到曾祖父的品级,考虑到曾祖父在京城身居要职的年兄年弟,也只好作罢。这些大多无从考证,但是他做官时间不长是千真万确的。据说他赴任猗氏县,适逢晋南大旱,民不聊生,曾祖父多次上疏朝廷,请求放赈,终未如愿,怒而辞职还乡,低调蜗居。曾祖父的墨迹,在十年“文革”破“四旧”中,除极小部分散落乡间,为一些有心人所收藏外,大部与成箱的线装木版书籍一起被付之一炬,灰飞烟灭。儿时,我们几个小弟兄时常玩弄的曾祖父遗留的朝靴、顶戴及其它用品,也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连他老人家的墓碑,也被本村一张姓人家用来建房,说是文曲星避邪。


    彼时我村隶属顺天府宝坻县,这正是《玉田县志》没有曾祖父相关记载的唯一原因。我曾通过玉田县原“人大”主任、挚友王力学,向天津市宝坻区(原宝坻县)“人大”徐主任电话了解了《宝坻县志》关于曾祖父的相关记载。奢盼曾祖父能从《宝坻县志》“迁移”《玉田县志》,名归冀东故里。但是笔者亦深知此举并非个人行为所能奏效,只愿此文能为从事地方文史研究的人员提供些许线索,助我梦想成真,告慰长眠地下的老人家。


                                       玉田县潮落窝乡东宋庄  徐贵基


玉叟按:此文曾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文史副刊》,作者徐贵基是位退休教师,已在市以上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发表于 2011-6-2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1# 玉叟


    感谢玉叟老师转帖!很重要的文史资料!
发表于 2011-6-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被遗忘的清宫 – 翰林院(12)



翰林官的选拔




除掌院学士后来由大学士、尚书、侍郎中特简外,翰林院各官绝大多数系由历科进士中选拔而来,其途径大致须经“朝考”、“馆选”、“散馆”之程序。



顺治三年定:进士殿试毕即简授庶吉士。是年丙戌科殿试后将新进士次第引见,选择年貌合格者一百余人于内院复行考试,如殿试之例,题用奏疏、律诗各一,最后钦选梁清宽等四十六人为庶吉士。



顺治四年、六年亦如法考选,后遂为例,历科沿之:“先由吏部移咨到院,题请日期。至期驾御便殿,御座前设案,陈朱笔砚。掌院学士豫以新科进士名单进呈,次第引见,伏候钦选。面选毕,由院以选中诸进士并一甲进士籍贯及乡试、会试、殿试名次与所习本经开明进呈御览,得旨后交内阁。钦遵上谕分别读清、汉书,具本启奏。”



至雍正元年癸卯科,命新科进士齐集保和殿而御试之,始开朝考之例;雍正五年,经内阁奏定,遂为定制。凡在朝考中文字雅醇而且年貌合格者得授为庶吉士,称为“馆选”,余则以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分发任用。庶吉士入庶常馆分习清、汉书,有大、小教习专司督责训课。在馆学习三年期满,则奏请散馆:“试以诗赋,上亲定甲乙。越日引见,留馆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余以主事、知县用。或令再肄业三年,与次科庶吉士同散馆考试。”这些散馆后留院授职的庶吉士,连同早在传胪后即循例授为翰林院修撰、编修的在殿试中“进士及第”的三鼎甲,构成了翰林官的最主要来源,这一选择途径也是翰林公认的“正途出身”。



除此而外,翰林官还有某些其他产生途径,如:开举特科。康熙己未曾诏开博学鸿儒特科,与选之五十人分别授予翰林院侍讲、编修、检讨等职,皆入史馆与修《明史》。特授馆职,顺康年间不乏其例。特授馆职之制超越科举选拔常制之上而完全出于皇帝个人意志,实系最高统治者借以奖掖臣工、笼络人心的一种特殊手段。



来源:蒋国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9e285f0100tznl.html
发表于 2011-6-2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2-6-12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这里看到贵基的文章很感亲切。二十多年前贵基的一篇习作,在全县众多的学员中脱颖而出,我当时对其的评语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果然,金玉尽显,成绩斐然!我在这里祝贺他!遗憾的是又有几年没见了。

点评

游客
赵老师好,是您偏爱之词为学生注入了向上的动力,学生连年获得的优秀通讯员证书里有您的汗水。屈指算来老师屈尊到银河看望学生已经整整八年,在门卫的小屋里我们度过难忘的时光。有机会学生定去拜访老师!  发表于 2012-8-11 15:34
文章的作者和小弟是邻村,也是我小学时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过我的课程,但有幸和其女同窗三载,并在一年级时一起加入少先队,因为当时全班就两个名额,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我爷爷的爷爷也是前清举人,戴河之滨的母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2 1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穿越时空 发表于 2012-6-12 18:23
在这里看到贵基的文章很感亲切。二十多年前贵基的一篇习作,在全县众多的学员中脱颖而出,我当时对其的 ...


文章的作者和小弟是邻村,也是我小学时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过我的课程。
我的祖上也是前清举人,有过功名,戴河之滨的母亲嫁过来时还看到过保留的喜报,但是可能没有入过仕。
今天能看到乡梓怀念先祖的文章,觉得很亲切。
但文中描述住地为九河下梢有些迷惑,九河下梢一般专指天津,形容地势低洼,我想我们那里没有九条河,只有三条河在此交汇,即还乡、双城、蓟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有明一朝,考取一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选翰林院庶吉士,如不留翰林院供职,外放做正七品知县正堂的很正常,官职开始一般不会再高,这些东西一些古代文献都从侧面有所说明。一般举人(或纳贡监生)出身的只能做个县宰、县丞、县尉、主簿、县学之类的从七品或八九品官员,放一任就不错了,没啥前途,发达者极少。
另入选翰林当然要从进士里面选,尤还不显翰林地位之尊贵。秀才是县试童生里面考取的,也算有了功名,在大明时每年国家也发几两读书用的银子;举人是乡试考取的,不能直接做官,明清时要排名次等安排。
会试就是国家一级的考试了,考中之后赴鹿鸣宴,再来一次殿试(皇帝亲自做考官,但通常都会过关,不会落榜),变为天子门生,本次考中进士的考生都称为同年,以后大家做官也可以都有个照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6-12 18:48
文章的作者和小弟是邻村,也是我小学时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过我的课程。
我的祖上也是前清举人,有过功 ...

原来老弟也是名门之后哇,有遗传基因。“下稍”与“下梢”,你的写法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6-12 20:38
在有明一朝,考取一甲、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三甲不选翰林院庶吉士)的选翰林院庶吉士,外放做正 ...

你的老师或许没有电脑,或许没时间查阅这些典章,文章虽好,但在这方面看来是没有你这个学生清楚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soso_e181:}

点评

时空兄安好,几日不见,小弟甚是惦念! 对古代科举的一些了解,算是旁门,不是正业,比不上兄及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2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穿越时空 发表于 2012-6-12 22:10
你的老师或许没有电脑,或许没时间查阅这些典章,文章虽好,但在这方面看来是没有你这个学生清楚了,闻道 ...


时空兄安好,几日不见,小弟甚是惦念!
对古代科举的一些了解,算是旁门,不属正业,比不上兄及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翰林改知县的确实比较少,算是运气不大好的。
      徐先生想在《宝坻县志》中找到祖上的资料,恐怕要失望。宝坻的父母官和当地的读书人懒得很,康熙、乾隆志外,修篡志书的高峰期同光年间,竟然没有留下一部《宝坻县志》,民国期间也只是重印了一下乾隆志了事。
      我查了一下《清代缙绅录集成》,徐浩任知县的时间是:光绪五年二月选(其下任光绪八年六月选)。不过这是选官时间,正式到任的时间要稍微晚一些。光绪六年本《续猗氏县志》就是徐浩在任时修成的,他还为县志写了个序言。上面记载他是光绪五年六月到任的。
    还可以补充的一点信息是:徐浩,字子正,号养吾,宝坻人,同治甲戌(13年)进士。中举年份不详。
    下面罗列一点史料,并略作说明。
xuhao.jpg
光绪六年《续猗氏县志》,徐浩作序。“徐浩之印”、“养吾”。宝坻古号泉州,故署泉州徐浩。
000142.jpg
《同治朝上谕档》里对进士各次考试名次的记载。这类资料要比《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权威可靠得多。
000399.jpg
选知县时的履历。
000400.jpg
选知县时的履历。竟然把他中进士的科份错为辛未(同治10年)!不可理解。

点评

在《盘龙徐氏族谱》中,对徐浩的介绍还有几个字:“钦加六品衔”。 据我所知,清朝末期僧多庙少,品衔高而职务低的比比皆是。比如蒋庆第,他的官衔是正五品,但他的职务却是七品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3 0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6-12 20:38
在有明一朝,考取一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选翰林院庶吉士,外放做正七品知县正堂的很正常 ...



楼主的曾祖是晚清人,何不讲清代怎样怎样。
秀才和进士,差了十万八千里;举人和“纳贡监生”(例监),地位悬殊。似不必放在一起。
举人可以大挑,选知县、教谕之类的,混得好的话,也可以做到很大的官。
称为同年的,并不只是限于进士,举人、贡生,只要是同科的,都可称为同年。

点评

晚清官场人员任用是否还完全沿用旧例?当时国家大有不拘一格取用人才之态,大力提倡新学,科举制度已有些混乱,显日暮西山颓象。就是在大清翰林院庶吉士和翰林官也是有区别的,这个要搞清。作者祖上如为翰林院庶吉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3 0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谢陈兄献上如许珍贵史料!{: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据我所知,清朝末期僧多庙少,品衔高而职务低的比比皆是。比如蒋庆第,他的官衔是正五品,但他的职务却是七品知县;其兄蒋庆篪大体上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昨晚关闭电脑后,又翻阅了一下光绪《顺天府志》。徐浩是同治9年庚午科举人。
在“选举·进士”栏,标注他的职务是“主事”,不知是后来由知县又改任了主事,还是修志人员误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