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远逝的······
当门前芦苇丛中传出芦苇莺婉转叫声的时候,我知道,又要到端午了。对于端午,我有着太多的情结。
家乡的端午节,是我年少时浓墨重彩的时光。
刚进四月,当河那边的芦苇荡被芦苇莺的叫声装点得神秘而幽深的时候,端午节就提上了庄户人家的日程。男人们拿了镰,提了编织袋,摇船过了河,蹚到芦苇茂密的地方,打回一捆捆又宽又长的苇叶子。没船时,父亲便游过河去,回来说,河水凉得很。“给,这是抓抓儿鸡(芦苇莺)的蛋。”我们欣喜地上前,争相传看那秀丽精巧的窝,是软草编织成的,间杂着散落的羽毛。小小的蛋挤挤挨挨地躺在窝中,比麻雀蛋要大一些,也漂亮一些。“爸,这窝是搭在哪里的?”“哦,这窝啊,几根芦苇拢在一起,它就悬在一人高的地方。”“我也要去!”心中雀跃了。“不行,窝里经常有蛇的。”吐吐舌头,心中那小小的雀跃吓回去一半,母亲把这些蛋在咸菜缸里腌了,过一两天就能煮了来吃。
邻居大婶是和大叔一起过河的,回家的时候采了满把的鸭子花,扁扁而细长的叶子,紫色的豆角花样的花朵,有着淡淡的清香。我闻过,比所有家养的花都要好闻。要了一束来,生在灌满清水的瓶子里,就芬芳了一个个晨昏。
圆圆的大太阳悬在空中,毫不吝啬它的光芒。奶奶引我们翻晒苇叶子,一把一把展成扇形,再次第叠压着铺开来,最后在叶稍压上些重物就成了。奶奶说,要勤于翻晒,这样苇叶子才不会长霉;要一把一把压好,这样苇叶子才不会打卷儿。我们笨手笨脚地做去,边冒着汗,太阳晒得脊梁很热。
捆粽子的细蒲照例是由我们几个来备办的,绕着村边的小池塘转一圈儿,就能采上一大捆,密密匝匝地晾在苇叶子旁边,一切准备就绪。
街头巷尾,孩子们的褂襟子上已经拴了小小的挂坠。男孩子是白布做的小人儿,彩线的眉眼分明,脸腮肚子鼓鼓地神气活现;女孩子是花布和彩线做的一把小笤帚和一只小簸箕,秀气得很;也有简简单单只戴了一只红布抽的小蛤蟆,上边拴着几绺彩线,蛤蟆的小肚子里装了一些高粱粒儿,瘪瘪的,没吃饱的样子。各家的门框上,高高低低地悬了整根艾草,风中便飘散起淡淡的艾香。
五月初四的下午,家家端出泡好的黏米和红枣,捞出煮好的苇叶和细蒲,包粽子的工作紧锣密鼓地拉开大幕。婶子大娘老奶奶粉墨登场,比一比谁的手巧,包的粽子紧趁结实见棱见角;谁的手拙,包的粽子清瘦细长,看不出个形状,甚至于漏了米。当然也少不了我们这些浑水摸鱼打枣主意的在旁边捣乱。
晚上,吃过饭,女人们把粽子整整齐齐码放在锅里,填满水,在屉上压上石头,最后盖上锅盖。男人们作为重量级人物,抱了劈柴开始隆重上演压轴大戏。灶膛里的火光一跃一跃映红了汉子们的脸膛,人们边往灶膛里填柴边拉呱:“她大叔,你那熟了没?”“没那,我看还得烧点儿,你那呢?”“快啦,闻着有味了,再加把火。”旁边盼蓝了眼的几个马上蹦起来,“爸,是不是可以尝啦?”结果却总是等不及,沉沉睡去了。
一觉醒来,端午节正式来临,听得屋后头母亲和婶子大娘们几个互相探讨:“我这个糖精搁多了,发苦。”“我是水填少了,硬了点儿。”“来,都尝尝我的,我今年这个弄挺好。”······
一跃而起,揪下小妹褂襟子上的小蛤蟆,急匆匆往河边赶,甚至来不及拿上母亲刚拣出锅的粽子。奶奶说了,得赶在太阳没出来之前把这小蛤蟆扔到河里去,邪祟才会被带走。一路上拿着蛤蟆左挂右挂,唉!奶奶真是偏心,怎么不给我也做一个呢?清凌凌的河水顺着弯弯的河沿儿缓缓流淌,像一条游动的长龙,顺水漂过来的五彩的小人儿、小簸箕多么漂亮啊,我要是也有一个该多好!真想捞一个上来,可奶奶说过,这是人家扔掉的秽气,谁捡了会不吉利的。
不如洗把脸吧,这河水多清、多静啊,站在岸边,能看到一米多深的水底处小巧的贝壳、石子,灵活的游鱼、跳虾。这一天早晨用河水来洗脸,会心明眼亮呢,老人们都这么说。掬一捧水在掌心,轻轻敷在脸上,清清凉凉的。抬头间,是明媚的朝阳,清爽的微风,鸟儿的啼鸣和花儿的幽香。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好一个美丽的早晨!惦记着母亲煮好了鸡蛋在家里等我,一路小跑,回家。
及至结了婚,丈夫的家乡是不过端午节的,这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母亲惦念女儿,每年包了粽子等我回家。回晚了时,泡粽子的水换了一茬又一茬,甚至再包一回。“我二闺女家没有,吃不到的。”逢人问,母亲笑吟吟地答。可就在我婚后的第三个年头,端午节,母亲昏倒在床上,没能起来,妹妹说,母亲昏迷中招着手叫我的名字:你二姐该回来了。母亲没能等到第二年的端午节,再不能给她心心念念记挂的二女儿留粽子。
今年五月初四,姐妹几个相约回家看老父亲。姐姐大早起床给父亲包粽子,父亲爱吃粽子,我们都知道。到家时,奶奶颤颤巍巍地拉了我们的手:“奶奶不用你们给买吃的,你们记得常回来看看奶奶就成,华呢,怎么没见她?”“她这就过来。”耄耋之年的奶奶开始想人了。奶奶老了,手抖抖索索地摸碗筷,我端了碗喂她。“不用喂了,黛呀,奶自己吃。”我转过头,迷蒙中,我看见利利整整的奶奶坐在旧时光里,穿了干净挺括的衣裤,耳朵上别了一枝艾叶,旁边站了笑吟吟的母亲,一边是欢笑飞跑着的我的少年。
“拿点粽子,你们那里没有。”临走时,父亲递给我一个袋子。看着盆里所剩不多的粽子,我再四推辞,父亲却一再坚持,无奈,双手捧了这沉甸甸的乡心渐行渐远,回头,望见依然站在原地的父亲,泪如雨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