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楼主: 老象

玉田历史谜团之漫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助兴解忧亦不如助兴分忧

看来谈谈诗论论词,老象算是撞韩韩的快枪口儿上了。 [em124]
不过俺总还有首勉强合仄的贪酒小词鹧鸪天来遮遮丑: [em117]



鹧鸪天*趵突泉游记

二○○○年元月十四日

白雪环拥望水烟,
黄华柳絮卧牛娴;
万竹园秀流金线,
三股泉清伴苦禅。

魁首五,
五龙潭,
与君斟酒我先酣。
尤思人比黄花瘦,
赤兔悲痕泪不干。.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当时曾为此词附一小注,现补上:

济南五龙潭一域广布亭榭楼阁酒馆,
盛唐左武威大将军秦琼家祠原在此。
与五龙潭公园相望的是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嵌套有古典园林万竹园。
万竹园内今设有李苦禅先生纪念馆。
趵突泉公园风景秀美如画泉源众多。
例有:趵突、黄华、柳絮、卧牛泉,
以及望水、金线、漱玉、马跑泉等。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出三源谓三股水。
漱玉泉边有宋代李清照居士之故园。
传言道梁山好汉大刀关胜镇守济南,
抗敌寇卫齐州保大宋江山坚固强甚。
只恨惜后来竟为贼屑儿背后所刺杀。
其坐骑悲怒忿激扬蹄暴踔成马跑泉。

二○○○年元月十四日
发表于 2007-11-15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也忒阳春乐![em117]

我们下里巴几的也整不了啊

老象啥时候来玉田喝老酒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谢腾腾。老象者,雇工也。哼哼

哪儿能想去哪儿喝酒,就去哪儿喝酒丫?身不由己呦![em103]
上面那小词,虽有春有雪,其实也就顺口溜儿而已乐。[em108]
话题扯远乐。回顾楼上那些千古疑问,咱再来淘淘看。[em1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据玉叟老哥讲

元代玉田人杨德润的碑文开宗明义:“种玉阳伯雍其远祖也”。[em104]
“杨德润pk阳伯雍”!里面就有疑问乐:这一阳一杨明明两姓,
怎却会又是一个姓氏怩?老象不知道玉老哥哥是怎么去解释的。
老象自有一串串儿猜想。若与老哥相和,那就算是英雄所见乐。
若不慎竟与老哥相抵牾,那就算老象与老哥惺惺相惜各一方叭。[em1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关于阳杨姓氏来源,参考新浪网同万家姓维客计划如下

阳 YANG

   1、来源较为复杂,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出自周朝王室之后,是由王室成员分封而来。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皮城),为诸侯国,后遇周乱,出奔于燕,为标明自己身份而以阳为姓。
   2、东周时有一附庸国名阳(在今山东青州东南),与齐国为邻,后被齐国吞并,阳国人遂以国为氏,称阳氏。
   3、相传夏禹后代中也有一些人以阳为姓。
   4、春秋时鲁国季孙氏的家臣中有一人名叫阳虎,因封邑在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所以以阳为姓,其后代也姓阳。
   5、晋国有太傅阳处父,被封于阳(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子孙也以阳为姓。
   6、楚国穆王有子名扬,其孙在楚平王时任令尹,被封于阳(今址不详),后代也姓阳。
   7、满、回、侗、土家、布依等少数族中民都有阳姓。


  杨 YANG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满、回、苗、纳西、白族等少数族中民也有杨姓。


另外,可供参考的相近姓氏还有“扬”:

  扬 YANG
  
   古时,扬在某些义项上通杨。故杨姓时而被误书为扬。杨得姓于地名杨,古籍中,连地名杨也常被误写作扬。所以说,扬姓即杨姓。
发表于 2007-11-28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10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加,加,加。。。加。。。周朝年表 :)

周朝:
中国历史上继商王朝之后的朝代,由先周首领周武王灭商之后创建。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计存在为790年。

历史上,把周王朝划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从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左右。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的周代年表:

周文王 姬昌(约公元前1099年至约公元前1050年) 约50年
周武王 姬发(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 4年
周成王 姬诵(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 22年
周康王 姬钊(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 25年
周昭王 姬瑕(公元前995年至公元前977年) 19年
周穆王 姬满(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922年) 55年
周共王 姬繄扈(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23年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92年) 8年
周孝王 姬辟方(公元前891年至公元前886年) 6年
周夷王 姬燮(公元前885年至公元前878年) 8年
周厉王 姬胡(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37年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摄政14年

周宣王 姬静(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周幽王 姬宫涅(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周平王 姬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周携王 姬余臣(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60年,或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
周桓王 姬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周庄王 姬佗(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周僖王 姬胡齐(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周惠王 姬阆(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周襄王 姬郑(公元前652年至公元前619年)
周顷王 姬壬臣(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 姬班(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607年)
周定王 姬瑜(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周简王 姬夷(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周灵王 姬泄心(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周景王 姬贵(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 姬猛(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 姬丐(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周元王 姬仁(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469年)
周贞定王 姬介(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 姬去疾(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 姬叔(公元前441年)
周考哲王 姬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周威烈王 姬午(公元前426年至公元前402年)
周元安王 姬骄(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周夷烈王 姬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显圣王 姬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周慎靓王 姬定(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315年)
周赧王 姬延(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56年)
发表于 2007-11-3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蛤蟆掉井```````不懂啊..嘎嘎
发表于 2007-12-4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杨德润墓碑》云:“杨氏,洛阳人,五季乱北走幽蓟,徙玉田县,世有善称,种玉阳雍伯其远祖也”,足以说明玉田的“杨”氏确实是“阳”氏的后裔。象老弟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玉田“阳”氏是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原因改为“杨”氏的?这的确是个难解之谜。可供参考的线索有:北朝时有位杨炫之,“北平人”,著有《洛阳伽蓝记》,为传世名作。有专家认为,杨炫之应为阳炫之,此人乃是阳休之、阳俊之的亲兄弟,或堂兄弟。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杨炫之就是阳氏改为杨氏的第一人!而杨德润则是杨炫之的后裔,他们是在五代时期由洛阳迁回玉田的。
发表于 2007-12-13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谢各位。玉叟老哥见识敏锐,老象佩服!:)

不过,关于阳氏改杨氏的问题,老象打算稍稍放后再谈。
这里先说说第一种可能:根据上述周朝年表,可以发现,
初始杨氏先祖与阳氏先祖皆为周王室之后(杨氏较早),
只支系不同。所以,阳杨氏或有互认旁系为先祖之可能。
发表于 2007-12-19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本人收藏的此年表与老象先生的有些出入

中國历代帝王年表

   1。自周武王起至清宣统帝止,按即位先後序列,各朝代帝王在位的起、迄年分。
   2。一年中有新旧兩君者,即以是年為新君即位之元年,旧君退位之末年。
   3。资料中的帝号是史书上对这位帝王的称谓。例如乾隆皇帝是民间的叫法,史书上却以“清高宗”来记述。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位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叫乾隆帝。他的本名又是另外一个名字,“爱新觉罗·弘历”。
   4 B。C。为公元前。



 
  周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武王    B。C。1134   B。C。1116  
   成王    B。C。1115   B。C。1079  
   康王    B。C。1078   B。C。1053  
   昭王    B。C。1052   B。C。1002  
   穆王    B。C。1001   B。C。947  
   共王    B。C。946    B。C。935  
   懿王    B。C。934    B。C。910  
   孝王    B。C。909    B。C。895  
   夷王    B。C。894    B。C。879  
   厉王    B。C。878    B。C。828  
   宣王    B。C。827    B。C。782  
   幽王    B。C。781    B。C。771  
   平王    B。C。770    B。C。720  
   桓王    B。C。719    B。C。697  
   庄王    B。C。696    B。C。682  
   僖王    B。C。681    B。C。677  
   惠王    B。C。676    B。C。652  
   襄王    B。C。651    B。C。619  
   顷王    B。C。618    B。C。613  
   匡王    B。C。612    B。C。607  
   定王    B。C。606    B。C。586  
   简王    B。C。585    B。C。572  
   灵王    B。C。571    B。C。545  
   景王    B。C。544    B。C。521  
   悼王    B。C。520    B。C。520  
   敬王    B。C。519    B。C。476  
   元王    B。C。475    B。C。469  
   贞定王   B。C。468    B。C。442  
   哀王    B。C。441    B。C。441  
   思王    B。C。441    B。C。441  
   考王    B。C。440    B。C。426  
   威烈王   B。C。425    B。C。402  
   安王    B。C。401    B。C。376  
   烈王    B。C。375    B。C。369  
   显王    B。C。368    B。C。321  
   慎靓王   B。C。320    B。C。315  
   赧王    B。C。314    B。C。256  
   惠王    B。C。255    B。C。249  



 秦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庄襄王   B。C。249    B。C。247  
   始皇帝   B。C。246    B。C。210  
   二世    B。C。209    B。C。207  
   三世    B。C。207    B。C。207  



 汉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西汉)  高祖    B。C。206    B。C。195  
       惠帝    B。C。195    B。C。188  
       少帝恭   B。C。188    B。C。184  
       少帝弘   B。C。184    B。C。180  
       文帝    B。C。180    B。C。157  
       景帝    B。C。157    B。C。141  
       武帝    B。C。141    B。C。87   
       昭帝    B。C。87     B。C。74   
       宣帝    B。C。74     B。C。49   
       元帝    B。C。49     B。C。33   
       成帝    B。C。33     B。C。7   
       哀帝    B。C。7     B。C。1   
       平帝    B。C。1       5   
       孺子嬰     6       8   



 (新)   王莽      9      23   



 (西汉)  更始帝     23      25   



 (东汉)  光武帝     25      57   
       明帝      57      75   
       章帝      75      88   
       和帝      88      105   
       殤帝     105      106   
       安帝     106      125   
       北乡侯    125      125   
       顺帝     125      144   
       冲帝     144      145   
       质帝     145      146   
       桓帝     146      167   
       灵帝     167      189   
       弘农王    189      189   
       献帝     189      220   



 三國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魏〕  文帝     220      226   
       明帝     226      239   
       齐王     239      254   
       高贵乡公   254      260   
       元帝     260      265   



  〔蜀〕  昭烈帝    221      223   
       後主     223      263   



  〔吳〕  大帝     222      252   
       會稽王    252      258   
       景帝     258      264   
       烏程公    264      280   
 
 晋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西晋)  武帝     265      290   
       惠帝     290      306   
       懷帝     306      311   
       愍帝     313      316   



 (东晋)  元帝     317      322   
       明帝     322      325   
       成帝     325      342   
       康帝     342      344   
       穆帝     344      361   
       哀帝     361      365   
       废帝     365      371   
       简文帝    371      372   
       孝武帝    372      396   
       安帝     396      418   
       恭帝     418      420   



 南北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宋〕   武帝     420      422   
       少帝     422      424   
       文帝     424      452   
       孝武帝    452      464   
       废帝     464      465   
       明帝     465      472   
       後废帝    472      477   
       顺帝     477      479   



 〔齐〕   高帝     479      482   
       武帝     482      493   
        林王    493      494   
       海陵王    494      494   
       明帝     494      498   
       东昏侯    498      501   
       和帝     501      502   



 〔梁〕   武帝     502      549   
       简文帝    549      551   
       豫章王    551      552   
       元帝     552      554   
       贞阳侯    554      555   
       敬帝     555      557   
 
 〔陈〕   武帝     557      559   
       文帝     559      566   
       临海王    566      568   
       宣帝     568      582   
       後主     582      589   



 〔北魏〕  道武帝    386      408   
       明元帝    409      423   
       太武帝    424      452   
       南安王    452      452   
       文成帝    452      465   
       献文帝    465      471   
       孝文帝    471      499   
       宣武帝    499      515   
       孝明帝    515      528   
       孝庄帝    528      530   
       敬帝     530      531   
       节闽帝    531      531   
       出帝     531      532   
       孝武帝    532      534   



 〔东魏〕  孝静帝    534      550   



 〔西魏〕  文帝     535      551   
       废帝     551      553   
       恭帝     554      556   



 〔北周〕  孝闽帝    557      557   
       孝明帝    558      560   
       武帝     560      578   
       宣帝     578      579   
       静帝     579      581   



 〔北齐〕  文宣帝    550      559   
       废帝     559      560   
       孝昭帝    560      561   
       武成帝    562      565   
       後主     565      577   
       幼主     577      577   



 隋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文帝     581      604   
    煬帝     604      617   
    恭帝     617      618   



 唐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高祖    618      626   
        太宗    626      649   
        高宗    649      683   
        中宗    683      710   
        睿宗    684      684   
  (周)   武后    684      705   
        睿宗    710      712   
        玄宗    712      756   
        肃宗    756      762   
        代宗    762      779   
        德宗    779      805   
        顺宗    805      805   
        宪宗    805      820   
        穆宗    820      824   
        敬宗    824      826   
        文帝    826      840   
        武帝    840      846   
        宣帝    846      859   
        懿宗    859      873   
        僖宗    873      888   
        昭宗    888      904   
        哀帝    904      907   
 
 五代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後梁〕  太祖     907      912   
       末帝     913      923   



 〔後唐〕  庄宗     923      925   
       明宗     925      933   
       闽帝     933      934   
       废帝     934      936   



 〔後晋〕  高祖     936      942   
       出帝     942      946   



 〔後汉〕  高祖     947      947   
       隐帝     948      950   



 〔後周〕  太祖     951      954   
       世宗     954      959   
       恭帝     959      959   



 宋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北宋)  太祖    960      976   
        太宗    976      997   
        真宗    997     1022   
        仁宗    1022     1063   
        英宗    1063     1067   
        神宗    1067     1085   
        哲宗    1085     1100   
        徽宗    1100     1125   
        钦宗    1125     1127   



  (南宋)  高宗    1127     1162   
        孝宗    1162     1189   
        光宗    1189     1194   
        宁宗    1194     1224   
        理宗    1224     1264   
        度宗    1264     1274   
        恭宗    1274     1276   
        端宗    1276     1278   
        卫王    1278     1279   



 辽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太祖     907      925   
       太宗     925      947   
       世宗     947      951   
       穆宗     951      969   
       景宗     969      982   
       圣宗     982     1031   
       兴宗     1031     1055   
       道宗     1055     1101   
       天祚帝    1101     1125   
 
 金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太祖     1115     1123   
    太宗     1123     1135   
    熙宗     1135     1149   
    帝亮     1149     1161   
    世宗     1161     1188   
    章宗     1188     1208   
    永濟     1208     1213   
    宣宗     1213     1223   
    哀宗     1223     1234   



 元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太祖     1206     1228   
    太宗     1229     1241   
    海迷失    1241     1246   
    定宗     1246     1248   
    海迷失    1248     1251   
    宪宗     1251     1259   
    世祖     1260     1294   
    成宗     1294     1307   
    武宗     1307     1311   
    仁宗     1311     1320   
    英宗     1320     1323   
    晋宗     1323     1328   
    天顺帝    1328     1328   
    文宗     1328     1329   
    明宗     1329     1329   
    文宗     1329     1332   
    宁宗     1332     1332   
    顺帝     1333     1367   



 西夏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景宗     1032     1048   
    毅宗     1048     1068   
    惠宗     1069     1086   
    崇宗     1086     1138   
    仁宗     1139     1193   
    桓宗     1194     1205   
    襄宗     1206     1210   
    神宗     1211     1222   
    宪宗     1223     1225   
    李见     1226     1227   



 明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太祖     1368     1398   
    惠帝     1398     1402   
    成祖     1402     1424   
    仁宗     1424     1425   
    宣宗     1425     1435   
    英宗     1435     1449   
    景帝     1449     1457   
    英宗     1457     1464   
    宪宗     1464     1487   
    孝宗     1487     1505   
    武宗     1505     1521   
    世宗     1521     1566   
    穆宗     1566     1572   
    神宗     1572     1620   
    光宗     1620     1620   
    熹宗     1620     1627   
    思宗     1627     1644   



 清朝帝王年表 



  帝   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太祖     1616     1626   
    太宗     1626     1643   
    世祖     1643     1661   
    圣祖     1661     1722   
    世宗     1722     1735   
    高宗     1735     1796   
    仁宗     1796     1820   
    宣宗     1820     1850   
    文宗     1850     1861   
    穆宗     1861     1874   
    德宗     1874     1908   
    宣统帝    1908     1911 
发表于 2007-12-1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此年表摘自:http://rahaa.bokee.com/viewdiary.19535070.html
望请老先生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谢贵宾先生所提供之珍贵信息

关于中國历代帝王年表,尤其西周共和之前者,因资料遗存极少,[em124]
专家学者既诸大腕们亦各持己见,争议颇多,老象岂敢胡乱指点。
先生所赐之年表与老象所贴年表,不同之处,亦恰在历王之前尔。
老象所取之表,系依前不久之“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结之年表也。
对于该工程所结之年表,其实,老象亦属心存疑虑者流也。好在,
历王共和前之帝王年表,对此阳杨氏渊源之上下求索并无大碍也。[em1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