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5002|回复: 22

读书札记之乱谈孔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知道孔子大约在五六岁时。“打竹板唱新段,狠批林彪孔老二。” 于是知道了林彪和孔老二,并且是要狠狠批判的。后来读到了《论语》,再后来更知道了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经砸烂孔家店了。
       鲁迅先生是参与了砸烂孔家店的,但鲁迅先生又说:孔子在中国的不遇,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纪……孔子的作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了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立刻又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贵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
    想来当年孔老夫子健在的时候也不过两条腿一个脑袋,没长出一个眼眶里两个眼珠子或者像驴脸一样长的“朱元璋的脸子”诸如此类的圣人相。他的那个什么儒家在九流十家里也没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东西,搞民办教育大概也比不上哈佛的规模,那么丢了工作饿肚子,四处求职没人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孔夫子终于成了名人,坐上了儒教教主的宝座,并且有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这样一个阔的吓人的头衔。也终于被砸了招牌,没收了宝座又成了站在封建奴隶主立场上宣扬反动复古思想的孔老二了。
    当名人也是不大容易的,幸好孔老夫子是身后名大过身前名。免了被小报记者偷窥私生活,被八卦编辑编排八卦新闻以及是否如实申报个税等等诸多烦恼。至于身后名,孔老夫子一定不会知道,他老人家一向不大相信鬼神。这样一看,鲁迅先生把孟子评价孔夫子的话:“圣之时者”翻译成“摩登圣人”恐怕就不太贴切了,孔夫子生前何尝摩登也哉?
    孔夫子身后成了“摩登圣人”也不过是中国人造神技艺的又一次成功演练。中国人的造神本领由来已久神乎其技并且百试不爽。不但阔人们要造,造出来愚弄黔首们,便是穷人们也要造,也要求造,因为他们需要被愚弄需要在被愚弄中幸福地生活。孔夫子成为土偶泥像也罢,先师宣王也罢,摩登圣人敲门砖也罢,一切又何干孔老夫子? 后人各怀心思各取所需罢了。“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老夫子一生对于圣与仁的标准是要求极高的,从未肯轻许于人更不敢以之自许。
    鲁迅先生说孔夫子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被用来做了敲门砖。精当之语。鲁迅先生还说孔夫子是给统治者(治民众者,权势者)出谋划策的,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我觉得这话大致也不错,不过要因此贬低甚或否定批判孔夫子恐怕就有失偏颇。不错,孔夫子的出身以及他的教养决定了他只能是他所处阶级和时代的改良者而绝非革命者。通观孔夫子的言行,我们找不出他赞美民众的思想。对于民众,孔夫子是用俯视的目光来看的。樊迟问稼篇大概是后来据以批判孔夫子的一条证据,但这不足以证明孔夫子鄙视劳动人民。孔夫子的本意是说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应该去关注更远大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将精力和兴趣流连在具体的技能上。“小人哉,樊须也”正是这样的感叹。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过是诡辩而已,我实在看不出扫除天下和搞个人卫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举个反面的例子,明朝的天启帝倒是不鄙视劳动者的技艺并且亲躬之,如醉如痴的当木匠造房子,但结果又如何呢?弄得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到处乌烟瘴气,最终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
      孔夫子是以精英自我期许的。但别误会,这可不同于时下某些指手画脚顾盼自雄的精英们。孔夫子只是怀抱理想一生孜孜以求,身体力行以期有补于世。“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是论语中为数不多的孔夫子颇为自负的一句话,自负后,是落寞无奈,是对当政者的失望。“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以及“吾岂瓠瓜哉焉能系而不食?”则简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仕焦急万分的孔夫子,这也算是其为统治者谋划的“罪证”吧。不过,“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我们倒是可以探究一下孔夫子如此汲汲是为了什么。其实在孔夫子四处奔波碰壁的同时就有人这样问过他了。《论语•宪问》篇:“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大意是说,我是不敢逞口才的,我只是痛恨世人的顽固不通。言下之意,我之所以到处游说,是想要改变他们的认识啊。在《论语》中,我们也不难找到有关孔夫子的理想和为政观点的篇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诸枉。孔夫子自己理想最直接的表白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论语》中最闪光的一篇我以为是《雍也》的最后一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要知道,“仁”对孔夫子而言已经是一个很严格很高的标准了,孔夫子一生从未轻易许人以仁,但当子贡问假如一个人能广泛地给予老百姓实惠,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好,这个人怎么样时,孔夫子竟然热烈的惊叹:那何止是仁,简直是圣德了!
      孔夫子一直鼓吹仁义、孝悌、温良恭俭让,这是不是愚民我不敢妄下断语,但恰恰是孔夫子开了中国从未有过的私学之先河,把被官府垄断的教育普及向了民间。而且,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以今日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观念来看,我也实在看不出孔夫子所提倡的这些有什么错。也许有人会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是孔夫子所鼓吹的时代错了,那么我只能用《世说新语》中的一篇作答: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耶?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退一步说,我们也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孔夫子站在被统治者的立场上该鼓吹什么呢? 一定是革命吧。但同样是那个是时代,恐怕鼓吹的不会是民主革命。 剩下来的,伯夷叔齐早已说过了:以暴易暴。被统治者推翻了统治者变成新的统治者,然后等待被新的被统治者推翻。陈胜应该是一个革命者吧。早在给人家打工的时候就有革命思想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就是这么一个革命者,在革命尚未成功,刚刚小有成绩时就开始以统治者自居。当昔日那位相约苟富贵勿相忘的贫贱打工仔同事找上门来叙谈阶级感情时,却因为没有照顾到这位做了陈王的新统治者的面子,被陈王毫不留情的砍了脑袋。要知道。你还是被统治者,可本大王已经是统治者了。钱钟书说:革命在事实上的成功之时就是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之时。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怪圈。当李逵说:你那鸟皇帝姓宋,俺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俺哥哥做不得皇帝时,他就会又制造出一个新的鸟皇帝,一个新问题。切格瓦拉抛掉统治者的帽子不要出走玻利维亚继续革命,然后牺牲,也只是解决了他自身的个体的问题。鲁讯先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中国的历史不外两个时代,人民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人民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以此推之,如果奴隶制不能彻底消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依然存在,有人能让被统治者过上稍稍安稳宽裕的生活,便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又何妨?历史上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包青天、海瑞都是统治者中的一员,但并没有妨碍人民爱戴他们。中国古代颇有一些有惠于百姓的地方官被当地人民立祠纪念的。当我们拿久已用熟的公式为古人一一加上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缓和阶级矛盾等等千篇一律的修饰语时,是不是该怀疑一下自己发言的权力?老百姓自己的选择才最有权威性。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也不必为孔夫子不是一个革命者而遗憾。
      有趣的是,孔夫子这位给统治者出谋划策的人对于统治者倒是不大看的上眼的。当子贡问孔夫子:如何斯可谓之士矣?孔夫子给出了一系列答案,最下等言必信,行必果的硁硁然小人,,孔夫子也予以认可。但当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夫子却不屑一顾的回答:噫!斗筲之人,何足算!
      孔夫子生前的不得意说明了他不是一个为权势者所喜欢的出谋划策者,死后却声名显赫,大概等同于时下流行的追认吧。悲哀! 更可悲哀的是追认者们的别有用心。鲁迅先生说因为他不会在啰嗦了,一语中的。联想到后来有人问毛: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会怎样?毛回答:要么闭嘴,要么去坐牢。鲁迅先生大概没有想过自己的身后名,他与孔夫子都不是求名之人,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来看,是使后人复哀后人了。
发表于 2010-10-13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而精深。
发表于 2010-10-1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邵官屯


    研究深入,议论精当。正确评价古人,首先要还原他所处的时代。我们惊叹现代摩天巨厦的宏伟。可是先民在穴居野处的时代,能够架木为巢是否更伟大?孔圣是被权势者捧起来的,儒家文化也因此得以传承和光大。正如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骨子里对罗马帝国的统治是反对的。因此,历史上罗马帝国对基督教进行过十次大迫害。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变迫害为利用。使基督教逐渐成为帝国的政治工具。最终,废除神庙,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基督教成了帝国的国教。没有权势者追捧行吗?佛教则不然。它原是印度教的异宗三派之一,至如来逐渐兴盛。后有权势者阿育王支持,发扬光大远传异域。但是在印度它最终不敌古印度教。幸运的是它传到中国,得到权势者的追捧,发展远盛于印度。邵先生云:我们不必为夫子不是革命者而遗憾。旨哉其言也。若云权势者追捧便不好,陋哉斯言欤?
发表于 2010-10-1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人不为人,文不为文,只为工具。。。
发表于 2010-10-1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近来正和女儿一起背《三字经》、《弟子规》,下一步计划就是《千字文》《论语》,给我的感觉,如果这些古圣先贤的主张见地真能流传下来,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社会和谐的构建,都应该是大有裨益的。毕竟,这些言论里,精华远多于糟粕。孔子并没有错,封建社会用孔子的思想来教化民众算不得错。一个社会,一个种族,没了信仰,没了敬畏,才是错,才是令人担忧的。
发表于 2010-10-14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文需要慢慢品,先占个地方。
发表于 2010-10-1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批判着继承,取可用者用之
发表于 2010-10-14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读邵官的杂文就是一种享受:1精湛凝练的语言艺术;2旁征博引的论证功底;3起承转合熨帖得体;4三言两语式的画龙点睛。能做到这点的玉田论坛非邵官莫属。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能把这个观点提出来真的了不起!谢谢邵官给我们送来的盛宴。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即便不能精读,也该了解一下的,否则岂不遗憾?所以我在简单的帖子后面也提倡读论语。正如小娅所说,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久远。
谢过索师简版梅痕歌悠北玉,也谢过错过大哥挑错,我实在是马虎。
谢过司马老师的解读评论。您的目光精准独到,与您相比,才发现自己虽然可以写,但真的不会“读”文章。
发表于 2010-10-1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孔子的 ...
苏小娅 发表于 2010-10-13 18:17


嗯,,上学时,好像老师就是那么教的  
发表于 2010-10-1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读得少,应该多读书。欣赏哥哥作品。
发表于 2010-10-1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文章解析的精妙,欣赏了,嘿嘿。
匿名  发表于 2010-10-17 22:36 | 来自河北
回复 10# 司马俊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能把这个观点提出来真的了不起!

《阿房宫赋》(作者  唐 杜牧 )最后一段: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发表于 2010-10-2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回复 1# 邵官屯


    读邵兄的文字,那种满怀的期待总不会落空的!

    关于孔子和《论语》,我读过李零的《丧家狗》和潇水评的半部论语。很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顶我自己的帖子,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孔子的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