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4115|回复: 31

读《走进秋》,说深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作者说“曾不知(应是“只”)一次的写秋,”可惜我没有读过,不过《走进秋》我是细读了,作者究竟是怎样写秋的呢?请读原文(略):第一段写秋在盼望中到来;第二段写欣赏秋的深邃与凝重;第三段写秋景和对秋景的感受;最后一段写秋夜。从结构上讲层层铺开,尾尾道来,符合起承转合。从内容上讲第二段的欣赏她的“那种深邃与凝重”是要我们好好研究的:“深邃”“凝重”在这篇文章中属于互训,因此只要我们理解了“深邃”,“凝重”也就明白了。现在来看“深邃”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深”的意思(两字互训),只不过这个“邃”字告诉人们,本篇文章的写景应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如“深谷”“深海”是立体的“深”“深邃”是平面的)(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那么“秋”的“深邃”应该写什么呢?时日历久我们说“深”,如“深秋”说的是距其初始已远,入于晚暮。颜色浓我们也说“深”,如写秋中的某景。“深”还有藏在底里的意思。藏在底里的东西不容易窥测,不容易看明白,所以意义隐而不显,必须经过一层一层的探究剖析才能明白的,我们说它深。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本文作者是如何写“秋”的“深邃”的:(主要看第三自然段)全段共9句话,第一句总写浓浓的秋日使人惬意,与“深”相符,既然秋是“浓浓”的,那就不是初秋,是什么“秋”呢?也不是“深秋”,因为作者在第二句中的引用告诉人们不是晚秋,那就应当是中秋了,当然了说中秋“深”也是无可厚非的。也许作者在这里还有更深的含意,只是我没有读出来。第三句作者把笔锋一转,用对比来写秋的“清新爽朗”,第四、第五句是第三句细说与回应,不过写花写河水和引用王勃的两句话是不是在说秋的清新与爽朗呢,我还没有读出来。至于是不是写秋的“深邃”作者应该清楚。6、7两句写的好,正好与“深邃”“凝重”相吻合。第8句作者把写景镜头拉远,好象不是写秋,其实是更好的写秋(景与人的生活相结合)。最后“感觉心的静谧和暗藏的宽广”又与上文的“深邃”“凝重”相呼应。不过“这暗藏的宽广”到底是什么?该不该在作品中有所暗示,还是暗示了读者没有读出来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请同志们读一下散文大家峻青的《秋色赋》,作品中有秋景有秋景中的人,作品告诉人们:人是创造秋景的主宰。因此我在想:如果本文作者把暗藏在心底里的“深邃”和“凝重”,通过你的作品告诉我们,或是经过我们分析能体会的到了,那就好了。到那时这篇文章就真的“深邃”与“凝重”了。第四自然段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也就不说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说的不对请作者原谅,请读者批评)
附:“怅然”(第三段)在现代和古代汉语中都指“不如意的样子,因不如意感到不痛快”
发表于 2010-10-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司马先生比秋要深邃得多了!
发表于 2010-10-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觉得文中的“怅然”应为“畅然”,可能是笔误。
发表于 2010-10-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觉司马兄把这个文章分析得过深了吧。
顺便提一下,不客气地说,峻青那篇《秋色赋》和中学生作文相差无几,无病呻吟,建议各位还是看欧阳修的《秋声赋》吧。
发表于 2010-10-9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秋色赋 (峻青)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象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
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 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发表于 2010-10-9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秋声赋(北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钅从)鏦(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弥漫、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浓密丰美,树木青翠茂盛,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匿名  发表于 2010-10-9 10:08 | 来自河北
回复 2# 屡败屡战


    司马根本就不喜欢秋的“深邃”,所以司马也不“深邃”。
匿名  发表于 2010-10-9 10:22 | 来自河北
回复 4# 简单+自然


    我只是对《走进秋》做了一个简单的平面分析,根本说不上“深”。另,我教了30多年高中语文课,还没发现一个中学生能写出象峻青先生那样的好作品,如果您是语文教师,请把您学生的作品发到论坛,我们也好学习一下,如果您不是语文老师,那您的这个结论是哪来的呢?谢谢您把文言文给我们翻译了。如果我说的不合简版主的心思,还请您多批评。
发表于 2010-10-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觉司马兄把这个文章分析得过深了吧。
顺便提一下,不客气地说,峻青那篇《秋色赋》和中学生作文相差无几 ...
简单+自然 发表于 2010-10-9 07:53



    ——不喜欢峻青这样模式化口号化的文章,还有杨朔的好些文章,可能他们是囿于时代的界限吧。  欧阳修的散文看得少,须补,就这一篇,极喜第三段。
匿名  发表于 2010-10-9 10:26 | 来自河北
回复 8# 错过


    错过小弟你好,我没登录,所以是游客,请你原谅。回复简版的帖子也是我写的。司马俊生
发表于 2010-10-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如谈论的美女,自己看着好就多看几眼!
错过 发表于 2010-10-9 10:33



    ——所以啊,有了喜欢和不喜欢。只是好文章还是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的。您就不能把您那美女稍忘一下,真是的?!
发表于 2010-10-9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简单+自然


    我只是对《走进秋》做了一个简单的平面分析,根本说不上“深”。另,我教了30多 ...
Guest from 120.4.24.x 发表于 2010-10-9 10:22



    谢谢司马兄和我的直接对话,首先说的是,司马兄太客气了,谈不上符不符合我的心思,我在这里和各位一样,平等地探讨些写作问题。我所指的峻青的文章不好,是单指他那篇秋色赋而言,而不是说现在的中学生达到了他的创作水平。
我没有教过高中语文,但是若干年前还真当过教师,教过初中的语文,如果每年挑出几篇像秋色赋这种文章来,还是可以的。
重点在于,秋色赋太呻吟了,啊啊哦哦地表达感情,作为一篇写秋的散文,把秋的美写出来,让大家感觉出来秋的美才是正道,而不是自己一味直夸秋的美。
发表于 2010-10-9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本人觉得,能够得到文友的点评是件比较好的事情。我们从中进步,也不无遗憾。喜欢实话,可是已经很少了,都是寒暄较多。支持司马,嘿
发表于 2010-10-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荣幸耶,我的帖子也居然受到司马先生的宠爱~感谢感动中.......
多谢朋友们的关注。有时间和大家交流啊
发表于 2010-10-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动之中是否想象该表示点什么 ?诸如吃个饭了,等等!
错过 发表于 2010-10-9 13:43



    没问题。已经错过几次了,有时间联系大家吧,这次说什么不想错过~错过~了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