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以农家小院儿为题,着重叙述了解放初期家乡民众生活起居的基本环境。以下侧重介绍家乡百姓解放前后的生活概况。
解放前,古镇百姓深受地主阶级盘剥,深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桎梏,深受社会动乱、自然灾害困扰袭击,与全国人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庄稼人从政治获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但是依然面对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国家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社会形态急剧转轨造成的困惑等等。在如此背景之下,认知并讲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家乡百姓的生活处境和生存质量,不能只说一句话,必须讲两句话:一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老百姓物质生活依然十分困苦,艰辛困苦的程度是当今人们难以想象。但是天下太平了,人们憧憬着未来,心里有新希望。组织起来的人们心气足。斗志旺,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彻底改变命运。二是从社会精神文明面看,社会为农村民众提供的精神食粮十分匮乏,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说不上丰富多彩;但没有“阳春白雪”自有“下里巴人”,农家自有农家乐,可谓“苦乐年华苦乐天”也正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之初农村生产力水平依然十分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家乡百姓日子过得艰辛、清贫。
那时,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产与生活的许多需求几乎全靠自己动手解决,很少依靠社会。庄稼人生产使用的犁、耧、锄、,锛、凿、斧、锯;生活中使用的筐、桶、席、篓,锅、碗、瓢、勺,除部分购置外,多数靠农家人自己制作、安装、调试。各种粮食、瓜果蔬菜自家种植;猪、羊、鸡、鸭自家养殖。线靠自己纺,布靠自己织,衣、帽、鞋、袜或单或棉全靠家庭主妇一针一线裁剪缝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商品交换逐步多了起来,人们对于社会的依赖度明显增加了。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居于农村生活的主导地位。
男耕女织度光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生产力低下近乎原始状态的条件下,要维持自给自足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旧时节劳动投入与劳动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要想获得好收成,籽种、肥料、劳力的投入是必需的,然而产出则要年年看老天爷的脸色。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抗灾能力很弱,干旱、洪涝、霜冻、冰雹、风灾、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因灾难频发,“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情景一点儿都不奇怪。仅就粮食收成而论,如若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能有三个丰年、三个平年就很不错了,其他四年则为灾年。处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中能不辛苦、能不困难吗!
佛家把人世间的苦难概括为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愿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其实人活在世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命运抗争,艰辛和困苦是必然的、是普遍的。可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怎样面对艰辛与苦难,是人一生中的重大课题。如何面对苦难,历来就有多种多样的苦乐观。
圣者提倡: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利益、谋幸福,就要“铁肩担道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甘心情愿做人民群众的老黄牛,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高尚的苦乐观,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旋律。
佛家以为:娑婆世界不会总是顺风顺水,不圆满才是人生常态。法无定法,人生无常,要学会适应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遭遇,接纳一切境缘,磨砺自己。
道教以为:真正的苦并不是人生的无常,而是人们不能在无常之中保持住自己寂然不动的真心。因为心总是随着事物的生灭而动摇,所以才会让自己在爱河欲海中不断沉浮。
儒家以为:要承认人们的欲望,但主张节制私欲。儒家重义重礼、讲仁讲诚,特别强调精神上的追求和欢愉,反对过分追求利益和私欲。儒家认为人遭受苦难,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吃得千般苦方可甜上甜”,愈是苦难加身愈有成就。儒学主张“不知人,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儒家与佛家、道家不同,并不认为苦难与鬼神有关。儒家以为,百姓的苦难与统治者决策失误有关;对于个人苦难则可以看作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能够在苦难中不改初衷,追求理想,奋发向上,则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将是成功的机缘。
宿命论者以为:人在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包括生、死、祸、福等遭遇都是先天注定的。在生活中经受艰难困苦磨难,是一种孽债偿还。它说明上一世你做下了孽,今生吃苦受罪是报应、是还债、是惩罚。如此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骑马坐轿修来福,吃苦受罪命使然。它不厌其烦地告诫人们,莫怕今世多受罪,只求来生苦变甜。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反复到庙里烧香拜佛“捐门槛儿”就是不求今世,但求来生的真实写照。如此说来,宿命论苦乐观确实是一种麻醉人们灵魂的精神鸦片。
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宿命论,但又必须承认社会因素对苦与乐的制约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诸事百端都要受到特定社会条件制约。不可能设想拖着大辫子的清代人能坐上客机到国外探亲或是乘坐飞船“上九天揽月”或是稳坐潜航器“下五洋捉鳖”,即便是康熙大帝、慈禧老佛爷也不行!
生活在新旧民主革命年代的几辈人,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所承担的时代主题就是不计任何代价乃至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决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建国初期的几代人所承担的时代主题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创业”。他们享受前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挣来的天下太平,但是时代留给他们的时代主题则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义无反顾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基立业。毛泽东时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整个社会普遍叫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代强音。身处改革开放时代的几代人,所面对的时代主题就是在通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敢于亮剑,努力发展自己迎头赶上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再创辉煌。当社会上每一个人谈论“苦与乐”时都必须面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主题。任何脱离时代主题谈苦乐都是不可取的。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于全体中国人必须面对的“宿命”吗?
对于上述种种关于苦难的理解与说教,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有所接触。但是严酷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说教不能当饭吃。每当苦难降临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庄稼人面对困苦艰辛的方法之一是,“一俊遮百丑,奋斗苦干图改变”。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悟出一个道理:‘世世代代黎民苦,家家有本难念经’吃苦受罪是常态。也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指亲不富、看嘴不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神仙皇帝靠不住,唯有终日起早贪黑拼命劳作才能使全家人获得温饱。正因如此,人们总是以百倍的苦斗迎击十分的困苦,从不向困难低头,愈挫愈奋!“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世世代代的人们总是用这样的至理名言,激励自己的后人奋发图强。
庄稼人面对生活的艰辛苦难第二个方法是忍耐当下和期盼未来。
与特别能吃苦一样‘特别能忍耐’,也是家乡庄户人家的处世之道。解放前后有一首歌曲在民间广泛传唱:“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面对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强大苦难,一家一户的抗争几乎是微不足道、渺小至极。于是忍耐当下与憧憬期盼未来便成为人们一种万般无奈的选择。没有粮食就靠糠麸野菜度饥荒;没有棉布冬衣就自己纺线织布抵御严寒。家乡民众有一句口头语叫“睁眼的佛爷饿不死瞎眼的鸟”。人们总是在极度困苦中忍耐着、憧憬着、期盼着。“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
现今社会上流行着躺平的概念。如今的躺平与昔日的忍耐可不是同一的概念。忍耐之中有苦斗,忍耐之中有想往,忍耐是以图后患的手段。而躺平给人的感觉是认命、服输,是逆来顺受或是听天由命。
庄稼人面对艰难困苦的第三个手段就是因陋就简、节衣缩食。
开源与节流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收入方面要开源,“家财万贯不如日进分文”广开门路、以勤补拙,力求收获增加一点;在支出方面要节流,绝不奢靡、靠节俭度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尽最大可能减少用度。“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家乡民众传统做法之一。“在外劳作的男人要做搂钱耙子,在屋内理家的女人要做存钱匣子”。乡下人普遍认同这样的俗语。
庄稼人过日子苦不苦?苦日子之中有没有乐?对此简要回答应是:庄稼人苦熬岁月,日子过得很苦;但苦与乐相伴相生、苦中亦有乐。“苦乐年华苦乐天”则是家乡民众真实生活地写照。
那么到底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呢?所谓苦是指与人们物质需要或是精神需要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所谓乐是指与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符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如此说来,苦与乐都只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感受而已。
那么怎样认知苦与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苦与乐紧密联系、相互统一。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与乐一体两面、相互依存。
其次,苦与乐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苦中有乐,乐中亦有苦。成语‘苦尽甘来’和‘乐极生悲’中就包含着苦乐相互转化的道理。
再次,苦与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生相长。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几乎都是在艰苦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虽然受尽磨难,但是他们在为理想和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也获得极大的幸福与快乐。
在漫长人生道路上,苦与乐随时随地发生着。由于人生经历多种多样,所以苦与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千奇百怪。任何人一生都不可能风平浪静,要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困苦和磨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战胜困难、爬坡过坎,自然也会赢得许多快乐。实践反复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贫贱是苦境,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谈论苦与乐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人们反思,那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要有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
《笑林广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冥王判一鬼托生为富人。鬼求其次曰:只求衣食无忧,无是非、安闲度日即可。冥王对曰:要银子使,再给你几万亦可,但安闲清福难给你享受。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富可敌国未必快乐;权倾一方未必幸福。快乐幸福与金钱富贵并不能直接画等号。
正确认知苦与乐,还有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就是不要把幸福与快乐建筑在沙滩上。早年《燕山夜话》曾发表过邓拓这样一篇杂文。说的是有一人偶而得到一枚鸡蛋,于是便想入非非起来。蛋孵鸡、鸡生蛋,于是他便有了无数只鸡。将鸡卖掉换得一头牛,牛又生牛,于是他便有了一群牛。卖了这群牛,于是置办田舍还要再娶一房小老婆。妻子闻听此言怒不可遏,一气之下打碎了他手中那枚鸡蛋。邓拓为这篇杂文起了一个题目叫“一个鸡蛋的家当”。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欲望是人之常情,但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就是奢求了。奢求等同于幻想。
我还记得读中学时的一次师生联谊会上,有一位老师为大家朗诵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老牛与猴子”。老牛拉着车一声不吭任劳任怨往前走,虽然很辛苦,可从来也不发牢骚。猴子在车上坐着。走着走着猴子在车上发起牢骚来了:咳!屁股好痛啊,路怎么这样颠簸,我怎么这么命苦呢!老牛闻言说,要不我们换一换,你来拉车我去坐车?猴子去拉车只走了一小段路又开始发牢骚了:我这么瘦小却要拉车,你那么肥大却要坐车,咳!我怎么这么命苦呢!这则寓言告诉人们,面对苦难与幸福首先要有正确心态。其实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已。它因人而异、各有区别。如果一个人期望值过高,本人能力有限,就会徒增许多困苦与烦恼,那么在生活之中也就远离了幸福与快乐。
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作为主观感受的苦难与快乐,也会因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战乱频频时,能安稳睡上一觉儿就很快乐;在物资极度匮乏情形下,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幸福。经济短缺时代家家户户苦熬岁月,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能混上“仨饱儿、一个倒”就“知足者长乐”了。现今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可是一点也不快乐。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在资本大潮涌动,意识形态多元化,金钱主宰一切的环境下,要说清楚苦与乐的关系恐怕很难。似乎还有几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在金钱主宰的社会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笑贫不笑娼”恶劣风气死灰复燃,利己主义甚嚣尘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谋图一己一时私利,往往不择手段。官风与民风交叉感染,民风低俗,官场腐败,社会心理普遍浮躁。在浮躁、喧嚣、粗俗、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社会氛围中,特别应当提倡慎独精神。
二是要划清界限。“贪得无厌不属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要厘清“合理向往”与贪得无厌的区别。人生活在世上向往美好生活是正当的;然而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索取个人名利则是一种社会病态思维方式。
三是要守规矩、遵法纪。俗语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一个人通过自己诚实劳动获取合理合法的报酬,进而使得自己和全家人过上快乐幸福生活,这无可非议应该大力提倡;而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强取豪夺、人心不足蛇吞象则不能提倡。
如何认知和对待苦与乐,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前文以务虚写法,对苦乐观谈了自己的看法,写得拗口读起来惹人烦躁。万万不敢强加于人,如果因为笔者前文中可恶的啰嗦,能引起读者对苦与乐的郑重思考,那倒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前面讲了一通苦与乐的大道理,下面再写一两件孩提时代的往事,借以实实在在印证苦乐两极相通、苦乐相伴相随的道理;借以说明家乡百姓“苦乐年华苦乐天”的现实生活。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饿饭是不争的事实。孩子大人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艰难。本村北会有位名字叫汪生的朴实汉子在田里劳作一天,一直到了傍晚打着赤背,手里提着用上衣包裹好几个圆鼓鼓的东西高高兴兴走进家门。一窝燕儿似的几个孩子眼见爸爸手里提着东西回家,马上围拢过来。汪生家日子过得太难了,全家人只靠野菜团子度日已经连续数日了。你看那几个娃娃,个个骨瘦如柴,都是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两条小腿细得如同麻秆一样,在如同搓衣板儿一样的胸脯下面挺着又大又圆的屎瓜肚子。顺头娘一眼看出丈夫提回来是甜瓜,兴高采烈地说:“快打开拿给孩子们吃吧,今天晚上正没米下锅呢,这就是一顿饭了”。丈夫小心翼翼打开包裹,七八个不同样子甜瓜滚落在土炕上。“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爸爸是怎样得到的这几个甜瓜的呢?”孩子们早就饿坏了,看到那瓜眼都绿了,各自抓到一个就要开啃。父亲急忙制止说道:“我知道你们一向嫌弃我说话啰唆,就不说我如何得到的这瓜了,只把这几种甜瓜的名字告诉你们,不然连瓜的名字都不知道那怎么行!”于是他从孩子手中夺过瓜来用手指着说:“这个叫‘疙瘩红’”;又从另外一个孩子手中夺过一个瓜接着说:“这个叫‘白皮脆’”,紧接着他又掂了掂自己手里的瓜说:“这种叫‘羊角儿蜜’”。“你到底还叫人吃了?”顺头娘显然有些生气了。“不说了,不说了,吃吧,吃吧!”于是一家人团团围定在土炕上大口大口吃了起来。突然有个孩子大声说:“爸爸,这个甜瓜的名字真怪,怎么会叫‘羊角儿疯’呢,我们班有个同学外号就叫‘羊角儿疯’呢”。妈妈用手抚摸了一下那孩子的头说:“傻小子,它不叫羊角儿疯,叫羊角儿蜜,这瓜甜不甜?”。小小插曲儿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这瓜可真甜啊,比苦菜团子好吃上百倍!”大哥哥给出对于这顿晚餐的评价。通过这段往事的追忆,是不是感觉到“苦中有甜,甜中也苦”呢?
拾麦穗的孩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家乡农村有句土话说,“小子(男孩子的总称)不吃十年闲饭”,意思是指农家男孩子长到七八岁能拖得动锄、镐、锨、耙就能做些辅助性劳动了。春日里提着篮子挖野菜,夏天背着柳条筐割青草,秋天拾柴,冬日捡粪。孩子们同样与长辈一样,四季里不得清闲。可是只要自己的劳动受到肯定,觉得“小子不吃十年闲饭”这句话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实,那么在孩子们心里自然会荡漾起快乐的旋涡。不怕烈日晒,不怕风雨狂,任凭饥肠辘辘身负重,任凭冷风冷冽刺骨寒,只要为家长减轻一丁点困难,孩子们总是一路高歌、勇往直前。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少年生涯中也同父辈一样真实体会到了“苦乐年华苦乐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