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喜欢大苏的词。更重要的一点,他能写自己,范围广 ,不是闭门造车 。诗词的学习最终要写自己 。放下架子,生活中出诗。
朱彝尊的词,江湖载酒集和静志居词 。前者好看,后者感人 。前者是作,后者是哭 。用语不妨浅,造境不可不深。
写诗词,世说新语不可不读,经常用的典故大多在里面。读诗词多看注解,顺便就掌握了典故。
以古人心性来写诗,完全一个现代人不可能的,古人的感慨你要感同身受,这样写出来才像。但我其实有点喜欢现代感情入诗的那种,一点一横的词就是这个味道,如果语言过关,手法过关,绝对的好手。写诗词最后要归于这个境界,真性情。否则多难受,整天编东西 。
刚学难免编造,为了想那个样子 ,而且有很多顾虑 ,手熟了, 就得提醒自放开 ,最终这个顾虑应该是被抛开的,我觉得 。
感性之后还得分析 ,或者为什么这文章一点意思都没有 ,最起码想一想为什么我被吸引住了。
比如苏轼 , 你看他的诗词 ,有些句子很随意的。但有思想有好句,全篇就活了 ,这就是艺高人胆大 ,不留连于细节 。反过来,我们流连于细节追其完美 ,其实全篇却做得不好 ,追求完美 ,丢了西瓜捡芝麻 ,不见得是好事。时刻记住全篇,真性情 ,不妨散不妨糙,以后慢慢再收再细 。但有时有了好句子也不妨组装成诗 ,贾岛经常先有句后有诗。
你的东西立意不错,句子也时时有惊喜,但还得练,练到平淡而精彩 。要注意的是句子的提炼,整首做完后,不妨每一句都反复琢磨好多种说法 。我写东西,不知道改过多少遍 ,有时候都面目全非了 ,甚至连韵脚都换了 ,慢慢地你会发现,同一个意思,用诗的那七个字可以有许多种说法 。
绝句除非立意太惊人了,否则就得出好句,或者出艳丽的句子 。一句两句的,境界就得出来了 ,所以比律诗难写 。当然,绝句好了,风神摇曳的感觉,余香在口 ,小杜的绝句 ,王安石的绝句 。现在的人写古诗毛病就在生造古人的句子 ,以为把两个字的词用一个字写出来就是古文了。
带着你的主观感受和心情 ,但前提是不要说你的心情和感受 , 我那种情景情境拿来,读者也有了你的感受 ,比如说什么好吃,你得让我吃,而不是你说好吃 。作为诗人可以直接说出口的,我觉得大概只有感叹可以 。比如,人生易老天难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首诗,你读懂了之后,再细看,看他的结构,在看他的句法,在看他的下字,再看他的精彩之处,再看他的坏处,好与坏当然是感性的。你有了感觉后可以分析,为什么,造成那个风格感觉,李贺的诗为什么风格独特,你可以看他的句子,看他的字,看他的想象比喻。这样你自己试着来,比如冷艳,为什么冷艳,用了哪些字造成的这种感觉。
文风不一定学。学习他的真,他的感染力。徒然的朴实是不必要的,施文亚老师的朴实是回归,是不期然而然,是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那篇文章你看看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不是有点多?有点分散人的注意力。稍稍一带就得了,但要精彩并且和文章的主题情感基调相符合相映衬。 写文章很爱平均用力,这样重点就没有或者不突出。就像这一篇的开头。
把你感受到的,或者回来后印象里的情境,反复提炼,总能碰到好句子好的感觉。
当作者忘了自己是写文字时,才会写出好文章,前提是,你的文字功夫必须足够。
把技术放到意识之外,把技术练成无意识的东西,更关注于你自己的目的。好的文章,读者也会忘记文字。
妙手偶得之嘛,关键在于你的文字功力,要达到 。基本技能有了,得句得诗是早晚的事,还有性格本色,有些人做不了诗人,有学问也不成。
我让你看她文字的感觉,对文字的把握,人和文字的关系,我甚至想说 大家小笔,就是这样。文字的才气飞扬灵动,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功力个性的不经意显现。别让我感觉你在作文,那才是成功,别让我感觉你太累,那才是成功,别让我感觉你在做示范,文章的示范。那才是成功。 他们都有个性 ,骨子里来的 ,文字也有个性 。这是好事,人品决定文品 ,文字就没有忌讳。 读理论,还得读诗,一本书需要反复地看,断续地看,是不是地翻看,结合自己练习就会有所提高,有时候提高是自己感觉不到的,蓦然回首的时候,才会发现。
我觉的不同的文体都是相通的。虽然我很少写文章,但真的感觉没什么多难的。只是没有写的东西和冲动而已。我也曾经喜欢那样的风格,但现在,年龄的原因,我喜欢实在的东西 ,质朴, ,深刻 ,真挚,悲悯 ,深情 ,克制 。所以我喜欢施文亚老师的东西 。骨子里的东西,年龄也解决不了 ,是文学的底色 ,有些人写到老也只是表面文字 ,有些文字乍看起来好 ,但不耐读 ,有些文字可以反复读 ,红楼梦 ,你看人家的文字,笔法 。 杂文不妨亦正亦邪,我喜欢鲁迅的。
抒情也要少,要到点子上,必要时说那么一句,用叙事去抒情。
你拿出来的那一篇,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的,文字游戏,一本正经做抒情状。我喜欢的是偶然的心情文字,不构思,不设计,自然而然,信笔写来,最见功力,这是一个人的本真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