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十分欣赏的黄传贵哲学思想,与君共享。
从孔子、老子到亚里士多德,都把中庸看作是至高境界,但是没有告诉我们该怎样把握中道,在社会生活中,在严酷的选择中,该怎样判定?需自身体味。
中生万物。世间万事万物都产生于中。中是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中是普遍的,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中在万事万物中的地位是绝对的。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表现,也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中是事物矛盾体的本质内核,并由其推动矛盾体的发展变化,是事物存在能量的最高形式。
执中:有恰到好处之意。在孔子看来,中是事物的适当标准,超过这一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是不及,过犹不及。孔子的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不偏不倚一端而执中。
形象化、具体化就是:夹江两岸桥为中、合二为一合为中、正负与零零为中。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提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这种动态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而维持这个调节机制的能量就是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特定的条件下,极端也有一定的价值。如孤注一掷使一些股民成为暴发户,铤而走险使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乌托邦的理想也有正面的功能,怎样不扼杀极的积极作用,又避免走上极端,因为走上任何一极都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如通过制造失望、恐怖来管理下属等。
阴阳之交交为中,东西南北中为中,一分为二分为中。
极端的行为与性格是可能有其价值和收益的。就社会群体而言,怪诞的人、特异的人,甚至残疾的人,都因其离异了正常,而扩大了群体品质的外延,拓宽了群体认识的视角。漠视或者否认极端行为的某些积极作用,正是古代中庸之说的缺陷,也是它因此受到抨击,不能更多地赢得人心的所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中庸的主张与两极的主张是共存的。在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中,有了两极的主张存在,才有与之相比较的中庸。社会上每个成员都有他的认知的权利。而社会上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因此偏离某种中庸的性格主张、选择,都是自然的。如果中庸的理想最终蜕变成宣扬宣扬一种单一的思想和主张,其结果必然是使社会趋向单一,这是不对的。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扼杀每一极的积极作用,又使社会的合力及其总体选择保持在中庸的轨道上,是门艺术。
政治上的保守与激进,对立面的每一极,都发挥着它特有的功能,每一极的特征与价值的丧事或贬损都会使事物运动的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使社会失去中庸。
如果给笨拙者以充足的时间,他们也能学会许多知识,足以成为一大群强有力的能够安然肩负文明重任的保守主义人士。
只有当一个社会中存在着深刻的保守主义时,激进派才可望脱去浅薄;同时,又只有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激进派的批判和乌托邦理想时,保守派才可能更新它的原教旨理论。
一个失去了深刻保守主义的社会将从反传统走向反文化。
没有极哪有中,真正渴望追求中的社会,恰恰不去剪除他头顶上两端的触角。正是因为在每个问题上,他都张开了两端的触角,所以他的事业才是宽阔的,他的探索才是广泛的,他的认识才是丰富的,它的争论才是深刻的。
中庸是通过对极的价值尊重与兼容获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