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957|回复: 9

征文末班车:母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母亲

母亲俯下身去,从碗里盛了一勺稀饭送到父亲嘴边,父亲两眼直直的望着母亲,毫无表情地张开嘴,任由母亲把饭送到她嘴里,条件反射地嚼了起来,米饭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母亲连忙用勺边刮干净,直到父亲将这一口咽下去,又把第二口送到嘴边。母亲老了,本来就发黄的头发掺杂着一多半毫无光泽的白发,脸上的皱纹明显增多,拿着勺子的手轻微的颤抖着。三年多了,母亲又陪着父亲走过了一程,尽管这三年多母亲更加劳累,但她感到满足,因为母亲已经习惯了这种操劳,这么多年,她就是在不断的为这个家做着贡献,看着我们在身边,她不觉得累。

母亲姐弟六个,由于是排行老大,母亲从九岁开始就第一个起来做饭,收拾家务,为的是能够不耽误上学。母亲上学时成绩很好,但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上到初一就辍学了,老师来找了多次,姥爷悄悄把书给她塞到手里,都被她悄悄塞到被窝里,只在夜里紧紧搂着流泪,白天仍向没事人一样帮姥姥姥爷做家务。母亲学得一手针线活,街坊邻右几乎都穿过母亲做过的衣服,母亲记性很好,谁家孩子生日老人过节气都能张口就来,有时人家自己忘了了就来问母亲。母亲人缘很好,出嫁时,她吃了整个生产队的“填箱饭”。

母亲嫁给父亲时家里都不同意,因为父亲年轻时家里过的是“穷三掏”的日子:冬天穿破棉袄,春天将棉花掏出来当夹袄,夏天将袖子拆掉当背心,秋天再补上,这样的日子,即使在那时很穷的农村仍然是最穷的。因为家里孩子多没人收拾,过道屋一东一西是两个灶台,每个灶台前堆着一堆垃圾,还有一位年过九旬的奶奶婆,我的奶奶是老哮喘,整天趴在炕上需要照顾。母亲来了之后,家里开始干净起来。那时老叔还没有成亲,父亲和母亲每天在上工之前一大早起来到河滩里做盖房用的泥坯,几千块泥坯,他们一点一点的做好,晾干,用独轮车拉回家里,尽管是在大家庭里吃大锅饭,但母亲一点没有藏私,和大家一起共同支撑着这个家,从不和家里人争长道短,从没和家人红过脸。老叔结婚后,分家时,父亲在百里外的水泥厂上班,母亲就带着姐姐和我过,坐在一张既作菜板又当饭桌的木板旁边吃饭,白天去生产队劳动,晚上等我们睡着了就在油灯底下缝缝补补。从有记忆开始,母亲似乎总是在干活,后来父亲回到镇上的学校教书,母亲在村里的绣花厂绣花,他们总算可以互相依靠,再后来生产队解散了,母亲也和村里人一样,在家做成衣到集市上去卖。有一次到北京去进布料,同行的人嫌她累赘把她甩了,母亲自己坐车到目的地附近的大街小巷打听了一整天,最后自己拖着一个大包袱赶回家里。一家人的日子就这样平平安安的过着。

母亲从小不会骑自行车,但她不忍心看着父亲一个人四处奔波,于是已经年过四十的母亲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骑自行车,正好姑妈家盖了新房,就骑车去贺喜,回家的时候天色将晚,本来就是新手的她骑得小心翼翼,忽然,面前出现了一辆大型拖拉机,刺耳的车笛声母亲心慌意乱,眼前一黑就到在了车轮下。闻讯赶来的父亲发疯似的把她抱进医院,和大夫们忙了一夜。等母亲醒来已是第三天的早晨,她的肠道被轧出了好几个窟窿,一条腿骨折,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母亲在医院住了九个月,在这期间,父亲既要看护母亲,又要上班,还要侍弄田里的庄稼,把一袋袋的化肥、种子运到田头,把一袋袋擗下来的棒子送回家,晚上赶到医院陪伴母亲。父亲没日没夜的干,迅速消瘦下来,在母亲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已连续几天觉得身体不适的他顺便去检查一下,结果令医生大吃一惊:父亲得了难以治愈的慢性肾炎,并且已经相当严重,应该立即住院治疗。母亲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在院子里种了几畦蔬菜,每天早上由我推着我捎上一筐菜驮到早市再去上学,母亲就留在那里把菜卖光,再拖着残腿走回家,晚上带着我和表哥到学校的厕所掏粪送到地里。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家里的农活并没有比别人耽误一点。这种生活也使母亲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久就痊愈了。在这以后的三四年里,父亲转了好几家医院,花光了省吃俭用下来的所有积蓄,专家说只能维持五六年,母亲和父亲相互鼓励,相互支撑,打破了肾炎病人不可能痊愈的传说。可以说,父亲和母亲是患难夫妻。

父亲生病时,爷爷在我家时,母亲让爷爷和我们睡在一个屋子里,为的是能随时照顾。母亲和爷爷关系很好,爷爷一边帮母亲翻弄布料一边给母亲讲故事,母亲也和爷爷说说笑笑,有时“嫌”爷爷说话慢横他一句,然后爷俩就笑。母亲出事了,别人安慰爷爷别太难过,说即使母亲出现意外,以父亲的条件很快就能再续一个,爷爷愤怒的盯着那个人,说再没有别人能像母亲这样待他。母亲出院时,爷爷蹒跚着到镇上给母亲买来肉饼等母亲回来,我多看了那肉饼就迎来了一顿训斥,尽管爷爷同样喜欢我。

母亲总在忙忙碌碌,我们上学时她第一个起来做饭,从没让我们吃过冷饭,也没让我们到街上去凑合着吃些什么,我们工作了她也改不掉早起的习惯,院子里不见一棵杂草,屋里不见一粒灰尘。父亲他俩喜欢唱戏,每天下午老头老太太们最爱在我家相聚,母亲不论手头有没有活计,都笑脸相迎,为他们烧水,沏茶,唱上一段。傍晚人散了自己利落地收拾屋子,任劳任怨。

母亲到城里来了一年,比我在这里住十年认识的人都多。父亲生病后,他们搬到了城里,除了照顾父亲,我家和邻里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母亲以前在村里“人缘”极好,现在,这个光荣传统又被她带到了城里。看到邻居在门前扫雪,用的是小苕帚,连忙回家拿出我家的扫帚; 几位老太太相约着去城外挖野菜,母亲也住读和他们一起去,回来做野菜馅的菜饽饽,特意多包了几个分给大家,老太太们连声称赞比街上卖得好吃多了;一位大嫂新买的衣服有些肥大,母亲主动拿回来给她改得非常合身。其实母亲做的,都是一些针头线脑的小事,但渐渐的,小区里都知道母亲是一位热情爽快的老太太,也都对母亲非常尊重。马大姐家用的是蜂窝煤炉子,每天烧的开水自己用不了,无偿把开水送给邻居,有时赶上我们不好意思去拎就给我家送来,不能不说,这是母亲平时以心换心的结果。通过母亲,我也认识了小区里的很多人,相互见面不再是逢场作戏的一点头就开溜,母亲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人的远近都是大家走出来的,你先和别人好了,别人才会对你好。”

母亲节早已过去了,但我望着母亲,零零星星的记得一些情节,但却想不完母亲的一切,只有默默地为母亲祝福,为母亲以后的日子下一些决心。

发表于 2010-5-31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家长里短中把母亲的善良,坚强,能干娓娓道来,让人感动,是啊,作者的母亲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所有母亲的美德,愿老人家健康幸福。
发表于 2010-5-3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真切感人
发表于 2010-5-31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伟大的母亲,感人的文字。
发表于 2010-6-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文笔挺好
发表于 2010-6-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母亲虽然平凡,却最伟大。
匿名  发表于 2010-6-1 17:28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6-1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久不见作者了。
发表于 2010-6-11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喜欢这样的文字
发表于 2010-6-2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恭喜作者,此文此见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