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来到玉田,已经19个春秋。石鼓山的大名早已耳熟能详,但直到今天才有幸一睹这座玉田第一高峰的风采。 5月30上午7时许,玉田论坛与信息港论坛会员一行约30人组成的团队驱车从繁荣北门出发,经马头山、东台等地,来到小陵村,据说清朝皇帝(一说康熙、一说乾隆。但两个皇帝之间还有雍正,不知道怎么有如此大的误差)去东北祭祖(一说去东陵),其小女儿不幸夭折,遂葬在此地,由此得名。看来此村也算沾了皇亲国戚的光了。 在户外朋友的带领下,一行人从小陵村西的山谷里开始向上攀登。路不宽,东侧比较平缓,西侧则是悬崖峭壁。
再往里走,山谷中依稀有流水的痕迹,或许夏天大雨之后,也有瀑布飞泻和小溪奔流的景色吧!向上望去,有一个白色的圆球状建筑物(据说是军事设施),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海拔408.6米的石鼓山主峰。
再向上走,山路变得崎岖,时刻要注意脚下滑石,还要注意酸枣棵子划伤手臂。前面的队员不时停下脚步,等待落在后面的队员。 临近山顶的山路旁,依稀可以看到一处建筑遗址,喜马拉雅大哥介绍说,那就是守陵人曾经居住的地方。
一会儿,大家全部登到了山顶。西面不远处就是白色的圆球状建筑物,因为有驻军看守,大家只好止步。喜马拉雅大哥说,所谓“石鼓”就在那里。
对玉田八景之一的“层崖石鼓”,以及和此有关的 “唐太宗东征高丽击鼓聚兵”的传说,并不陌生,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充其量是为景物增加些传奇和人文色彩,不必信以为真。唐太宗东征高丽应该从冀东经过,难免有些形象力丰富的人会借用一下他的名气,增加一下此地的知名度。比如:腰带山(丰润第一高峰,八景之一的腰带横云)据说是唐太宗东征途中打猎时,不慎将玉带丢落在那里得名;亮甲店(玉田境内,因唐太宗雨后晾晒铠甲得名);曹妃甸(这个小岛据说是唐太宗东征时,因他宠爱的曹妃在那里去世而得名的);唐山(现在的大城山,也称唐山。据说也是因唐太宗东征归途中在那里驻扎而得名),不胜枚举。 大家在山顶拍了合影,开始沿山脊东行。北面是茂密的松林,其中一棵松树造型奇特,算是石鼓山迎客松吧。
东行不远,又来到一处山口,宽一米左右,走在中间,只看到头顶的些许蓝天,就姑且叫它“一片天”,比一线天宽多了,呵呵!
过了一线天,豁然开朗,只见植被茂密,满目苍翠,群山连绵,风景秀丽。
又过了不久,看到了一处奇观,只见树木环抱之中,长着一片青翠的芦苇。芦苇在池塘中习以为常,可在山顶上就非同凡响了。仔细一看,这里是一片小水潭,应该是终年积水吧。但又是谁把芦苇带到这里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再载上一叶清荷,岂不更妙?
迷惑间,走入一片松海。这里的松树,造型各异,仪态万千。微风吹过,松涛阵阵。踏着松软的小路,实在惬意。
出了松林,开始折向南行。向东南俯视。大秦铁路如同一条长龙横亘南北,玉田北站历历在目。
西望,山崖高耸,杂树、灌木如条条翠玉带点缀在层崖之间。
大家在争先拍下美景的同时,也不忘互相抓拍人像,好热闹!
沿陡峭山路下行,来到一块巨石(应该是石台)之前。大家纷纷在巨石上留影,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
巨石的北面,同样还有两块怪石,凌空突兀,形状和狮子有些相似,姑且叫做狮子石吧。
下了石台,大家纷纷来到“仙人洞”探奇。这个洞大约有四五米长,更像人工开凿的吧。北面还有一个山洞,虽想再一探究竟,但看到大家都已走出很远,只好作罢。
沿山路继续东行,路虽险峻,但越发不好走了。因为脚下随处是滑石,稍不注意就要跌倒。押阵的小两口虽然不离左右,同甘共苦,但那位女士还是摔了两、三个跤。
快到山脚下时,我也脚下一滑,手腕、胳膊肘两处都被石子、荆棘划伤。就算在这里留下了一点纪念吧! 到了山下,只见大家都在一处房屋处等候。但是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下刚才的风景。
不远处有一株黑枣树,应该接近一抱粗细,树冠像一把巨伞。又算是一处风景。
继续前行,路北有一户农家。一只小狗卧在那里。我按动相机快门,小狗汪汪直叫,仓皇逃走,看来一定是没有享受过拍照的乐趣吧,要不何必害羞呢!
过了这户人家,又看到几株老榆树,似乎经历了许多沧桑岁月,也为它留下一张倩影吧!
一会儿,大家来到北站停车处,打道回府,结束了今天的石鼓山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