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与蓟州盘山
作者:[admin] 来源:[沃野秋石的BLOG] 时间:[2010-1-8]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他描写桃花源“土地空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快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陶渊明企图变革封建制度的一种高尚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剥削、期盼安居乐业的愿望。这一“仙境”可能是诗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从这篇文章产生以后,广大读者总想知道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
据考,陶渊明曾来过盘山,并以田畴家族隐居盘山为背景创作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据西晋陈寿著《三国志. 田畴传》记载,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无终人田畴因当时“胡汉交瘁,荡析离居”,率领宗族及其附众数百人逃入徐无山(即今盘山)中, “营深险平坦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纷纷追随、效仿田畴,陆续来到盘山的深谷定居下来。几年间在盘山定居的百姓多达五千余家。在田畴主持下,制订了二十余条章程,又制订婚姻嫁娶之礼,兴办学校。大家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桃花源”式生活。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战乱频仍,他精神苦闷,便抚剑独行,不远万里,来到盘山。陶渊明曾作有《拟古》诗一首,诗曰:“抚剑独行游……张掖至幽州(当时的幽州包括今蓟县一带)”“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闻有田子泰(田畴字子泰),节义为士雄,其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由此可见,陶渊明十分倾慕、膜拜田畴,向往其家族在盘山所过的“桃花源”式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应该是陶渊明随后写作《桃花源记》的主要精神源头。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许多教科书大多解释为陶渊明所期盼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一种虚幻的理想社会。可是在陶渊明所期盼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一种虚幻的理想社会。可是在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之前,盘山确实存在一个田畴家族的“桃花源”,而且陶渊明又来过无终的盘山,写过歌咏田畴的诗作,因此,《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应指田畴及其家族隐居的蓟州盘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