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无终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韩嘉谷
一、《汉书》“无终子国”的地理位置? 夏商时期燕山地区存在许多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小国,无终是其中之一。古籍有关这个小国的史料不多,但它在反映商周时期燕山地区氏族部落的分布,以及山戎“病燕”等历史事件方面有其特殊价值,因此受到人们关注。?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县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水经·鲍邱水注》,对相关的山水地理记得更加具体,其云:“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又西南过无终山,兰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曲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柘水也,南迳燕山下。”庚、浭音同,此庚水即是《汉书·地理志》的浭水。有关山、水地名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皆可寻其踪迹。? 关于无终山,其所属有二说。一是今蓟县城北的府君山,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云:“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嘉靖《蓟州志》云:“蓟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今久呼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庙,故名。”另一说以为是今蓟县盘山,见智朴《盘山志》,以为东汉末年田畴避世乱隐居无终山,即是此山,因而又名田盘山。这二说以《隋州郡图经》较可信,因为无终山和盘山均见于《水经注》,前者为灅水所经,后者为泃水所经,显然不属一地,所以盘山不能是无终山,以府君山(崆峒山)属无终山的可能性较大。乐资《九州要记》亦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此渔阳即蓟县,城北即府君山,盘山在此西北,距离有三十多里。唐李贤注《后汉书》云:“无终本山戎国也。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汉为县名,属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渔阳县也。”知无终子国由无终山得名,此山虽然不高但影响却大。? 经无终山及无终县故城东的兰水,今名黑水河,是灅水的上游支流,由遵化县境入蓟县境,经古强峪长城口、清王爷陵(亦称太子陵)等地,于淋河镇附近入淋河。淋河即灅水,《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俊靡县下云:“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汉俊靡县在今遵化县西北。《水经注》记云:“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郡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畚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县东有温汤,即此也。’”此温泉今名汤河,《遵化县志》记:“汤河,州西五十里,源出鲇鱼石山,东南入水门口。”又记:“温泉,州西北四十里,福泉寺下,宽平均半亩,其水无冬夏,常沸如汤,可浴。”《水经注》又记:“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此地今俗称龙门,两侧崖壁峭立,形势险峻,附近有石门镇。《遵化县志》记:“石门峡,州西六十里。”即此。? 灅水下注的庚水,又称柘水,今名州河,当是取柘、州谐音。此水上游今名氵黎河,发源于河北遵化县东北境,《水经注》记该水“出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汉徐无故城在今遵化县,徐无山今名鹿儿岭,《畿辅通志》引《遵化州志》云:“鹿儿岭,州东五十里,氵黎河出此。”氵黎河西南流,于玉田县北境群山的北侧,今于桥水库处合灅水,燕山当在此处,这一带至今仍有大燕山口、小燕山口、燕各庄等地名。《遵化县志》云:“燕山,州西南七十里。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辽将北平相裕望燕山以自固。”当即此。晋北平郡治为今遵化西南部之平安镇古城,位于燕山口东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并引《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地望、里程皆和《水经注》合。? 上面和无终国相关的山水地理,相对位置都比较明确,位于兰水(今黑水河)、灅水(今淋河)一线以西的今蓟县地,当属汉无终县地无疑,商周时期的无终子国应在这一带。虽然今玉田县也曾称无终县,但这是唐武德二年分渔阳县设置的,不是汉代的无终县地,所以至少无终子国的中心聚落应在今蓟县。? 二、“无终子国”故地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存 有资料表明,蓟县一带作为无终国故地,最晚从商代已经开始,早期文献记载称做“终北”。《列子·汤问》云:“禹之治水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古之北海即今渤海,有《孟子·万章》记孤竹君“居北海之滨”可证。孤竹国地望包括今卢龙至辽西,属无终子国故地的蓟县正位于卢龙西,和孤竹同“滨北海之北”,可见商代的“终北”之国应当就是周代的“无终子国”。“终北”国在商汤时已经存在,表明其历史当从夏代已经开始。到周代发展成为有“子”爵封号的“无终子国”,整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达千年以上,它一直在蓟县土地上繁衍生息,必然会留下相应的?遗存。?? 考察蓟县一带古文化,夏商周时期确是有一支土生土长的青铜文化存在,这便是大坨头文化张家园下层类型、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这三个考古学文化虽然彼此文化面貌有异,但实际上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但发展脉络清晰可寻①。大坨头文化孕育于昌平雪山一期文化,它早期陶器群中居主要地位的陶鬲,在昌平雪山遗址H66龙山文化灰坑中即有与之相似的造型②,甚至还有人认为雪山H66即是大坨头文化的遗存,略可见其密切关系。大坨头文化发展到商代中期,受到来自长城地带以花边鬲为代表的古文化影响,蜕变成为围坊三期文化,这在宣化李大人庄③、涞水渐村④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中表现得十分清楚,这些陶器群的多数器类乃至造型,依然表现出大坨头文化的特征,但花边鬲的出现无疑已开始了围坊三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周人灭商,在燕山地区建立燕国,围坊三期文化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其内涵中大量渗入周文化因素,从而蜕变成为张家园上层文化,这是这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房山镇江营,张家园上层到西周中期为周人的姬燕文化所代替⑤;在易县燕下都⑥,具有张家园上层文化特征的遗存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这支古文化至此结束。有人认为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是大约相当于黄河流域商末至西周时期具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年代基本相当”。此说缺乏根据,近年出版的《镇江营与塔照》报告,以翔实的地层资料进一步证明,该遗址具有围坊三期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第二期遗存,和具有张家园上层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第三期遗存,确是前后相接的二个发展阶段,不存在“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和“年代基本相当”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学者将二者统一称为围坊三期文化或张家园上层文化,不予区分为二个考古学文化,只是划分成几个阶段⑦。? 这支古文化在西周初年周文化大规模进入以前,一直是蓟县一带唯一的青铜文化,在当地有颇为广泛的分布。蓟县范围内已发现属大坨头文化遗存的地点有5处,属围坊三期文化有4处,属张家园上层文化也有4处⑧。无终山(府君山)南麓的蓟县城下,修建三八水库时即发现大坨头文化的墓地。和无终山毗邻的蓟县城西渔山,有大坨头文化居住址。无终山东4公里处的围坊村,兼有大坨头文化和围坊三期文化遗存,后者即由此遗址得名⑨。但综观蓟县境内各遗址的堆积状况和出土文物规格,以蓟县西部的张家园⑩和刘家坟(11)二处遗址最具中心聚落址特征。? 张家园遗址位于蓟县西部,紧靠一条季节性的沙河,由于长期水土流失,现存面积仅有7000平方米,但还是出土了较多有价值的遗迹和遗物。在属于大坨头文化的堆积中,发现面积近40平方米的房址,出土遗物除大量陶器外,还有刀、镞、耳环等引人注目的青铜器,这些铜器虽然都是小件,但由于涉及到青铜冶炼技术,因此在一般遗址中较少见,可是在这里却是几种铜器同时出土,透露出遗址的性质非同一般。? 大坨头文化结束后,这里未发现属围坊三期文化的居住址遗存,却有相当商代末年至西周初年的墓葬,出土文物规格更凸现出中心聚落址的品格和特征。墓共四座,都随葬鼎或鼎簋为组合的青铜礼器,以及金耳环,表明墓主人生前都是氏族部落的贵族。四座墓中,2号墓出土一件夔纹鼎,腹深而圆,柱足略粗,和殷墟西北岗出土的小铜鼎(12)相似,属殷墟晚期。3号墓出土涡纹鼎和乳钉纹墓,鼎的腹壁呈圆弧,最大腹径在中部,与长安沣毛1号墓(13)、崇信于家湾9号墓(14)等同类器物相似,后者与先周式陶器共存,年代不会晚于商代末年。4号墓的垂珥簋和分裆鼎,鼎的类似形制也在商末和周初都能见到,属于商末的如安阳西北岗和山东费县(15)出土的鼎、以及传世的亚貘父丁鼎(16),属于商周之际的有张家坡54号墓(17)、宝鸡竹园沟13号墓(18)出土的鼎,因此年代在商周之际或西周初年。如果将这批铜器和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作比较(19),可发现张家园出土铜礼器的三座墓葬,至少2、3号墓比琉璃河墓中年代最早的都要早,甚至年代最晚的4号墓也不晚于琉璃河墓中年代较早的墓葬,例如琉璃河墓M251是较早的一座,被推断在成、康之际,但所出涡纹鼎的腹部明显呈现出弛垂倾向;M253出土的堇鼎,按铭文其铸造时间应在燕召公生前,而其腹部的弛垂特征更加明显,可见张家园墓的年代在整体上比琉璃河墓要早。琉璃河M1193号(20)墓的墓主人“克”被认为是燕国的第一代侯,受封时间在成王之时,故张家园墓地的上限始于商末,下限当和琉璃河墓地的上限接近。墓葬的文化性质,虽然出土的青铜器都属典型的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形制,但金耳环的形式却和燕山地区土著族特有的臂钏相同,再加上东西向、俯身葬的葬俗,表明这是一处土著方国首领的墓地,不属周人墓。按照墓葬的年代和土著文化的性质,这是一个商代氏族方国首领的墓地,尔后又受到周人的封赐,因此随葬品组合出现周人的礼制习俗。这一变化与无终由“终北”国变成为“无终子国”的历史正相合。?? 张家园墓还有一个与无终国历史有关的线索,即是M2铜鼎腹壁上的铭文“”字。此字未见著录,从结构看,由二部构成,左边是二个枣形大点,右边为一手,表达的意思似是地上散落有物,正在收拾。《说文》对“、”的解释是“有所绝止。”疑此字含有秋收冬藏之意,是表示岁终的“冬”字。《说文解字》释“冬”曰:“冬,四时尽也,从攵声。攵,古文终字。,古文冬,从日。”是冰的象形,知冬有从冰和从日两种写法,但这都是由攵衍生而来。《说文解字》云:“终,絲球也,从糸冬声。”象形絲球的终字见于甲骨文,作。然而此字只表示事物终始,未见有表示时信的例子。故表示时信的冬字,即是在攵字下加冰或日的冬字,有可能是后起的,较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陈(马午)壶。这一情况透露,表示时信的“冬”和表示事物终始的“终”,最初可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含义,而“〖〗”或许正是表示时信“冬”字的最初形式。这类铭文一般多属商代氏族小国的徽识,它正好出现在无终国故地,似不属偶然。? 到西周时期的张家园上层文化阶段,张家园遗址又成为聚落址,虽然发现有石砌房基等较进步的房址遗址,但中心聚落已移到了南面4公里处的刘家坟,该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中心区发现水井等遗迹。不过此居住址只经历了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时亦变成为墓地,共发现8座墓葬,打破居住地层,东西向、俯身葬的葬俗和张家园墓完全相同,其中有2座墓也出土鼎簋为组合的青铜礼器,具有西周中期特征,因此这是一批属张家园上层文化的墓葬,葬俗和规格上和张家园墓一脉相承的特征,说明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确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发展阶段,并不是“具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 从大坨头文化到围坊三期文化再到张家园上层文化,这支文化在蓟县一带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作为周人进入以前当地唯一的青铜文化,无终国的遗存非此莫属。此文化出土文物的品位,如张家园、刘家坟两地出土的青铜器、金耳环等,也和有“子”爵称号的“无终子国”相匹配,蓟县是无终国故地的记载可信。? 三、蓟县无终和山西无终的关系? 无终国故地在蓟县,但史籍记载无终的活动却多在山西,皆见于《左传》,有二则。一则是鲁昭公元年(前514年)的记载:“晋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另一则是鲁襄公四年(前569年)的记载:“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这二条史料透露出如下信息:一、春秋中叶之时,无终的活动一直在山西地区,因此多和晋国发生关系,它还和“群狄”一起被晋国打败于“大原”。“大原”《春秋经》作大卤,杜预以为在山西晋阳,即今太原一带,其聚居地当离此不远。二、在氏族部落的体系上,无终不是狄而是戎,因此《左传》将其和“群狄”分开,但它的活动却始终和“群狄”在一起,并且多和晋国发生磨擦,属于戎狄阵营,反映其文化性质。? 春秋以后,无终的活动又向北转移,到了山西省东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只是其名字被称做无穷而不是无终。《战国?策·赵?策》云:“昔者生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十九年,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无穷,疑无终。”王先谦《汉书补注》云:“无终,一作无穷,终、穷字通”。此“无穷”应当就是在太原地区被晋国打败的无终,后又向北转移到了和代国相邻的地方。《汉书·樊哙传》记:“破得綦毋卬、尹潘军于无终、广昌。”汉广昌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表明此附近亦有称无终的地方。河北涞源县和山西浑源县相近,有人认为浑源李峪出土的青铜器与无终有关(21),这不无可能,因为不只这些铜器的造型、纹饰多具燕国铜器特点,尤其和唐山贾各庄铜器群接近,而且出土铜器的墓葬,采用的也是头东向的葬俗,和张家园、刘家坟等处的墓葬一致。这是无终在山西境内活动的最后线索。? 不过,无终国(族)只有一个,它所以在燕山和太行山区都留下了活动的史迹,是由该国(族)延徙造成的。对于这二地无终的关系,顾炎武《日知录》曾怀疑蓟县的无终是由太行山区的无终东迁而来,其云:“无终为故无终子国,证以《史记》、《汉书》、韦昭《国语注》、《水经注》、《魏土地记》,无终之今为玉田县无可疑者。然《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如晋请和诸戎,昭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汉书·樊哙传》击陈豨,破得綦毋卬、尹潘军于无终、广昌,则去玉田千余里,岂无终国先在云中、代郡之境,而后迁右北平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