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平安城的八大景、八大庙和一寺一庵
时间:2010-02-27
来源:遵化文史网
作者:客彩章
平安城历史悠久,据志书载,这座城池建于唐初贞观年间,事实上比遵化城要早很多年。因而那里曾有很多古迹。为留住历史,现仅将八大景、八大庙和一寺一庵访查到的情况撰文存照,供后人考证。先说“八大景”,有避鸟牌楼、透龙碑、闻泉香井、九节八棱摩天塔、佛下海眼、两山夹一井、望海桥和三步一座连环桥。 避鸟牌楼:此景在大街中段路北、横街南头与大街的交会点上,曾有一座雄伟壮观且建造很精致的木质彩绘大牌楼,顶部多层抱厦,彩纹层层,甚是好看,路过之人无不驻足观看。更奇的是:牌楼上从无鸟雀光顾,因而称作“避鸟牌楼”。据传闻,在修建这座牌楼时,为避免鸟雀在上面排泄粪便污染彩绘,专门在牌楼上放置了一颗避鸟珠,所以鸟雀不敢光顾。但又有人说,牌楼所处位置是全城最为繁华的地段,那里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小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实则因为是闹市的原因鸟雀不敢光顾。笔者认为,后者说的极有道理,事实上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避鸟珠”。此牌楼相传建于唐代,是真武阁中轴线上的一座建筑。后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于1949已被拆除。 透龙碑:在大街东门外火神庙前大道上,两座很壮观的石牌楼的中间路北曾矗立着一统高大的墨色石碑,顶部透雕一对石龙,腾空相对,很是精美,路过之人都要驻足观看一番,因为镂空处能露天,所以大家都称它为“透龙碑”。此碑早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平安城时被拆除,石料修建炮楼用了。 闻泉香井:这口井坐落在城的北门外,在东西走向的第一趟大街东头路南,此井之水很“神”,当年“唐王征东”,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驻跸保国寺养病时,用了此井之水很快得以痊愈,龙颜大悦,特赐此井名为“闻泉香井”。 此井之水不仅疗疾有效,还有一个实用价值—做豆腐用此井之水做出的豆腐不仅味香,而且出豆腐也多。所以,平安城的各豆腐坊都去那里取水,豆腐出得多当然卖得钱也多,增加收入。 近些年来,由于雨水少,地下水下降,此井早已干涸,井筒已被村民填没。 九节八棱摩天塔:在城内西大街路北胡同内报国寺院里,曾有一幢九节八棱摩天塔,塔身为九节,是用汉白玉石料一块块打磨成八棱,而后堆砌而成的,整个塔高也不过两人高,但在塔身的第四节上却雕刻着“摩天塔”三个大字,只因此塔在夏季阴雨连绵时,可以听到塔尖摩天的声音,故名“九节八棱摩天塔”,成为一景。 此塔是于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征东途径此地,因病驻跸于保国寺内疗疾,很快得以痊愈,遂命当地洪水守捉(官职)建造的。据当地人说,寺庙里的配殿连同此塔已于1976年地震前被拆除。 佛下海眼:在平安城正中心,也就是大街十字路口的位置上,曾有座“唐王庙”,俗称“唐子庙”,大殿佛像座位下,用一口大锅扣着一个海眼,传说,如若将此锅起开,就会水漫全城。日军占领平安城时,日军头目曾命令拆除此庙,当地头面人物向其说明海眼的利害,日军头目也就收回成命了,未被拆除。直至文革,因这座庙实在太影响交通终被拆除。拆除时,据说也没有什么海眼。也不知当年建庙时佛下扣一口锅是什么作用。 两山夹一井:在城内西大街路南,凹进去一段没有建房,而有一口水井,是用白油石砌成,井台上石雕长龙一条,井上有石柱井架,一根大梁架着两盘轱辘,供大街各商号和居民用水。 在井的东西两侧是两家居民的大房山,故名“两山夹一井”。现在井和两个大房山还在,只是水井已失去作用了。 望海桥:这座石桥建在平安城南门外,站在桥上向南望去,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是旧时的一大景点。这片“汪洋大海”,是唐太宗李世民号令东征士兵为建平安城这座城池挖去大量土方而形成的一片洼地,由于雨水积存,形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千余年来俗称“南海子”。此桥由于道路逐年垫高,已埋没于土路之下。该桥全部为石砌,全长两丈长,单拱,相传是唐朝为沟通城池与南海子李世民亲自下令修建的。 三步一座连环桥:这座桥位于大东门外、火神庙前、两座牌楼中间。 该桥建年无考,传说它是建在一条小溪之上,每间隔三步铺设一道石板,共铺设了三道,所以称“三步一座连环桥”。该桥早已淹没在垫高的公路之下了。说完八大景再说一说“八大庙”,有真武庙、火神庙、药王庙、老爷庙、圣祖庙、唐王庙、娘娘庙、三官庙。
真武庙:这是平安城最为高大的一处庙堂,俗称“真王镐”,实为真武阁,他坐落在北城墙之上,底座是青砖砌成,在数十级台阶之上,有一座大殿,殿内雕梁画柱,五彩斑斓,向上望去满是彩绘的天花板,真是富丽堂皇。正座佛龛内供奉有两人高的坐式真武爷,两侧平台上也均是立式彩色佛像,个个栩栩如生。
庙正前方的庙门,是一高大的古朴端庄青砖磨缝门楼,造型美观大方。门内东西两侧,有两统高大的汉白玉“王八驮石碑”,这是村民们的俗称。碑上记述着建庙的年代及建庙有关事项,还记述着建庙捐款人的姓名,据我童年记忆,碑上有我祖上客志学的姓名。两统石碑已于文革前,建平四村小学时被推到,石碑被埋入地下。大殿被学校用作课堂,该大庙也于70年代初被拆除。 火神庙:该庙坐落在东门外路北,大殿的大小与真武庙差不多,但没有那么高,殿前是一宽敞的石砌大平台,此庙也很壮观,殿内佛像已于上世纪40年代被推倒。1946年改为戏台,镇上曾有三个戏班子:京戏团、梆子戏团和评戏团,都曾在这里演过戏,冀东部队的文工团也曾在这里演过话剧、歌剧。火神庙曾“火”过很多年。该庙于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拆除。 药王庙:该庙坐落在火神庙的北面,有高大的殿堂,供奉着药王爷,在旧时每年的正月二十八、四月十八至五月初五(均指旧历)是烧香祭药王爷的日子,还要在这里唱大戏、闹花会。 此庙的佛像于土改时被推倒,打扫干净后,改为革命烈士纪念堂。后于70年代被拆除,辟为民宅,大跃进时期改为集体食堂。 老爷庙:这是人们的俗称,实为关公庙。坐落在平四村村中心。据说是山西人在平安城开店铺的老板们建造的,由于关公是山西人,在外的山西商人即敬他的义气,又敬他 为武财神。该庙大殿很是精美壮观,石雕、木刻技艺超群,彩绘佛像也很精细,栩栩如生。庚子年间义和团曾在此练拳,这座大庙被八国联军烧毁。后有人在庙的旧址上盖起了洋铁瓦的大房子,俗称洋房子。 圣祖庙:此庙坐落在西关外的一块大土坨子之上,庙门朝东开,据老人说,原建年无考,重建于民国十年。每年正月十五上百成千的香客都来上香,晚上还要放烟火。此庙于1947年拆毁。
唐王庙:建于唐初贞观年间,据说是“唐王征东”时征东部队部下所建,建于城中心十字街口正中,供奉着唐太宗李世民。老年人说,李世民坐像之下是一个海眼,是为请其镇住海眼,防止泉水肆虐,免于百姓受害所建。事实上于上世纪文革拆除此庙时并无什么海眼。 历经千余年,百姓对唐王李世民逐渐淡忘,将唐王庙俗称为“堂子庙”,将庙后身称为堂子角上。 娘娘庙:此庙在城的北门里、小北街路北、真武庙西院偏南的位置上,据说是明代所建。每年旧历四月十八都要举办庙会,唱大戏闹花会,成百上千的香客都来上香,许多人拥挤着抢“解怨豆”吃,据说,吃了这里的供豆,兄弟姐妹就可免于闹生分,全家人和和美美。大殿里供奉着娘娘塑像,有求必应。文革前被拆除建了小学。 三官庙:民国初年建造,庙不是很大,也不精美。在平安城民间流传着“穷三官、富老爷(庙)”的说法,1947年被拆毁。 再说“一寺一庵”有报国寺、白衣庵。 报国寺:报国寺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宫。此庙在唐代之前称保国寺,唐王征东时,唐太宗李世民曾驻跸这里养病,病好后改称“报国寺”,地址在西大街路北胡同之内,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初一、十五为祭庙日。庙门之内东南角还有一小庙,里面有一尊铜佛像,它的身上还有许多小铜佛像。 报国寺在民国年间,改成了戒烟戒酒的场所,每年九月十五,数百人都来这里办斋。大殿早年被拆除,配殿及摩天塔后来才被拆除。 白衣庵:建于唐代。据平安城客氏祖上传说,唐王征东时,唐太宗李世民驻跸报国寺疗疾养病,由于喝了“闻泉香”的井水,很快得以痊愈。李世民对此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便命东征部队士兵建了一座城池,九座城门楼都是青砖砌成,城墙是土筑,城池建好后,唐王特意赐名“平安城”,并亲点东征军中客、董、张、刘、于五位官员率一部官兵在此城留守,还赐给客氏金银,建造一座很壮观的客府,客府建在了南门里路东,路西是客府的柴园。一天傍晚,一位白胡子老者用独轮车推着一尊南海大士菩萨佛像,路过柴园子门口,停车进门对看园子老头说,“我是过路之人,天色已晚,我想将佛像寄存贵宝地可否”?看园子老头回答:“可以”。随后只见白胡子老者腾空而起,驾云而去。此情此景,看园子老头感到惊奇,立即前往客府向主人如实禀告,主人听了柴园老头诉说的事实经过后,意识到这是神仙送佛上门,必须敬奉,便在柴园内大兴土木建筑庙宇,将南海大士菩萨供奉在新建的大殿之内,因南海大士身穿白衣,这座庙称为白衣庵。后来,客府在柴园内还建造了客氏祠堂供奉列祖列宗,所以又称客氏家庙。这就是白衣庵的来历。从那时起,千余年来,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止,客府的后代掌门人客贵在家中还供奉着名为“南海大士菩萨”和上百个祖宗牌位。“南海大士”何方神圣?笔者2007年4月去海南岛旅游,在三亚南海看到大海里确有一高大的南海大士佛像。 平安城南门里这座客氏家庙于民国初年无私奉献给公家,改建为“平安城小学堂”。1976年大地震后又改建为民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