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的"三红教员"
时间: 2006-1-11 11:38:11
来源: 榆林政协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榆林3个中等学校里有过3位中共党员教师:张明远、杨黎元(时用名阎方听)和唐永健(时用名唐凤都),他们3人为了去延安寻找党组织,先后来到榆林暂留任教,在没有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坚持进行革命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 日救亡运动,动员大批进步学生去延安参加革命。他们3人引起当时榆林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人称"三教员",在私下则普遍称之为"三红教员"。1938年初,他们与中共绥德特委取得联系,遂离开榆林去了延安,党中央对他们在榆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88年秋冬之际,我因参与榆师校史编撰工作,和宋耀祥老师有幸亲访了"三教员"中的张明远和杨黎元两位革命老人,也访问了他们当年的几位学生,现将有关材料整理出来,或许对研究榆林史志有所补益。
张明远,河北玉田人,1925年人党,曾亲自领导发动了"玉田暴动",长期在河北省和平津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因党组织多次遭到敌人的破坏,他本人几次被捕坐牢,因此与党组织的关系时断时续,工作十分困难。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决心到陕北去找党组织。这时,他想起当年在广州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时认识的陕北人乔国帧同志(曾任申共北方局秘书长,烈?说过榆林有党的组织,恰逢榆林女师校长(今榆林师范前身)李楷(字正斋)来北平招聘教师,榆林人杨尔琼时任北平申华中学校长,张辗转托人应聘,携妻带女于1936年9月到了榆林。到榆林后,经多方探询,方知榆林当时并无党组织。杨黎元,山东青岛人,来榆林时用其真名阎方听,以后化名杨黎元沿用至今。杨在北平师大缺几个月即将毕业的时候,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开除,党组织决定安排他离开北平设法去延安。北师大的一位陕北籍同学认识李正斋,经他推荐可以到榆林女师任教,于是北师大党支部给杨出具了迁转组织关系的秘密介绍信,让杨由榆林过渡到延安去。出于同样的原因,杨于1937年3月到了榆林后,自然也失去了组织联系。唐永健在榆林时的用名是唐凤都,我们没有对他作过专访,据张明远介绍唐是清华大学学生,因被国民党逮捕坐牢后与组织失去联系而到榆林职业学校教书。
张明远在榆林女师任教3个学期,讲授教育学。杨黎元任教1年,第1学期在女师,第2学期转聘到榆中教高中数学,在女师作兼课教师。唐永健在职中任教,也在榆中兼课。在抗战以前,当中学教师颇受人们羡慕。当时榆林比较闭塞,交通不便,本地人才缺乏,教师是从外地延聘的。杨黎元讲,他在榆中、女师本、兼职月收入100多大洋,而衣食等消费又很便宜,当时知识界有"当上中学教员,给个县长也不换"的说法。
"三教员"虽然有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但是找组织去延安的初衷始终不变。为了接上组织关系,张明远与去西安的原北平难友武竞天联系,武来信传达了申央组织部一负责同志的指示,让张在榆林就地坚持秘密活动,等待组织派人联系。"七·七事变"后,张从报纸上看到薄一波同志在山西公开活动的消息,就去信联系,要求帮助接上组织关系,薄转告了北方局,张遂接到彭真来信,信中指示他们坚持秘密活动,等组织来人联系。张明远与彭真、薄一波认识,以往有过工作联系。1937年4月,周小舟受党中央派遣来榆林争取国民党A十六师师长高双成与我党合作。一天杨黎元等几位女师教师带领学生春游时,在镇北台与由A十六师军官们陪同的周小舟相遇。杨与周是北大同学,周当时参加北平市委工作。杨在此时此地与周避遁喜出望外,不避国民党军官在场情不自禁地与周相认,握手交谈,约周当晚在女师教工宿舍见面。周如约而至。杨、张多次与周接触,说明他们的情况。后来刘澜涛同志受陕北特委派遣来榆,张找过刘,刘说他不知道中组部负责同志与这里联系的事,还讲他来榆只搞统战不与地方联系,回去汇报。好事多磨,找组织一事,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两三个月后,绥德特委派高克亭(时名高之亭)来榆工作,才得以实现。我们访问时,杨黎元讲与他同住榆中教员院的一位操神府口音的教师对他讲"南边来人了,叫高之亭……"杨记不起此人的姓名,经我们查证他是神木人王季明,我与陈万笺老师曾在包头访问过他,证实确有此事。至此,"三教员"与申共绥德特委正式取得联系。高克亭同志也证实当时在榆林城里没有党的组织。
"三教员"在榆暂留任教期间,根据中组部负责同志、彭真信中所指示的"秘密活动"的精神,坚持革命活动,以榆林3个申学为中心,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三教员"广泛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他们在课堂上讲形势、讲团结抗日的道理,鼓励青年学生关心国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抗日救亡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三教员"实际上形成了以张明远为核心的临时党支部,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部署工作,统一步调,在三校分别开展工作。"三教员"依靠的主要对象是三校的广大青年学生。学生是榆林各项救亡工作的主力军,因为得到正确的引导,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出现高潮,有声有色。"三教员"在进步学生中注意培养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成员,宣传我党方针政策,宣传延安,鼓励他们到延安去参加革命,并非正式的发展了一些党员(到延安后经组织审查正式接纳入党)。
"三教员"经常带领学生上街进行抗日演讲,杨黎元 和张明远的演讲往往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深受群众欢迎。他们组织的歌咏队和剧团,多次上街公演,收到了很好的 宣传效果。张明远曾编导过3个小话剧,他记得其中一个叫《沪战一角》,他和杨黎元都扮演角色,在师部操场公演 过。"三教员"还和学生一起到附近村镇进行宣传演出。他们共同编写宣传要点,印发给三校学生,布置学生放寒假返乡后向当地群众宣讲。杨黎元还对学生来信提出的问 题及时回信加以指导。抗日战争爆发后,榆林也成立了抗敌后援会组织,由驻军长官邓宝珊和高双成挂名总负责,张明远在其中主持过宣传工作。"三教员"利用有利形势和合法身份大力开展工作,从此榆林三校学生们更加广泛积极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杨黎元在抗战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晚听收音机,收抄前线战况,组织学生连夜抄成大字报,第二天一早就张贴在大街上。这种"快报"比报纸快得多,深受群众欢迎。当过记者的张明远多次在《陕北日报》上发表宣传鼓动抗日的文章,还对消极抗战论者的观点和反共言论公开反驳。这时,"三教员"的威信越来越高,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向他们靠拢,他们在课余常常要接待许多前来请教和联系开展救亡工作的学生。
"三教员"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反动当局的注意。杨黎元同志讲,他初到榆林时因急于找党组织,加之年轻缺少政治斗争经验,不善于隐蔽保护自己,在茶余饭后闲谈中常常打听当地党政军的情况,可能被人打了小报告,于是很快就被注意上了;春游时与周小舟同志握手交谈,又无异于自我曝光,所以反动当局就先向他发难。1937年寒假前夕,反动当局逮捕过几个进步学生,造了杨的许多谣言,并在暗中加以监视。后来得知国民党县党部及专员傅云要找茬整杨,还收买了个别学生充当打手。就在这时杨在课堂上向学生讲了抗战形势后说:"大敌当前,国难临头,年轻人应当认清形势挺身而出,为国家民族效力,不能被人收买利用。"国民党县党部抓住杨的这些话作起了文章,煽动一些学生闹事。杨在课堂上讲的话,事后得知是由一个同杨常有接触伪装进步的学生报告的。一天清早杨起床上厕所后,六七个学生向他围拢,声称杨公开"污辱"了他们,出言不逊,甚至反诬杨是"汉奸",连推带嗓,要找到抗敌后援会去论理。抗敌后援会机关实为县党部所控制,他们当然文持那几个学生,把杨软禁了起来,准备"严办"。职中的一个教员充当说客,劝杨认错以求获释,杨理所当然拒绝了。傅云之流导演如此闹剧,目的在于损害"三教员"的威信,打击进步力量。张明远得知消息后,立即串连进步教师大力营救,声明杨黎元无错,逮捕关押教师是非法的,教师的人身安全应得到保障。张通过邓宝珊的秘书地下党员唐昭武让邓知道此事,并亲自求见邓,要求出面干涉,立即放人。邓宝珊将军时任二十一军军团长,后任晋陕绥边区司令部总司令。邓从"西安事变"后就主张联共抗日,来榆后与知识界以文会友广泛交往,张明远等曾应邀在他的司令部就时局进行过座谈。据说高双成得知此事非常生气,动了"肝火",骂了人。在军方邓宝珊、高双成的干预下,国民党地方党政当局被迫于当晚将杨黎元释放了。杨获释后被张明远接到家里去住。这时榆中校长是杨尔琼,按上峰的意见于当晚就下达了对杨黎元的解聘通知书。
次日,根据张明远的建议,杨黎元向邓宝珊将军表示感谢,又按邓的意见去向A十六师师长(后升任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致谢。高对杨很热情,说道:"老弟我有件事可否帮忙?"鉴于我党的统战工作及时局的变化,高部已开始与我党有所接触,加之从榆林到西安必须经过边区,他急于要疏通这一交通大道,故想在延安建立A十六师的办事处,显然他深知杨黎元的政治背景,因此想请杨参与筹建。杨征得绥德特委高克亭的同意后,接受了高双成的任命,于1938年1月以A十六师少校秘书的名义先行离开榆林,准备去延安为该部联系筹建办事处事宜,随后张明远和唐永健也离开榆林。"三教员"按约定很快在绥德汇合。到绥德他们住宿在八路军驻军的司令部,受到绥德特委书记王观澜同志的接见,并安排去了延安。党中央对他们在榆林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在"三教员"的动员和影响下,榆林的一大批进步学生先后去延安参加革命。
事隔40多年后,杨、张两位老人还记得其中女师的马淑铭、宋兴华、董芳兰、高振亚,榆中的王国斌、姬野黎等"20多人的名字。这些榆林学生到延安参加革命后进步很快,后来多数人走上领导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榆林"三红教员"都曾身居要职。张明远曾任中共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逝世,享年92岁,《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都发了消息。杨黎元曾任天津市委副秘书长、市财委书记。唐永健担任过总参办公厅副主任、国防科工委情报所所长。
(高万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