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0 17:30:52)转载
人的一生中有一些镜头也许只是转瞬即逝,但却可以永远地定格,成为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或者向往。
前不久,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之《英雄儿女》。2003年7月,在长春郊区的一个荒凉的山地上,崔永元扮演成《英雄儿女》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形象,屹立在硝烟滚滚的山头上手持爆破筒,表情凛然,目光坚毅,一声怒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拉开爆破筒的引线冲进敌人的队伍中。用崔永元的话说:“关于这个片断,我们讨论过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方案,但最后大家都觉得圆梦一样的奔跑和冲锋最适合表达我们的心情。”是的,我能够理解他的心情,那样的奔跑和冲锋确实是很多人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关于英雄、关于战斗、关于男人的梦想。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的援朝题材革命电影。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继续战斗,最后她与养父王复标、生父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的团圆为电影的结局。影片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英雄战士王成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其他战士的影响。王成在电影开始之后的第17分钟牺牲了,他的牺牲只有一句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久久震撼人心的呼喊,那个跳出战壕拉燃爆破筒的动作,完成了时代英雄王成典型形象的完美刻画。
就是这个屹立于山头的经典镜头定格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许多中国人心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像王成一般成为英雄是无数青年的梦想。在他们纯朴真诚的心灵中,渴望为年轻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坚定的政治信仰、光辉的英雄情结成为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历史烙印。在这无数的青年中,包括我年轻的父亲。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全家人很多次在父亲的带领下去看电影。露天的电影院在夏天的晚上凉风习习,电影开始前可以很容易找到邻居家的小伙伴打闹一番。最好玩的事情是放映员调试机器时在银幕上投下亮光,我们总是喜欢把手伸进光柱里做各种各样的手势,手势投在银幕上有小狗、小鹅、小兔子等等,非常有意思。幼小的我不得不坐在父亲的肩头才能够将我的小手伸进光柱里,两手互握,翕合扭动,在银幕上做我最喜欢的小狗的样子。但是当灯光熄灭、放映开始时,场地里迅速安静下来,所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电影情节中,在精神文化贫瘠的年代里滋润着自己的心灵。那时候,已经有《少林寺》、《小花》这样的新电影,但是大多数依然是解放初期的战争题材电影,《英雄儿女》就是其中父亲最喜欢的一部。
也许,王成站在山头的经典镜头只是一瞬,但在父亲的心中却永远定格,成为他一生的记忆和向往。
我能感觉到父亲是如此喜欢这部电影,喜欢这个经典的镜头,以至于这个镜头的插曲《英雄赞歌》成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歌曲。感谢我们东北师范大学的老校友公木(张松如)先生写出这首传世佳作,让它点亮了我的父亲那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为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双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虎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父亲平凡一生,终究没有成为王成一样的战斗英雄。但是他的睿智精思、自强刚毅、仁爱宽厚、谦逊勤学却成为了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在我的眼中,父亲也是英雄,他留在我记忆中的形象与手持爆破筒的王成一样高大神圣,光焰万丈。
2001年8月10日傍晚七时许,卧病在床的父亲处于弥留之际。悲痛万分的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诀别。这时,我学习声乐多年的弟弟在病榻前轻声唱起:“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父亲在他最喜欢的歌声中渐行渐远,带着关于英雄的梦想,带着关于人生的遗憾永别了这个世界。
2006年8月10日,我在遥远的北国怀念父亲,怀念他留下的财富与带走的梦想。五年,我在经历着成长与挫败、收获与失落、前进与曲折。五年,生死两茫茫,回首怯情伤。五年,在我的心中,一位英雄站在硝烟四起的山头,战旗卷风云,鲜花遍山岗,那个永恒经典的镜头永远定格,激励着我的关于英雄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