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79|回复: 3

读书请从《大学》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
      面对茫茫书海,读书应从哪入手?
      今日读报,见河北日报载:作家阎崇年4月24日在与读者交流时,建议先读《大学》。其理由有三:一是字数少,《大学》只有1753字;二是通俗,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读起来应该没问题;三是精粹,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现摘录精彩片断,请大家欣赏。
      全文及译文请转到:http://wenku.baidu.com/view/9496fc2d2af90242a895e59d.html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7.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刻上铭词,用以自我警惕。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振作,求自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8.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经文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自己。
  10.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 一个人内心真诚,一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11.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双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
  1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所谓:「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也不得端正。
  1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支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 俗话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
  16.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 存心真诚地做,虽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
  17.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1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君子有絜矩之道。
  ◎ 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 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的行为。
  20.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 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降临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23.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