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616|回复: 9

请看太岳根据地藏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DP00016458.jpg 背后别针完好.编号是6.尺寸在3.5厘米左右铜包银烧珐琅.我军早期极其稀少的东西.是头等杀敌英雄章.文物级别.

太岳军区:1940年6月成立,由三八六旅兼该军区,旅长兼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政治部主任苏精诚。下辖3个军分区,几经调整后,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之;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淇涵,政委史健;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清川,政委王储。1941年1月,三八六旅为机动兵团,由决死一纵队兼太岳军区。同年8月,三八六旅与决死一纵队组成太岳纵队。1942年1月10日,集总令太岳军区及太岳纵队划归一二九师建制。1942年1月15日,一二九师颁布整编令及新的[url=]编制[/url]表,按新编制,太岳军区由太岳纵队兼,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谢富治,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李聚奎,政委顾大川;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政委刘忠;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孙定国,政委刘聚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唐天际,政委李哲人。1942年10月,一二九师与集总合并后,太岳军区归集总直接指挥。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军区成立,太岳军区为该军区4个二级军区之一。此时太岳军区司令员为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下辖第十八至二十一军分区: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刘聚奎,政委刘植岩;第十九军分区司令员张祖谅,政委刘尚志;第二十军分区司令员王墉,政委柴泽民;第二十一军分区司令员郭庆祥,政委薛迅;独立旅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

发表于 2010-4-9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伏击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战斗的原型

----八路军太岳军区第二分区第16团痛歼日军“军官观战团”

1943年九至十月间,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滚式”大扫荡,这次大扫荡是日军经过精心准备的。冈村宁次亲自出马指挥,共调集日军三个师团共计16个大队再加上伪军一个师又一个团合计二万余人的兵力。冈村将这二万多兵力分为三线摆在东起白晋线西至霍山长达一百余公里的正面。战役计划是以第一线兵力分进合击寻找太岳军区主力决战;以第二线兵力实施重点进击,烧毁村庄、抢掠物资;以第三线兵力分散清剿,扑捉八路军零散人员及小股部队,企图将八路军太岳军区一网打尽。日军的整个战役企图是:由北向南横扫将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迫退到黄河边上背水作战,而后日军再从南向北滚扫回来以扫荡可能突围的八路军部队,冈村将这一步行动称之为“大滚”。而实施重点进击的第二线日伪军和清剿任务的第三线日伪军则每天前进20公里再后退5公里,这一步行动称之为“小滚”。为了防止八路军向两侧转移,日军还在西线沿着同浦铁路、东线沿着白晋铁路的两侧修筑了两道严密的封锁线。从战术布置上来讲可谓是“万无一失”,冈村宁次颇为自得地将这一战术命名为“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

十月初,日军扫荡部队分别从集结地地点出动构成了东西两道封锁线,紧接着担任扫荡任务的日军各梯队开始了由北向南的“铁滚式”滚进。日军第一线部队于十月中旬滚进至其预定的“第一跃进清剿线”;第二天进至“第二跃进清剿线”。随后跟进的日伪军第二线部队则随之进行着实施清剿的任务。可是奇怪的是:不管日军如何折腾却总是收效甚微,几乎摸不到八路军的影子。就在日军滚来滚去疲于奔命时,太岳军区第二分区的部分的八路军部队已经跳出了日军的合围圈,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插向了敌人的后方并且向敌人发动了反击。

10月18日夜间,第二军分区直属队一部、第20团及第772团的一个连由周希汉团长带领向大堡头日伪军据点发动猛烈的攻击并且很快地将其攻克,毙敌100余人。扫荡根据地腹地的日军约七千余人迅速赶往增援,隐蔽于岳南的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部队乘势跳出了日军的合围。

执行驰援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任务的太岳军区第二分区第十六团由第二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西进同蒲路跳出了日军封锁圈,进至临汾东南方向的岗头村。次日一股日军追踪而来,16团立即调头北上转至敌人后方,非常隐秘地插到了临汾东北、洪洞东南的韩略村附近。

韩略村位于临屯公路临汾至洪洞中间,于两地相隔均不足20公里,日军在两地都设有据点。然而就当时情形,越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敌人就越难发现。16团在这里秘密地住下,准备寻机越过同蒲铁路,奔向延安。

老乡们听说八路军来了喜出望外,热情地为战士们腾房子、烧水做饭,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战士们吃,民兵则主动地为部队提供敌情动向。有一条情报引起了王近山的注意:民兵们说每天早上总有一、两批汽车满载着日军部队或军用物资从村前公路经过,下午再载着从根据地掠夺来的物资返回,天天如此。王近山便想:这里的地形条件不错,即利于隐蔽也利于出击,又有可靠的群众掩护和民兵的配合。而敌人倚仗这两个据点可以互相支援,十分麻痹,做梦也想不到八路军主力部队会在这里出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王司令员下决心在此地伏击敌人,予过往之敌以痛击。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王近山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是在1942年的韩略村伏击战中。当时身为八路军新四旅旅长的王近山带领一个团和一些干部去延安,在没有向上级请示的情况下打了这一仗。到了延安,毛主席说,一二九师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很好!
这个就是李云龙的原型!这枚奖章就是第二分区的头等杀敌奖章.当时颁发了仅仅数枚.流传到现在非常罕见了.真的是见证我军早期的文物级别珍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193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朱德总司令率部挺进太行山,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途经赵城、洪洞,于2月28日来到浮山县,总部就设在寨屹塔乡山交村。在驻扎山交村的11天时间里,朱总司令与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任弼时主任到观音庙、高家庄、西坪等山庄窝铺深入农户访贫问寒,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号召人民动员起来,抗击日寇,保卫家乡。从此,朱总司令在这里点燃的抗日烽火燃遍了浮山县和太岳山区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地域沿革
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依托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脉,创建了太岳革命根据地。它从1937年冬季初步形成,到1949年8月宣布撤销,为时近十二年。

    太岳革命根据地形成于严酷的战争年代,初创于岳北,渐次向南发展,在1947年极盛时期曾管辖四十八县。其地域变动虽然频繁,但沿革情况仍可考查。

    在太岳革命根据地,临(汾)屯(留)公路以北称岳北;临(汾)屯(留)公路以南、曲(沃)高(平)公路以南称岳南。曲高公路以南、黄河以北称中条(绛县、垣曲以南称条东,以西称条西,过同蒲铁路后的汾河以南地区称汾南)。但有时将临屯公路以南统称为“岳南”。另外,黄河以北的河南地区称豫北,黄河以南的河南地区称豫西。全区极盛时期曾管辖四十八县,有人口三百万。其沿革情况如后述: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域沿革

     1937年9月,阎锡山把山西划分为七个行政区。其中晋东南和晋中的二十五县属于第三行政区和第五行政区;晋南的三十五个县属于第六行政区和第七行政区;晋中的平遥介休则属于第四行政区。其时各行政区为了便于对各县的领导,曾设置“ 中心县”,凡“中心县”代管邻近县分。

    1937年11月,党的太岳工委在沁县成立,领导第三行政区白晋路以西的沁县、沁源、安泽、浮山和平遥、介休等县党的工作。1938年7月太岳工委改称太岳特委,第六行政区的一些县也归其领导。1939年7月,日军在第二次九路围攻中打通了白晋路,于是以白晋路为界,形成太岳和太行两个战略区。其时太岳区的管辖范围包括平遥介休以南,曲(沃)高(平)公路以北,同蒲路和汾河以东,白晋路以西的沁源、沁县、长子、安泽、屯留、平遥、介休、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共十二县。

    1939年十二月政变后,太岳区的管辖范围退至临屯公路以北,将长子划出。1940年1月,党的太岳特委改称太岳区党委,并成立太岳军区及太岳专署(即三专署)。1941年5月,在太岳专署之下设立三个办事处。1941年9月太岳行署成立后,将原三个办事处所辖各县改为三个专区的管辖的地区。即:七专区辖沁县、屯留、长子(1942年4月划归二十三专区)、襄南、漳西五县;八专区辖洪洞、赵城、临汾、安泽、岳阳五县;九专区辖绵上、平遥、介休、灵石、霍县、漳源六县。共十六县。

    1941年中条战役后,太岳部队奉命南下,开辟了岳南区,恢复了晋豫区。岳南区开辟后由太岳区设“岳南专办”管辖,1941年11月改称太岳区“二十三专区”。管辖冀氏、浮山、青城、高平、沁水、端氏、长子七县,后又增临汾、襄曲两县。晋豫区包括阳城、晋城、翼城、垣曲、绛县、济源、孟县、沁阳共八县,曾一度成为与太岳区平列的战略单位。1942年10月,晋豫区并入太岳区。   

    1943年3月,太岳区根据“简政”原则,合并了一些县,并将岳北的三个小专区合并为一专区,辖沁县、襄漳、屯留、绵上、沁源、安泽、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十一县;将临屯公路以南、曲高公路以北、沁河以东地区改称二专区,辖高平、长子、晋城、冀氏、士敏五县;将临屯公路以南、曲高公路以北、沁河以西地区改称三专区,辖洪洞、临汾、襄陵、浮山、青城五县;将原晋豫联办辖区改称四专区,辖阳城、沁水、曲沃、翼城、绛县、垣曲、王屋、孟县、济源九县。这时,太岳区的管辖范围包括了岳北、岳南和中条山区。全区共计三十县。

    1944年2月,太岳部队奉命进入汾南。配合地方武装开辟了汾南革命根据地。新设五专区,当时,五专区包括闻喜、垣南、安邑、平陆、夏县、稷麓六县。此前,阳城县已析为阳南、阳北两县,于是太岳区管辖的县增为三十七个。后来又增加为四十个县。

                        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域沿革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于1945年12月重新重新了行政区划,在调整中,一、四专区基本未动。撤销了原来二专区,将所属各县分别划归一、四专区。将三专区改称二专区,五专区改称三专区。同时合并和增设了几个县。在此次次调整后,太岳区的总县数由四十个减为三十四个。即:一专区辖沁源、安泽、屯留、沁县、长子、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十县。二专区辖冀氏、洪同、浮山、绛县、临汾、襄曲、翼城、曲沃、沁南九县。三专区辖安邑、夏县、平陆、闻喜、稷山、稷麓、新绛七县。四专区辖晋城、高平、士敏、垣曲、济源、王屋、孟县、阳城八县。

    1947年秋,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开辟了豫西根据地,在豫西新设了五专区。此时,太岳区的管辖范围已扩大为:同蒲路和汾河以东以南,白晋路和晋(城)博(爱)路以西,豫西之洛宁以北这个三角地区,共设四十八个县。其中,一专区辖沁源、沁县、安泽、屯留、长子、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共十县;二专区辖临汾、洪洞、浮山、绛县、襄陵、曲沃、翼城、沁水共八县;三专区辖安邑、夏县、闻喜、平陆、稷山、新绛、永虞、永乐、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绛南、解县、芮城共十五县;四专区辖阳城、晋城、商平、垣曲、济源、王屋、孟县共七县;五专区辖新安、洛宁、洛阳、宜北、陕县、渑池、孟津、偃师共八县。全区面积为四万五千平方公里。这是太岳区管辖范围最广的极盛时期。

    1948年6月,豫西行署成立,于是将太岳五专区(即豫西地区)划归豫西五行署管辖。同年7月,将同蒲铁路沿县及汾南地区的二十一县划归晋绥行署(后改称晋南行署)管辖。同年八月,晋中行署成立,又将平遥、介休划归晋中行署管辖。此后,太岳区撤销了原来的三专区,一、二专区除划出一些县外,建制仍旧,原来的四专区改称三专区。太岳区的管辖范围缩减为十七个县。即:阳城、沁源、沁县、安泽、屯留、长子、灵石、霍县、沁水、翼城、绛县、浮山、晋城、高平、垣曲、济源、孟县。

    1049年8月,太岳区宣布撤销,所属各县除济源、孟县划归平原省外,其余各县均划归山西省管辖。其中,长子、屯留、沁水、沁源、沁县、高平、晋城、阳城划入长治专区;安泽、浮山、翼城、划归临汾专区;绛县、垣曲划旧运城专区;灵石、霍县划归榆次专区。太岳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在8月20日停止办公。至此,太岳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新设县的始末

    太岳革命根据地在其存在的十二的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曾先后设立过二十多个新县,现将新县的名称、位置和设立及撤销的情况简述如下:

    绵上县:位于沁源县北部地区。1941年1月设县,属太岳九专区。1942年后属太岳一专区。1945年12月并入沁源县。

    漳源县:位于沁县北部地区。1941年1月设县,属太岳八专区。1942年3月并入沁县。

岳阳县:位于现在的古县地区。1941年8月设县,属太岳八专区。1942年3月并入安泽县。

    襄漳县:1940年以襄源西南部地区设立襄南县,1941年以沁县浊漳西源地区设立漳西县。这两个县均属太岳七专区。1942年3月两县合并为襄漳县。属太岳一专区。1945年12月撤销。

    灵介联合县:1942年3月,将灵石和介休两县合并为灵介联合县。属太岳九专区。但很快就析为两县,均属太岳一专区。

    沁东县(士敏县):位于沁水县东部地区。1941年10月改称端士县,属太岳二十一专区。后因纪念壮烈殉国的武士敏将军,遂将端士县改称士敏县属太岳二专区。1945年12月又将士敏县划属太岳四专区。1947年并入沁水县。

    沁南县:位于沁水县西南部地区。1941年10月设县,属太岳二十三专区。1942年改称沁水县,属太岳四专区。1945年12月划属太岳二专区。

    冀氏县:位于安泽县南部冀氏镇地区。1941年5月设县,属太岳二十三专区。1942年10月改属太岳三专区。1945年12月改属太岳二专区。1946年9月并入安泽县。

青城县:位于翼城、浮山沁水之间。1941年8月设县,属太岳二十三专区。1942年10月改属太岳三专区。1945年12月撤销。

    襄曲县:位于襄陵与曲沃的接壤地区。1942年禄设县,属太岳三专区。1945年12月改属太岳二专区。1947年撤销。

    王屋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抗日战争时期从济源县析出,属太岳四专区。1947年又并入济源县。

    康杰县:位于闻喜、夏县、垣曲交界地区。1945年春为纪念嘉康杰同志设立,属太岳五专区。同年12月撤销。

    稷麓县:位于稷王山下闻喜与夏县交界处的部分地区。1943年设县,属太岳五专区。1945年12月改属太岳三专区。1946年撤销。

    绛南县:位于新绛南部和闻喜北部的交界地区。1946年春设县,属太岳三专区。1948年7月划属晋南行署。1949年撤销。

    永虞县:位于永济和虞乡之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设县,属太岳三专区。1948年7月划属晋南行署,1949年撤销。

    永乐县:1947年以永济县永乐镇为中心设县。管辖永济和芮城的部分地区。属太岳三专区。1948年7月划属晋南行署。1949年撤销。

    另外,阳城县曾于1942年冬析为阳南县和阳北县。1945年4月又合为阳城县。

(本文原载《地名知识》1983年第二期。作者为:宋荐戈、李莲英、赺国英。近日又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了核校)
发表于 2010-4-9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
标签: 军事

4dbdb19bt73432349f61a&690.jpg

4dbdb19bt734323532da5&690.jpg 王近山和发妻韩岫岩、长子王少峰

4dbdb19bt7343235dca6f&690.jpg


王近山将军(左)与陈锡联将军在一起

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目录

人物年表

军旅生涯

各方评价

人物小传

相关影视资料
  
[人物年表]


  1915年10月生,亦名文善,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五连战士。9月调第三团机枪连当通讯员。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2月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机枪连班长、排长。
  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任机枪连副连长、连长,第一营副营长。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同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三十团第一营营长。率部参加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
  1933年2月任第三十团第二营营长。7月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一营营长,9月任第二十九团团长。
  1934年6月至1935年8月任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率部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各次反“围攻”战斗。
  1935年5月参加长征。同年9月至1936年1月任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同年冬奉命南下,转战川康边。
  1936年秋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会师。指挥所部参加山城堡战斗。同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副团长、第七六九团团长,第三八五旅副政治委员。
  1940年5月至1942年6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副旅长。
  1940年6月至1941年5月任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
  1942年5月至1943年3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
  1943年3月至1944年10月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副司令员。
  1944年春调任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
  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纵队党委副书记。参与指挥定陶、襄樊等战役。
  1949年2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军党委书记、重庆市军管会委员。同年12月至1950年1月兼任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
  1949年12月至1950年9月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川东区委委员(至1951年3月)、重庆市委常委(至1950年12月)。
  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川东军区司令员,1950年11月至1952年9月任党委书记。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川东分校校长。
  1951年2月至1953年4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等战役,被誉为“猛将”。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1953年12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54年8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务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3月至1959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5月至1959年3月任北京军区党委委员。
  1960年7月至196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1964年11月因生活作风问题曾经被错误降职并开除党籍。
  1970年8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
  1978年5月10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军旅生涯]
  

大家叫他“王疯子”
  王近山将军有一个“王疯子”的绰号,是因为在一次战斗中,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国民党兵当场身亡,王近山幸免于难,只是头部被一个圆锥状的石头戳了个洞。从此,战友们都叫他“王疯子”
  任团长的王近山在红军时期最光辉的战例是一个团全歼一个旅。那是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中,红、白两军竟在一个地方宿营(战事频繁,部队疲劳过度),双方的警戒哨都睡着了。王近山半夜醒来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喊一声:“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抓俘虏啊。”睡梦中的士兵乱打,全歼该旅,而且旅长郭勋奇被捉。这一仗成为四方面军反围剿的唯一亮点。王近山时年19岁。
  过草地时,身为副师长的王近山打摆子差点儿丢掉性命。在一次战斗中,师长王友均亲率部队进攻,让王近山留后养伤。战斗结束后,王师长阵亡,留给他的是一瓶酥油和哭泣不止的警卫员。
  20岁时,王近山成为红军年轻的师长———九十一师师长。
  王近山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是在1942年的韩略村伏击战中。当时身为八路军新四旅旅长的王近山带领一个团和一些干部去延安,在没有向上级请示的情况下打了这一仗。到了延安,毛主席说,一二九师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很好!
  两个“二杆子”成了好搭档
  在解放战争中,王近山和杜义德分别担任六纵司令员和政委。早在红军时期,二人就认识,而且是打出来的交情。那时,杜义德任骑兵纵队司令员,王近山任师长。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的部队缴获一批战马。在一次行军过程中,这些战马受了惊吓,怎么也不肯过浮桥。担任部队殿后任务的杜义德二话不说就毙了两匹马。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王近山提着枪上去了,破口大骂:“妈了个×!你他妈敢枪毙我的马。我让你偿命!”王近山拔枪就要打。杜义德也不是好惹的,说:“别说是马,耽误了部队行军,老子连你一起枪毙!”两人都骂对方是“二杆子”。警卫员吓哭了。后来徐向前来了,把王近山臭骂了一顿。几年后,两人再次相见,都已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从此,两个脾气相投的将军开始了他们的搭档生涯,从晋冀鲁豫到大西南,再到朝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近山将军麾下猛将如云
   王近山将军指挥中野六纵参加定陶战役,部队主攻大、小杨湖。在会议上,王近山请战说:“六纵是年轻部队,让我们上,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都打光了,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是役,六纵一战成名,荣升为主力部队。
  在淮海战役中,六纵成功策动国民党军一一○师廖运周部起义,从而在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在一次战役中,王近山指挥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六纵与黄维十二兵团八十五军血战,打得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老兵彻底没了脾气。八十五军的一个团长在望远镜里看了六纵五十四团的一场血战后对他的部下说:“弟兄们,不打了,投降吧。”
  王近山将军打仗凶猛,麾下猛将如云,如著名的“三剑客”: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为上将)、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1988年为上将)、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后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此外还有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的空军司令马宁(解放战争中为六纵五十团团长)等。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近山后来过得很不如意
   王近山战功赫赫,但并非没有缺点。在没有硝烟的世界里,他感到非常不适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王近山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而这个大学生又是自己的小姨子。王近山的夫人给党中央写了封信。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反映自己的想法,挽救濒临破碎的家庭。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的家庭风波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先是老首长邓小平出面谈话,没用;周总理谈话,没用;他的部下也纷纷前来劝说。最后,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去处理一下吧。”结果,一代名将被罢官削职:开除党籍,从中将降为大校待遇,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部副部长降为河南省一个农场的副场长。
  最可怜的就是在他动身去河南的前夕,他的孩子没有一个跟他去。那个大学生小姨子在这个时候也退缩了,她受不了别人的非议,这是对将军最大的打击!就在将军准备一个人去河南的时候,他家的保姆小黄却对他说:“首长,我陪你去吧,你需要人照顾。”就这样,小黄成了王近山患难与共的第二任妻子。
  多年以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北京见到了毛泽东,给王近山说情。赋闲10余年的王近山出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可是这个副参谋长在军中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后来成为他顶头上司的老部下肖永银每次见了他都立正、敬礼。
  1978年的春天,王近山将军病重。将军在临死前,经常从嘴里冒出“冲”、“杀”等字眼,让小护士们怎么也想不通。
  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王近山将军临终前,他的耳畔还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就这样走了,这就是一代虎将。

各方评价
  

中央首长和将帅们对“疯子”王近山的评价:
  (1)李德生上将、尤太忠上将言:王近山将军指挥作战,必得派六七位警卫员跟随,否则他会冲到敌人阵地上去。某次攻城受阻,王近山亲扛梯子欲上。警卫员阻拦,将军竟暴跳如雷。
  (2)王近山将军驱车如救火。每乘车,必风驰电掣,横冲直撞,势不可当也。1947年春,大雪。王近山将军驱车急赶前线,遇险途,将军即拔枪谓司机:“给我冲过去,不冲我毙了你!” 故致车翻人伤。
  (3)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郭涛中将言:王近山将军喜读兵书,案头常摆书有———《隆美尔战时文件》、《斯巴达克思》、《太平洋争夺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回忆和思考》、《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等。
  (4)邓小平曾说: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是王近山同志,在许多艰苦战斗中最后是王近山同志去完成的。
  (5)毛主席曾说过:129师有个‘王疯子’,很能打仗!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
  (6)在二野,每当刘伯承、邓小平遇到大仗、恶仗、硬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近山。邓小平说:“不是疯,是革命英雄主义。”
  (7)杨尚昆晚年说:“有的同志打江山很勇敢,坐江山就不行了。”王近山打江山没的说,一坐江山就坐出了个生活作风问题。那时候的生活作风可是不得了的天大的事情,而且,因为一个女人连官都不要了,这在当时来看不是什么英雄好汉的举动,而是对革命不负责的态度,在毛泽东这些人看来更是显得“没出息”。找王近山谈话时,总政的一位高级领导说:“王近山啊,王近山,你白英勇了半辈子,怎么让一个女人就给打倒了呢?”王近山死后,报上来的材料邓办亲自要去,小平把王近山的最后职务“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改为“南京军区顾问”,这样一改就成了大军区正职了,追悼会的规格自然不同了,抚恤的待遇也不同了。小平同志交待下去:“近山同志一生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不容易,我们能给死者的安慰就是这个了。”
  (8)王近山到延安后,任陕甘宁留守兵团新4旅旅长。毛泽东接见了新4旅的领导干部,毛泽东握着王近山的手说:我早就听说有个红四方面军的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了不起啊!谈到韩略村战斗,毛泽东表扬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了个漂亮仗。
  (9)邓小平对王近山说:打仗你比杨勇强,但其他的他比你强,所以,你当副司令。
  (10)刘伯承称赞王近山是一员难得的智勇双全的猛将。
  (11)邓小平称赞王近山骁勇善战,战功卓著。
  (12)徐向前评价王近山打仗勇敢顽强,指挥果断,机动灵活;有压倒敌人的气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条件多么艰苦,从不叫苦;他敢打硬仗、恶仗,有时伤亡很大,也能顽强支撑局面,坚决完成任务。
  (13)毛泽东召见王近山,他说:王近山啊,第五次战役和180师受损失的问题,现已全部查明,主要责任并不在你,望你放下包袱,继续打好以后的仗。我给彭德怀和韦杰都讲过,180师那个师长必须撤职,今后不能让他带兵作战。你是个常胜将军,我早就知道,但不能轻敌和骄傲。
  (14)1992年,邓小平为纪念军事科学院出版的纪念王近山的文集题写书名:“一代战将”。他对“王疯子”的诠释是: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刘伯承说: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

人物小传


  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王近山曾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刚刚不惑之年的他又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偏偏打这时起,王近山触上了巨礁。将军的耿直,天生养成的不屈不挠的个性,以及感情的变故终于使他从辉煌跌落尘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人生曲折。


  战争篇:徐帅之勇、刘帅之谋、邓政委之断


  “我算什么?一个放牛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帅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
                                                                                    ——王近山


  徐帅之勇
  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一位身上有着军事奇才成吉思汗血统、年仅15岁的汉族少年王文善,改掉自己文绉绉的名字加入了红军队伍。他想让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起来,所以新名字就叫近山。
  严酷的革命斗争形势使得红军干部奇缺。1931年, 16岁的王近山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中走上连长岗位的。当上连长后,王近山就渴望打仗,拼命打仗。一次战斗,他以必死决心抱着敌人滚下悬崖,敌人死了,自己却没能如愿“光荣”。战友们从此送给他一个外号:王疯子。在残酷的战争中,王疯子不仅没有死,反而迅速从连长升到营长,又从营长升到团长。更为幸运的是,他站到了徐向前元帅这棵军事巨树之下。
  徐帅作战,勇字当头,每当战局僵持或者危急时,他总是领着旗手和号手,屹立在战斗最紧张、最危险的地方。在他的影响下,红四方面军的将士多喜欢死打硬拼,敢打硬仗,不怕恶仗。
  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迎击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身为红28团团长的王近山提刀挎枪冲锋在一线。在防御战中,28团几乎拼光了,团长仍然屹立在战斗最前沿的红旗下。次年夏,红军转入反攻,28团孤军追亡逐北,误入有名的“傻儿师长”范绍曾部重重包围中,王近山浑身是胆,提刀跃马,率领全团左右斩杀。敌人魂飞胆丧,整整一个旅被红军一个残缺不全的团包了饺子。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又在江油和川军展开恶战,一股敌军突然突破红4军防守阵地,向红军阵地纵深发展。军长许世友连忙投入作为预备队的28团发起反冲锋。王近山接到命令后,当即带领人马扛着大旗、端着刺刀向敌人冲去。弹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弹,当即陷入昏迷状态,被抬下阵地,部队士气受到影响。总指挥徐向前见状,提着手枪冲了上去,边冲边高声呼喊着爱将的名字:“王近山!王近山!”王近山很快被主帅的呼声唤醒,当发现自己不在红旗身边,当即命令战士把他抬回红旗下,重新指挥战斗,直到头部被一颗子弹击中,昏倒在徐帅身边。强将手下无弱兵!看着已成血人的娃娃团长,徐帅心中又爱又怜。
  后来,由于长期受刘伯承元帅的耳濡目染,王近山作战更多的是喜欢动心思,但是在许多关键性战斗战役中,还是透闪着王近山独有的“疯劲”。
  1946年9月的定陶战役大杨湖之战,是刘邓大军出兵太行山后第一场恶仗。开战前,邓小平政委采取激将法,声称此战打不好,就退回太行山去。6纵司令员王近山主动请战:“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我就不回来见你们!”王近山言必行、行必果。为争夺大杨湖,6纵成连成营甚至成团牺牲,仍然攻势不减,最终摧垮了国军精锐赵锡田整3师的战斗意志。
  1953年抗美援朝上甘岭之战,是我军迄今为止进行的现代化程度最高也是场面最残酷的阵地战。还是这个王疯子指挥12军、15军同优势美军展开士气和意志的较量,最终打垮了钢多气少的美国大兵。
  在长达23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王疯子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裹满全身的战伤见证了一代虎将的赫赫战功。
  刘帅之谋
  抗战爆发后,红四方面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重点向师长刘伯承介绍了爱将王近山:“近山同志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他打仗勇敢、顽强,敢打硬仗、恶仗……”
  不久,在129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刘帅看着头上仍然裸露着伤疤的拼命三郎、772团副团长王近山,心思一动,决定以点评王疯子为契机给部将们讲讲为将之道。
  刘帅首先肯定王疯子的优点:“一人投命,足惧万夫。我们共产党人打仗就应该有近山同志不要命的那股疯劲。”
  王近山倍感受用,刘帅却话锋一转:“指挥员又不能将自己等同于一个冲锋陷阵的士兵,因为你还要发号施令,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光有吕布之勇,夏侯之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子房(张良)之谋,孔明之智……”
  王近山白皙的脸庞渐渐变红了,最初的自豪慢慢变得有点自卑。
  刘帅显然注意到王疯子的表情变化,思维再次跳跃:“当然,一个人的谋与智,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与实践的结果。”接着,刘帅给王近山讲了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蒙在主帅孙权的鼓励下勤学兵书、最终成为一代名将的典故。刘帅鼓励年青的部将们说:“你们也不过二三十岁,只要肯用心学,决不会比吕蒙差!”
  刘帅是有名的儒将,谈兵论战,旁征博引,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每次讲话都是魅力十足的演讲,引得无数部将竞折腰。一个深夜,王近山鼓起勇气敲开了师长之门,向首长借学习资料,他决定成为八路军中的阿蒙。
  在刘帅这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的指点下,王近山作战艺术开始出现质的飞跃,渐渐从粗线条的猛张飞成为智勇双全的吕蒙。每次战斗前,王近山总是通盘考虑,有时还会在师长刘伯承或旅长陈赓面前提出独到见解。于是,王近山又有了新外号:吴下阿蒙。
  1948年7月,刘邓大军决定分兵攻打襄阳。襄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与汉江对岸的樊城互成犄角,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也曾在襄阳城下屡屡受挫。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对此大为叹服,大笔一挥,把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地四川钓鱼城改为襄阳城。蒋介石也深知襄阳的战略意义,特派大特务头子康泽坐镇襄樊。康泽到襄阳后,采取守襄必守山的古训,大量修筑山头防御工事。
  刘伯承派王近山率6纵西出汉水,进围襄阳,自己稳坐中军帐。王近山到襄阳外围后,哈哈一笑,决定打破常规,采取撇山攻城的方案,只以小部队监视山头敌军,使其不敢脱离工事,以主力直取襄阳城。方案报至刘邓处,刘伯承笑道:“襄阳已在我掌中了!”6纵从7月9日攻城,一个星期后就拿下了当年蒙古人花了5年才打下的襄阳城,朱德总司令称之为“小型模范战役”,刘伯承在战后讲评中说:“在襄阳攻城中,王近山指挥的6纵起主导作用。”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长期战争生涯中,王近山不断给他的老师以惊喜。“让老部队啃骨头,让新部队吃肉”,这是王近山在八年抗战中自己总结的一条带兵经验,后被129师推广。王近山的6纵后来成为一支劲旅,并独立解放鄂西北重镇襄阳,也与王近山善于带兵有关。
  邓政委之断
  129师师政委邓小平向以行事果断著名,他的作风也在王近山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1943年秋,刘邓首长交给王近山一道作业:由于蒋介石妄图袭击陕甘宁边区,中央命令王近山带领386旅第16团迅速秘赴延安并扩编部队,保卫党中央;同时护送一批干部及家属转移到大后方。
  这是一项十分棘手的任务:一方面上级要求尽快到达延安,路上尽量减少战斗,甚至不得战斗;另一方面沿途又因为日军即将进行扫荡,根据地外围布满了封锁线,不得不战斗;更重要的是16团还要拖家带口,保护大批非战斗人员,不能利索地投入战斗。
  王近山却胸有成竹,所有人马化装成普通老百姓,离开太行山,在敌人眼皮底下迅速穿过同蒲路和汾河两道封锁线。
  10月下旬,部队到达洪洞县附近的韩略村,王近山却不走了。韩略村地形险要,是天然的伏击战战场;而且根据情报,日军经常大摇大摆经过该村调动兵力。王近山决定把老首长陈赓“路上不要求战斗”的指示撇到一边,准备在此狠狠教训教训日本人。部队迅速展开部署:侦察、警戒、埋伏……整个晚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次日上午,日军13辆汽车旁若无人地进入16团预设的地狱。一声枪响过后,王近山振臂高呼:“跟我来,冲啊!”不到3个小时,120多个日军除3人逃脱外,悉数就歼。
  王近山见好就收,善后工作交给地方武装处理,部队迅速转移。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却炸了锅。原来,16团消灭的这股日军并非普通的小分队,而是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从各地抽调的100多名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战团”,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准备赴太岳前线观战,结果刚走到韩略村就见了阎王。冈村宁次获悉后,暴跳如雷:“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股共军!”由于王近山早料到日军会来报复,大部队又化整为零,3000多日军连16团的影子也没找到。
  日酋愠而致战,日军对太岳军区的“扫荡”草草收场,冈村宁次自创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因此流产。这次战斗在电视剧《亮剑》中得到了生动地艺术再现。而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就是王近山。
  消息传到太行、太岳和延安,人们都为吴下阿蒙的杰作尽情欢呼。当王近山到达延安时,毛泽东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早就听说有个红四方面军的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了不起呀!”中央军委当即命令王近山为新组建的新4旅旅长,保卫延安。远在太行的刘邓首长也为学生的胆略和谋略感到欣慰。


  感情篇:为爱绝交、为爱休妻、为爱罢官


  “我这个人别的不会干,打仗是我的本行。”
                                                                                     ——王近山
  

巴顿将军说过,“一个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王近山没能享受这一殊荣。战神让王近山战无不胜,前半生辉煌;爱情之神却让他在情场历经坎坷。
  作为成吉思汗留在大别山的杰出后裔,王近山身上一直流淌着蒙古人桀骜不驯的血液。有人叫他“王疯子”,也有人叫他“二杆子”。
  早在红军时期,因为杜义德将军枪杀了他的战马,他几乎要枪毙后来成为他黄金搭档的杜义德,结果被徐帅一顿臭骂。驻防陕甘宁边区时期,王近山的新4旅奉命与其他兄弟部队会攻爷台山,王近山因为不同意其他旅的作战方案,勃然大怒,居然一脚踢翻椅子,摔门而去,其他各部最后不得不采纳王近山的作战方案。解放战争后期,二野扩编,许多纵队司令升任兵团司令,屈居3兵团副司令的王近山很不服气,居然当着刘邓首长的面指着5兵团司令杨勇说:“他,凭什么?”大有取而代之之势。邓小平回答:打仗你比杨勇强,但其他的他比你强,所以你当副司令。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没有打好,王近山又在志愿军司令部炮轰彭德怀:“这仗是怎么打的吗?这是放羊撵狗的打法,不讲战术!这样滥打仗,是葬送军队,是拿我们的兵去送死!”彭德怀这个脾气最大的元帅只好当面承认错误。
  在战争时期,将军的这一个性赋予他不尽的勇气与灵气,并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在无仗可打的和平时期和相对和平时期,这一性格却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为爱绝交
  早在1949年秋,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大批女大学生在投笔从戎接受军队改造的同时,也积极改造军队高级干部的爱情观,并向年青的将军们频频射来丘比特神箭。美女爱英雄,英雄爱美女,本来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解放军有着铁的纪律,本来已经有了家室的英雄,更不能越过雷池半步。但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英雄还是冒了出来,3兵团副司令员兼12军军长和政委的王近山爱上了被认为不该爱的人,一位女大学生兼小姨子。
  12军驻军重庆以后,年仅35岁的青年将军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演讲、剪彩……本就风流倜傥的王近山顿时成为女大学生们的偶像,特别是他的小姨子更是对他如痴如狂。此事最后惊动上级机关。兵团部责成12军副军长肖永银负责审理“此案”,并特别指示要求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公审”王近山。
  肖永银曾经和名将李德生、尤太忠长期在王近山手下出生入死,号称王近山的三张王牌,公交私谊都不错。对于上级的指导,肖永银软磨硬抗,王近山始终没有被当众“开铡”。3兵团政委谢富治亲自到12军导演“铡美案”,也因肖永银的强烈抗议,最终以处理两名师级干部草草收场,本应成为“铡美案”主角的王近山暂时逃过一劫。
  但是远在川东的王近山,对“铡美案”内幕一无所知。有人告诉他:你的老部下落井下石!于是,为情所困并因“铡美”风波而灰头灰脸的王近山认为肖永银是这次“铡美案”的操纵者和后台。
  朝鲜战争爆发,王近山领兵入朝,乘机摆脱了“铡美案”的尴尬。12军入朝,王近山故意落下第一副军长肖永银。肖永银跑到老首长刘伯承那里哭诉,老首长只好给王近山下了一道批准肖永银入朝的“手谕” ——二人关系之僵可见一斑。在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王近山和肖永银一方面要和美国鬼子打热战,相互之间还要打冷战。无论肖永银怎么解释,王近山总是“呵呵”应付两声。肖永银只好默默背着“出卖战友”的黑锅,从国内到国外,又从国外到国内。肖永银将军感到莫大的委屈。
  为爱休妻罢官
  王近山从朝鲜归国后,在荣获中将军衔和北京军区副司令职务的同时,旧情复发,不能自拔,最终为自己后来的命途多舛埋下导火索。
  王近山的夫人本来个性极强,不可能对丈夫和妹妹的背叛一忍再忍,终于向组织上递交了声讨“陈世美”的状纸。王近山也一不做二不休,向组织递交了离婚申请。尽管是新中国,离婚仍然是旧社会“休妻”的同义语,是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典型罪证,是洪水猛兽。王近山要将家庭改组进行到底,与当时其他个别高级将领的贪污腐化相呼应,顿时引起了中央和毛泽东的警觉。
  老政委邓小平苦口婆心相劝,无效;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做工作,没用。
  王近山得到最后通牒:“收回离婚报告就算了,否则,开除党籍、军籍!”
  前来劝解的老部下们几乎要给老首长跪下:“王司令,我们都希望在你手下再打胜仗,你就承认你不离婚,行吗?你哪怕等形势缓和一点再离,也行!”
  王疯子对爱情的执着也是一个“疯”字:“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组织要怎么处理我都接受。”
  毛泽东火了,专门指示刘少奇主持“铡美案”,杀一儆百。
  1964年,爱美人不爱名位的王近山被开除党籍,大军区副司令职务没有了,中将军衔没有了,曾经让他感受天伦之乐的家也没有了:子女们都站在可怜的妈妈一边,对现代陈世美充满了憎恨。而差点让他精神崩溃的是,小姨子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退出和姐姐的竞争,悄然从人间蒸发。


  结局篇:安慰、惋惜


  聊以欣慰的是,在王近山跌入政治低谷的时候,还有以前的一个小保姆同情他并嫁给了他。当然他最忠诚的老部下肖永银也在关心他,想方设法帮他复出,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1968年,王近山所在的农场派人到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那里搜罗王近山的“反动”材料。肖永银义正辞严地说:“王近山政治上无错误,历史上从不反党反毛主席,他的问题是生活上的,不属大节!”穷困潦倒的王近山获知此事后感动得大哭一场,他终于相信老部下在“铡美案”中没有整自己。
  肖永银还提醒王近山,问题是中央定的调,还得由中央解决。1969年春,中共九大召开在即,王近山写了内容一样的三封信托人捎给肖永银。肖永银将其中两封交给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许世友是有名的侠义将军,和王近山、肖永银同出自红四方面军,私交不错;许世友同时和毛泽东的关系非同寻常,只有许世友最容易见到毛泽东。九大召开后,许世友果然将王近山的信转交毛泽东,并仗义进言:“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能打仗,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建议主席过问一下。”王近山的命运终于有了转机,被安排到南京军区当副参谋长。
  1969年7月深夜,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列车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老夫少妻,老夫一手拎着只破皮箱,一手拎着几只咯咯叫的老母鸡;少妻一手抱着孩子,胳膊上还挎着只篮子,里面装满了五谷杂粮。尽管南京很热,前来接站的将军们见到此景还是感到十分凄凉:二十多年前,他们中间的两位还在这个老头的指挥下驰骋沙场!他们就是王近山的老部下原6纵16旅旅长尤太忠和18旅旅长肖永银。旧友重逢,多年的隔阂早已雪融,千言万语顿时化成倾盆雨。


  晚年逸事


  (1)
  王近山就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又恢复了老样子,将家统统交给小黄料理,一心一意搞工作了。
  不久,他的7个孩子陆续来到了南京,加上小黄生的两个孩子,家里又热闹起来了。小黄原先准备到附近工厂去上班,一切都安排好了,但王近山不同意,说:
  “我的身体不好,你身体也不好,家里事又多,你老请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拿了工资让别人替你干活,行吗?”
  严格的治军之法,被他移植来治家。就这样,小黄放弃了出去工作的打算,当上了部队家属,一心一意在家照料孩子和家务。
  王近山来到南京军区后,他原来的许多手下都成了他的上级,如肖永银、聂凤智等,职务都在他之上了。但他不摆老,不越权,经常主动到肖他们那里请示工作。这把副司令员聂凤智弄得很过意不去,说:
  “老首长,什么事,您不用亲自来跟我这个老团长谈,一个电话就行了!”
  “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你是副司令员,我应该来向你请示。”
  后来,肖永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部召开重要会议时,他都要请肖主持,如肖永银因事不能参加,在会议开始时,他总要说“受肖副司令员委托”的话,把自己摆在得体的位置。
  王近山昔日那股“疯劲”,再也寻不着影儿了。
  (2)
  在战争年代,王近山当过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员,可就是没当过参谋长。但当参谋长后,他说:“参谋参谋,要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鸡毛蒜皮。”为此,他干工作“十分卖力”。
  身为副参谋长,他非常注重到各地去“看地形”,但不是车轮滚滚,走马观花。凡是他认为军事上有价值的地方,都要亲自到现地观察分析一番。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紧张和忘我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加上多次受伤,一条腿留下残疾,行走不便;不少重要的制高点坡陡路险,车子上不去,他就让随行人员扶着,一瘸一拐地爬到山顶。为此,他常常累得大汗淋漓。
  他的肠胃功能早就不好,路上经常拉肚子。有时坐在车上,突然对司机喊:
  “停车,快停车!”
  下来方便后,他顾不上休息,又登车向新的地点进发。
  王近山就是拖着这样的身体,在“准备打仗”的思想驱使下,凭着一股非凡的毅力,硬是踏遍了南京军区的千里海防线。
  (3)
  王近山经常下基层。
  他战功赫赫,但从不居功自傲。他在部队讲传统、讲战例比较多,都是赞颂党的领导,赞颂毛主席和刘徐首长高超的指挥艺术,赞颂人民战争,赞颂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从不自诩。有时,一些老战友们提起他在战争年代的功绩,他总是摇摇头说: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1970年10月,他看地形回到曾当过团长的老部队,在大礼堂接见排以上干部。团长在向大家介绍他时,激动之中蹦出一句话:
  “这是军区王副参谋长,是我们团的老祖宗。”
  他连忙摆手说:“我只是一个老兵,回来看看大家。”
  (4)
  1971年9月13日夜,林彪叛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当晚,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对军区部队下达了命令:
  “提高警惕,加强战备,准备打仗。首长和作战值班员不能离开电话机,要随叫随到。”
  因为情况来得很突然,除许世友等少数军区领导外,其他各级干部都不了解加强战备的起因。王近山虽听说是林彪跑了,具体情况也不清楚。但他敏锐地意识到事情重大,亲自坐镇军区指挥所,把各大单位的值班首长电话摇出来,亲自传达许司令员的指示,提出贯彻要求。
  某军是他曾经带过的老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否经得起考验,他很关心。深夜,他专门打电话给该军副军长、原6纵18旅旅长官俊亭了解情况,说:“你要注意掌握好部队,不要出问题。”
  对方答应了。但他还是不放心,一再问道:“我讲的意思,你知不知道?”
  官俊亭回答:“我明白了。”
  这样,他才放心地放下电话。
  (5)
  1974年年初,王近山渐感身体不适。
  11月份,因大吐血,他不得不住进医院,医生检查不出病情,经请示后决定实行手术检查,一打开腹腔,结果是胃癌。不幸的是,术后肠子又破了,造成肠漏,大便不断漏出,他又不得不开腹再次做了一次手术。
  王近山的病情一传出,一些战友和老部下很关切。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专门买了红参派人送来,尤太忠也是多次打电话询问病情。
  一天,王近山在北京的结发妻韩岫岩也听到了他患癌症的消息,脸“唰”地白了。一晃10年过去了!这些年他们一南一北没任何联系,但时光消融着人间恩仇,过去的恨也好怨也好,点点滴滴都随风而去了。当初如果她冷静些不那么冲动,或许王近山的人生命运不会是现在这样。对于落魄的王近山,这些年她内心颇有些酸楚和悔意。她的弟弟号称“一把刀”,是外科主任,她想如果让他开药,或亲自主刀做手术,或许可以挽救他的性命。
  尽管王近山在南京已有自己的家,有名正言顺的夫人照料着,韩岫岩还是忍不住买了大包小包的补品想去趟南京,看一眼他。可当她拿起电话接通了王近山的一位老警卫员,含含糊糊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时,谁知这位和王近山出生入死、对老首长忠心耿耿的警卫员至今不能原谅她,一听她要去南京,很不客气地说:
  “他说过到死也不愿再见到你,你去是不是想让他早点死?”
  韩蚰岩木然撂下了电话,无语凝咽。
  北京发生的这一切,远在南京病中的王近山并不知道。但如果他知道这一切,又会怎么做呢?人们不得而知。幸好,这次在医院的抢救下,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王近山依然活下来了。
  (6)
  1978年4月下旬,王近山的病情恶化。
  在病危时,王近山什么都不问,只频频问及家人:“张立三还没有来吗?我一定要见他一面。”
  张立三是他的老部下、老战友,1931年参加红军,第二年在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时与他在10师30团工作。一年后,他调任10师28团团长,张立三也调到28团当卫生队长,从此以后在20多年的风雨岁月里,他们朝夕相处,你救过我的命,我也救过你的命。几十年来,他们相互之间没红过脸,没大声说过话,部队行动,一住下来,就相互看望。有时王近山发火,身边的人赶快把张立三请来,两人谈一谈,立刻就平静下来了。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王近山在已无生望、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见一见几十年来情同手足的老战友张立三。
  张立三赶到了,两人一见面,紧握双手,眼泪夺眶而出。虽然张立三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知道重病人不宜过分激动,但两人谁也不能抑制住这战友的深情,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两位战友能说些什么?只有心隐隐在疼。沉默了好久,为了松弛这难耐的气氛,张立三全然忘记病房内不准吸烟的常识,掏出香烟,正要点火,王近山看到后,以微弱的声音说道:
  “你不要吸烟了!”
  王近山不吸烟,张立三却抽得厉害,他曾劝他戒烟也没戒成。现在王近山又劝了,张立三十分激动地说:
  “今天我就当着你的面把烟戒掉!”
  他当场就将香烟、打火机扔了!
  两天以后,王近山去世了。张立三听取战友临终的劝告,放弃了几十年吸烟的嗜好。他后来说:“那是1978年5月8日,从那天起我戒了烟。”
  (7)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才63岁。
  临终前,由于病痛的残酷折磨,他已骨瘦如柴,弥留之际,虽已神志不清,但在昏迷状态中,还用微弱的声音问道:“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谁在那里?”
  他的小儿子回答说:“是李德生叔叔在那里!”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觉了。”
  他是听着专门为他播放的军号去世的。王近山去世后,对他的后事,党中央和有关方面非常重视。邓小平亲自审定了悼词,对王近山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中央军委补发了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的任命。
  5月17日,南京军区举行的追悼会十分隆重,邓小平、徐向前、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彭冲、宋任穷等,以及王近山的生前友好送的花圈,摆满了悼念大厅。追悼会的规模原定500人,实际参加的有1000多人。
  很多同志特别是王近山过去领导过的部队的同志,远道赶到南京参加追悼会,表达他们对王近山的哀思。王近山为人民屡建奇功,他得到了应得的崇高荣誉。
  到了南京军区以后,在肖永银的直接安排下,王近山终于恢复了党籍,又正式走马上任主管作战和战备的副参谋长。在许世友和肖永银两位战友的庇护下,王近山基本上风平浪静地度过了“文化大革命”。
  但是战场上和情场上的长期拼杀在王近山身体上和心理上留下了太多的伤痕。1978年春天,将军在和癌症顽强斗争4年之后,终于告别个人荣辱、是非恩怨,逝世于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任上,年仅63岁。
  王近山走了,却把难题留给他的战友们——20岁就当师长的王近山的最终职务和他的赫赫战功太不相配了!在筹备将军的追悼会时,南京军区司令聂凤智感到十分棘手,把难题交给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肖永银大笔一挥,把悼词上的“副参谋长”中的“副”字去掉,级别由正军改为大区副职。而此时,王近山的许多部将都担任了大区副职以上职务。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获悉后,在悲痛之余,以伟人的睿智指示南京军区:“人已死了,不能下命令搞个名堂,就叫顾问吧。”这样一改就成了大军区正职,追悼会的规格自然不同了,抚恤的待遇也不同了。小平同志交待下去:“近山同志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不容易,我们能给死者的安慰就是这个了!”
  又过了十三年,为纪念王近山的文集出版,老首长邓小平特意为这位桀骜不驯而又战功赫赫的爱将深情题词:一代战将。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1943年秋,我八路军太岳部队在临(汾)屯(留)公路上的韩略村,一举全歼日军的“战地参观团”。这是粉碎日军对我太岳根据地“铁滚扫荡”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日军对太岳区规模最大、最为残暴的这次“铁滚扫荡”,又称为“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是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亲自策划的。日军调集了第一军的第69、第62、第37师团的共16个大队,连同伪军共计两万多人,分三线摆在100公里的正面上,妄图以第一线兵力分路合击,寻找我主力作战;第二线兵力“抉剔扫荡”,烧毁村庄、抢掠物资;第三线兵力分散“清剿”,捕捉我零散人员及小股部队。冈村宁茨亲自担任了这次扫荡的总指挥,又令其第一军军长吉本于9月28日亲抵临汾指挥,军参谋长花谷森临阵督战。冈村宁茨向东京参谋本部夸口说:“这次要迫使共军在黄河岸边背水作战,不降即亡!”敌东京参谋本部非常重视冈村宁茨这一“杰作”,特从各地抽调一批军官,组成“战地参观团”,由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带领,前来太岳前线“观战”。
  我太岳部队指挥员陈赓将军根据敌人的调动等各方面的征象,即令太岳军区各军分区制订反扫荡方案,并将主力部队集结进行训练、准备。军区在下达的反扫荡作战基本方案中指出:基干兵团分遣1/3结合人民武装坚持腹地游击战争,主力转至外线摧毁敌交通干线,攻取据点,配合腹地反扫荡。
  敌人扫荡开始的时候,正值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将其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陕甘宁边区。10月中旬,我386旅第16团奉命向延安开进。部队出发前,陈赓指示这个部队:原则上集中行动,仅派出小部队进行侧翼活动,掩护团主力开进。战斗中要力求速战、速决、速离。
  16团随即在太岳军区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下,从长子县东裕、西裕地区出发,向西南方向进发。这时,扫荡的敌人已深入我腹地,正在东扑西撞,寻找我主力作战。16团神出鬼没,时而突然出现给敌人以猛烈杀伤,时而销声匿迹,无影无踪。10月18日傍晚,16团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封锁,乘虚逼近敌人前敌指挥部所在地临汾,进驻临沂东南方向的岗头村。19日黄昏,一股敌人尾追上来,该团又调头北上,迎敌而去,然后又转到敌人背后,插到临汾东北方向,22日进抵韩略村南。
  韩略是敌人的据点,驻有日伪军40多名,西距临汾35华里,位于敌人扫荡的主要交通线临屯公路上。该村西南地形险要,公路两侧多为两丈多的陡壁,便于我军设伏。这一地区我党工作基础好,民兵也很坚强。由于韩略村离临汾近,敌人活动很猖狂,同时也很麻痹。我军决定在这里伏击敌人,打击一下它的疯狂气焰,减轻敌人对当地人民的危害;同时也可以牵制敌人,配合腹地反扫荡作战。16团即于23日下午,组织参战的团、营、连级干部,化装到韩略村附近详细侦察了地形。地方党和政府的干部,也马上动员当地群众和民兵协助军队作战。
  24日凌晨3时,参加战斗的4个连队掩蔽进入伏击区。可是,敌人迟迟未来。直到8点多钟,望哨发来了激动人心的消息:临汾方向公路上发现敌人!不多久,只见敌人13辆军车(其中有3辆小汽车)卷着飞扬的尘土进入了我伏击圈内。正当车上日军得意忘形地谈笑时,我6连突然以手榴弹、掷弹筒向敌人开火。在爆炸声中,燃烧弹击中了敌末尾第二辆车,堵死了车队的退路。末尾车上冲下来十多名日军,当即被我飞蝗般的子弹击毙。6连班长赵振玉带领全班战士,从陡壁上飞奔下公路,从敌人汽车上夺下重机枪,顺着公路猛扫。敌人遭此突然打击,一时不知所措。领头的汽车急速向前猛冲,被我9连拦住去路。这时,敌车队前后都被卡住。4、5连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上公路,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在3个多小时的反复拚杀中,随车的180多个鬼子几乎全部见了阎王,只有钻进一个小窑洞的3个敌人漏网。
  战斗结束后查明,这次被歼的敌人正是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组织的、专程赶到太岳区参观“铁滚扫荡”的“战地参观团”。它的成员是日本“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5、6中队的军官及其他有关军官。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一名,联队长(大佐)6名,其余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这次胜利振奋了根据地的军民,也极大地震撼了敌人。冈村宁茨恼羞成怒,叫嚷:“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股共匪!”他把担任战役侦察的6架飞机,全部调来追踪16团,又从临汾派出500日军赶来增援;并从“清剿”部队中抽调几千人,两次向韩略村合击。这样一来,敌人的“铁滚式三层阵地”部署就乱了阵脚。我16团在韩略村的漂亮一战,有力地牵制了敌人,配合了腹地的反扫荡作战,尔后,抽脱身来,胜利奔向延安。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10月,太岳区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中,中国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在山西省临汾以东韩略村地区对日军战地观战团的伏击战斗。
  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从各地调集军官120多人,组成战地观战团赴太岳区参观“铁滚式扫荡”新战法。中旬,八路军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第16团获悉驻临汾日军东进扫荡时,经常在临屯(临汾至屯留)公路上的韩略村经过。第16团决心以4个连在此设伏,打击日军,配合腹心地区反扫荡作战。24日晨,第16团设伏部队进入韩略村西南公路两侧伏击区。8时许,日军战地观战团分乘13辆汽车,进入伏击区。八路军设伏部队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前堵后截围歼日军。经3小时激战,日军战地观战团除少数逃走外,全部被歼。
  此战,八路军击毙日军120多人,缴获重机枪3挺、掷弹筒3具、步枪80余支,迫使扫荡日军慌忙回援临汾地区,打乱了日军扫荡太岳抗日根据地的部署。战斗中,第16团伤亡50余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